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實主義妹控神作——《妹妹人生(妹與日)》

現實主義妹控神作——《妹妹人生(妹與日)》

來自專欄輕之物語——書評與掃雷146 人贊了文章

本文作者:十又土

特邀嘉賓: @彌亞 @吳46

美少女編輯: @熊騰浩

許多年以後,牽著妹妹的手,已經三十多歲的哥哥準會回想起,他努力幫妹妹寫繪圖日記的那個下午。

0.作品簡介

《妹妹人生》講述了一對兄妹從幼年到成年,相互依存的一生的故事。本作的最大特點是:它是一部現實主義的作品。主角遇到的並不是那種特別重要,但是只要跨越過去就可以解決的難題;主角的對手名為生活,生活將苦澀持續而漫長地滲透著,無法逃避,無法解決,他只能無可奈何的接受,但是無論如何,還是堅守著自己所愛的事物,充滿勇氣地活下去。這種沉重而苦澀的感覺是本作最大的特點,以至於它更像是輕文學而不是輕小說,相比較之下別的萌系妹控作品簡直就像是童話故事。至於簡介里說這是「兄妹愛情喜劇」,那是在編輯騙人,這不是愛情作,更不是喜劇。

本作在網路上有兩種版本,《妹妹人生》是台版的翻譯,同時也已經在輕國錄入;《妹與日》是民間的網譯,但是由於用語過於接地氣,不適合本作氛圍,還是建議大家閱讀錄入的台版。

1.從外人到親人

許多家庭矛盾的根源就是有的人把血緣關係當作是一種先驗的、絕對的、不可動搖的關係,然而有血緣關係不能代表什麼,或者說,什麼都代表不了。感情也好,關係也好,都是培養出來的而不是生出來的。血緣關係並不是真正的關係,只不過血緣關係的存在給了你一個理由去培養真正的關係,做到了預言的自我實現,若是錯把血緣關係當作真正的關係而忽略了培養,那麼你就只能得到陌生人、仇人,而不是親人。不過,雖然血緣關係是個騙局,但是它騙到了足夠多的人,它就不是騙局了,它被建構為真實的存在:親人應該無條件地互相幫助。所以,總的來說,它又是真的了。

在主角三歲那年,妹妹出生了,但是他一直和妹妹很疏遠,即使他知道她是自己的妹妹,然而還是沒有實感,他們就只是同一個屋檐下有血緣關係的陌生人而已。

如此這般,我們在沒有構築關係的前提下長大了。

這一切持續到他十歲那年,妹妹抱著繪圖日記向他求助的那一天。這是兩人關係真正開始的一天。

妹妹軟弱,愛哭,沒有朋友,暑假的繪圖作業沒法完成,只能急急忙忙地找哥哥幫忙,並在這之後,也一直麻煩哥哥、亦步亦趨地學哥哥、黏著哥哥。主角表面上說很麻煩,其實也是很享受這種被妹妹依靠的感覺。就這樣妹妹在主角的心中的形象,從陌生人變為房間里的異質物,再之後哥哥因為被妹妹的笑容打動,兩人由於長期相處而變得熟悉,妹妹終於成為了妹妹,她從外人變成了親人。主角在不知不覺中變成了十分照顧妹妹的哥哥,他很享受這種關係,希望能這樣永遠地繼續下去,但是這是不可能的,從來沒有任何事情可以永存,他們要長大了。

2.如果我是無可救藥的妹控?

長大了,妹妹上了初中,哥哥上了高中,不能說是兒童了。小時候兄妹一起住一起玩甚至一起洗澡都是稀疏平常的事情,但是長大之後就不一樣了。因為自己的成長,因為妹妹的成長,主角開始對自己和妹妹的關係感到了迷茫——他不知道這樣的關係能不能繼續下去,他也不知道這樣的關係持續下去好不好;他還對此產生了恐懼,因為在本能里、潛意識裡,他明白自己是個妹控,然而所謂的常識束縛著他,他還無法接受這個事實。所以,為了反抗,為了逃避,為了尋求答案,他作出了一生中最愚蠢的決定——刻意遠離妹妹。他故意去出門去和朋友玩,故意去外地上大學,他在努力地成為一個正常人。幸運的是,不幸的是,也許歸根結底還是幸運的是,因為一次偶遇,他找到了女朋友。

主角一生只接納過,或者說,只愛過兩個人——妹妹和女朋友,如果說女朋友還能被用來和妹妹作比較(儘管一比就輸了),其餘的人,包括父母,就連拿來和妹妹對比的資格都沒有。儘管無論是開始交往的時候還是分手的時候,主角都不甚激動,但他確實很愛女朋友,只不過他是那種表面平靜而把感情都藏在心底的人,一直到故事的最後,他還是有在想她。能和喜歡的人談戀愛,當然是幸運的事。

不過,女朋友是個「正常人」,還是個敏銳的「正常人」,她無論如何都無法接受一個妹控,尤其是這個妹控還把妹妹放在比她靠前的位置。她不是那種滿腦子都是男人,只要能和主角在一起就什麼都無所謂的輕小說女角色;她是一個相當現實的角色,所以分手的時候也毫不猶豫。除非妹妹在上大學之前就被車撞死了,否則他們就一定要分手,這當然是不幸的事情。

但我要說,歸根結底,這還是一件幸運的事情,因為這分手使得主角終於放棄了幻想,接受了自己的本質,接受了現實。人是無法反抗自己的本質的,主角的本質就是一個無可救藥的妹控,儘管他花了整個高中以及大半個大學的時間來試圖逃避和掩蓋這件事情,然而妹妹只用了三天就讓他回到了原點。女朋友的行為不僅是個人行為,她還代表著所有「正常人」,妹控是不會被社會所接受的,正是她讓主角深切地明白了這一點。因此,這種回歸原點實際上是一種螺旋式上升,當主角抱著妹妹,滿懷歉意地說出:「現在已經沒有了(女朋友)」的時候,他放棄了不切實際的幻想,他接受了自己是個無可救藥的妹控的事實,然後決心和妹妹兩個人生活下去。

3.妹妹日記

妹妹也不是個正常人,倒不如說,首先不正常和更加不正常的是妹妹,她的社交能力差到極致,以至於唯一同齡的交流對象就是哥哥。當她在走投無路的情況下真正地發現了哥哥的存在,並學會了依賴他之後,就成為了一個兄控,並慢慢地把本性隨波逐流的哥哥變成了妹控。如果說哥哥的人生是一個表面上有很多選項,但實際上不管怎麼選都會進入妹線的偽多線遊戲,那麼妹妹的人生就是一個連選項都沒有的純粹線性遊戲,自始至終都只有哥哥線。沒有朋友只要和哥哥玩就好,不知道怎麼辦問哥哥就好,只要可以被哥哥誇讚就好,只要和哥哥在一起就好。正因為沒有選擇,所以毫不迷茫,毫不動搖,也從不害怕承認對哥哥的愛,無論是在心裡承認還是直接說出來。

哥哥遠離了自己。

妹妹始終相信哥哥有自己的理由,從來沒有懷疑過哥哥是故意躲自己,所以她就堅決地努力追趕哥哥,學習,寫作,為了去到哥哥身邊,為了被哥哥誇獎。這是最正確的策略。實際上妹妹的優勢就是無限大的,什麼不要管,一直往哥哥身上靠就行了,要是想來想去反而會出事情。

妹妹得償所願,不僅成功地和哥哥住在了一起,還成為了一個成功的作家;前者是哥哥表面上要避免但是心底在渴望的,後者則是哥哥從沒有想過會真的實現,也並不希望真的實現的事情。兄妹二人儘管親密,然而在交流理解上確實存在偏差,哥哥小時候誇讚妹妹的日記,也並不是說,妹妹的日記真的有多麼好,不過就是一種客套話,一種鼓勵。但是這個時候,妹妹的一根筋發揮了作用,她以為,只要自己能寫出好作品,就可以得到哥哥的讚賞。不過這種誤解也是必然的,因為妹妹是如此的笨拙,她只因為繪圖日記得到過哥哥的讚賞,她也沒有別的什麼特長或者愛好,所以她就只能全身心撲在閱讀、寫作還有學習上,這反而讓她變成了一個很優秀的人,遠比哥哥優秀。

妹妹察覺到了哥哥因為這件事情內心產生了動搖,但是,只要可以兩個人一直過下去就可以了,一定沒問題的,妹妹是這麼想的。

4.妹妹人生

主角畢業了,找工作,輕而易舉地就找到了一份在麵包廠的工作,這工作和他的大學專業沒有關係,甚至和大學也沒什麼關係,純粹是一份流水線工人的工作而已。工作環境很糟糕:機器很吵、氣味很大、還讓人腰酸背痛;但是也還是處在可以忍受的範圍。於是,隨波逐流的主角又一次發揮了他的特質,既然可以干,也可以賺錢,那麼也就接受下來吧。主角就這樣成為了一名無產階級的工人。

一般來說,輕小說主角的職業總是傾向於中產、小資產階級的:編輯、老師、系統工程師、白領、作家……這些職業的主要特點是,它們是腦力勞動,工作中還可以有,或者說,還需要有一定的能動性。表現在作品裡面,就是主角可以運用自己的智慧和努力,化解職場上遇到的各種難題,獲得提升。然而本作的主角卻是一名真真切切的無產階級工人,流水線工作,只需要把身體當作機器,不斷地重複著機械式的勞動就可以了,辛苦、無聊、無窮無盡。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正好相反,前者越做越強,後者越做越弱。如果說做白領努力拚搏,還有升職加薪、出任CEO、迎娶白富美、走上人生巔峰的可能性,那麼做流水線工人就沒有任何上升的可能,不僅如此,長期的勞累還會使人身體變差,讓人痛苦甚至失去工作能力。所以,主角對未來的想法也理所當然的是悲觀的,他想到的是衰老和死亡,想到的是妹妹也許要和自己分別,想到的是未來會將寶貴的記憶遺忘,他不想前進,只想停下來,永遠地這樣持續下去:努力工作供養妹妹的哥哥,和被哥哥供養的追尋夢想的妹妹。然而,時間是不會因為人的願望而停留的。

妹妹成為了一名成功的作家,她不需要再依賴哥哥了,主角一下子不知所措,感覺到失去了存在的意義。一直以來,他都把被妹妹依賴作為活著的意義,這是無條件的,絕對的;一旦這一點發生了改變,整個人就會從根基開始崩塌。妹妹不再需要哥哥,這件事情就如同尼采所言的一樣:「上帝已死。」

隨著「上帝死了」,人類正陷入絕對的空無或虛無的境地,世界成為荒漠,人成為碎片,依賴於即成「意義」生存的方式已被埋葬。

雖然人不需要意義也能活著,但是只要人活著就會去尋找意義,沒有意義的存在會讓人痛苦而瘋狂。尼采指出,

人的真正痛苦不在於痛苦本身,而在於痛苦的無目的性,即「為了沒有解決存在意義這個難題而感痛苦。」

既然失去了意義,那麼再次尋找到就好了。

經過了痛苦、迷茫和求索,主角終於明白了,妹妹除了他之外沒有任何重視的事物,他也決定要將除了妹妹的一切拋棄,拋棄父母,拋棄朋友,拋棄子孫,兩個人活下去。他們生存的意義不在於他們做什麼事情,不必拘泥於究竟是誰依賴誰,僅僅只是二人的存在本身,就構成了對方的意義,這樣二人作為對方的意義,就可以相互扶持地活下去。

只有一種英雄主義,就是在認清生活的真相後依然熱愛生活。

從這個角度講,主角就是一名英雄。他明白了所有事情,他想清楚了一切,最後他還是坦然地接受了現實,勇敢地面對生活,熱愛生活。

把全部的人生奉獻給血脈相連的妹妹。互相依存,彼此扶持地走在我們的道路上。

這種說法太嚴肅沉重了,還是換個更輕鬆綿軟的說法吧。

有了,這個說法很好!就決定用這個說法了!那就是──

妹妹人生。

三十歲的妹妹和三十三歲的哥哥,出門去便利店還要牽著手,但是,這也沒什麼不好的,對吧?

5.雜想

資深妹控彌亞:

這個《妹妹人生》的觀感其實是讓我想起了《俺妹》的,因為其實擁有著一般常識卻還是要為了妹妹拋棄一切這一點上,京介和這位的區別在於階段性。京介還沒到能夠獨立並自主發言的社會人階段,所以他只能隱忍,而且桐乃也並不像這個妹妹那麼依存於他,所以為了妹妹的幸福京介和這個主角不能做相同舉動。所以有一點,我覺得入間的這本書其實是安排了一個恰當的試驗場,對於一本妹控主題的小說,妹妹完全不喜歡哥哥是沒有戲的,哥哥不妹控也是沒有戲的。所以這本書的好處在於首先合理化他們控的起因,然後在這個合理的條件下對這樣一種模式做現實的實驗,看看兄控和妹控究竟會生活的怎麼樣。由於這種起因上的合理性,才會讓人有區別於廢萌妹控作的觀感,所以我們就像真實地看到一對不是刻意的、真實的、普普通通的兄妹的故事。我們會這樣想:他們唯一的不同就是感情上的相互依存不被大家承認而已,因為違背「常識」、「倫理」等等,但是這份感情的真實性讓我們無法否定這個實驗結果的真實——歷歷在目的兄妹的過去。我們是看著他們如何走到一起的,我們是他們愛情(姑且這麼說)的見證人,所以我們會被感動。

社會學者吳46:

作為更喜歡從情感分析的我而言,我有如下觀點:

妹妹對於自己的哥哥依賴不僅僅在於沒有選擇,而是她探索到了一種愛的本質:純粹的相互需要和相互陪伴,這使得她並不需要其他的感情再去填補自己的心————因為她已經被這樣最本真的情感佔據,其他的東西也就不存在。

對於普通人來說,任何感情都會有計較得失的地方,大家也常常會糾結愛與不愛————因為自己的付出並沒有得到自己想要的那份期待,而自己的信任和包容也沒法去適應這種落差感,才會使得感情出現了裂痕。當然對於普通人來說,他們可以通過傾訴和溝通來彌補和排解。

但是這對兄妹並不需要,因為她們是極端的:妹妹絕對的,無條件的去信賴自己的哥哥。哥哥也認識到自己終究是離不開妹妹的這份感情。他們將彼此的愛戀上升到一種如同空氣或是水一般平常的東西。平時也許只是普通的表現,但是一旦出現破壞這種感情的事件,雙方都會出現失去重要物件的情感缺失的現狀,也許會有替代品,但是不會比這二人如此純粹的感情更好。(如哥哥的女朋友)

然後關於蘿蔔培養感情的那點我很贊同,血緣本身也許因為現在的社會設計而對人產生天生的責任感和負擔,但是真正有實感的則是有過共同經歷的實體。

就像養父母和親生父母如果進行是相似的教育(溫和的,相對良好的),那麼在孩子心中,養父母會比親生父母親。因為培養本身所創造的記憶,依賴感,交流,都會形成關係的真正內核。

對於這個故事而言,妹妹這個角色最終成長為親情和愛情的結合體。這個新生情感聚合體的處理是所有禁斷戀情都要面對的問題。但是我支持一個觀點:只要不給他人帶來實質性痛苦的幸福都應當祝福。這對兄妹也是,其他的禁斷戀愛也是,只要他們自己感覺到這份幸福是高於他們所放棄的,我都會獻上祝福。

本文作者蘿蔔:

在《妹妹人生》之前,從來沒有一本書能讓我哭出來,在這之前最接近成功的是《光還在地球的時候》——它讓我掉下了眼淚。我第一次看《妹妹人生》的時候哭了半個小時,在為了寫這個書評而重看的時候,我有了長進,這次我只哭了五分鐘。這本現實主義,又略帶虛無主義色彩的作品,其感人之處確實很難描繪,我自知水平不足,然而如果這篇文章能讓你因此了解並閱讀這個作品,或者多少回想起自己閱讀時的感動,那麼對於我來說就足夠了。

所以,我覺得這樣子也很好。

我已經很滿足了。

推薦閱讀:

如何評價《比宇宙更遠的地方》第十二話?
《龍與虎》的結局是好的,為什麼看完之後心裡總覺得不舒服?
你現在對《艦隊collection》2015秋季活動有什麼期待?
海賊王兩位新任大將即將登場!就在接下來的世界會議上!
在這個沒有無頭騎士的街道上,他們放聲歌唱——關於《東池袋的流浪貓》和杉井光

TAG:妹控 | ACG | 輕小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