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揚和獎勵扼殺孩子創造力?別扯了!
在所有的社會科學分支里,教育應該算是最容易被誤會成藝術的一門。
一件事的對錯,好像誰都能擺上幾個事實、講出一番道理。
這不,
繼棍棒教育被各路專家痛打落水狗之後,
表揚和獎勵又被一些人批成了扼殺孩子主動性和創造力的元兇。
他們認為獎勵和懲罰,也不過是控制手段的一體兩面。
所以只能培養出短視的孩子和依賴別人低級人才。
那麼到底該聽誰的呢?
著名經濟學者、哈佛大學教授Roland Fryer的名言是
「數據指向哪,我就去哪,從不猶豫」
在花了五千多萬,對五個城市、250所學校里的三萬六千個孩子進行了對比試驗後,
告訴我們:
沒有任何數據表明,獎勵會讓孩子變成大人們的乖狗狗。
而且只要獎勵得法,就能讓一個問題孩子,在一個學期內的學習成果頂別人兩個學期。
所以,大家以後記住:
不講道理的是流氓,但只愛講道理卻不能提供對比數據的
也不過是有點文化的流氓罷了。
接下來,我們就來聊一下獎勵背後的科學:
一、為什麼勵志文化對孩子來說就是「精神原子彈」!!
《獎勵教育說明書》之《獎勵的方式》
「期末考試進前十就給你買很貴的生日禮物」
跟
「認真做完這套練習冊就給你零花錢?
哪個更管用?
要搞清楚這個問題,我們首先要了解一個學術概念——教育生產力函數
前一種做法是對「輸出」——也就是結果進行延後獎勵;
後一種做法則是對「輸入」——也就是過程進行即時反饋。
事實上,無論哪種獎勵,都可以讓孩子們幹勁兒十足。
但結果是,只有那些接受過程獎勵的孩子,才會有明顯的成績提高。
因為,學習可不是聖鬥士闖關,光靠「精神原子彈」那是遠遠不夠的。
對於大多數孩子來說,他們缺少的不是決心和動力,而是實現目標的具體方案。
而老師和家長的價值就是為孩子們提供學習方法並對他們的行為提供即時的反饋。
而且作為一種行為強化手段,能立刻兌現的獎勵即使再微不足道,也都比「這為了你的將來」更管用!
所以,
以後不要再說「現在吃苦都是為了將來」或者咬著牙承諾「考到前5就給你買個IPHONE」之類的廢話。
有這份兒心,還不如幫助孩子制定一份詳細的學習計劃,
並且在他完成每個步驟之後,就用一點小獎勵來幫助鞏固成習慣更管用。
二、勵志當富二代他爹? 當心孩子變成啃老族!
《獎勵教育說明書——獎品的選擇》
「小紅花」、「大勳章」還是一張萬惡之源的軟妹幣?
這都是在獎勵孩子時需要提前搞明白的問題。
芝加哥大學教授萊維特,在他的《魔鬼經濟學》中講述了一個靠分組實驗得到的結果。
那就是——什麼樣的獎品管用,取決於孩子的年齡。
小學生對亮閃閃的獎章更痴迷。
但對於在再大一點的孩子來說,想不花錢就矇混過關,沒門兒!
說到這兒,可能會有人擔心:直接給錢會不會讓我們的親子關係庸俗化?甚至讓孩子養成亂花錢的習慣?
這裡呢,給大家吃上一顆定心丸。
大量的調查顯示:只要金額適當、方法合適就沒問題。所以在獎勵的時候要記得做到:
第一:一次不要給太多。這樣不但更有效,還能培養孩子存錢的習慣
第二:最好把金錢獎勵當作一種對超常發揮的「意外之喜」。這樣就可以避免孩子獎勵成癮。
第三:庸俗化的親子關係,往往都是錯在只想靠錢來解決問題家長,而不是拿了錢的孩子。因為,對親情的需求大於一切,是所有孩子們與生俱來的本能。
當然,除了給錢,
低年級的孩子獎文具、 高年級的學生給更多一些自由時間都是不錯的選擇。
有時候,口頭表揚也可以,但表揚是需要藝術的!
三、你以為的鼓勵教育,搞不好是洗腦!
《獎勵教育說明書——表揚背後的科學》
鼓勵教育會讓孩子更自信,自尊心強的孩子學習好、受歡迎,
長大以後也不會因為低估自己的實力而錯失良機。
經過成功學的多年灌輸,這個觀念已經幾乎成為一種全民共識。
而且不單是家長,美國加州一位州長也覺得
「很多社會問題,都是因為公民個人自尊心不強引起的」
於是從1986年開始,這位州長親自主導了一項關於自尊心的大規模研究計劃。
當所有人都滿懷期待的時候,卻傳來了令人失望的結果。
沒有任何科學依據能夠證明,自尊心強的孩子不會變壞。
而且,孩子們不是因為自尊心強才考出了好成績,而是因為好成績好,才變得更有自信。
相反,通過洗腦為孩子建立起來的盲目自信。
只能讓大部分的普通孩子在遭遇失敗的時候更傾向於怨天尤人,
而不是反思過失。
這就是什麼,很多學校喜歡在大考之前搞,誓師大會。
因為,當你喊過「清華北大等我來」之後,
結果還是沒考上。這時候你只會怪自己沒用,而不會去反思是不是學習上出了什麼問題。
其實,不是獎勵教育本身有問題,而是錯在了很多人表揚的方法上。
比如「你真聰明」和「你真努力」哪個會讓孩子更受用?
當然是後者,
因為表揚孩子達成的具體目標是在誘導努力,戰勝挑戰。
而表揚孩子的先天能力反而會讓他們迷失努力的方向。
四、屁精家長省省吧
《獎勵教育說明書》之番外篇 《為什麼獎勵老師沒有用》
使用微信的七年之癢,除了刷屏朋友圈微商,
恐怕就是欲退不能的屁精家長群了。
話說,有錢能使鬼推磨,這句話其實是是有現實依據的:
1878年的7月1日,澳大利亞政府廢除遺產稅的法律正式生效。
也就是說:如果你這天之前不幸去世,那還是需要依法納稅的。
按說生死有命富貴在天,閻王讓你三更死, 豈會留你到五更。
但是,通過與往年同期死亡率的對比人們發現。
有一半達到遺產稅起征點的人口中:這些本來應該死在6月份的人,成功地把自己的死亡推遲到了7月份。
於是,留下了「讓死神等待的稅務奇聞」!
獎勵是如此神奇,以至於很多在社會上演慣了奴才的家長們,
把擦鞋拍馬、阿諛奉承的風氣帶進了家委會和家長群。
他們甚至不惜用尊師重教的名義,對其他人也搞道德綁架。
讓本來就微妙師長關係的變得更加庸俗化。
那麼,這麼做有用嗎?
2001年的時候,布希政府頒布了一項著名的教育改革法案——叫《不讓一個兒童落後》。
這部法案中有一個非常有代表性的詞語被空前地使用了119次。
這個詞就是——「科學依據」。
從此以後,美國的各級政府和教育委員如果想多爭取一分錢的財政預算,
都必須拿出科學依據來證明——花這筆錢確實能提高成績。
這項改革已一經推出,整個國家就變成了教育科學的試驗田。
富裕的加州政府甚至一度為每個高分學生的老師頒發2500美元的高額獎金。
但結果是,孩子們的成績確實提高了,但提高的原因竟然是老師們大面積的透題作弊。
而且無數的其他實驗都表明:
獎勵只對生產線上的熟練工人和要求熟練掌握知識的學生們才管用。
但無論企業高管還是學校教師,
更高的薪水和更多的獎勵,頂多有助於吸引優秀人才。
但是,指望這些就能讓他們完成創造性挑戰,還是省省吧!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