職業生涯規劃理論概述

職業生涯規劃理論概述

發布者:劉亞蓓 時間:2011-12-09


/* Generator: eWebEditor */p.MsoNormal, li.MsoNormal, div.MsoNormal {margin:0cm;margin-bottom:.0001pt;text-align:justify;text-justify:inter-ideograph;font-size:10.5pt;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serif";}p.MsoFooter, li.MsoFooter, div.MsoFooter {margin:0cm;margin-bottom:.0001pt;tab-stops:center 207.65pt right 415.3pt;layout-grid-mode:char;font-size:9.0pt;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serif";}.MsoChpDefault {font-size:10.0pt;}div.WordSection1 {page:WordSection1;}/* Generator: eWebEditor */p.MsoNormal, li.MsoNormal, div.MsoNormal {margin:0cm;margin-bottom:.0001pt;text-align:justify;text-justify:inter-ideograph;font-size:10.5pt;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serif";}p.MsoFooter, li.MsoFooter, div.MsoFooter {margin:0cm;margin-bottom:.0001pt;tab-stops:center 207.65pt right 415.3pt;layout-grid-mode:char;font-size:9.0pt;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serif";}.MsoChpDefault {font-size:10.0pt;}div.WordSection1 {page:WordSection1;}/* Generator: eWebEditor */p.MsoNormal, li.MsoNormal, div.MsoNormal {margin:0cm;margin-bottom:.0001pt;text-align:justify;text-justify:inter-ideograph;font-size:10.5pt;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serif";}.MsoChpDefault {font-size:10.0pt;}div.WordSection1 {page:WordSection1;}/* Generator: eWebEditor */p.MsoNormal, li.MsoNormal, div.MsoNormal {margin:0cm;margin-bottom:.0001pt;text-align:justify;text-justify:inter-ideograph;font-size:10.5pt;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serif";}.MsoChpDefault {font-size:10.0pt;}div.WordSection1 {page:WordSection1;}/* Generator: eWebEditor */p.MsoNormal, li.MsoNormal, div.MsoNormal {margin:0cm;margin-bottom:.0001pt;text-align:justify;text-justify:inter-ideograph;font-size:10.5pt;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serif";}.MsoChpDefault {font-size:10.0pt;}div.WordSection1 {page:WordSection1;}/* Generator: eWebEditor */p.MsoNormal, li.MsoNormal, div.MsoNormal {margin:0cm;margin-bottom:.0001pt;text-align:justify;text-justify:inter-ideograph;font-size:10.5pt;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serif";}.MsoChpDefault {font-size:10.0pt;}div.WordSection1 {page:WordSection1;}/* Generator: eWebEditor */p.MsoNormal, li.MsoNormal, div.MsoNormal {margin:0cm;margin-bottom:.0001pt;text-align:justify;text-justify:inter-ideograph;font-size:10.5pt;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serif";}.MsoChpDefault {font-size:10.0pt;}div.WordSection1 {page:WordSection1;}/* Generator: eWebEditor */p.MsoNormal, li.MsoNormal, div.MsoNormal {margin:0cm;margin-bottom:.0001pt;text-align:justify;text-justify:inter-ideograph;font-size:10.5pt;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serif";}p.MsoFootnoteText, li.MsoFootnoteText, div.MsoFootnoteText {margin:0cm;margin-bottom:.0001pt;layout-grid-mode:char;font-size:9.0pt;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serif";}.MsoChpDefault {font-size:10.0pt;}div.WordSection1 {page:WordSection1;}ol {margin-bottom:0cm;}ul {margin-bottom:0cm;}/* Generator: eWebEditor */p.MsoNormal, li.MsoNormal, div.MsoNormal {margin:0cm;margin-bottom:.0001pt;text-align:justify;text-justify:inter-ideograph;font-size:10.5pt;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serif";}.MsoChpDefault {font-size:10.0pt;}div.WordSection1 {page:WordSection1;}

對自身的職業優勢和屬於我們的職業環境,以及如何使用自己的職業天賦有了實質的了解,我們就能充滿自信地順利走過每一個職業生涯的發展階段。通過職業生涯規劃,我們會知道一個人在職業生涯道路上如何不斷進行有效的職業決策,能夠保持自己行走在正確的職業發展道路上。我們也能從中獲得知識和勇氣,從而改善我們的生活和工作質量,使我們內心最深處的夢想成真。

職業生涯規劃將讓我們獲得一種力量,將使我們的生活達到更富有意義、更令人滿足、更有成效的層次。當然,這一切要建立在我們每個人對未來職業道路的主動探索,我們的一生都將在思考,這種思考會為我們進一步生涯探索打開一條新路。

職業生涯規劃的概念與意義

職業生涯規劃的概念

1.職業與職業的重要性

(1)職業的概念

職業是參與社會分工,利用專門的知識和技能,為社會創造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獲取合理報酬作為物質生活來源,並滿足精神需求的工作。是一個人的權利、義務、權力、職責的集中表現,也是一個人社會地位的一般表徵。

職業定義中包含四種關係:

其一是個人與社會的關係。從事了某種職業就意味著參與了社會分工。而對不同需求的職業分工,體現了個人與社會的關係,也是職業結構的關係。

其二是知識技能與創造的關係。人們利用專門的知識技能創造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由此引入職業化的概念。

其三是創造財富和獲得報酬的關係。只有為社會創造了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才有資格獲得報酬,而且是獲得合理報酬。

其四是工作和生活的關係。人們通過工作獲得合理報酬,滿足其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需求。

職業是人類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出現了社會分工後的產物。在社會需求的推動下,新的職業不斷產生;而社會不再需求時,過時的職業就會消亡。可以說,職業隨科學技術和經濟的發展而變化。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運用,職業分化越來越細,越來越多。在知識經濟條件下,有關知識、信息、科學技術含量高的現代職業也將迅速發展,同時,現代職業對從業者的任職要求也越來越高。我們要善於把握知識經濟時代的就業機會。職業產生和消亡的客觀規律要求我們在選擇職業類型時不僅要考慮個人職業發展意願,更要考慮時代前進的步伐所引起的社會需求趨勢的變化。

我們一生中最寶貴的時光、最珍貴的年華都處在職業階段。不同的職業,通常意味著不同的發展機會與空間,也決定了不同的生活方式。了解社會職業,合理規劃自己的職業生涯,是大學生順利就業的關鍵。

(2)職業的重要性

職業是個人滿足自身需求的媒介。個人需求的滿足,特別是高層次需求的滿足與個人通過從事一定的職業對社會的貢獻緊緊相聯。由於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特性,並在需求上存在差異性,因此每個人的職業傾向是不一樣的,從事某個特定職業的潛力也是不一樣的。職業對人生具有重要意義,它影響著人們的生活質量、收益、發展前途及社會地位,並影響家庭生活。

美國著名人本心理學家馬斯洛(Maslow)提出需求層次理論,指出人的需求由低級依次向高級層次推進,即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友愛和歸屬的需求→受尊重的需求→自我實現的需求。

馬斯洛(Maslow)經過幾十年的研究,發現人的需求是有規律的,是分層次的,而且這個層次一般是在低級需求滿足之後,就會自動上升到新的更高級需求。低級需求在金字塔底層,如生理需求、安全需求。低級需求是很有限的,其滿足是指向自我的。而友愛、尊重、自我實現等高級需求則是無限的,而且必須通過滿足他人、公眾和社會的需求才能實現。自我實現這一高級需求建立在生理、安全、歸屬、尊重等基本需求滿足的基礎上,這裡我們可以看到,個人創造潛能的發揮及自我實現是要與職業的發展有機地結合起來的,只有這樣才是真正有意義的自我實現,才能得到最大的心理滿足。

職業的重要性體現在馬斯洛(Maslow)需求層次的五個方面:

一是提供生活保障。工作能夠獲得報酬,可以換來我們生活所需要的各種必需品:衣服、食物、住房、交通工具等,從而滿足人們維繫生活的需要。

二是建立安全感。穩定的工作能為我們提供收入以及醫療保險、失業保險和退休福利等。包括對人身安全、生活穩定以及免遭痛苦、威脅或疾病等的需求。和生理需求一樣,在安全需求沒有得到滿足之前,人們唯一關心的就是這種需求。

三是提供人際關係和社會交往。工作能夠擴大個人的生活圈子,建立更為廣泛的人際交往關係。每個人都不想也不可能一個人孤零零的生活,都需要親情、溫暖、理解和支持。工作環境是人們在家庭以外最重要的人際交往環境,也是人們發展友誼、情感最重要的場所。所謂「志同道合」,就是指人們選擇相同的職業,在共同的追求中發展出穩定、堅固的友誼。那些共同經歷挑戰、挫折、成功、失敗,患難與共的同事,一定是人生中最為寶貴的財富。

四是贏得他人尊重。工作是贏得他人尊重和自尊的最好途徑。無論是受人尊重還是自尊,都源於個人的成就獲得社會認可的成就,就能贏得社會的尊重;做出了自己滿意的成就,就能體驗到自尊。成就從哪裡來呢?當然是從自己專心、認真從事的工作中來。

五是實踐人生意義,實現自我價值。人投入工作,才會感到最大的快樂。這是最高層次的需要,是指實現個人理想、抱負,發揮個人的能力到最大程度,達到自我實現境界的人,接受自己也接受他人,解決問題能力增強,自覺性提高,善於獨立處事,要求不受打擾地獨處,完成與自己的能力相稱的一切事情的需要。自我實現的需要是在努力實現自己的潛力,使自己越來越成為自己所期望的人物。只要用心投入,平凡的工作一樣能夠使從事者綻放出讓人景仰的光彩,創造出閃光奪目的業績。

2.生涯與職業生涯

生涯概念的內涵,從經濟學的觀點看,生涯是個人在一生中所經歷的一系列的職位,是個人接受培訓教育以及職業發展所形成的結果;從社會學的角度看,生涯被看成是人一生中不同階段所扮演的一系列的生活角色;從職業發展的過程來看,生涯被看成是個人通過從事工作所創造出的一個有目的、延續一定時間的生活模式和不斷發展的職業角色。「在個人的一生中,由於心理、社會、經濟、生理以及機遇等因素相互作用所造成的工作、職業的發展變化。職業的發展是個人發展中最主要的方面,它跨越人的整個一生並涵蓋個人和自我概念、家庭生活,以及個人所處的環境、文化等方方面面」。[1]

美國職業生涯管理專家舒伯(Super.D.E)認為,生涯是個人終其一生所扮演角色的整個過程,生涯的發展是以人為中心的。職業生涯是一個人在就業領域所經歷的一系列崗位、工作或職業,以及相關的態度、價值觀、願望等連續的過程。

3.職業生涯規劃

職業生涯規劃可以定義為這樣一個過程:先覺知、有意願、量己力、衡外情、訂目標、找策略、重實踐、善反省、再調整、重出發的生涯規劃循環歷程。即①意識到自己需要制定職業目標;②進行自我探索,重點探索自己的職業興趣、能力、性格和價值觀;③進行職業世界探索,收集並排列備選職業;④綜合分析與權衡,結合時代特點,根據自己的職業傾向,確定最佳的職業奮鬥目標,⑤按計劃實施工行動;⑥做評估調整,為實現目標做行之有效的安排。

美國職業心理學家施恩(Schein)教授提出外職業生涯與內職業生涯。外職業生涯是指從事一種職業時的工作時間、工作地點、工作單位、工作內容、工作職務與職稱、工資待遇等因素的組合及其變化過程。內職業生涯是指從事一種職業時的知識、觀念、經驗、能力、心理素質、內心感受等因素的組合及其變化過程。大學生職業生涯其主要核心是內職業生涯的發展,是職業知識、觀念、經驗、能力、心理素質等培養與提高。內職業生涯各項因素的取得,可以通過別人的幫助而實現,但主要的還是靠自己努力追求而得以實現。內職業生涯的各構成因素內容一旦取得,別人便不能收回或剝奪。內職業生涯是真正的人力資本所在,提高內職業生涯而取得的工作成績,會轉化為外職業生涯。

4.職業錨

職業錨的概念是由美國施恩(Schein)教授提出的,職業錨是指當一個人不得不做出選擇的時候,他無論如何都不會放棄的、職業中的那種至關重要的東西或價值觀。職業錨以一個人的工作經驗為基礎,明確職業錨有三大作用:

一是有助於選擇自己的職業發展道路。

二是有助於確定職業目標和職業角色。

三是有助於提高個人的工作技能,提高自己的職業競爭力。

職業生涯首先要關注的是自己,自己擁有什麼?自己想要什麼?人是職業生涯的主動塑造者,個人在不同的生命階段中,會有不同的期望,這些期望會不斷地變化與發展,個體也就不斷地成長。每個人的職業生涯,都是一種發展、演進的動態過程。

案例故事:

從餐廳侍應生到流行樂壇巨星

——周杰倫的職業發展之路

周杰倫是個有點沉默、家世平平的歌手,他的音樂席捲了整個華語地區,成為流行樂壇巨星。他的音樂風格靈動,開拓了流行音樂新領域,他在流行樂壇引領了「中國風」,甚至在某種程度上帶動了中國古典文學的復興。

音樂對於他而言,與其說是一種興趣,不如說是另一個世界。在這個世界裡,音樂幫助他抵擋父母離異、成績不好等所有的青春期的常見煩惱,讓他自信健康成長。

在當餐廳侍應生的日子,周杰倫堅持音樂夢想。在餐廳的工作其實很簡單,把廚師做出來的飯菜送給女侍應生,再由女侍應生送給客人。即使是這樣,周杰倫也沒有離開自己的音樂世界,他帶著一個隨身聽,一邊工作一邊聽歌。在餐廳里打工和彈琴讓周杰倫慢慢開始有公眾演奏的機會,也慢慢開始積累起自己的聽眾。1997年9月,周杰倫參加了當時台灣著名娛樂主持人吳宗憲的娛樂節目《超猛新人王》。當時的周杰倫非常害羞,他甚至不敢上台唱自己的歌,只好找了一個朋友來唱,自己用鋼琴伴奏。兩個人的演出「慘不忍睹」。但主持人吳宗憲路過鋼琴的時候,驚奇地發現這個一直連頭也沒敢抬的小夥子譜著一曲非常複雜的譜子,而且抄寫得工工整整!他意識到這是一個對音樂很認真的人。

節目結束以後,他問周杰倫:你有沒有興趣參加我的唱片公司,任音樂製作助理?真正讓吳宗憲感動的是這個年輕人對自己樂譜的認真程度。打動吳宗憲的,與其說是才氣,不如說是認真。很多時候,不管能力有多大,機會往往只選擇那些認真對待自己工作的人,這本身是一種最重要的能力。

周杰倫在這半年裡,寫出來的歌不少,但曲風奇怪,沒有一個歌手願意接受。其中包括拒絕演唱《眼淚不哭》的劉德華和《雙截棍》的張惠妹。吳宗憲有些著急,他決定給這個年輕人一些打擊。他讓周杰倫來到自己的辦公室,告訴他寫的歌曲很爛,當面把樂譜揉成一團,丟進廢紙簍里。這是周杰倫在音樂道路上遭受的重大打擊。然而,吳宗憲第二天早上走進辦公室的時候,驚奇地看到這個年輕人的新譜子又放在了桌上,第三天、第四天……每一天吳宗憲都能在辦公桌上看到周杰倫的新歌,他徹底被這個沉默木訥的年輕人打動了。

1999年12月的一天,吳宗憲把周杰倫叫到房間說,如果你可以在10天之內拿出50首新歌。我就從裡面挑出10首,做成專輯——既然沒有人喜歡唱你的歌,你就自己唱吧。10天之後,周杰倫安安靜靜地拿出50首歌,於是就有了周杰倫一舉成名的專輯《JAY》。從這張專輯開始,周杰倫一發而不可收拾。

周杰倫的職業經歷說來傳奇,其實也普通。一直執著於自己的夢想,找一份自己能做的工作,讓自己先生存,培養自己適應社會的心態。同時,注意培養進入理想工作的能力,把完美工作作為長期目標來努力。

職業生涯規劃不是簡單地能使我們獲得一份工作,而是能使我們更好地發現自我、挖掘潛能、開發自我、實現自我。幫助我們客觀分析內在素質和外在環境的優劣,幫助我們科學規劃人生,從而激發學習的主動性和目的性,能有效掌控自己的生活,使人生有目標、有方向,從而充滿意義。

21世紀我們所面臨的挑戰不是做好準備,去迎接一個工作,一次面試,或一條特定的職業道路,而是在可持續生涯所需的認知能力。我們必須能夠開發和擴展自己的能力,創造機會並且建立專業聯繫,要成功地獲得滿意的職業生涯,就需要個體在整個生命活動的全過程當中不斷進行思索。

二、職業生涯規劃的意義

通過職業生涯規劃,可以把「我想做的事情」與「我能做的事情」有機結合起來,在客觀分析自身和外界環境之後,制訂出科學可行的、個性化的方案,實施這個方案,將會使自己的優勢得到最大程度的發揮,需求得到最大程度的滿足。對大學生來說,認清自己,就邁出了職業規劃的第一步。以此為起點,第二步就需要我們針對職業領域進行探索,最後一步則是將各方面的靜態與動態信息進行整合,確定行動計劃,付諸實踐的,解開就業的困惑,為個人一生的成功與幸福奠定堅實的基礎。

職業有生涯規劃有突破障礙、開發潛能和自我實現等三個積極目的。一個人最大的幸福,是能以自己選擇的方式生活。擇其所愛,愛其所擇的結果,會使一個人以己為榮,並呈現出圓融、豐足、喜悅、智慧和充滿創業力的氣質。

1. 掌握自己的命運

一般說來,人的一生中有四大領域需要規劃:工作、學習、休閑、家庭。各個環節相互關聯,每個環節都需要花費心思、科學規劃。當一個人擁有明確的規劃時,面對重要選擇才不會受他人左右。什麼是自己想要的,哪個方向才離目標更近,心中有數,不會走入彎路。清楚地認識到自己的人生目標和每個階段的重心,才能成為一個真正掌握自己命運的人。藉助職業生涯規劃,把握每一個可能成功的機遇,認識自我,發展自我,完善自我,培養個人的素質和修養,設計一生職業發展的最優路徑。

2. 有利於自我覺醒

職業生涯規劃是一個意識問題,喚醒大學生主動的自我探索意識,讓大學生掌握和搜索更多的信息。家長和大學生在高中階段將「上大學」視為人生的最大目標,因此,我們進入大學之後就失去了未來生活的目標,也失去了學習的動力,而上大學是一個為今後從事某一職業的積累和準備階段,促使大學生去考慮將來成為一名職業人所需的能力和素質,有目的地去汲取知識、加大學習動力。

3. 有利於自我定位

你今天站在哪裡並不重要,但是你下一步邁向哪裡卻很重要。職業生涯規劃的重要前提是認識自我。只有認識自我、了解自我,才能有針對性地明確職業方向,而不盲目化。認識自我是對自我深層次的解剖,了解自己能力的大小,明確自己的優勢和劣勢,根據過去的經驗、經歷,選擇未來可能的工作方向,從而徹底解決「我想幹什麼」和「我能幹什麼」的問題。在此基礎上,通過了解行業的特性、所需的能力、就業渠道、工作內容、工作發展前景、行業的薪資待遇等外部環境,理性地確定自己所具備的資本。這是人生所有規劃和行動得以成功的基本依據,正所謂「知己知彼,百戰不殆」。

4. 找到實現理想的通道

職業生涯規劃讓我們擁有明確的目標,會圍繞目標去學習和提升,即使目標不夠明確,也會沿著既定的方向前行,這就是實現理想的通道。實現目標的強烈意願對於個人而言是非常重要的,意願越大,成功的機會也就越大,通過意願變成超強的行動力,行動力的根源來自於意願,意願強烈才可以實現目標。

只有在發現和確定了人生奮鬥的大目標之後,圍繞這個中心,我們平常的行為才會更有效率和價值,進而職業生涯規劃成為實現理想的通道。職業生涯規劃為我們的人生之旅設定了導航儀,指引我們走向成功。哈佛大學的一項追蹤研究表明,只有4%的人能獲得成功,而他們成功的共同點在於,他們為自己的職業生涯早早確定了明確的目標,並且始終堅持。

5. 實現人與職業的和諧發展

職業生涯規劃實現人職和諧,以促進自身的持續、健康、協調的全面發展進步為根本目標,在人職匹配的基礎之上,將人的發展與職業的發展有機結合,使職業成為實現自我人生價值、自我人生幸福的工具和內容,讓個人的發展成為推動促進職業發展和進步的主力,達到自我與職業的雙贏,實現人與職業的和諧發展。

第二節 職業生涯規劃的基本理論

在20世紀初美國興起職業輔導運動以來,職業生涯輔導建立起了一系列理論模型,為個人做出有關職業和生活的正確決定提供了支持。各種理論試圖通過不同的途徑來揭示個人在社會角色和生涯方面的問題。在這裡,主要介紹對我們的探索和實踐具有較大影響的五個理論。

帕森斯(Parsons)特質因素論

特質因素論是最早的職業指導理論,也是用於職業選擇與職業指導的經典性理論,1909年美國波士頓大學教授弗蘭克?帕森斯(Frank Parsons)在其《選擇一個職業》的著作中提出了人與職業相匹配是職業選擇焦點的觀點。這一理論的基本假設是:個人和職業都有穩定的特徵,而適當的職業選擇就是要在這二者之間進行匹配。帕森斯明確闡述了職業選擇的三大要素:①特質,即應清楚地了解自己的態度、能力、興趣、智謀、局限和其他特徵;②因素,即應清楚地了解職業選擇成功的條件、所需知識和在不同職業工作崗位上所佔有的優勢、劣勢、機會和前途;③上述兩者的平衡。

根據這個理論,帕森斯提出了「職業選擇中的三大原則」:

原則一:了解自我。即對自我進行探索,包括了解個人的興趣、能力、資源、優勢、劣勢等。 

原則二:了解工作。了解職業的能力素質要求、知識經驗、工作環境、薪酬、晉陞機會及發展前途等。 

原則三:匹配。將上述兩類資料進行綜合併找出與個人特質匹配的職業。帕森斯認為個人選擇職業的關鍵就在於個人的特質要與特定職業的要求相匹配,只有這樣,個人才能更加適應職業,並使個人和用人單位同時受益。

二、霍蘭德(Holland)職業類型理論

20世紀60年代,在帕森斯觀點的基礎上,美國著名職業指導專家霍蘭德(Holland)提出了職業類型論。經過50年的發展,現已成為影響最大的理論。主要原則為:①職業選擇是個人人格的延伸和表現,個人的興趣即是人格;②同一職業團體內的人具有相似的人格,因此他們對很多情境和問題會有類似的反應方式,從而產生類似的人際環境;③人可以分成六種人格類型:現實型、研究型、藝術型、社會型、企業型和傳統型,人所處的環境也可以相應地分為六種類型:即現實型、研究型、藝術型、社會型、企業型和傳統型,每一特定類型人格的人,會對相應的職業類型中的工作或學習感興趣;④個人的人格與工作環境之間的適配與對應,是職業滿意度、職業穩定性與職業成就的基礎。 無論是人格,還是職業的六種類型,都不是並列劃分,界線清晰的。這六種類型,按實用型、研究型、藝術型、社會型、企業型、事務型的順序圍成一個正六邊型(見圖2.1),存在三種關係:相鄰、相隔、相斥,三種關係在一致性上由高到低,再到相反。

圖2-1 六種類型關係

職業生涯規劃就是要尋求這種人格與職業類型的適配性或高一致性,即最理想的情況就是現實型的人進入現實型的職業。這樣,個人在職業生涯中就能獲得職業滿足感、持久性和職業成就。

三、舒伯(Super)的生涯發展理論

20世紀50年代起,舒伯(Super)以新的方式對生涯發展進行思考,提出了生涯彩虹理論,該理論很好地概括了人的一生的職業發展歷程。認為職業發展是人生成長的一部分,除了職業角色外,個人在生活中還扮演著其他角色,有孩子、學生、休閑者、公民、持家者、配偶或伴侶、退休者、父母或祖父母。他把人的職業生涯發展分為成長、探索、建立、維持與衰退5個主要階段。

成長階段:由出生至14歲,該階段孩童開始發展自我概念,開始以各種不同的方式來表達自己的需要,且經過對現實世界不斷地嘗試,修飾他自己的角色。 這個階段發展的任務是:發展自我形象,發展對工作世界的正確態度,並了解工作的意義。這個階段共包括三個時期:一是幻想期(4歲至10歲),它以「需要」為主要考慮因素,在這個時期幻想中的角色扮演很重要;二是興趣期(11歲至12歲),它以「喜好」為主要考慮因素,喜好是個體抱負與活動的主要決定因素;三是能力期(13歲至14歲):它以「能力」為主要考慮因素,能力逐漸具有重要作用。 探索階段:由15歲至24歲,該階段的青少年,通過學校的活動、社團休閑活動、打零工等機會,對自我能力及角色、職業作了一番探索,因此,選擇職業時有較大彈性。 這個階段發展的任務是:使職業偏好逐漸具體化、特定化並實現職業偏好。這階段共包括三個時期:一是試探期(15歲至17歲),考慮需要、興趣、能力及機會,作暫時的決定,並在幻想、討論、課業及工作中加以嘗試;二是過度期(18歲至21歲),進入就業市場或專業訓練,更重視現實,并力圖實現自我觀念,將一般性的選擇轉為特定的選擇;三是試驗並稍作承諾期(22歲至24歲),生涯初步確定並試驗其成為長期職業生活的可能性,若不適合則可能再經歷上述各時期以確定方向。 建立階段:由25歲至44歲,由於經過上一階段的嘗試,小合適者會謀求變遷或作其他探索,因此該階段較能確定在整個事業生涯中屬於自己的「位於」,並在31歲至40歲,開始考慮如何保住這個「位子」,並固定下來。這個階段發展的任務是統整、穩固並求上進。 這個階段細分又可包括兩個時期:一是試驗-承諾穩定期(25歲至30歲),個體尋求安定,也可能因生活或工作上若干變動而尚未感到滿意;二是建立期(31歲至44歲),個體致力於工作上的穩固,大部分人處於最具創意時期,由於資深往往業績優良。 維持階段:由45歲至65歲,個體仍希望繼續維持屬於他的工作「位子」,同時會面對新的人員的挑戰。這一階段發展的任務是維持既有成就與地位。 衰退階段:65歲以上,由於生理及心理機能日漸衰退,個體不得不面對現實從積极參与到隱退。這一階段往往注重發展新的角色,尋求不同方式以替代和滿足需求。 在上述舒伯(Super)的生涯發展階段中,每一階段都有一些特定的發展任務需要完成,每一階段需達到一定的發展水準或成就水準,而且前一階段發展任務的達成與否關係到後一階段的發展。 在以後的研究歲月中,舒伯(Super)對發展任務的看法又向前跨了一步。他認為在人一生的生涯發展中,各個階段同樣要面對成長、探索、建立、維持和衰退的問題,因而形成「成長——探索——建立——維持——衰退」的循環(見圖2-2)。

通過生涯發展理論個體可以清楚看到自己處於生涯發展的哪個階段,預期在生涯發展的探索階段,經歷了嘗試期、過渡期即將邁入試驗期。因此,大學生在這一階段一定要對自己進行充分探索,同時積累足夠的社會實踐經驗,才能在畢業時能順利實現與職業的合理匹配。

舉例來說,如一個大學一年級的新生,必須適應新的角色與學習環境,經過「成長」和「探索」,一旦「建立」了較固定的適應模式,同時「維持」了大學學習生活之後,又要開始面對另一個階段——準備求職。原有的已經適應了的習慣會逐漸衰退,繼而對新階段的任務又要進行「成長」、「探索」、「建立」、「維持」與「衰退」,如此周而復始。

1976到1979 年間,舒伯(Super)在英國進行了為期四年的跨文化研究,之後他提出了一個更為廣闊的新觀念——生活廣度、生活空間的生涯發展觀。(1981)這個生涯發展觀,除了原有的發展階段理論之外,較為特殊的是舒伯加入了角色理論,並將生涯發展階段與角色彼此間交互影響的狀況,描繪出一個多重角色生涯發展的綜合圖形。這個生活廣度、生活空間的生涯發展圖形,舒伯(Super)將它命名為「生涯的彩虹圖」(見圖2-3)。

(1)橫貫一生的彩虹——生活廣度

在一生生涯的彩虹圖中,橫向層面代表的是橫跨一生的生活廣度。彩虹的外層顯示人生主要的發展階段和大致估算的年齡:成長期(約相當於兒童期),探索期(約相當於青春期),建立期(約相當於成人前期),維持期(約相當於中年期)以及衰退期(約相當於老年期)。在這五個主要的人生髮展階段內,各個階段還有小的階段,舒伯特彆強調各個時期年齡劃分有相當大的彈性。應依據個體不同的情況而定。

(2)縱貫上下的彩虹——生活空間

 在一生生涯的彩虹圖中,縱向層面代表的是縱貫上下的生活空間,是由一組職位和角色所組成。舒伯認為人在一生當中必須扮演九種主要的角色,依序是:兒童、學生、休閑者、公民、工作者、夫妻、家長、父母和退休者。

「大周期」,包括成長期、探索期、建立期、維持期和衰退期。裡面的各層面代表縱觀上下的「生活空間」,由一組角色和職位組成,包括子女、學生、休閑者、公民、工作者、持家者等主要角色。各種角色之間是相互作用的,一個角色的成功,特別是早期角色的成功,將會為其他角色提供良好的基礎,為了某一角色的成功付出太大的代價

也有可能導致其他角色的失敗。

的陰影部分表示角色的相互替換、盛衰消長。它除了受到年齡增長和社會對個人發展、任務期待的影響外,往往跟個人在各個角色上所花的時間和感情投入的程度有關。從這個彩虹圖的陰影比例中可以看出,成長階段(0~14歲)最顯著的角色是子女;探索階段(15—20歲)是學生;建立階段(30歲左右)是家長和工作者;維持階段(45歲左右)工作者的角色突然中斷,又恢復了學生角色,同時公民與休閑者的角色逐漸增加,這正如一般所說的「中年危機」的出現,同時暗示這時必須再學習、再調適才有可能處理好職業與家庭生活中所面臨的問題。

四、克朗伯茲(Krumboltz)的社會學習理論

社會學習理論由班杜拉(Albert Bandura)於20世紀70年代提出,它以行為主義、強化理論和認知信息加工理論為基礎。克朗伯茲(Krumboltz)把它引入生涯輔導領域。並提出:個人的社會成熟度在很大程度上依賴於他人行為的學習和模仿,並由此決定了他們的職業導向。

克朗伯茲(Krumboltz)認為有四個因素會影響職業決策:

1、遺傳因素和特殊能力:個人的遺傳特質在某種程度上決定了個人的職業表現。

2、環境因素和實踐:來自於人類的活動和自然的力量,通常在個人能力的控制之外。

3、學習經驗:克朗伯茲認為,每個人都有獨特的學習經驗。並提出了兩種學習類型:①工具式學習經驗。②聯結式學習經驗。個人通過觀察真實和虛構的模型,通過對人、事之間的比較來學習對外部刺激做出反應,某些環境刺激會引起情緒上積極或消極的反應。

4、任務取向的技能:包括解決問題的能力、工作習慣、心理狀態、情緒反應和認知的歷程等。

克朗伯茲(Krumboltz)認為,在個人發展的歷程中,上述四種因素會相互作用,形成個人對自我與世界的推論和信念。

五、認知信息加工理論

職業決策理論特彆強調生涯決策的模式,這種理論認為,即使個人充分掌握了自己的內在特質和外部工作世界的信息,也未必就能做好生涯決定,而人的整個生涯發展過程必須不斷面臨生涯決定的問題,因此決策在生涯發展中具有重要地位。這裡簡要介紹認知信息加工(CIP)理論。

1991年,蓋瑞·彼得森(Gary Peterson),詹姆斯·桑普森(James Sampson)和羅伯特·里爾登(Robert Reardon)合著了《生涯發展和服務:一種認知的方法》一書,闡述了思考生涯發展的新方法,即認知信息加工理論。該理論提出了信息加工金字塔模型(見圖2-4),它包含做出一個職業生涯選擇所涉及的各種成分。

金字塔的中部被稱為決策技能領域,包含了進行良好決策的五個步驟,即CASVE循環(見圖2-5):

·溝通(Communication)(確認需求):個人開始意識到問題的存在; ·分析(Analysis)(將問題的各組成部分相互聯繫起來):對所有的信息進行分析; ·綜合(Synthesis)(形成選項):個人形成可能的解決方法並尋求實際的解決方法; ·評估(Value)(評估選項):評估每種選項的優劣,評出先後順序; ·執行(Execution)(策略的實施):依照選擇的方案做出行動。

在金字塔的頂部是執行加工領域。在這裡對自身狀態進行覺察、監督和調控。通過這個過程,可以思考個體處於CASVE循環中的哪一個步驟,是否需要更多關於自我或者職業的信息,是否已經完成了決策過程,該做哪些調整以及準備何時執行一個選擇。 金字塔的最底層是知識領域包含自我知識和職業知識。自我知識包括了解自己的價值觀、興趣和技能,職業知識包括理解特定的職業、學校專業及其組織方式。

在認知信息加工金字塔中,知識領域相當於電腦的數據文件,需要我們進行存儲。決策領域相當於電腦的應用軟體,對所存儲的信息進行加工處理。執行領域相當於電腦的工作控制功能,操縱電腦按指令執行程序,對其下的兩個領域進行監控和調節。從這個模型可以,任何一個層次出問題,都會影響職業生涯規劃決策的質量。 認知信息加工理論重點關注的是如何決策,它展示了解決職業生涯問題的過程。作為嚮導,它能夠幫助我們認清在制定決策的過程中現在所處的位置和將來的走向,也能夠幫助個體提升個人生涯發展的質量。

推薦閱讀:

推薦一門精品課程給你
新加坡規劃之父:老北京、通州和雄安是「親兄弟」
十三五規劃這句話暗示統一時間真的快到了
職業生涯規劃中那些必做的事兒
劉太格:城鎮化需完善的遠期規劃

TAG:職業 | 職業生涯 | 規劃 | 理論 | 概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