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物世界》:最兇猛的不是籠中的野獸,而是籠外的賭徒

《動物世界》:最兇猛的不是籠中的野獸,而是籠外的賭徒

來自專欄文藝電影點評

本片於29號上映,沒趕上,第二天專門抽了空去看——第一是因為口碑還不錯(事實上豆瓣的評分一直在提升,截止到三十號下午九點,本片豆瓣評分為7.5分,一個還算不錯的分數),其次則是因為好久沒去電影院看電影了,想著適當的消遣一下,篩選之後,決定在《侏羅紀世界》和《動物世界》之中選擇一部觀看,又因為朋友的推薦,最終選擇了《動物世界》。

果然也沒讓我失望。

這些是題外話,我們回到正題。

撇開演員談電影,《動物世界》開頭給我的第一印象是魔幻,其他什麼都沒有,就是魔幻。

電影怎麼樣?

包括一開始出現的尷尬的二次元台詞,還有之後小丑在列車上的屠殺,童年記憶與血腥幻想的激情混剪,讓我想到了具有強烈MTV風格的大衛芬奇,如果要從他的作品中找出一部與這部新片做對比的話,我想到了《搏擊俱樂部》,以及他那極具動感的「濕熱」開場。

《搏擊俱樂部》里有什麼呢?激情的ML,鮮血淋漓的對毆,以及讓人找不出頭緒的幻想畫面,一切都是主觀、主動的、甚至可以說是挑釁的動作,它把躍躍欲試的慾望從人的身體中抽出來,狠狠地抽打,意圖讓他燃燒,讓他膨脹——而事實上電影主角也確實滿足了自己的慾望,只不過這種慾望是通過他的另一人格來實現的。

了解了這一點,我們再回頭看《動物世界》。

這部電影開頭的一系列動作戲碼以及激情混剪,都是導演個人風格的展現,在原作中並沒有小丑,也沒有臆想症的表現(這裡並不確定主角是否是精神分裂),這些東西只是導演腦中的創意橋段,也證明了導演想要擴大原作格局的一種突破性的野心。

為什麼這樣說呢?

《動物世界》改編自漫畫《賭博默示錄》,其核心則在於賭:賭錢,也賭命。而圍繞著這兩者的,則是分分鐘都在變化的人心,所以歸根結底,還是賭人心。除此之外,在《動物世界》中,主角陳開司還有一個困難需要克服,就是「臆想症」。

各大營銷號已經把這部電影的優缺點挖的差不多了,我就簡單猜猜電影中一些未來的走向:關於臆想症的問題,事實上是屬於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的創意,在一部勾畫人性的推理電影中強調精神疾病,未免有喧賓奪主之嫌。我印象中出現臆想症發作的幾處地方,基本上和故事的主線走向並不衝突也不平行,而是獨立的佔有著電影的某些角落。

比如一開始在遊戲廳,鄭開司把朋友幻想成長相醜陋的野獸,讓我感到莫名奇妙,最初我以為這可能是一部魔幻現實作品,穿插現實和幻想之間的勵志大片,比如《白日夢想家》那樣,到後來越來越接近主線的時候,小丑反而出現的次數就越來越少了——這讓我感到莫名其妙。唯一和小丑相關聯的過去事件,就是主角童年的那次恐怖記憶,一群人突然闖入,伴隨著悠揚的音樂聲成了他碎片記憶中難以忘卻的一部分,也正是因為如此,主角對小丑產生了強烈的認同感,才衍生的臆想癥狀。

包括抵押房產,背景介紹等等雜七雜八的描述,電影開頭的近一個小時的時間是處在平穩的過度期的,直到Destiny號起航,鄭開司登上船的時候,才是真正正片開始的時候。

很多文章已經對電影的結構做了很多有趣的解析,我想從另一個角度:劇本和原作的角度來說說這部電影的前後兩段。正因為電影前段和後段差異性,其實可以很明顯的感受到來自導演本人的一種操控故事的野心。

先來看導演的。

導演眼中的《動物世界》

顯然,一部作品——無論是小說也好,漫畫也好,甚至是歌劇也好,一旦從一種載體跨越到另一種載體上進行重新演繹的時候,就必須接受一個事實,就是故事上的改編。《動物世界》也不例外,我們可以說這部電影還保留了原作中最精彩也是最燒腦的一個部分,就是賭人心的環節,但是也必須承認,除了這一部分以外,導演還想在電影中留下屬於自己的印記。

無論這個印記是什麼,至少證明這部作品是導演的,它姓「」,在這部電影里則是姓「」。和日版電影不一樣,也和日版漫畫不一樣。

所以我們看到了一些新元素:小丑、精神分裂、追逐戲碼、大片視效等等,這些新元素、新技術給予了這部老漫畫、老故事新的生命,新的呈現方式,我想最讓人印象深刻的莫過於當鄭開司被高利貸公司抓住之後企圖逃跑的那段幻想片段了。

瘋狂的追逐戲碼,以及讓人腎上腺素水漲船高的逼真特效,都給這部電影增添了許多亮眼的東西,我感覺這部電影最讓我滿意的還不是這個片段,而是電影對於觀眾的友好性,在船上賭場中,電影多次利用Real3D技術向觀眾呈現了發生在角色腦中的推理思路,用圖像的方式來讓思維更加具象,讓我頻生好感——從這一點上,我覺得電影的視效足以征服大部分觀眾,即使是對推理並不感興趣的觀眾,也能在這種誘導中進入到劇情之中。

回過頭來看的話,還是會發現,其實導演埋下了很多的伏筆,而為了保證推理遊戲的完整性,就只好從其他橋段去插入一些自己的想法。小丑出現在開頭,一出現就是殺戮,代表的是一種野性,一種動物最本能的慾望(我想這大概可能是導演為什麼會把一隻老虎安排在賭場最中間位置的一般解釋吧),賭場中出現的小丑代表的一種野性的釋放,而在電影的最後,主角凱旋而歸的時候,小丑的出現則代表了一種信仰的完成。

他們都伴隨這一句話,就是:

該打的仗我已經打過了

該跑的路我也跑到了盡頭

我守住了我信的道......

而這句話貫穿了整部電影:開頭你看到了小丑,中間發現了小丑,最後理解了小丑,這場賭局的輸贏,其實都在小丑一個人身上——這也是韓廷導演的野心的展現,故事核心仍然是推理遊戲沒錯,但是呢,原因卻變了,變得不那麼單純的還債了。

而是有多重的原因,包括童年陰影、精神分裂、同胞欺騙、尋回愛情等多種元素桎梏著或激勵著主角去贏得這場賭博,我在一開始寫文章前還並沒有感覺到推理橋段和其他橋段之間的關聯性,但是逐漸理解故事的主核心之後,我發現,最終電影還是在導演韓廷的掌控之中的。

但是還是要說,改編力度太大,有些讓原作與改編作品中間的關節脫臼了。

我們可以把這次的改編稱之為在荊棘林中穿梭的刺蝟,兩者互不相讓,誰也占不到便宜。歸根結底來說,這部電影,從導演的角度來看的話,是屬於小丑的踐行信仰的一次嘗試,並且很成功,而同樣作為編劇的原作者福本伸行,自然也有屬於自己的想法。

原作者眼中的《動物世界》

相比於導演在電影中放蕩不羈(我們其實可以把韓導的《動物世界》看成一種具有個人風格的優秀嘗試),原作者福本伸行則更加內斂一些。

選擇將一部具有優秀人氣的漫畫作品搬上大熒幕,本身就是一次冒險的嘗試,更何況是改編為真人電影,所冒的風險就更加之大了。如果把韓廷所要講述的故事看成是一次自我救贖的過程的話,那麼福本伸行所要講述的故事,則是如何讓觀眾更好的融入到卡牌博弈之中去。

稍微細心點的觀眾可以注意到,本片的編劇有兩人,包括導演和作者,兩個人一個負責展現,另一個則負責敘說,按照我的猜想的話,故事由福本伸行去敘述——跨國跨語言多人交流、公海背景、利益鏈條、博弈邏輯、人性發掘等等,這些不僅僅需要演員來演,還需要值得信服的故事來講述,缺少了任何一點,這個故事都是無法成立的,所以對於推理作品來說,邏輯思路的重要性應該算得上排在第一位的了。

為什麼要進入公海?

為什麼要在Destiny號上舉行這樣一場看似毫無意義的遊戲?

人物的動機是什麼,為什麼會有這樣的結果?

囚禁在大廳中間的老虎有什麼意義?

諸如此類:核心故事你來講,我負責展現給觀眾。

總結

此外,除開核心故事的其他段落的長短,其實是由導演自己決定的,開篇三十分鐘的過渡讓這個故事有了一個讓人信服的原因,但是自我感覺還是稍微長了一些。

如果能將電影的總時長縮短一些的話,電影本身的緊湊感會更加實在一些(本片時長132分鐘),作為一部商業類型片,把時長壓縮在兩個小時以內應該是相對來說較適宜的,太長時間的觀影會讓人產生疲倦,而太短則會使得電影的衝突段落建置的不夠完美,韓廷導演在電影中添加進去了幾段優秀的動作戲碼,有的適合有的不適合,但最終如何取捨還是導演的事情,劇本里的文字展現在熒幕上就完完全全不是之前那麼回事了,或許被閹割了也說不定。

總而言之,這是一部值得一看的電影,去之前記得買好爆米花和可樂,觀影之餘,不要讓自己無事可做~

推薦閱讀:

TAG:動物世界電影 | 人性 | 商業電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