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當代社會階層分析(楊繼繩)——讀後感

中國當代社會階層分析(楊繼繩)——讀後感

來自專欄深夜獨白

權力、財富、聲望在社會的不均勻分布就會使社會人群氛圍不同的層次,社會上不同的群體佔有社會資源的不同就是不平等的體現,不平等的狀況使得相似地位的人群成為階層。不同階層是不斷演變的,但階層由於種種原因形成的階層固化,不同階層的利益有時會出現衝突。

關於社會分層,學者在理論上有不同的闡述。馬克思認為,無產者要向生產資料持有者出賣勞動力,生產資料獲得勞動者的剩餘價值,這就會出現生產資料所有者和無產者之間的對立,即兩大階級的對立。韋伯的三重標準論,即經濟因素、地位因素、權力因素是影響社會分層的一個重要因素,而在現代社會,權力因素最重要。理論上的總結和歸納是以現實為基礎,對於現實背後的原因學者可能有不同的看法,但也可能每一種看法都無法完全解釋現實,因為現實總是環環相扣,每一個表象背後都有另一層表象的原因,而最後的表象或許又會被歸結為人和人性,但人和人性也受現實環境的影響。如此一來,社會學科探討的原因往往就是現實的歸納,而現實只能由現實改變,這就是社會學科的無奈。

1949年到改革前,經濟上的平均主義是在同一群體內部的收入分配,而城鄉之間、管理者和勞動者之間,卻沒有平均主義而言。改革前是權力至上,有了權力就有了收入和聲望,權力上的尋租使得形成了權力資本主義。毛主席明確地看到了這一點,提出了以階級鬥爭為綱的號召,無奈卻由於執行的不到位,掀起了十年血雨腥風。改革前的政治制度與政策造成了城鄉分割下的戶籍身份之別,僵化的人事制度造就了干群身份和單位身份,以及各種政治身份下的種種特權。由此看出,決定社會分層的因素主要包括制度、政策和後續的產業結構。

改革後經濟制度的轉變經過幾十年的發展,現在社會上形成了農民、農民工、工人、私有企業主、知識分子、官員、犯罪分子等分層結構。作為一個綜合體的分層結構,每一個分層內部又相當複雜,受著權力、財富、聲望的影響。農民是當前中國最大的社會群體,改革前農民的貧苦與改革後農民的分化是社會轉變的一個表現。目前農民問題仍是我國經濟發展與社會轉型的一個難題,城鎮化中農民就業和社會保障的解決,農民群體內部的分化如何平衡,農村組織如何管理,農民收入如何提高,農村教育如何改善等等諸多問題,在社會分層的狀況下如何一步一步解決是一個現實問題。農民工作為一個農民到工人的過渡階層,對中國的經濟建設和社會生產產生巨大而深刻的影響,面對這一階層的不斷發展,面對老一代農民工和新一代農民工的交融,如何處理這一龐大群體關於社會保障、子女教育、定居安處、權益保障等問題,也是一個總體性的難題。與其說是問題,不如說是如何保障這一群體穩定良好地過渡到工人市民階層。對於非底層階層地群體,他們掌握的政治資源、經濟資源和知識資源往往優勢互補、良性互動,如果這樣,那就是社會和諧的福音。如果這三者沒有足夠的道德自覺,出現惡性循環,那麼就只能靠高層政治的嚴刑峻法和穩健政策來促進社會的進一步穩定發展。

一個現代意義的中國社會正在發展中醞釀,後工業時代的經濟轉型與適應經濟發展和社會發展的政治改革將如何進行,這顯然不能當作一個問題看待,這是一個既定條件下的選擇!

推薦閱讀:

TAG:讀後感 | 社會分層 | 社會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