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父母準則:聽懂孩子的心裡話

  什麼樣的父母才是好父母呢?

  一位有三十多年教學經驗的老師在觀察了無數家長和學生後說,好父母可以歸結為一句話——聽懂孩子的心裡話。

  這句簡單的話要真正做到卻很難。

  在一本綠塑料皮、有張瑜頭像做封面的我的日記里記錄了這樣一段泛黃的文字:

  (雯雯6歲一年級)

  下午雯雯放學回家告訴我們一件有趣的事:上課時,老師要同學們造句「又……又」。一位小朋友被點起來後說:「李亦雯又胖又矮」。全班同學都大笑起來,連老師都忍不住笑了。聽到這,爸爸媽媽也哈哈大笑起來,媽媽接著問「雯雯,別人笑了,你笑了沒有」,雯雯說「沒有,我沒笑」。看到雯雯似乎有點委屈的臉,媽媽說「應該這樣造句,李亦雯的臉又圓又紅。」雯雯說「別人才不會這樣造呢,這是爸爸媽媽造的句」。

  近20年後,讀到這番話,我發現自己有許多失誤。

  首先,我沒有聽懂孩子,沒有體會孩子的感受。

  當年雯雯面對這件難堪的事小小年紀的她感到了不舒服,尤其是全班同學的哄堂大笑,再加上老師的笑,顯然這句話有點嘲笑的味道,雖然童言無忌,但畢竟因為傷了她的自尊心,而且傷得不輕,我的造句,暫時掩蓋了雯雯的傷口,但卻沒有解決問題。雯雯回家向我們大人述說,是因為6歲的孩子還是一個沒有長大、沒有成熟,理不清頭緒的兒童,她感到難過又不知如何處理,很想獲得我們的安慰和理解,但我們也和老師一樣覺得挺好玩,也笑了起來,這就更加重了雯雯的傷害,也埋下了極其嚴重的後果。

  其次,沒有及時幫助雯雯疏導情緒。人的情緒有積極的,也有消極的,而情緒是通過感受產生的。感受是一種力量,這種力量有正向的,也有負向的。

  我們每個人能夠容忍消極情緒的能力是有限度的,如同一個杯子,如果這個杯子已經裝得滿滿的,那麼只要再加一滴水,它都會溢出來。這也就是為什麼很多有心理障礙的人總是覺得心中鬱結著許許多多說不清、道不明的「爛事」,也是很多人總是心煩、心亂,難以有快樂感的原因。

  這個情緒如果不化解,那麼,孩子接受的訊息是:我不夠好,我很醜,因為我又矮又胖,我被同學和老師看不起。

  第三、沒有用最好的方式保護孩子的自尊。

  聽了孩子受委屈的話後,我在沒有及時疏導孩子情緒時就急於想幫助孩子解決問題,結果把孩子的話堵在了心裡,掩蓋了雯雯自尊心受到傷害的問題。

  由於沒有及時處理「又……又」帶來的傷口,這個「傷痕」一直留在雯雯的心頭,不斷「發炎」「化膿」。而且這粒無心撒下的心靈和情緒的種子,隨著成長而日益茁壯。當雯雯上大學離開家有了充分的自由後,第一件事就是:減肥,她創造了一個學期減輕體重10斤的「奇蹟」。寒假回家看到她飄逸的身材後,讓我瞠目結舌,我隱隱覺得雯雯除了接受社會普遍審美價值觀外,一定是什麼事的強烈刺激讓雯雯如此堅定、如此乾脆說不吃葷,多少年就一口也沒吃過肉,到現在,雯雯如今只有80多斤,可還在堅持「減肥」,堅持每天早晚做「減肥」韻律操,哪怕是工作到半夜2點半,也從沒間斷過。

  成功父母的關鍵是能夠體會孩子的感受,及時疏導孩子的情緒,讓孩子情緒的杯子里空空亮亮的,那麼,孩子就有空間、有度量、有能量接納和化解挫折、委屈和失敗。

  美國有一位非常有名的主持人,有一次做和小朋友對話的節目。

  主持人問小朋友:「你長大想做什麼?」小朋友很自豪地說:「我要當飛機駕駛員。」主持人又問:「有一天你駕駛的飛機在太平洋上空飛機沒油了怎麼辦?」

  小孩兒很有把握說:「我讓旅客系好安全帶!而後我就系好降落傘跳下去!……」

  此時所有人都哈哈大笑,說小朋友太自私了,只有主持人一個人沒笑,他盯住小孩問:你跳下去幹什麼呢?

  小孩子委屈地回答,「我要下去找油啊!我無論如何要帶油回來的!」小孩子的淳樸天真十分感人,可是大人們卻誤會了,只想到小孩子自己先逃跑了,冤枉了這孩子。

  家是心靈的港灣,是最溫暖的地方,但很多孩子卻選擇逃離這裡。為什麼?因為家裡有不理解、不接納,有責罵,有苦痛,有「愛」的鉗制。

  孩子的學業壓力、人際關係的處理、青春期情愫的萌動、人生意義的迷惘,無數的內心糾結、掙扎的苦痛,面對自己最親最近的人,居然說不出來或不想說,因為,父母聽不懂。

  就像我二十年前的這件事,孩子本想向媽媽說說自己的理不清的難過,可是卻被「聰敏」的媽媽擋回去了。

  一位媽媽碰到了與我很相像的事,她分享了她的做法:

  女兒小麗今年6歲。有一天她從幼兒園放學回家,一進門就沖著我大聲嚷道:「媽媽,我再也不要去學校了!」

  聽到女兒這句話,再看看她那一副像是受了天大委屈的模樣,身為母親的我不由得怔住了。我想安慰她,也想批評她,可最終還是沒有出聲。因為前天我的喉嚨出現了嚴重的問題:聲帶上長了個小疙瘩,醫生叮囑我在治療期間完全禁聲。所以,此時我只能做個「啞巴」媽媽。

  我對女兒招了招手,意思是讓她過來,把事情的原委講給我聽。

  女兒走到床邊,把頭伏在我腿上,傷心地哭了,邊哭邊訴說:「今天老師教我們學拼音認字,我拼錯了一個字,同學們就哄堂大笑!」

  我摟著女兒,輕輕地撫摸著她的頭髮。女兒漸漸止住了哭泣。幾分鐘後,她突然掙脫我的手,一抹眼淚,說:「媽媽,我去歡歡家玩了,拜拜!」然後燕子般歡快地飛了出去……

  這位媽媽很是詫異,為什麼我一句話沒說,女兒一會就變高興了呢?

  我的理解是,對任何事物每個人都有感受,感受會產生能量,當一個人積壓了不好的感受後,就會覺得沉重、難受、不舒服和痛苦。當一個人的感受被聆聽,被接受後,負向能量就會被釋放,就會覺得舒服、開心與輕鬆。

  小麗的媽媽雖然一句話也沒說,但她的動作、她的無聲的理解給了孩子很大的安慰,小麗用哭釋放了她的負向情緒,幾分鐘後「我再也不要去學校了」的「誓言」早已忘到九霄雲外。一場有驚無險的矛盾就在媽媽無法發聲的「無心插柳」中化解了。

  如果說這件事是小麗的媽媽偶然撞對了鍾,那麼下面這件事就可以看出這位媽媽已經學會了如何傾聽孩子,如何化解孩子的情緒。在括弧里我做些注釋。

  有一次女兒放學回來,進門後就把書包往沙發上一扔,噘起小嘴巴氣鼓鼓地坐在沙發上,一聲不吭。

  我在她身邊坐下,問:「怎麼啦,受委屈了?」(首先接納孩子的不高興)

  「哼!」女兒氣憤地說,「今天上課,老師問誰見過雪是什麼樣?同學們都踴躍舉手回答,我也舉了手。」

  「好啊!」我立即表揚女兒,「敢於回答老師的提問,這很好啊!」(及時的鼓勵使孩子覺得媽媽認可她,願意聽下去)

  「可老師卻叫了別的同學回答,他們都沒有答好,分明是沒見過雪嘛!」女兒不服氣地說,「我見過呀,老師偏偏沒叫我。」(女兒清楚地、完整地表達了她生氣的原因,在講述的過程中媽媽一直沒有打斷女兒)

  女兒親眼看到過下雪時的情景。由於身居南國,這裡幾乎沒有遇到過雪天。但去年冬天我們一家去廬山遊玩時,恰逢下雪,當時美麗的雪景給極為興奮的女兒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我明白了女兒生氣的原因,於是說:「那你現在把媽媽當作老師,向我描述一下雪是什麼樣子的,好嗎?」(這個做法太智慧了,沒有指責孩子「老師當然不會叫到每個同學了,你怎麼這麼不懂規矩呢」,也沒有順著孩子的負向情緒抱怨老師「是啊,老師怎麼不點我女兒回答呢,偏心!」,而是巧妙地變換身份,讓孩子有了表述的機會。)

  女兒滿口答應,一下子樂開了花,接著便繪聲繪色、活靈活現地向我這個「老師」描述了一番她所看到的雪景。(孩子的需求得到了滿足,委屈和不滿得到了釋放,馬上樂開了花)

  當孩子受委屈時,最需要的是家長耐心傾聽他訴說內心的悲傷或憤怒,讓他發泄一下難過的情緒。家長要做的只是聽,傾聽孩子的心聲。

  疏導情緒的辦法有很多,撫摸孩子的頭,讓孩子哭一場;或只是專註傾聽,讓孩子痛痛快快地說出感受,不打斷孩子的話;或拉住孩子的手,在清輝滿地的月光下一起散散步,讓孩子能感受到他背後有父母強有力的支撐。

  傾聽孩子有幾個要點:1、先放下已有的想法和判斷,全心全意地體會孩子,理解孩子。當孩子遭遇煩惱時,我們常常急於提出分析、建議,結果有時是越幫越忙,有時則是解決了表面,卻深入不下去。這時,需要努力剋制自己想幫孩子的念頭,先去體會孩子的情緒先了解一下問題的所在與根源。

  2、了解孩子需要和請求,然後再主動表達我們的理解,最好用疑問句來給予孩子反饋。比如上面小麗的例子,媽媽了解到孩子的需求是想表達她對雪的認識後,非常巧妙而又自然地滿足了孩子的需要「那你現在把媽媽當作老師,向我描述一下雪是什麼樣子的,好嗎?」

  3、聽孩子講話時注視孩子,保持目光接觸,不要心不在焉、東張西望,面部保持自然放鬆的微笑,表情隨孩子談話內容有相應的變化,恰如其分地點頭。

  4、不要中途打斷孩子的話,這樣會讓孩子覺得你不夠尊重他,從而影響信任。保持持續的關注,要讓孩子把話說完,直到孩子充分表達完有關感受。

  聽懂孩子,就是要走進孩子的內心。

  前蘇聯教育學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教育是人與人心靈的最微妙的相互接觸。」

  如果時間能倒流,我會摸著雯雯的頭說:雯雯,媽媽覺得你有點難過,給媽媽說說你的不舒服好嗎?


推薦閱讀:

一位母親的心裡話 [美]莫林?麥基 馮國川 譯
心裡話
一個女人離婚前的10句心裡話
這些最心酸的心裡話,你聽過幾句?

TAG:孩子 | 父母 | 心裡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