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這麼矯情,寶寶知道嗎?

你這麼矯情,寶寶知道嗎?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

前幾天經過公園看到一起這樣的事件,事情起因是這樣的:

幾個小孩蹲在一起圍觀一隻毛毛蟲,看著毛毛蟲在地上一拱一拱的有趣,有個小男孩直接上手想抓,被在一旁看護的爸爸趕緊阻止了。

看幾個孩子已經圍觀一會了,怕孩子一不注意去抓毛毛蟲傷著自己,幾個家長就商量著把毛毛蟲拿走。一位爸爸剛用衛生紙把毛毛蟲包起來準備轉移,不遠處一個小女孩忽然大哭起來。

當時,男孩爸爸並未察覺到那個女孩的哭跟自己的行為有什麼關係,也沒走幾步,被抱著女孩的媽媽匆匆攔住:「把毛毛蟲放回去好嗎?我女兒正在看。」可能是怕孩子哭鬧,女孩媽媽語氣有些急促,顯得不太禮貌。

男孩爸爸有點愣住,但是也沒說什麼,把毛毛蟲放回原處了。

雖然那隻無辜的毛毛蟲已經放回原位了,可是小女孩還在哭,那位媽媽哄著:「寶貝別哭,那位叔叔做的不對,不應該動毛毛蟲。」

小女孩點頭,指著男孩爸爸:「叔叔壞蛋!」

媽媽繼續哄:「別生氣了,不哭了哈。」

這樣的對話,在一旁聽著的幾個家長有點面面相覷,可是那邊女孩的父母還在繼續,語氣不太客氣,言詞中也都是對男孩爸爸的抱怨。

終於男孩爸爸忍不住了,上前說了一句:「你好,不好意思打斷一下你們。剛才我並不知道你家孩子也在看,你這樣不停指責我來哄你家孩子是不是有點不妥?」

女孩媽媽立刻語氣比較尖利的回擊:「每家孩子教育的方式不同,我這樣沒什麼不妥。」

男孩爸爸被懟的臉色有點不好了:「你教育你的孩子沒問題,但為什麼要拿我說事?並且,當著我的孩子批評我,我又沒做錯,我該怎麼教育孩子。」

女孩媽媽甩過來一句:「關我什麼事!」

孩爸爸大怒,一旁的家長紛紛勸阻,才將一觸即發的戰火消弭下來。

這位媽媽忽略了重要的事實就是:憑什麼別人一定要遷就你的孩子?

還有一點是,如果需要旁人幫忙,那至少她應該對別人客氣一些。

可是在這兩點的溝通上,她卻都做錯了。她和人交流缺乏基本的禮儀,並且理所當然的以自我為中心。

可是,這個世界並不是圍著你轉,更不是圍著你的孩子轉的。

如果我們的教育如此「矯情」,孩子也只會越來越嬌氣,越來越任性,以後如何在社會上立足?

為什麼我們會如此注重早期教育,就是因為一個孩子的性格,能力等,很多在幼年時期就播下了種子。

而社會能力,是孩子早期教育中極其重要的一環。因為任何年齡的人,都會有一些因為日常衝突和未滿足的需求而產生的典型問題。

女孩媽媽這樣不分是非對錯的教育,很容易就使小女孩認為自己是對的,以自我認識為主,其他人都需要無條件的遷就她。

長此以往,對小女孩的社會能力發展,並無益處。

社會能力是什麼?Social Competence。

一方面是適應性的技能,比如孩子的各種技能等,這些我們可以通過家庭學校等途徑幫助孩子鞏固知識體系,提高專業技能。

而還有一個重要部分則是社會技能,這些包括與人溝通的能力,自我表達的態度等。

孩子在適應外部世界的時候,總會有不開心的時候:

公眾區域里喜歡的玩具被別的孩子拿走了——

會被比自己高大強壯的孩子捉弄,搶走原本屬於自己的玩具——

熱情的邀請其他孩子一起玩卻被拒絕——

研究表明,如果孩子沒有學會解決衝突和與人相處的技巧的話,內向的孩子,以後可能會變的孤僻,自卑,抑鬱。而個性強硬的孩子,則可能變的有攻擊性,衝動,好鬥或者反社會。

孩子的交友,學習,工作,生活,都可能會因為社會能力的缺失而問題重重。

默娜.B.舒爾是兒童發展心理學家,在《如何培養孩子的社會能力》一書中,她提出了一個技巧叫做,人際認知問題的解決ICPS(interpersonal cognitive problem solving)

理解他人的感受

想出多個解決問題的辦法

如果不管用我們換別的辦法

共情,理解,分享,協調,解決問題。這也就是我們在培養孩子社會能力的過程。

不要唯我獨尊,光從自己感受需求出發的話,我們並不能得到別人的認可和分享。在溝通合作中設身處地的為他人著想,建立「我們」的思維,才可能有更好的支持。

誠然,我們會希望孩子在社會中,得到更好的善待,但是,我們更需要鍛煉孩子的韌性。因為孩子的韌性,會是她在走入社會中適應性行為中很重要的一點。

每一個人,在社會上都不可能永遠順風順水,勢必會遇到挫折,困難。

韌性,是指一個人有能力在面對挫折,阻礙,沮喪,錯誤,缺陷,失望等情緒時,依然保持積極的人生觀。

如果一個孩子老是依賴父母給他答案,幫他解決問題,修復他沮喪失望的情緒,例如:孩子摔一跤就跟他說:「寶貝,都怪地面不平,咱們打它。」而不是教孩子注意自身的問題,走路的時候小心路面,不要奔跑速度太快等。那麼,他的大腦很難形成韌性。

斯蒂芬.卡馬拉塔在《直覺養育的力量》一書中說道:要形成韌性,勢必需要遭受失敗,學會處理失敗,才能最終取得成功。

如果只是一味的滿足孩子,遷就孩子,不分場合的事事以她的感受為主。那麼,孩子對自我認知,以及社會技能的關係中,就很難掌握平衡。

幫助孩子尋找多種解決辦法的過程,重視韌性在孩子性格培養中的作用,而不是事事以滿足孩子需求為唯一目的,也許,我們才能幫孩子更好的適應社會。


推薦閱讀:

10歲熊孩子花5萬打賞遊戲主播,母親:那是我的救命錢啊
《迪迦奧特曼4》對小孩子有什麼意義?
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該如何因材施教?
這篇文章打消你對性教育的4個顧慮
中產家庭培養小孩,是因為焦慮?是為滿足兒時夙願?還是。。。

TAG:矯情 | 兒童教育 | 母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