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稚:從城市規划到健康城市規劃

尹稚:從城市規划到健康城市規劃

來自專欄規劃論衡10 人贊了文章

導讀:我們花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去改造城市、改善城市的各種物理指標,究竟為了什麼?從這個意義上來講,我覺得這是城市規劃重回初心的一種反映,不是為了物質而物質,而是為人去改善物質環境條件。

內容來源:清華城鎮化智庫

作者:尹稚,清華大學建築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清華大學中國新型城鎮化研究院執行副院長;清華大學生態規劃和綠色建築教育部重點實驗室主任;中國城市規劃學會副理事長

01 回歸城市規劃的初衷

自有現代城市規劃學科或者說現代城市化運動以來,人們就沒有停止過對理想城市或者說美好城市的探索。

當前出現的綠色城市、生態城市、海綿城市、花園城市、森林城市等概念,都是對於城市物質化的形容詞,是從某一項物理性的指標去闡述城市。而健康城市是以人的切身感受為出發點來談城市問題,即物質環境改善後,人的健康狀態、真實感受是否發生了改善,以及指標改善的同時是否也會帶來一些負面影響。

回想到城市規劃建立之初,在歐洲工業革命以後,大城市高度聚集、工業化迅速發展,創造了大量財富的同時,也帶來了因為人口聚集、人口擁擠、工業階級貧困化等原因對人類基本健康產生影響的問題。現在回過頭來看,200年前的發生的事情,絕大部分屬於公共衛生問題,最終也推動了圍繞著改善工人階級住宅基本環境條件的立法工作。那些立法之所以能夠被推動,是因為惡劣的居住環境、過度擁擠且缺乏公共服務設施支撐的公共環境,直接損害了人的基本健康問題。所以從某種角度來講,健康城市的提出是一個歷史輪迴,又回到了城市規劃的初心和初衷。

過去我們花大量的時間和精力改造城市,改善城市的各種物理指標,究竟為了什麼?從這個意義上來講,我覺得這是城市規劃重回初心的一種反映,不是為了物質而物質,而是為人去改善物質環境條件。越來越多的疾病、不健康的精神狀態、不健康的生活質量都能在物質環境改善當中找到它的相關因素。那麼,物理環境跟人的實際健康實際感受之間究竟是什麼樣的關係?

健康城市的提出切換了思考問題的視角,它從人的真實感受出發,從人的幸福感出發,把所有物理指標跟人的感受實實在在地掛起鉤來。不是某一單一的技術指標改善了,或者一個單一的技術體系進步了就一定能增加人的幸福感,一定能實現人的這種實質性的,從精神到生理上的健康。

講一個很小的例子,海綿城市,是為了加大雨水的回滲,加大雨水的滲透力,不要讓雨水很快的被排放掉,不讓它很快的回到大海里,以實現地下水的回補等等一系列的物理性的要求,這裡面一個很普遍的工程做法,是植草溝,它實際上是一條明溝。這個從工程上來講,肯定是個有效的技術,包括蓄積雨水的花園等等。大家也知道,從衛生角度來講,這些地區如果管理不善,也可能會變成蚊蠅滋生地,變成一個最本質性的影響人類健康的環境。在城市管理很好的一些地區,這個問題是很少的,這些地區會定期打葯,定期滅蚊,植草溝就長得生機勃勃,它對健康影響的因素可以降到最低。但是大家也經常會看到一些三四線城市的這種形象工程,當地其實沒有那麼大的維護能力,也用同樣的技術,但過了一兩年以後,當年做這些工程地區真的就是雜草叢生、污水橫流,已經完全背離了最早的初衷。這些技術在維護不良的城市中採用,可能不是改善了健康條件,反而可能是惡化了健康條件。

這都是值得城市規劃工作者來反思的問題。健康城市的提出就是提供了一個以人為本的視角,從人的真實的健康狀態出發,從人的真實感受出發去重新校核我們已有的技術體系。

02 健康城市是一個過程,而不是一個結果

國際衛生組織強調,「健康城市是一個過程,而不是一個結果」。它是一個增量變化的過程,不是為了簡單的否定或強化。而是以人的視角重新審視我們對原有物質環境的認知,使得這種改善跟人所感知到生活質量的提升、精神需求質量的提升等建立起更為密切的聯繫,這是健康城市核心的一點。

健康城市的概念最早起源於歐洲,得到國際衛生組織認可後逐漸穩定下來,但是它的外延還在不斷的發展當中。以人為視角的核心理念確定以後,它經歷了不斷的知識調整和彙集的過程。新的視角,基本方法已經確立,但是要找到真實的科學證據,逐步形成一套從宏觀到微觀的理論還需要漫長的過程。建立知識體系不是一蹴而就的事,要隨著科學基礎原理的認知,到基本機制的認知而逐漸推進,向更有利於促進全民健康、全民幸福、全民快樂的角度發展,所以它一定是一個持續的過程。

在這個過程中也會有一些階段性的成果,但我們並不能預知成果。未來理想的健康城市究竟是什麼樣?現在我們有5年目標、10年目標,隨著人類對科學知識探索的進一步延伸,這個目標會不斷地做出調整。它的發展過程應該是根據不同需求,大家共同探討相關問題,使得整個城鄉環境向著更以人為本、更關注人的健康方向去發展,就足夠了。

03 回歸社會屬性與商品屬性平衡的城市狀態

健康城市是人民城市中很核心的一項內容。眾所周知,城市經歷過不同因素主導的發展時代,最早是以權力為核心的建設。例如,中世紀以前的歐洲更多地強調與宗教相關的神聖公共建築,中國古代政權起主導作用的衙門,這是當時城市的核心。進入到資本時代以後,最大的改變就是現代城市為社會不同階層的人提供了更多的公平發展機會。

資本時代有什麼問題?資本時代的規劃是不是以人為本的規劃?是不是面對人類需求的規劃?它在城市屬性和價值之間的平衡是不是存在某些問題?現在觀察一個城市的時候,人們更多從商品屬性的視角去看待它,而忽略了一個城市應該具備的最本質的社會屬性。在看待一些人類必需品,看待城市生活當中必須的物質環境時,也常常忽略掉它的使用價值而更多的去關注它的交換價值,這是資本時代最容易產生的問題。

我國正在逐漸強調人民城市的概念,試圖校正資本時代城市發展當中的不良傾向和理念,使城市重新回到社會屬性與商品屬性平衡的狀態。交換在城市中是不可避免的,但應該是以使用價值為核心的交換,而不是純粹以炒作、牟利為目的的交換。如何使這種交換回到一個更為正常的、更減少資源消耗的狀態當中,這是從資本時代向人民時代過渡過程中要考慮的全新的平衡問題。

04 有些東西最終會找到它的科學體系

人不是簡單的生物,人們除了對物質本身的需求外,還會考慮更高層次的精神方面的需求,這是當下中國社會遠不能滿足的,即所謂的不充分。不是說物質極大豐富,社會就好了,人們會進而關注自身健康、社區健康、城市健康,關注社會是否讓人覺得更加美好。健康城市最早的關注點集中在相對狹窄的衛生問題,但現在在逐漸放大領域。一個健康的城市,或者說追求一個健康的城市規劃,這樣一個「設計全民福祉」的概念,並不是局限於的某一個部委的領域,它會向更廣的空間去拓展。

健康城市的趨勢不是憑空出現的,它之所以在歐洲先產生,與歐洲規劃大領域當中的人文主義初心有很密切的關係。歐洲社會在進行了大批技術改良之後,開始反思整個20世紀工業技術的進步,以及面向未來的後工業時代對人所產生的影響。參考國際實踐經驗,健康城市並沒有高度成熟的頂層設計,而是需要從底層設計著手,或是從某個專業的特定領域著手。

以人為核心,這場實踐運動已經開始不斷的彙集諸多小目標,最終可能會形成一個全新的相對穩定的城市標準。在這個過程中,科學機理和實踐過程會對總論進行不斷的豐富,來穩定總體概念的基本架構。同時,也會有大量的地方實踐來深化得出一些全新的具體操作方法。很多時候我們喜歡在一個概念剛出來的時候,就急迫地給它下定義,著急建立所謂的評價體系。但其實,無論是宏觀原則的達成,還是具體做法的成熟,都要經歷時間考驗。時間也會證明有些東西最終會找到他的科學體系,有的東西最終也會被證明是一個謊言。


推薦閱讀:

小街區的實施之路
城市更新:士紳化推動城市「不死」還是走向「分裂」?
城市更新:實現「不可能三角」平衡(以恩寧路改造為例)
城市更新系列:再讀「趣城」
全世界都在抄襲OMA?

TAG:城市設計 | 規劃設計 | 城市規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