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究竟是如何獲得的——馬太效應
5 人贊了文章
最近看了《異類》這本書,很有感觸,與諸君分享一下。
在正文之前,我先給大家講一個故事:
故事發生在二十世紀五十年代,美國賓夕法尼亞州,一個叫羅賽托的小鎮。小鎮的上的人都是來自義大利的移民,最初他們是到這裡的採石場工作,隨著移民人數的的增加,後來人們選擇在此定居。
本來這也只是一個普通的小鎮,但是一個醫生髮現了這裡有一個神奇的現象——那就是很少有六十五歲以下的人患有心臟病。要知道,在那個年代,預防和治療心臟病的降膽固醇藥物和侵入性治療方法都還沒有出現,心臟病成為美國人生命的一大威脅。在65歲以下的死亡者中,心臟病是致死的首要因素。一般來說,作為醫生,是不可能不會見到心臟病死亡病例的。
於是有人開始好奇,並展開調查。他們收集了當地人的死亡證明,並且分析了死者的醫療記錄,探詢了死者的用藥記錄和家族歷史。最終得到結論:年齡在55歲以下的羅賽托居民沒有一位死於心臟病或者有心臟病的跡象。65歲以上的人當中,羅賽托居民因為心臟病死亡的概率,還不到全美國心臟病死亡率的一半。實際上,在30歲至35歲的羅賽托居民中,各種原因致死的死亡率,也遠低於原先的預期。針對這一不符合常規的結論,有人作出猜想,是羅賽託人可能有著從「舊世界」沿習過來的特別的飲食規律,這就使得他們比其他美國人的身體更健康。然而這一猜想馬上被推翻,因為調查後發現,幾乎有41%的食物都屬於容易使人發胖的食物。在這個小城,你很少看到有人一大早就出去練瑜伽或者是小跑6英里。其次他們抽煙也很兇,而且很多人在和肥胖病做抗爭。如果飲食和身體鍛煉不能解釋他們長壽的原因,難道是因為基因的原因嗎?為此,他們在距離羅賽托幾英里的拿撒勒做調查,這裡居住的人同樣都是來自義大利的移民,但是結果卻讓人大失所望,在年齡超過65歲的人當中,因為心臟病造成的死亡率是羅賽托的3倍。最終人們意識到,羅賽託人健康的秘訣不是飲食,不是鍛煉,也不是基因或者方位,羅賽託人健康的秘訣就在羅賽托自身。為了讓義大利南部的本土文化植根於賓夕法尼亞東部的這塊丘陵,羅賽託人發展出了一個強大的、能夠自我保護的社會結構,這使得他們免於遭受現代社會的衝擊。羅賽託人之所以健康長壽,是因為他們獨特的根源,是因為他們自己在山丘上建設的這片小天地。
為什麼講這個故事,是想告訴大家,當看到一個現象,我們本能的會為這種現象做出解釋,但是往往真正的原因並不是流於表面的,到底什麼才是導致這一現象的根源,這個根源又是否有跡可循?
生物學家經常講生物體的「環境適應學」:
森林裡長得最高的一棵橡樹,之所以能夠長得最高,不僅僅因為長成這棵橡樹的種子最堅硬;還因為沒有別的樹木遮蔽它的陽光,因為樹木周圍的土壤肥沃而深厚;當這棵樹還是幼苗的時候,沒有野兔咬啃它的樹皮,也沒有伐木工人在這棵樹木還沒長成參天大樹之時來砍伐。
由此,我們將討論點轉向人類。那些傑出的人,優秀的人,真的就是天賦異稟嗎?真的就是智商比普通人高嗎?
當然,我們從不否認天才的存在,我們知道所有的成功人士都來自一粒堅硬的種子,但我們是否知道照耀他的陽光,知道他們植根的土壤,知道他們能夠幸運地躲避野兔或者伐木工人的遭遇?
今天先給大家提供一個視角,解讀一下所謂的「優秀的人」。
一:馬太效應
馬太效應,名字來自聖經《新約?馬太福音》一則寓言:
「凡有的,還要加倍給他叫他多餘;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奪過來」。
表面看起來「馬太效應」與「平衡之道」相悖,與「二八定則」類似,但是實則它只不過是「平衡之道」的一極。這種規律早在公元前500多年以前,中國古代哲學家老子就已經提出類似的思想:
「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
這段話的前兩句還是《九陰真經》的篇首語,什麼意思呢?
就是說啊,這自然的規律,是減少多餘的補給不足的。比如,太高的山,它就倒塌,太深的谷,就被填平。水從高處流到低處,低處的水位也因此而變高。
可是人類社會的法則卻不是這樣,要減少不足的,來奉獻給有餘的人。人因為懶散,有貪念等等小心思,希望藉助權威,藉助貴人,藉助富人的力量,以實現自己的目的。於是大多數人會奉承討好,希望得到他們的照顧。其結果勢必使富人擁有更多資源,富者愈來富,貧者愈貧。
下面的這個例子就證實了馬太效應:
曲棍球是一項十分古老的運動,最早甚至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000年。我當然不是要和你研究什麼是曲棍球,而是談一談曲棍球的運動員。
加拿大的心理學羅傑·巴恩斯利在研究了國家隊非常牛逼的隊伍成員資料後,發現了一個有趣的現象,大部分球員都出生在1月、2月和3月。這個就很令人莫名其妙了,難道這幾個月的天氣好,出生人口多?
為了進一步了解這個數據是不是具有偶然性,巴恩斯利儘可能地收集了許多職業曲棍球運動員的出生日期,結果他發現了同樣的規律。
1月份出生的球員在人數上佔有壓倒性優勢,遠遠超過其他月份出生的球員。排在第二位的呢?2月份。第三位的?3月份。
巴恩斯利發現,在安大略曲棍球聯賽中,1月份出生的球員人數幾乎是年末12月份出生球員人數的5.5倍。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現象,其實很簡單,因為在加拿大,曲棍球聯賽法定的註冊時間是1月1日,這意味著,一個9歲的男孩必須是在1月1日之前滿了9歲,才可以進入9歲以上曲棍球聯賽。
也就是說,一個在1月2號就已經10歲的男孩,他可以參加聯賽,而在同一年的12月份之前還沒有滿10歲的男孩,卻只能被暫時晾在球場一邊——這個年齡正是發育的青春期,12個月的差距會給他們成長中的體質造成不同的影響。
簡單的說,越靠近1月1日,就能越早的接受專業訓練,而越早的接受專業訓練,能力就會越早得到提高,所以比起同齡的10,11,12月份的孩子,他已經領先了。這種優勢在一開始就會出現,並且會一步一步的領先。
假如你從球員年齡很小的時候便確定誰優秀誰較差,假如你要從「平庸者」當中挑選出「佼佼者」,你就會為「佼佼者」的訓練開小灶,那麼,你最終會把成功機會留給了這一部分「佼佼者」,而這些「佼佼者」的出生日期往往最為接近法定註冊時間。
聽起來是不是很不可思議,就因為出生晚了幾個月,這一輩子的命運可能就被改寫了。
同樣的規律還發生在教育領域。
有經濟學家發現,一個學年中早期出生的兒童比晚期出生兒童的這點優勢,始終都會存在。她們發現,在四年級的學生中,同一年齡出生最早的孩子比出生最晚的孩子,成績高出4到12分。
這意味著,兩個智商相等的四年級小孩,他們在入學註冊的時候,雖然年齡相同,但因為出生月份存在差異,如果出生較早的小孩能夠獲得80分的測試成績,那麼比他出生晚的小孩測試的成績就可能只是68分。這種成績上的差距決定了誰能夠贏得更好教育的資格,誰將被淘汰。
為什麼會如此?
當孩子在幼兒園和一年級的老師觀察他們的能力時,老師常常會被其年齡優勢蒙蔽。主觀的認為年齡較大的學生是優等生,老師願意為優等生開小灶,這些優等生就能學到更多知識;第二年,優等生的地位保證了他們的成績更為優秀;
再過一年,同樣的優勢可能保證他們進入拔尖學生的行列。
以上都符合馬太效應,不同的人,從一開始,可能並沒有多大的區別,但是隨著受關注度不同,開始強者越強,弱者愈弱。而這些因素,如果我不說,你可能一輩子都不會想到。
誠然,還要強調的是,我們不能否認個人才能天賦的重要性,但是在大家都擁有差不多先天條件的情況下,是什麼導致了未來人生的千差萬別?
個人才能往往不是起決定作用,這中間運氣的作用實在是妙不可言。
(未完待續)
推薦閱讀:
※<H2 id=activity-name class=rich_media_title>讓互聯網革命汽車業——馬太效應&長尾效應(上) </H2>
※聖經中的馬太效應
※?馬太效應——強大,才更有優勢
※民主專制與馬太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