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漫談之靈通寶玉
石與玉,古人有很深奧的解釋,說石:土精為石,石氣之核也。是山之骨。而說到玉:《說文解字》解釋說,玉,石之美者。玉器專家楊伯達先生說:好看的美的石頭,這就是玉。
□ 從石到玉
人們識玉是從石頭開始的,而用美石做成器物的歷史已經很早了,根據司馬遷的《史記》記載說:黃帝有釐訂玉制之舉。從目前考古發現所取得的資料看,司馬遷這個「玉制之舉」說法得到了當前研究者的認可。
在北京周口店發現的山頂洞人遺址中,發現有製作最精巧的是7小石珠,古珠的原料為白色的石灰岩,這些小石珠出土于山頂洞人的頭骨附近,有專家推薦說很可能是當時人們頭上的頭飾,石珠兩面扁平,一面人工磨製,在中央並有一個小孔,這說明當時的人已經學會了磨製石器並懂得鑽孔技術,磨光技術和鑽孔技術成為這時期的主要文化標誌,山頂洞人的屬於舊石器晚期,大致年代約在三萬年前後。
考古學分期中的石器時代最後一個階段就是新石器時代。當然,有人還曾提出一個中石器時代,說新石器時代是從中石器時代過渡發展過來的。
我國的新石器時代的的大致年代為一萬年以後。1958年,考古工作者在甘肅天水大地灣發現一個新石器遺址,經過年代測定距今已經有8000多年的歷史了。而稍後發現的代表長江流域的河姆渡文化與代表黃河流域的裴李崗、磁山文化,已經證實在7000年前的磨製石器技術已經是很先進了。在裴李崗遺址中發現大量的經過磨製的石器。器物有磨盤、磨棒、鏟、鐮、刀、斧、彈丸等,其中以磨盤、磨棒、鏟、鐮最為典型。而在邯鄲的磁山文化遺址中也同樣發現大量的磨製石器,主要器形有磨盤、磨棒、斧、鏟、鑿、錛、鐮等。遺址中打制石器、磨製石器和打磨兼制石器的共出,說明了社會與文明一個逐漸發展過程。
2007年10月,考古工作者在磁山文化一期的一個窖穴底部,發現一塊古玉石,這塊古玉石為白色石英石質,質地純凈,呈半透明狀,長65毫米,寬27毫米,高16毫米,各面經過磨製,比較規整,名稱和用途不詳。這場古玉經過專家鑒定年代距今10300年的歷史。此前發現的最早古玉是遼寧海城小孤山舊石器時代末期洞穴遺址中的玉石制砍砸器,其年代距今約 10000年。後在內蒙古赤峰市敖漢旗興隆窪遺址發現的玉器,根據測定結果知其C14年代在距今8200—7400年間。而邯鄲磁山文化遺址中所發現的古玉,是我國目前所見到最早的用玉製作的器物。
□ 識玉通靈
中國文明起源於什麼時期,自古就有爭論。西方學者認為中華文明自商開始,有3000年的歷史,中國史學家研究證明說,中華文明起源於黃帝時期,已經5000多年的文明史。現在有學者對玉器進行研究,在大量的古文物遺址中尋找材料,揭示在一萬年前我國已經進行一個玉器時代,並從大量出土的玉器器物上所反映政治、經濟、文化等形態進行研究,證實中華民族已經進入了文明時代。
那麼玉器上是怎麼反映這些文化形態的。
首先是神靈文化。中國神文化來源於崇拜,對自然的崇拜,圖騰的崇拜等等。認為這些是不可戰勝的,並有一種超自然的神力,因此使人對這些產生了敬畏,特別是對「上天」的認識,人的命運也都受到這些神靈的支配。
玉,石之美也。最早發現的玉多產於新疆及崑崙山脈,相傳,早在新石器時期,崑崙玉就有開採,《竹書紀年》說:「帝舜有虞氏九年,西王母來朝,獻白環塊。」古人說玉是天地之精,受天地之精而受孕形成的。在曹雪芹《紅樓夢》中描寫的靈通寶玉,就被說成了女媧補天遺留下的一塊石頭。這也說明自遠古到明清的古人都是這樣認為的。
玉,石之精也。常常被用於祭祀祖先和各方神靈的重器,使玉文化從一開始就蒙上一層神秘的色彩。古文字中(包括甲骨文)「玉」字與「王」字形近義通,出土的古玉器中有很大一批為祭祀神靈的器物,這些器物是神權與王權為一體,掌握了玉器就是掌握了王權,「王者之玉」,彰顯了玉器在古人心目中的神聖地位和權威。玉器從產生之日起,就成為上通神靈,下達天意的工具,早期的玉器可以說沒有實用器和生活日用品,都是精神文化用品和宗教用品。所以說玉器是文化的產物,是文明的象徵。
□ 絕地天通
什麼是「絕地天通」?
玉,神之靈也。古人在造字時,就反映了這一「神靈」思想。「三玉之連」,即三橫一豎,象徵著一根絲繩貫穿著三塊美玉,代表著「天地人蔘通」。在古人看來,玉能代表天地四方以及帝王,能溝通神與人的關係,是萬物的主宰。
人與神對話,是通過巫人用玉器進行溝通的,是凡人與神靈溝通交流的語言工具。《說文解字》說:「靈,巫也,以玉事神,從玉。」清代學者段玉裁注云:「巫能以玉事神,故其字從玉。」這說明了在古人的心目中玉和巫關係。《周禮·春官·大宗伯》:「以玉作禮器,以禮天地四方。以蒼璧禮天,以黃琮禮地,以黃圭禮東方,以赤璋禮南方,以白虎作西方,以玄璜禮北方。」玉禮器的出現,也揭開了我國的禮制社會序幕。
在五帝時期,時間相當於距今五千年前,那個時候國家文明已經形成。在此之前,人與神的對話,是每個人都可以通巫人或巫人與人進行交流,用瑞玉向神靈祈求福祉。到了五帝時期,祭祀神靈進行了改革,改革的核心就是對神的壟斷,專門設置了祭祀的巫官,並分設了祭天的主官祀官南正,設置了祭地主祀官北正,從此祭天與祭地南北分開,這就叫「絕地天通」。「絕地天通」的產生就是不再允許普通人有祭祀天地權力,百姓只能對神靈產生敬畏而不可以直接去對話,所以從五帝時期開始,神靈與民間的距離被拉大,祭祀的自由成為國家的專用。
五帝時期的玉器文化十分豐富,北方有紅山文化,南方有良渚文化,據不完全統計,在我國已發現的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近萬處,出土了數萬件精美玉器,可分為工具類、仿工具類、裝飾品類、人物類、動物類、神器類、禮器類等。
說到禮器,很多人都會想青銅禮器,實際最早的禮器為玉器。
說到「禮」字,在古文字中的本義是以器盛玉奉獻神靈,目的是求得神靈的福祐。《說文解字·示部》:「禮,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有學者研究說:「古人最初是把用器皿盛裝玉器敬獻神靈的祭祀活動稱為禮。換句話說,所謂禮,最初是特指禮敬神靈,其基本形式之一是給神靈獻玉,其根本目的在於『致福』」。簡單地說,人們通過給神靈送禮獻上瑞玉,以求得神靈的保佑換來多福。
□ 德玉養身
數千年來,玉已經被人格化了,「玉」往往和人高潔的品質聯繫在一起,是美德的象徵。
古人以玉喻人,有「君子比德於玉」的說法,《禮記》中說:「古之君子必佩玉」,「君子無故,玉不去身,君子與玉比德焉」。《詩經》中還有「言念君子,溫其如玉」的記載。《禮記》賦予玉「十一德」。具有仁、智、義、禮、樂、忠、信、天、地、德、道等十一種品性和象徵。《說文解字》釋玉:「玉,石之美兼五德者。潤澤以溫,仁也。鰓理自外可以知中,義也。其聲舒暢遠聞,智也。不折不撓,勇也。銳廉而不忮,潔也。」進一步的闡明玉器玉所蘊涵的五德。在《五經通義》中對五德又進行更為詳細的解釋,說「玉有五德,溫潤而澤有似於智,銳而不害有似於仁,抑而不撓有似於義,有瑕必見於外有似於信,垂之如墜有似於禮。」
但是,一塊真正的美玉還要有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等工序,才能達到致美的境界。玉是一樣,君子也是一樣,在《詩經·衛風》中有這樣的詩句:「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意思就是說文雅的君子,要像琢玉工序的磨練,經過仔細地切、磋、琢、磨的君子,才能掌握禮的規範,成為有修養、有品性的君子。
另一方面,古人還認為玉不僅能通神,還有一種超自然的力量,人佩戴上玉器可以防禦邪氣的侵襲,驅除災禍,醫治奇病,能夠延年益壽。所以人們喜歡佩玉、戴玉、藏玉於身,形成了「玉可養人,人可養玉」。更有人認為玉還具有清熱解毒、潤膚生肌、活血通絡、明目醒腦等藥用價值。明代葯家家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說玉的藥性為:「安魂魄,疏血脈,潤心肺,明耳目,柔筋強骨……」「玉屑甘平、無毒,主治胃中熱,喘息煩滿,止渴,屑如麻豆服之,久服輕身長年。潤心肺,助聲喉,滋毛髮。滋養五臟,止煩燥」。等等。
推薦閱讀:
※水晶有收藏價值嗎?怎麼辨別各種水晶?
※崖柏的材料等級及分類選材
※榨汁機食譜(整理收藏)
※小型泥塑佛像的收藏
※收藏幸福(傅露佳)
TAG:收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