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就有回報,是這個時代最大的騙局
6 人贊了文章
這是啡小沫的第89篇原創
01
最近,一則復旦碩士求職的新聞刷了屏:兩位復旦研二的女生,在春招會上表示,理想的月薪至少1萬元,如果找不到,就相約一起讀博士。
這裡存在明顯的邏輯謬誤。找不到月薪上萬的工作,可能的原因有很多:是行業整體薪資偏低?是自己實操能力偏弱?還是目標企業需要的技能和所學專業有偏差?
而看新聞下大部分評論,鮮有分析背後的原因,而是都集中在:復旦碩士,要求月薪過萬,稅後也就七千多,不過分啊;或是一線薪酬沒有想像的高,大部分人是被平均的,同學找到八千的工作也可以先幹起來的……
我們大多數人,從小被教育,單純的努力就會有回報:努力學習=考上好大學。並且驗證這個等號的過程,從六歲入學,到十八歲高考,長達十二年。十二年的實踐簡直讓我們沒有懷疑這個公式的理由。
其實,第一個等號中也是有其餘影響因子的:
努力學習+智力因素+家庭背景+其他因素=考上好大學
只是小學初中高中,周圍大多是家庭背景跟我們相似的同學,而學習的那點基礎知識,還真到不了肉搏智商的層面。因此,我們很容易,就相信了忽略努力之外因素的設定。
於是,我們自然而然就把這經由驗證的等式平移到了社會,而我們社會還沒有走到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時段,吃飽飯也就是兩代人的事,於是現階段對人的評判,很大程度上是你的經濟實力。於是我們得出:
努力=掙大錢
Excuse me?
02
前些日子,由於工作上的原因,接觸到一些政府扶貧攻堅的材料。印象最深的一部分,是政府和當地大學生村官,為了讓貧困的農戶,改變種植習慣,屢戰屢敗、屢敗屢戰的努力。
當地很多縣都是貧困大縣。當地的農戶,一代又一代在田裡種玉米,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辛勞,換來的是祖祖輩輩溫飽線以下的生活。
玉米的產值是每畝680元,如果種植中藥材、蔬菜、食用菌,每畝產值分別是種植玉米的9倍、10倍、46倍。而當地資源稟賦、氣候獨特,如果利用好生態優勢,做好頂層設計,在時間、空間上合理搭配經濟作物,產出將十分豐厚。
外人一看就知道該如何選擇,可勸說當地的農戶改變觀念,砍掉祖祖輩輩種植的玉米,任重而道遠。
貧困縣種植玉米的農戶,在種植這件事上,也一直在勤勤懇的的努力。揮著鋤頭的農民,是不是和格子間里奮鬥的我們,如出一轍?
03
應試教育讓我們習慣了戰術上的勤奮,戰略上的懶惰。
多做題,就能考上好學校,這是一條確定之路,師長父母做背書,前幾屆考得好的學長學姐做標杆,我們只要聽話去走路就好。
日復一日地埋頭行走,我們在不自知中,喪失了選路的能力。
沒有人教我們去思考,作為獨立的社會個體,我們想到達的彼岸是哪裡?為了到達那個彼岸,我們需要選擇怎樣的路?某條路雖然看上去很美,但是不匹配我們的初心,所以是不是必須必須割捨?
我們在溫室里待了十幾二十年,早就對單純努力就能茁壯生長,產生了強烈的路徑依賴。突然發現:咦,為什麼樓下拐角那個開煎餅攤的大叔,小學文化,賺的錢是我的好幾倍?為什麼那個沒考上大學的同學,突然間做我看不懂看不起的微商,就擁有了不亞於我的薪水,和自由的時間?為什麼我讀了二十幾年書,三十歲出頭就面臨職場裁員危機了?
於是又生出許多知識無用論。
其實不是知識無用,而是努力學習知識後面的等號畫錯了。
我們大多數人歌頌的奮鬥青春,也只是學會了揮著鋤頭,在原地種玉米罷了。
也許你還想讀這些,點擊閱讀:
我堅持理財,虧了10萬
我就是那個,做了微商的女同學
那個因為便秘,被離婚的女人
我身邊不焦慮的人,做對了哪件事?
「女人嫁誰都是嫁,嫁給我兒子,不會虧待你……」
我愛你,所以要跟你談錢
-END-
歡迎掃碼關注我:啡小沫,北京南城自媒體。
推薦閱讀:
※南海成「戰略大競逐」新舞台
※當今中國的大問題:大國博弈與中國選擇
※占豪:滬港通對中國有什麼戰略意義?
※張庭賓:美元二次復興已經中止 戰略天平將重新向中國傾斜
※張云:美國戰略重心並未東移亞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