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斯曼希臘vs斯拉夫馬其頓 亞歷山大:你們也配姓馬?

奧斯曼希臘vs斯拉夫馬其頓 亞歷山大:你們也配姓馬?

來自專欄故事不多185 人贊了文章

當地時間2018年6月17日,希臘弗洛里納州,希臘如期於當日與鄰國馬其頓政府簽署歷史性協議,解決纏擾兩國20多年的馬其頓國名問題。根據協議,馬其頓國名將更改為「北馬其頓共和國」。

自1991年11月馬其頓獨立之日起,希臘就一直沒有停止過對馬其頓國名的抗議。在希臘看來,「馬其頓」這個名字既是在對自己領土中的「愛琴馬其頓」地區宣稱主權,也搶佔了歷史上亞歷山大帝國的光榮,因此更名之爭一直從1991年鬧到現在,已近27年。

馬其頓在國名前加上「北」來解決與希臘的爭端,並不是臨時商議的結果。為了給馬其頓起新名字,希臘人煞費苦心,從1995年就拋出了「新馬其頓」、「上馬其頓」、「斯拉夫馬其頓」等一系列改名方案。2008年布加勒斯特北約峰會之前,聯合國調解人馬修·尼米茲還另外提出了「憲法馬其頓」、「獨立馬其頓」、「馬其頓民主共和國」,以及用西里爾字母寫的「馬其頓」等名字。2008年10月,尼米茲首次提出了「北馬其頓」方案,2010年希臘表示接受,到了2014年,希臘和馬其頓達成初步更名一致意見,即在「馬其頓」前加上地理屬性描述詞——這是本次「北馬其頓」方案初步定案的背景。

說是初步定案,是因為兩國總理簽署的協議在國內還有許多麻煩:馬其頓總統伊萬諾夫宣稱不承認其總理塞耶夫簽署更名協議的有效性,要用公投決定是否更名;希臘總理齊普拉斯也遭遇了國內強大的抗議浪潮。所以這次突破歷史的協議到底會不會終成一紙空文,現在來看還有點懸。

事實上,爭來爭去的兩國,都是在強行拿「馬其頓」說事兒。

1 斯拉夫馬其頓vs拜占庭希臘

傳統的馬其頓地區概念大體覆蓋了6.5萬平方公里的地理範圍,其中南部由愛琴海命名的愛琴馬其頓約3.4萬平方公里,現屬於希臘;北部由瓦爾達爾河命名的瓦爾達爾馬其頓約2.57萬平方公里,現為馬其頓共和國;東部由皮林山命名的皮林馬其頓約0.6萬平方公里,現屬保加利亞。

馬其頓激進民族主義者提出的統一馬其頓

「馬其頓」與古代馬其頓帝國有地域文化淵源,但也僅僅是地名上的淵源。古代馬其頓發祥於愛琴馬其頓,但北馬其頓才是馬其頓人的基本居住地,被希臘人視為蠻族。但蠻族比較能打,幾次向南進攻,在希臘北疆形成了古代馬其頓國家,逐漸崛起並一舉征服希臘,建立了亞歷山大帝國。事實上古希臘文化恰恰是藉助馬其頓擴張,才廣泛傳播,形成了歷史上「希臘化時期」。所以希臘人對「馬其頓」的名字異常敏感。

被羅馬征服後,隨著羅馬帝國東西分治,東羅馬-拜占庭帝國多個王朝統治了馬其頓地區。經歷了數個世紀的拜占庭化之後,斯拉夫人在6世紀入侵這一地區,巴爾幹半島的族群構成開始發生巨大變化。

到9世紀末,拜占庭北部的(斯拉夫化)保加利亞第一帝國從拜占庭手中奪取了絕大部分馬其頓地區,爭取到教廷認可後,保加利亞教會取代了希臘教會對馬其頓地區的控制,並推廣西里爾字母,用接近保加利亞語的斯拉夫語取代希臘語。馬其頓地區的這一輪保加利亞(斯拉夫)化,一直維持到1018年薩穆伊洛王朝被拜占庭帝國消滅。但經過一個多世紀的折騰,從文化到族群,馬其頓都與希臘地區形成了明顯差異。

第一保加利亞王國,9世紀末

同一歷史時期的拜占庭帝國,在公元867年~1057年被稱為「馬其頓王朝」,是因為該王朝建立者巴西爾一世雖然身為亞美尼亞人,但曾被關押於有大量馬其頓人的「馬其頓監獄」,因此被取了「馬其頓人」綽號,帶有明顯的戲謔甚至侮辱的意思。可見在拜占庭時期馬其頓人的地位。

1185年保加利亞第二帝國建立,並再度從拜占庭手中奪走馬其頓地區。到了1330年前後,塞爾維亞帝國崛起,將馬其頓納入自己的版圖。斯拉夫化的馬其頓和拜占庭化的希臘人越行越遠。

1350年的巴爾幹地區,塞爾維亞帝國

2 土耳其牌大希臘主義

在塞爾維亞帝國君主杜尚死後,馬其頓地區陷入諸侯戰亂,並在1389年科索沃戰役中,被奧斯曼帝國佔領了大部分,到1430年完全被土耳其人控制。奧斯曼土耳其一直將對馬其頓地區的統治維持到1912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夜,和此前的斯拉夫化時期差不多。

每一輪巴爾幹半島的政治洗牌,都會導致馬其頓地區的文化清洗。諷刺的是,今天希臘認為自己馬其頓地區在文化上從屬於自己,這個地位很大程度上是土耳其人構建的:奧斯曼帝國把信仰東正教的巴爾幹民族都當作希臘人,命令希臘人東正教會管理馬其頓地區,而將斯拉夫人排除在外。這種統治上的「懶政」,在奧斯曼帝國解體後幫了希臘大忙。

晚期奧斯曼帝國 依然是保加利亞不敢隨便挑戰的巨人

所以,如果非要說馬其頓地區有什麼「自古以來」的希臘文化,那麼也是奧斯曼帝國版「希臘文化」。但這一文化衝擊並未完全消除此前保加利亞斯拉夫帝國的文化傳統,從而製造了今天馬其頓的問題。至於亞歷山大大帝和雅典斯巴達的光榮……在2000年間無人提起。

18世紀後,奧斯曼帝國在巴爾幹地區的統治日漸衰微。19世紀下半葉,在席捲世界的第一輪民族主義浪潮中,巴爾幹地區各個王國都在推行自己的民族主義大國夢。希臘國王幻想重建拜占庭帝國(而不是雅典或亞歷山大的事業),保加利亞懷念保加利亞沙皇的輝煌,塞爾維亞人稱自己才是南-斯拉夫的代表。

於是,除了戰場對抗外,各國都動員起教會學校,構建並推廣民族認同。位於交界處的馬其頓地區,被希、保、塞三方勢力滲透。到1890年,保加利亞在馬其頓地區設立學校近800所,希臘與塞爾維亞各約200所。同期,三方也在積極整理馬其頓地區族群資料,尋找將馬其頓納入自己版圖的依據。在每個國家的統計材料中,馬其頓地區居民都是以該國民族居民為主……而底層貧農並不在意民族概念,所以甚至出現了這樣的笑話:因農戶將孩子送到不同教會學校,而導致在統計上一家人同時出現三個民族。

3 大帝國主義玩小帝國主義

1877年俄土戰爭加速了奧斯曼解體的進程,也將巴爾幹地區的紛爭提上了時間表。1878年俄土《聖斯特法諾條約》將馬其頓劃給保加利亞,雖然在柏林會議後,馬其頓仍歸奧斯曼帝國,但所有國家都在準備著下一輪的版圖爭搶。

1912年11月~1913年5月,第一次巴爾幹戰爭爆發,希臘、塞爾維亞、保加利亞等國聯手將土耳其踢出巴爾幹,用《倫敦和約》將土耳其全部歐洲領土拿走,在阿爾巴尼亞獨立的同時,馬其頓也被三國佔領。塞爾維亞先是答應將大部分馬其頓地區交給保加利亞,隨即反悔,導致1913年6月爆發了圍繞馬其頓地區劃分的第二次巴爾幹戰爭,最終以8月《布加勒斯特合約》收尾,形成了今天瓦爾達爾馬其頓、愛琴馬其頓與皮林馬其頓分屬三國的格局。

第一次世界大戰前

一戰爆發時,為了爭取保加利亞,兩個帝國主義集團都拿馬其頓當獎品。俄國對塞爾維亞施加壓力,令其對馬其頓讓步,而同盟國直接保證將整個瓦爾達爾馬其頓都劃分給保加利亞,結果斯拉夫人保加利亞直接倒向德國,向塞爾維亞宣戰。一戰後,巴黎和會上馬其頓的獨立要求直接被各大國無視,將瓦爾達爾馬其頓送給塞爾維亞,成為了後來南斯拉夫的一部分。

5 馬其頓民族 20世紀製造

二戰期間保加利亞作為希特勒納粹政府的同盟,佔領了幾乎整個馬其頓地區。鐵托一方面支援馬其頓人的反法西斯鬥爭,一方面構建了一個民族自治的南斯拉夫。為了避免瓦爾達爾馬其頓繼續被其它勢力進行文化干預與滲透,也為了以馬其頓民族重構為跳板,向希臘輸出革命,鐵托開始以共產主義的名義製造馬其頓民族主義。他在1942年「南斯拉夫人民解放反法西斯會議」承認馬其頓人的民族權利,1943年組建馬其頓共產黨,更在1944年成立南斯拉夫聯邦內的馬其頓人民共和國。

由於歷史上反覆被希臘、保加利亞和塞爾維亞實施高壓民族政策,馬其頓語早已瀕臨失傳,因此馬其頓語也成為了反法西斯戰爭中,馬其頓共產黨游擊隊構建身份認同的文化武器。伴隨戰後鐵托政府對馬其頓民族重構的大力支持,馬其頓語重新被「製造」出來,並延續至今。在南斯拉夫聯邦近半個世紀的歷史中,馬其頓人民共和國在各類民族學校中不斷完善馬其頓文字,扶持了大量民族教會組織,可以說今天的馬其頓民族主義,主要是在南斯拉夫聯盟下,被加速發展而來的現代產物。

瓦爾達爾馬其頓在民族化的過程中的徹底擺脫了其它勢力的影響,但在大塞爾維亞主義上台後,也決定擺脫南斯拉夫,成為最先獨立的共和國之一。

6 馬其頓帝國是希臘的光榮 馬其頓人是軍政府的獵物

從1850年希臘王國提出「大希臘主義」開始,馬其頓地區就一直是希臘虎視眈眈的肥肉。除了長期的文化滲透,在奪得愛琴馬其頓之後,希臘還對愛琴馬其頓地區進行了長期的民族「滅絕」政策。

由於瓜分馬其頓的時間太短,缺乏文化共同體積累,希臘只能咬牙拒不承認「馬其頓人」的概念,強調「馬其頓」僅僅是個地名。雖然已經兩千年沒人在意古希臘文化,希臘人還是強調自己和馬其頓人都是古希臘文明的後裔。從1913年拿到愛琴馬其頓後到二戰期間,希臘政府通過用拷打、強姦、謀殺和流放等手段,對馬其頓地區族群實施高壓白色恐怖統治。除了製造「單一種族」神話,希臘還將大量斯拉夫語的山川、河流、城市等地名改為希臘語,將馬其頓語列為禁用語。

希臘軍政府用比法西斯更殘暴的手段推行「希臘化」暴政,對於反抗者,殺人放火是尋常待遇,以村莊為單位的地圖抹除也是司空見慣。1920年後,希臘和保加利亞、土耳其之間還進行了族群交換,用強制遷入遷出,改變愛琴馬其頓族群構成。數十萬土耳其人、保加利亞人、馬其頓人被遷往外國,近百萬遷回的的「希臘人」填補空缺。從1913年到1926年,愛琴馬其頓地區希臘人佔比從43%上升到89%。而之後的1936~1940年梅塔克薩斯獨裁政權期間,凡是使用斯拉夫語的人都要遭受罰款、毒打甚至監禁。希臘內戰結束後,還有3.5萬馬其頓人逃亡其它國家,希臘右翼軍政府的殘暴野蠻可見一斑。

在整個冷戰時期,作為西方世界抵禦蘇聯的橋頭堡,希臘把來自南斯拉夫的斯拉夫-馬其頓民族文化當作共產主義的代表,一直維持著高壓民族政策,直到20世紀末。反過來說,19世紀後造出來的希臘民族概念成了對抗共產主義的利器。冷戰末期的1990年,美國人都看不下去了,在人權狀況國別報告上專門提到希臘馬其頓人的問題。

7 維穩=吃飯+睡覺+打馬其頓

希臘在馬其頓外交正常化的進程上持續施加阻撓至今。蘇聯解體後,西方已經不介意接受馬其頓加入國際體系。但由於希臘的反對,歐共體在1992年初承認了從南斯拉夫退出的斯洛維尼亞與克羅埃西亞,而沒有立即承認馬其頓。為了加強國際封鎖,希臘政府領導人奔走各國進行遊說,甚至在1992年4月26日的《時代》周刊刊登廣告對老布希喊話,呼籲美國政府不承認馬其頓國名。在同年6月里斯本會議中,歐共體一致同意希臘關於馬其頓更名前不應獲得國際承認的要求,被希臘政府視為外交勝利。

民族對立情緒反過來也綁架了希臘政府。隨著多國承認馬其頓政府,希臘新民主黨在1993年大選中下台。泛希臘社會主義運動黨上台後,仍然延續著前任政府的高壓外交政策,甚至更進一步對馬其頓實施經濟制裁:

1993年底到1994年初,馬其頓共和國獲得西方世界主要強國的承認,泛希社政府在面臨嚴重的聲望打擊之下,即升級策略,於1994年2月實施對馬其頓共和國的經濟封鎖。由於馬其頓沒有出海口,而聯合國又對波黑戰爭中的南聯盟實施全面制裁,馬其頓成為陸上孤島,經濟在希臘封鎖下瀕臨崩潰。1994年馬其頓GDP下降了10.1%,通貨膨脹率飆升到300%。高失業率與城市蕭條,直接讓馬其頓政府放棄了舊公有制經濟體系,用私有化解決經濟問題。

希臘連左翼政黨都要緊緊抱住民族主義的大樹,更不用指望其它政黨的節操。

1995年9月,通過國際調停,希臘與馬其頓簽署了互相承認的諒解與合作備忘錄,希臘解除長達18個月的經濟封鎖。希臘與馬其頓從此才逐步走向外交正常化,馬其頓經濟危機得以緩解。在希臘的強烈壓力下,馬其頓更改國旗,修改憲法,明確指出「這個國家對周邊的國家沒有任何領土要求」。

在漫長的更名扯皮中,馬其頓到2008年已經獲得了118個國家的認可,馬其頓積極的民主化改革也博得了西方陣營的喝彩。馬其頓地區如果能作為西方陣營遏制俄羅斯的戰略支點,效果無疑將非常明顯,但馬其頓遲遲未能加入北約,恰恰也是希臘憑藉在北約中的反對權施加干涉的結果。馬其頓更名問題就這麼一直延續到現在。

1991~1995馬其頓共和國舊國旗,同古馬其頓國旗及現希臘馬其頓州旗

8 爭的不是名字 是存在感

常年的歷史慣性將希臘的馬其頓問題塑造成了不可觸碰的政治正確。一旦在任政府立場有所退縮,反對黨必然要拿民族主義說事。而最近十幾年,沒有哪屆政府能在經濟上有所作為,所以也走不出靠敲打馬其頓來維穩的套路。

所以希臘總理齊普拉斯這邊剛簽完更名協議,最大反對黨新民主黨就要跳出來抨擊政府——新民主黨二十多年前被相似理由轟下了台,記憶不可謂不深刻。齊普拉斯想要用外交破冰拉近與西方陣營強國的關係,緩解經濟壓力,但很可能還沒等經濟胡蘿蔔送到,民族主義大棒就會送他上天。

在巴爾幹地區這種大國博弈的地緣破碎帶,任何「自古以來」的文化主張都缺乏傳承連續性,消解民族身份與強化民族認同,都不過是維持政治凝聚所必要的現代文化構建。或者說,沒有新鮮趕製出來的民族主義撐著,這些巴爾幹國家連存在的理由都找不到。今天的希臘與古希臘幾乎沒有文化關聯,但不妨礙希臘在奧運會上用古希臘文化給自己貼「文明古國」的標籤;聯合國「新人」馬其頓作為地區斯拉夫民族共同體,甚至要從另一個民族文化——古馬其頓上尋找歷史自信,用亞歷山大旗給自己增加文化厚度。

菜雞互啄,項毛豎起才能顯得自己體型大

「沒文化」本身並不算什麼致命問題,反過來也可以減輕現代化過程中的歷史包袱,但前提是有一套高於民族主義的現代文明體系。共產國際一度能在洲際範圍內壓制民族主義,構建世界尺度的現代文化秩序,足以說明文化、身份認同並不必然需要傳統提供權威。但隨著社會主義陣營解體,世界迎來第三輪民族主義浪潮,東歐的文化結構也隨之「降級」,陷入自大兼自卑的民族主義泥坑。眼下希臘經濟連年惡化,也許不等馬其頓改名協議落實,新一輪制裁馬其頓的政策就會出爐。就算亞歷山大大帝復生,在這場無厘頭的爭鬥中怕是也找不到自己的立場。

馬前卒工作室」微信公眾號作品,歡迎關注。

相關內容:

古代戰爭中有沒有看起來很笨或者效費比很低,但是實際很有效果的計謀??

www.zhihu.com圖標人類學有沒有發現過歷史事實轉變為神話傳說的確實例子??

www.zhihu.com圖標何為正統性,歐洲貴族統治的正統性和中國集權王朝的正統性有何異同??

www.zhihu.com圖標
推薦閱讀:

美國沒有資格談人權
烏克蘭將開始為中國造兩艘歐洲野牛級氣墊登陸艇
歐洲防止「獨狼式恐襲」任重道遠
寰球立方體IS「魔爪」何以再次伸向歐洲?

TAG:人文 | 歷史 | 歐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