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殿試的三甲就是狀元、榜眼、探花嗎?完全不是
07-15
曾經一直以為殿試的三甲,就是科舉中最高考試的前三名,理應分別是狀元、榜眼和探花。後來才發現,這錯的特別很是離譜。殿試,雖然在唐武則天時已有,但是到了宋代才成形。在唐朝時,沒有榜眼這個名次,到了南宋,才有了榜眼一說。
到了明代,科舉考試分成了三個階段,分別是鄉試、會試、殿試。鄉試每三年考一次,參加考試者需要以秀才身份報名,鄉試考核經由過程的即可稱作舉人,而鄉試第一位則成為解元。這裡的鄉試相當於如今的省級考試,而解元基本等同於目下當今的省高考狀元。
而中了舉人的考生,就能夠繼續到禮部報名,參加會試。經由過程會試考核的考生就能夠稱作進士了,會試的第一位稱為會元。進士同年可以到紫禁城的保和殿參加殿試,殿試的試卷會交給閱卷大臣輪流查看,用類似與畫「正」字的辦法,找到閱卷大臣支持票數排名前十的試卷,最後交給皇帝決定名次。
最後,會根據成績的高低,分出殿試的三甲,這裡的三甲絕對不是前三名的意思,而是「三等」的意思。第一等是一甲,有三名,分別是狀元、榜眼、探花,賜「進士及第」的稱號。第二等是二甲,有若干名,賜「進士出身」的稱號,第三等是三甲,也有若干名,賜「同進士出身」的稱號。因而可知,此三甲絕非彼三甲啊!
(文中配圖均來自網路,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歡迎關注妙緣!了解更多有趣的歷史故事!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