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周末--看完《水滴》,毛骨悚然 這就是劉慈欣心目中的《三體》電影

在時下最火的知識類社交網站「知乎」上,網友們變換角度誇讚《waterdrop》(《水滴》)。王壬製作的這部短視頻作品,被認為「完美還原了《三體》中關於水滴的描述」、「有庫布里克《2001太空漫遊》風采」……看上去誇得最有道理的評論,已有四千多個「贊」。

最意外的讚美來自原著作者劉慈欣。在「水木社區」BBS上,這位剛獲得「雨果獎」的科幻作家,用使用了多年的一個ID評論:「可以負責任地說,這就是我心目中的《三體》電影,如果能拍出這種意境,真的死也瞑目了。」

讓劉慈欣「死也瞑目」的這部短片,取材自《三體Ⅱ·黑暗森林》中最殘酷,也最超乎人類想像的一段情節。短片末尾,這段情節被總結為:「公元2212年,人類捕獲了來自人馬座α星三體文明的探測器,它被命名為水滴。」

片長14分43秒、一鏡到底、沒有人物,《水滴》這樣表現「水滴」:黑暗中出現一組點陣,點陣化作一團紛雜的管子,接著是紙一樣的褶皺;鏡頭緩緩拉開,原來褶皺是一枚螺絲釘上極細微的肉眼不可見的破損,點陣和管子則是微觀物質。

伴著冰島樂隊SigurRós空曠而略帶驚悚味道的樂曲,螺絲釘漸漸現出全貌,隨後一步步出現的,是它所在的炮彈艙蓋,艙蓋所在的電磁炮、電磁炮所在的黑色太空戰艦……以及,人類引以為豪的、被認為無堅不摧的太空艦隊:它由100x20隻太空戰艦以矩形點陣的方式排列——恰與開頭的微觀點陣相呼應。

此時,水滴終於現出本尊。人們意識到,剛剛看到的,是來自水滴外表「絕對光滑的全反射鏡面」的反射。

水滴緩緩行入艦隊中央,短片戛然而止。看過《三體》的都知道:接下來,水滴摧毀了人類艦隊。

「水滴兼具美麗和恐怖」

《水滴》的作者王壬,是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建築系的一名在讀研究生。創作短片的念頭,始於四年多前他讀完《黑暗森林》之後。

和許多科幻迷一樣,王壬對科幻的興趣自《海底兩萬里》始。《三體》在《科幻世界》連載後,王壬成為劉慈欣死忠粉。王壬也喜歡亞瑟·克拉克--《2001太空漫遊》的原著作者,他最喜歡的克拉克作品是《童年的終結》。

在克拉克和劉慈欣的作品裡,他看到的共同點是「對宇宙和世界的詩意描寫」——正如他想在《水滴》中表達的那樣。

出於對電影和剪輯的興趣,在大連理工大學讀本科的時候,王壬曾和他科幻協會的朋友們做過一些有關科幻的小電影,《水滴》是他的第一份獨立作品。

起初,王壬想做的其實是一個大場景的視覺故事:水滴被捕獲,然後摧毀艦隊。這個版本做了一兩年後,他到了美國。這幾年,他每天抽空製作一兩個小時,放假則每天做八小時。但對劇本的思考從未間斷過,到後來,王壬全盤推翻了過去的想法。

2013年冬天,王壬開始製作全新構思的《水滴》,只保留了舊版本的最後一個鏡頭。整個故事,從摧毀的全過程,變成了水滴進攻前的這一瞬間——用14分43秒來闡釋的一瞬間。

「在這個故事的一剎那著力,也許能激發出很大的感情波動。具象的情節和故事,不如一個瞬間這麼能體現水滴的精髓。」王壬告訴南方周末記者,這種情感波動,於他自己而言,就是「矛盾」:「這和我對外來文明的態度很像。水滴同時兼具恐怖和美麗,美不僅是表面上的美,也是人們對陌生而遙遠的事物所抱有的美的感覺。恐怖則在於它的未知,人們對未知的事物都會恐懼。」

2015年下半年,《水滴》做成。在完成的最後時間,王壬自己的電腦還要用來做功課,不能終日開著做渲染,於是只能花錢在雲端使用「渲染農場」。這部分資金,全拜王壬的好友鍾昕慷慨相助。

《水滴》做成後,王壬的女朋友把片子帶給朋友們看,事先沒有告知片名。有些看過《三體》的朋友,一邊看一邊猜:「這是不是水滴?又像,又不像。」最後大家才恍然大悟。這種與短片互動的心理過程,讓王壬和女友覺得有趣,他們決定在正式發布的時候,使用英文名「waterdrop」。

「為了保持大家看到結尾的那種波動,我們就去掉了具有提示性的中文名。畢竟大家對英文名沒有那麼敏感。」王壬向南方周末記者解釋。

引發「情感波動」的目標,王壬達成了。很多讀過原著的人,看到最後的感觸是:「毛骨悚然」。

如果我們發現外星人……

人們津津樂道於這部短片的配音。有人詳細指出《水滴》配音的幾處來源:除了根據劇情而設計的配音外,幾乎都由王壬的朋友宋鵬完成;其它的幾段配音,都來自歷史音頻。

其中包括1972年11月在美國波士頓大學進行的關於「超越地球和人類意識的生命」的討論;也包括1977年時任聯合國秘書長庫爾特·瓦爾德海姆面向宇宙的一段問候;還包括BBC的訪談。

「我們走出太陽系的家門,進入這宇宙,只為尋找和平和友誼。抑或應邀傾囊相授,抑或有幸聆聽教誨……」影片開始時瓦爾德海姆的這段音頻,曾經搭載無人探測器「旅行者一號」飛向外太陽系。

片中討論的幾個問題:「人們對於外星文明的看法,已經與以往不同了,它們本來是被當作敵人看待的,但現在,人們越來越樂觀了」「外星生物也會有道德觀嗎」「真實的宇宙也有無限細節嗎」……都來自BBC在1988年製作的一期訪談節目,那期節目的參與者包括《時間簡史》的作者霍金、科幻作家亞瑟·克拉克,以及旅行者探測器項目負責人、天文學家卡爾·薩根。

嘗試歷史音頻,是王壬女朋友的主意。雖然未必能與視頻畫面嚴絲合縫,但王壬覺得這再合適不過:「它給人一種感受,人類歷史永遠是相似的。過去發生的事,未來會再次發生。」

許多人從中看出了現實與科幻的巧妙結合,對王壬而言,現實恰是給予他科幻靈感的源泉。從三四年前開始籌劃《水滴》起,這個片子就沒和現實脫離過聯繫:影片中呈現的許多微觀視覺效果,參考自真實的科學圖片,譬如影片前半段出現的管子,其實正是納米管;關於人類的太空戰艦,他也諮詢過許多愛好軍事的好友,反覆總結後設計出現在這種黑色三角狀的「介於未來人類與非人類文明之間」、留有想像餘地的戰艦形態。

有人指出《水滴》存在的硬傷:「短片中螺絲釘相當於碳納米管1039倍直徑,而事實上兩者直徑只相差105量級。」王壬稱這的確是疏忽。

也有人發問:「影片中水滴的鏡面反射是完全光學的,怎麼可能達到原子級別?」王壬向南方周末記者解釋:「你完全可以認為這是兩個鏡頭跳剪在一起的長鏡頭,最主要是無論你怎麼理解,都不會改變水滴給你帶來的印象。」

《水滴》完成後,王壬聯繫劉慈欣,希望他能看到。劉慈欣的稱讚讓王壬「無比激動」。此前,他惟一一次見到劉慈欣,是在2015年5月的紐約書展上,他作為一個小粉絲,前去討了一個簽名。

支持者把《水滴》與《2001太空漫遊》中的星門場景作比,王壬「受寵若驚」,「星門主要是視覺奇觀,《水滴》場景是依靠劇本的。」王壬解釋。

許多人覺得《水滴》的出現,會把《三體》大電影推上絕境。自從製片方公布了製作團隊、主要演員,《三體》粉們就對這部電影充滿憂心。王壬自稱是會買票去看大電影的:「畢竟是《三體》的粉絲。」

王壬傾向於相信外星生物的存在,他也認同外星生物會有道德感。「如果真有那樣萬年難遇的機會,我們發現了他們,那將是整個人類的大震動,但於我們個人而言,可能並沒有什麼意義。」王壬說。


推薦閱讀:

這些奇葩的電影,光是念出片名來都很羞恥
什麼是台劇網?
《戰狼2》吳京賺了多少錢?
《旺角卡門》大結局是什麼?
電影《地道戰》中的故事發生在哪裡?遺址還在嗎?

TAG:電影 | 南方 | 南方周末 | 周末 | 三體 | 劉慈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