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析學派、行為主義、人本主義認知學派主要代表

精神分析學派、行為主義、人本主義認知學派主要代表精神分析學派著名學者:弗洛伊德榮格 阿德勒 弗洛姆 霍妮  

(修改完善中)  歐文·斯通的《心靈的激情》(上、下)(中國文聯出版公司,1986)。弗洛伊德的傳記。該書屬於傳記小說,內容翔實而且可讀性強。高宣揚編著的《弗洛伊德傳》(自華書店,1986),比較注重闡述弗洛伊德思想的傳記。  查爾斯·布倫納所的《精神分析入門》(北京出版社,2000)概括了弗洛伊德的基本思想與精神分析的主要內容,闡述明確貼切。《弗洛伊德和馬克思》(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闡述了精神分析學與馬克思主義的關係。 

 

弗洛伊德生平作者:[英] 歐內斯特·瓊斯轉貼自:顧聞 譯自《美國百科全書》(國際版1982年)  作為一個治療精神疾病的醫生,弗洛伊德創立了一個涉及人類心理結構和功能的學說。他的觀點不僅在精神病學,也在藝術創造、教育及政治活動等方面得到廣泛地運用。弗洛伊德學說的主要論點已被後人所修正、發展。人們認識到,人類的行為不僅是由性慾所支配,社會-經濟因素對人格的形成、教養對本性也都起著作用。雖然弗洛伊德學說一再受到抨擊,這絲毫無損於他的形象。他卓絕的學說、治療技術以及對人類心理隱藏的那一部分的深刻理解,開創了一個全新的心理學研究領域。由他所創立的學說,從根本上改變了對人類本性的看法。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是奧地利醫生,精神病學家,心理學領域的新學派——精神分析學的創始人。弗洛伊德在人類行為學方面提出了不少革命性的、頗有爭議的觀點。他還為治療行為方面的疾病建立了一套新的體系。  一八五六年五月六日,弗洛伊德出生在摩拉維亞的弗賴堡(現屬捷克斯洛伐克)的一個中產階級家庭,父母都是猶太人。他起初的名字是西吉斯蒙德(Sigismund),再加上一個猶太字所羅門(Solomon),但是十七歲那年,他把第一個之改為西格蒙德(Sigmund)。弗洛伊德三歲時全家遷居維也納。父親雅各布·弗洛伊德的前妻生的兩個孩子比西格蒙德大二十歲左右,他們沒有去維也納,而是移居到英國的曼徹斯特。西格蒙德是他父親與後妻生的長子,下面還有兩個弟弟和五個妹妹。它的早年生活是在極度貧困中度過的。  準備的年代  青年時代,弗洛伊德對一般的哲學和人道主義問題很感興趣,但是,他覺得必須有一種嚴格的科學訓練來約束自己豐富的想像力。因此。在一個猶太慈善機構的資助下,他於一八七三進維也納大學醫學院學習。  弗洛伊德從事大部分研究工作的生理實驗室主任是恩斯特·馮·布呂客,他是一個要求嚴格的訓練者,一個在科學研究方面無懈可擊的人物。他的人格對這位年輕的學生產生了不可磨滅的影響。弗洛伊德發表的第一篇論文介紹了一項傑出的研究工作,他證明了低級動物的脊髓神經節細胞與高級動物的同一性,這在過去是一個長期爭論不休的問題。弗洛伊德的證明,對進化論是個有益的貢獻。不久以後,他又撰文描述了神經細胞的構造,從而為神經原的理論奠定了基礎,這也是現代神經學的基礎。就因為致力於這些重要的研究工作,弗洛伊德拖了兩年時間才評到醫學職稱。即使在評定以後,他還是把自己的工作局限在實驗室里。他不喜歡數學物理,它的工作始終在組織學方面,即組織構造的研究。  接著,弗洛伊德開始用顯微鏡揭示人的神經系統的各種神經束。他在這方面的主要工作是研究延髓,也就是頭腦中最低級的部分。他終於理清了脊髓和小腦之間的種種聯繫。然而其中最有價值的部分,是他對聽覺神經進行全面徹底的研究,以及對腦神經感覺神經核與脊髓的感覺神經結具有相同的證明,後者是對進化論的又一重大貢獻。這些研究成果發表於一八八五年到一八八六年間。  一八八二年,弗洛伊德愛上了他妹妹的朋友瑪爾塔·貝爾納斯。貝爾納斯比弗洛伊德小五歲,出身於漢堡一個頗有名望的猶太家庭,那時正住在維也納。弗洛伊德很快認識到自己必須干一種比較實際的工作,而不是那種純粹的研究,於是就進了維也納醫院,當了一名住院實習醫生。他三年里在醫院的各個部門都工作過,因此在醫學的各個方面都得到了充分的訓練,但是他的興趣則在他的導師T.H.梅涅特所負責的精神病學方面。在醫院實習期間,他發表過一些有關古柯鹼的綜合性研究成果,引起了醫學界對這種藥物的注意。弗洛伊德發現古柯鹼具有麻醉的特性,他向他的一些當眼科醫生的朋友的建議,在治療眼疾時不妨可以用用。有一位名叫柯勒的醫生髮表了這一成果,因而被譽為局部(古柯鹼)麻醉的創始人。在他醫院工作結束的時候,弗洛伊德被授予一筆數目不大的獎學金,這樣,他就能去巴黎旅行,併到薩爾帕屈里哀跟著名的神經病學家讓·馬丁·沙可學習。在巴黎學習的四個半月,成了弗洛伊德一生事業的一個重大轉折點。沙可這位當時最有名望的神經病學家獻身於癔病研究的情形,促使弗洛伊德也走上了同一條道路。這對他把興趣從軀體方面轉到心理方面,具有重要的意義。回到維也納以後,他向醫學協會作了巴黎的見聞的報告,但是受到冷落,這預示著他以後的工作將要得到同樣的反映。弗洛伊德於1886年春以神經病學家的身份私人開業行醫,並在同年九月結婚。他的婚姻十分美滿,共有六個孩子,三兒三女,最小的女兒安娜·弗洛伊德(Anna Freud)後來也成了一位著名的精神分析學家。弗洛伊德還作為神經病學家在一家兒童診所工作過幾年,並出版了2大卷論述各種小兒麻痹症的權威性著作。這樣,他成了歐洲重要的神經病學家之一,他在這個領域中多年的工作,無異對他後來心理學理論的形成,具有重大的影響。  精神分析學的初期  早在1882年弗洛伊德的一位年事較長的同事和朋友約瑟夫·布洛伊爾就告訴他,有位叫安娜的病人曾受益於在催眠中恢復痛苦記憶的「疏泄」療法。弗洛伊德又將這一情況向沙可講過,但沒有引起沙可的主意。弗洛伊德自己行醫時對癔病病人使用過催眠療法,效果並不令人滿意,因此他於一八八九年前往南錫,向一位有名的催眠專家伊波利特·波恩海姆求教,那個時候,他正在採用布洛伊爾的疏泄法。三年以後,他觀察到在被遺忘的痛苦記憶中佔據主要地位的是那些不能接受的願望,於是他形成了壓抑的概念,這是弗洛伊德學說中的基本要素之一。然而他請布洛伊爾一起合作,並於一八九五年共同出版了一本劃時代的著作——《癔病研究》,這時,弗洛伊德已經放棄了催眠術而開始採用。「自由聯想」法,「自由聯想」法的發明,是弗洛伊德一生中的兩大業績之一,另外一項業績是兩年以後開始進行的自我分析。在這些年中,他向一些醫學團體宣讀了若干篇論文,宣布了他所得到的驚人結論,他指出各種精神神經症都是由無意識的性衝動而引起的。但他得到的反應極為冷淡,人們幾乎要把它當作怪人而棄之。這時,他只有一個朋友對他深表同情,那就是住在柏林的威廉·佛里斯。弗洛伊德經常給他寫信,記述了他為設法了解深層心理而採取的實驗性的步驟,他的信件和記錄已在一九五四年發表,題為《精神分析學的起源》。其中特別值得注意的是一份題名為「計劃」的長篇記錄,弗洛伊德試圖從神經原方面來描述思維、記憶等各種精神過程。這是他在最後一次試圖把精神過程與軀體過程聯繫起來。  偉大的發現  一八九五年到一九零零年,是弗洛伊德多產的時期。他在1900年發表的《夢的解釋》,被認為是1本巨著。該書不僅論述了過去的探討者感到一籌莫展的夢境生活問題以及形成夢的種種複雜機制,而且還討論了深度心理,即無意識的結構和作用方式。弗洛伊德在認識方面的最大貢獻,就是他詳細的研究了所稱的「初級」系統和「次級」系統。它指出了兩種系統的作用方式是如何根本的不同,兩者間的關係和相互影響是如何複雜並具有決定性意義。他所描述的初級系統的精神機制,最初是在探討精神神經病時得到的認識,現已成了精神分析學說的一個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其中最為重要的是所謂的壓抑、濃縮、移位、倒錯以及潤飾。這是由於這些機制,那些能接受的願望、慾望或衝動才得到了間接地滿足。有關隱蔽的願望滿足的理論,是弗洛伊德對心理學最有價值的貢獻之一:通過這一理論,他以一種真正的心理動力學概念取代了已陳舊的聯想心理學。  弗洛伊德發現,無意識的內容與意識,就像無意識所特有的機制一樣,是完全不同的。從本質上說:無意識的內容起源於幼兒時代,在這方面,弗洛伊德對幼兒心理的內在性質作了闡述,他引起了世人的震驚和反感。他堅持認為,幼兒深度心理的活動是雙親的性的動機和敵對動機驅使的。典型的例子就是俄狄浦斯情結,其內容就是對雙親中異性一方的性慾望和對競爭者的妒忌與憎恨。弗洛伊德甚至認為,幼兒在誕生之時,並在未斷奶時就已經有了色情感。他這本論述夢的著作剛發行時並沒有引起多大的注意,可是過了幾年,當上述那些性的觀點經過更充分地描述之後,便遭到了人們的猛烈攻擊。  成年時代的弗洛伊德  我在這裡想對上世紀末本世紀初弗洛伊德的個性和旨趣做出些介紹。弗洛伊德博學多才,有著很高的文化素養,他精通古典文學,對本國和別國的文學名著事業的涉獵甚廣。他對希臘神話極為熟悉,不但經常隨口應用,在他的著作中也的的確是。他有非凡的文學才能,因而被公認為德語的散文大師。在藝術方面他最為欣賞的是詩歌與雕塑,對繪畫與建築也有興趣,但對音樂的愛好相對小些。從1890年到1914年,他通常每年要到義大利去消磨,潛心研究那裡的藝術傑作。凡這類的旅行,同去的不是他的弟弟就是他的朋友;因為他的妻子不喜歡旅行,寧願和孩子們一起守在家裡。弗洛伊德在外出旅遊之前,總是先攜全家去某個寧靜的山林勝地都度上一個半月的假期,那時他的生活中最最幸福美滿的時光。弗洛伊德非常喜歡孩子,總愛和他們呆在一起。弗洛伊德個性中有一個相當突出的特點,就是極富幽默感,而且始終十分犀利,有時還不缺乏諷刺挖苦之意。碰到了惡意的批評,他就不無詼諧的議論上幾句,要是換上別人,很可能會憤憤不平,為之動怒。在猶太笑話和軼事方面,弗洛伊德有著十分豐富的知識,他喜歡用它使自己的論證更加鮮明有力。一八九一年,弗洛伊德全家搬到貝爾加澤街十九號(仍在維也納市),他在那兒一直住到一九三八年。一九〇八年,弗洛伊德在他住的那一層又得到一套房間,共有三室,後來,他把這套房間與原來的連通起來。弗洛伊德有幾個房間,裡面擺滿了——或者不妨說到處攤著他收集的文物古器,特別是那些希臘、埃及的古董;這是他唯一的嗜好,他從中得到了莫大的快樂。他對考古發掘工作有著濃厚的興趣。  精神分析學運動的發展  1902年,弗洛伊德邀請幾位年輕的同事和學生定期碰頭,對他當時正在從事的研究進行探討。他們謙虛地稱這個小團體為「星期三心理學研究組」,後來該組發展為「維也納精神分析學協會」。在這些人當中現在還有知道的兩位,他們是阿爾弗雷德·阿德勒和威廉·斯泰克爾。在《夢的解析》發表以後的五年中,弗洛伊德很少寫作,但是在他一九〇四年出版的《日常生活中的心理病理學》可能是他流傳最廣的一本著作。這本書探討了種種有缺陷的心理作用,比如遺忘、失言、筆誤、錯放東西等等。弗洛伊德在書中作出的結論,現在已被人們廣泛接受,他的其他所有理論都沒有達到這一步。這本書對於決定論來說是一個重大的貢獻,因為書中所揭示的許多看似偶然、毫無意義的行為,以及許多簡單地歸結為「自由意志」的舉動,實際上是人們沒有意識到的隱秘而矛盾的願望所驅使的。  次年,即一九〇五年,他發表了三本重要的著作。一本篇幅較長,一般稱之為《多拉的分析》,弗洛伊德在書中詳盡的闡述了如何用夢的解釋去揭示並治療精神神經症的種種癥狀;這是我們認識弗洛伊德的技術的一個重要來源。另一本是《玩笑及其與無意識的關係》,他在這本書中透徹的研究了無意識動機能夠間接表現出來的許多方式。這一年裡,他還出版了一本最有爭議的論著:《性學三論》。裡面新奇而又聳人聽聞的地方,這是他對幼兒性作用的全面描述,他把成人性變態解釋成是幼兒性作用的畸形產物。這是弗洛伊德第一本的引人注目的書。他不但引人注目,而且還給人們極大的憤慨,遭到了強烈的譴責和嘲笑。弗洛伊德在各國科學界頓時成了一個最不受歡迎的人,在以後的很多年裡,他遇到了只有最偉大的先驅者才會遭受的種種辱罵和攻擊。但是,無論那些批評有多麼刻毒,他從來不予回答。他唯一發表的為自己觀點辯護的著作,是《精神分析運動史》(一九〇六年),這本書主要是區分他的理論和阿德勒、榮格等提出的對立理論之間的基本差別。對於其他問題,他的回答就像查爾斯·達爾文一樣:繼續發表新的證據。一九〇六年,著名的歷史精神分析學家歐根·布洛伊勒和卡爾·榮格,以及他們的一些學生宣布,他們贊同弗洛伊德的方法結論。除了英國醫生歐內斯特·瓊斯以外,他們是第一批支持弗洛伊德的非維也納人。一九〇八年四月,榮格組織了第一屆國際精神分析學大會,會議地點在薩爾茨堡。兩年以後,國際精神分析協會正式成立。半個世紀以來,這個組織已有30多個分會分布在世界許多國家。當時,出席第一屆代表大會的有四十二名代表,其中包括卡爾·亞伯拉罕,布洛伊德,弗洛伊德的匈牙利同事桑多·費倫茨,榮格和歐內斯特·瓊斯本人。委員會的職責是在事務管理問題上向弗洛伊德提出建議並提供幫助,同時也在他和外界攻擊他的人之間形成一道屏障。早在一八八五年弗洛伊德就在維也納大學當過臨時聘任講師,這樣他能在那裡開設一些非正式的講座。一九二年他被特聘為教授,一九二〇年時他當上了正式教授,然而他在教授會議上卻沒有席位,也沒有別的什麼特權。弗洛伊德在維也納大學從來沒有擔任過任何正式的教職。  精神分析學在非醫學方面的應用  弗洛伊德發表過大量臨床方面的論文,對精神分析學研究中的細節問題進行了探討,他還公布過五份長篇病歷,提供了很多有關他研究方法方面的情況。此外,他還寫過一系列專門論述精神分析技巧的文章。但是從他的《夢的解釋》中可以看出,弗洛伊德從一開始就意識到他的發現具有廣泛的意義,他知道這些發現一定會遠遠超出精神神經症的狹小範圍,涉及人類方面的各種問題。在這個比較容易接近的領域中獲得的知識,可以用到「正常」生活中一些很難解釋的問題上。因此他在一九一二年創辦了一份《意象》雜誌,用來討論他的研究在非醫學方面的應用情況。《意象》雜誌是對早期創辦的《精神分析學年鑒》(一九0九年)和《精神分析學導報》(一九一〇年)的補充,《導報》不久便為《精神分析學雜誌》所取代 (一九一三年)。偉大的創造性作家對人類心理的透徹觀察,早就使弗洛伊德讚歎不巳他在一九〇七年寫的《耶森的<格拉狄瓦>中的妄想與夢》,對德國作家耶森的小說《格拉狄瓦》作了精彩的研究。在這位富有想像力的作家的作品中,弗洛伊看到一些心理機制和他在探討夢與神經症時所闡述的機制完全相同。三年以後,弗洛伊德又出版了一本雄心勃勃的研究專著:《列奧納多·達·芬奇和他對童年時代的一次回憶》。他在書中將列奧納多在藝術追求與科學追求方面的矛盾追溯到他的幼年時代。在弗洛伊德的啟發下,他的一些學生,特別是奧托·蘭克便把弗洛伊德的方法用來解釋神話和民歌傳說,這樣越來越清楚地顯示出人類想像的各種表現有很多地方是相同的。卡爾·亞伯拉罕甚至用這種方法闡述了三千年前第一位一神論者埃及法老阿朗那頓發動宗教革命的動機。  一九一三年弗洛伊德的《圖騰與禁忌》出版發行,這本書的重要性僅次於《夢的解釋》。通過對亂倫恐懼、情感矛盾等許多特徵的研究,弗洛伊德發現這些都是兒童和野蠻人的原始心理所共同具有的特徵。他強調了原始人弒親行為的重大意義,並認為文明、道德和宗教就起源於對弒親行為的追悔和其他反應。第一次世界大戰,由於食物減少到最低限度,缺乏暖氣以及其他的麻煩,給弗洛伊德和他朋友的生活帶來了很大的困苦。而戰後奧地利貨幣的崩洗不僅使弗洛伊德的積蓄喪失殆盡,而且迫使他奮力抗爭以避免破產。大戰期間,弗洛伊德出版了唯一一本關於時事的著作《對戰爭與死亡時期的思考》(一九一五年)。他指出實際上幻滅感並不一定是戰爭引起的,幻滅感的產生與過去人們過高地估計人類的道德進步有關;這一事實只是由此發生了可怕的戰爭才被揭示了出來。十八年後,弗洛伊德應國際聯盟之邀,就「為何會有戰爭』的問題,與愛因斯坦作了通信討論。弗洛伊德一方面對未來仍抱有希望,另一方面也指明了在消滅戰爭的道路上還存在的各種障礙。  鼎盛時期  就在戰爭的第一年,弗洛伊德可能以為他的工作將要結束了,於是他就心理的本質問題,發表了一系列重要文章。這些文章成為他一生主要工作的最高峰。一九一九年弗洛伊德創辦了一家國際性的出版公司,專門出版發行精神分析學方面的雜誌和書籍。到一九三八年納粹查封前,該公司已經出版了五種雜誌、一百五十種書籍。就在同一年弗洛伊德在一本名為《超越唯樂原則》的書,對人的心理提出了一種新的革命性理論,這一理論的提出,使得他的信從者們大吃一驚。弗洛伊德本來認為,心理中的主要原則是唯樂—痛苦原則,以及由此產生的唯實原則。但在這本書中,他提出了一種更加基本的原則,即他所稱的重複—強迫原則(repetition-compulsion),它具有恢復早期狀態的傾向。如果從邏輯上推到極端的話,這意味著那裡存留一種使生命變為無生命物體的傾向,弗洛伊德稱之為「死本能」。這與其說是臨床的結論不如說是一種哲學的推論,只有極少數幾個信從者覺得能夠接受這一觀點。這也表明弗洛伊德有關本能的理論有了變化。他曾幾次試圖把各種本能分為兩組對立的類型,他就用這種方法把本能歸入生本能和死本能兩個基本的範疇。他認為死本能外向化時,就會引起攻擊性衝動,給人類帶來極大的痛苦。在以後的兩年里,弗洛伊德又出版了兩本著作《群體心理學與自我的分析》和《自我與伊德》,後者為新的自我心理學奠定了基礎,並且直到現在人們仍在對它進行著富有成果的研究。弗洛伊德以前曾把精神過程分為意識、前意識和無意識三個方面:但是通過進一步研究,他認為這種劃分法雖然不失有用,然而還存在著一種更加基本的尺度。這時,他提出了一種新的三分法,他把所分的三個部分稱之為伊德、自我和超我。伊德相當於來自原始本能的能量的原始貯藏庫。弗洛伊德認為它是一種完全沒有分化過的能量,但是伊德也許並不象他想像的那麼完整。自我則是從伊德產生出來的與外界進行接觸的專門性力量。弗洛伊德在研究了病人身上幾種形式的抵抗之後,以充分的理由提出假設:自我中有很大一部分是無意識的。這個結論也附帶地說明,人們為什麼堅信那些產生於內心深處的決定是自發性(自由意志)的。早在幾年之前,弗洛伊德就已提出「自我理想」的概念:它是一種自戀性力量,它批判自己本身存在的缺陷和不足,並驅使自我達到更嚴格的道德標準或審美標準。後來,弗洛伊德把它重新命名為「超我」,不過其含義則大大地擴展了:它是從自我分裂出來的部分,它體現了插入其中並由一定程度上被同化了的父母的要求和標準。然而由於它在攻擊性衝動中有著較深的根基因而能引起一種極度痛苦的犯罪感。其程度之難以忍受,使得人們設法尋求逃避——這是一個與犯罪傾向有關的題目,或者以各式各樣的自我懲罰和自卑感來減輕那些感覺。所謂「良心」,就是衡量自我和超我之間心理緊張程度的一種尺度。  大約在這一時期,也就是在一九二三年春天,弗洛伊德的口腔上部患了癌症。同年十月,他做了一次根治手術,上顎一邊只好全部切除,於是他必須裝上又大又複雜的假牙,這給他帶來了不少苦惱。在這以後的十六年里他吃了不少苦頭,除了無數次痛苦的治療以外,還動了三十三次手術。在這漫長的時期他從來不哼一聲,而是默默地忍受著巨大的病痛。一九二五年,弗洛伊德發表了《抑制、癥狀和焦慮》,該書闡述了焦慮和恐懼的性質及來源;他在這一年中還應約撰寫了一部簡短的自傳。一九二六年,他寫了一本為普通人而不是受過醫學或精神分析學訓練的人運用這一學科的可行性進行辯護。他擔心精神分析學會變成醫學的一個無足輕重的附屬部分,以致它對於人類更廣泛的意義會被人們忽視。但是,他想使精神分析學的應用成為一門獨立的職業的願望並沒有實現。一九二七年弗洛伊德寫了《幻覺的未來》一書,為此他受到宗教界的強烈譴責。嚴格地說,這本書對精神分析學並沒有什麼貢獻,它只是表達了弗洛伊德的信念即單靠願望和恐懼的心理動機就足以形成宗教的信仰,尤其是對上帝和永恆的信仰,這裡根本不需要求助於什麼超自然的力量。兩年之後,又一本不受歡迎的書《文明及其不滿》問世。弗洛伊德在書中揭示了人類社會的根本弱點,並指出了許多必須加以補救的缺陷。他在較早些時候寫的《群體心理學》中,就對聯接各個社團的紐帶的性質及其來源作過大量闡述,這對社會學是一個重要的貢獻。另外在這些年裡,弗洛伊德還發表了不少臨床方面很有價值的論文,以及論著《精神分析引論新編》,這便他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寫的那兩卷講演在內容上得到了更新。一九三〇年,弗洛伊德的文學才能使他得到了歌德獎,這是他非常重視的一項榮譽。第二年,他的故鄉為慶祝他的七十五壽辰,以他的名字命名他出生的那條街道,許多科學協會接受他為名譽會員,但除了他一九〇九曾作過講演的克拉克大學曾授予他榮譽學位外,再也沒有哪所大學授予他類似的學位。然而,一九三六年,世界上許多國家為他八十壽辰舉行慶祝活動。這一年使他感到滿意的另一件事是,他被接納為英國皇家學會的通訊會員。  弗洛伊德在流亡中  一九三三絕納粹黨人開始對猶太人進行迫害,這對弗洛伊德的研究工作是一個重大打擊。當時弗洛伊德在德國的許多支持者被迫逃離自己的國家,他的著作在柏林被當眾焚燒。此後不久,他的出版公司的大部分存書又在萊比錫被沒收。儘管在德國的主要銷路已經喪失,但該公司仍然全力掙扎,直到一九三八年納粹入侵奧地利,公司房產被沒收為止。  納粹的迫害促使弗洛伊德思考猶太教的性質和起源問題,這一問題佔去了他一生中最後五年的大部分時間。他把《摩西與一神教》寫了又寫,該書在當時信奉天主教的獨裁政權統治下的維也納,沒有機會出版發行。一九三八年他離開維也納後,該書終於問世,英譯本也在他逝世前的幾個月得以發行。這是一本想像力極為豐富的著作,書中的一些觀點既難以證實也不容易予以反駁。弗洛伊德在書中推斷,猶太教中特有的一神信仰,與第一個傳播這種信仰的、富有單命精神的埃及法老阿肯那頓推行該信仰有關。通過對有關摩西出身的奇異故事進行的精神分析,弗洛伊德推斷摩西實際上是埃及人,他提示說,摩西是一個忠於阿肯那頓的信仰的貴族,阿肯那頓死後,他的一神信仰就遭到埃及人的堅決抵制。由於這一看法,弗洛伊德在曾經把他尊為本民族偉人的猶太人那裡,第一次受到了冷遇。按照弗洛伊德的觀點,摩西向猶太人灌輸一神信仰時,必須面對人們的強烈反抗,他認為摩西就是在一次反對他的權力的暴亂中被殺身亡的。於是,弗格伊德進一步設想,摩西被害之後,人們為這樣對待偉大領袖而悔恨,這是一種與弒親願望的先天反應有關的悔恨,他認為這是人類遺傳特性中的一個重要部分。摩西的學說後來由少數幾個忠實的信徒珍藏起來直到幾百年後才由一些偉大先知將它立為教義。儘管壓力重重,弗洛伊德堅決不同意離開早己成為故鄉的維也納。但是,一九三八年三月納粹入侵奧地利以後,局勢已經很明顯了,如果還不走的話,要不了多久,他就會象別的猶太人一樣厄運臨頭。在這關鍵時刻,歐內斯特·瓊斯飛抵維也納,勸他移居英國,英國內務大臣亦為他、他的家庭以及他的學生提供了最充分的幫助。是年六月,他克服了納粹分子設置的重重障礙,終於飛抵倫敦。九月,他又搬到馬茲費爾德花園,這是他最後一次搬家。九月問,弗洛伊德接受了最後的手術治病,這也是最大的一次手術。到了次年二月他癌症複發,醫生認為已無法再動手術了。然而在他逝世前的一個月,弗洛伊德還在忙於他的本職工作,還在接待來訪者,撰寫文章。一九三九年九月二十三日,弗洛伊德在倫敦與世長辭。  1939年9月23日,精神分析法創始人西格蒙·弗洛伊德在倫敦逝世,終年83歲。弗洛伊德1856年生於奧地利庫拉維亞,,1873年入維也納攻讀醫學,1881年獲醫學博士學位,任講師。1895年創立精神分析法,提出用精神分析的方法治療疫病的理論。1908年建立維也納精神分析學會,很快歐洲各國的精神分析學會均相繼成立,並建立了國際精神分析協會。1909年在美國克拉克大學講學,獲廣泛反響。1923年又將人的心理結構分成三個層次,創立了一個全新的心理學研究領域。1938年國法西斯德國侵佔奧地利而移居英國。  弗洛伊德的主要著作有《癔病研究》(與布洛伊爾合著),《釋夢》,《精神分析的起源和發展》,《夢的解析》、《對性學說的三個貢獻》、《超越快樂原則》《自我與本我》、《圖騰與禁忌》、《群眾心理學和自我分析》、《強迫行為和宗教儀式》、《文明及其不滿》、《摩西和一神教》、《自我與伊德》等。  弗洛伊德他最偉大的貢獻是發明了精神病的精神分析治療法,他在早期便已研究通過誘導和催眠來治療歇斯底里症和神經官能症的方法,此後又由此發展出他的治療方式,揭開無知覺或潛意識的發病原因,並發現這種病可以通過發泄而達到治療效果。他建立了「潛意識動機支配人類許多行為」的理論。另外,弗洛伊德對從人類性生活的基本認知,發展出關於人類性行為的理論。這個理論的主要觀點是,禁忌和社會習俗對性的抑制作用,會導致神經官能症的發作。他的學說雖然屢遭誤解和否定,但對心理學、精神病學、哲學.弗洛伊德對心理學做出了很大貢獻,用簡短的文字很難加以概括。他強調人的行為中的無意識思維過程極為重要。他證明了這樣的過程如何影響夢的內容,如何造成常見的不幸,如口誤,忘記人名,致傷的事故,甚至疾病。  弗洛伊德創造了用精神分析來治療精神病的方法。他系統地論述了人的個性結構學說,還發展和普及了一些心理學學說,如有關焦慮、防禦功能、閹割情緒、抑制和升華等,在此不必一、一列及。他的著作極大地引起了人們對心理學的興趣,對他的許多觀點在過去和現在都存在著很大的爭論,而且自從他提出之日起就引起了熱烈的爭論。  弗洛伊德最為世人所知也許是由於他提出了受抑制的性愛會經常引起精神病或神經病這一學說(實際上這個學說並不是由弗洛伊德創立的,雖然他的著作為普及這個學說做出了許多貢獻)。他還指出,性愛和性慾始於早期兒童時期而不是成年時期。  由於對弗洛伊德的許多學說仍有很大爭議,因此很難估計出他在歷史上的地位。他有創立新學說的傑出才賦,是一位先驅者和帶路人。但是弗洛伊德的學說與達爾文和巴斯德的不同,從未贏得過科學界的普遍承認,所以很難說出他的學說中有百分之幾最終會被認為是正確的。  儘管對弗洛伊德的學說一直存在著爭論,他仍不愧為是人類思想史上的一位極其偉大的人物。他的心理學觀點使我們對人類思想的觀念發生了徹底的革命,他提出的概念和術語已被普遍使用——例如,本我①,自我②,超我③,戀母情緒④和死亡衝動⑤。  精神分析法實際上是一種代價極高的治療方法,因此往往無效。但是也有許多成功的事例應當歸於這種方法,這是無容置疑。未來的心理學家很可能最終會斷定受抑制的性愛所起的作用比許多弗洛伊德派學者所認為的要小,但是這種作用肯定比弗洛伊德以前的大多數心理學家所認為的要大。同樣,大多數心理學家現在已經確信無意識思維過程對人的行為起著一種決定性的作用—— 一種在弗洛伊德之前被大大低估了的作用。  弗洛伊德當然不是心理學的鼻祖。從長遠的觀點來看,人們也許會認為他作為心理學家所提出的學說並非十分正確;但是他顯然是在現代心理學發展中最有影響、最重要的人物。注釋:①本我:為本能衝動的根源,指原始的、非人格化的而完全無意識的精神層面而言。②自我:為人格的核心,受現實原則支配,一方面管制本我的原始衝動,另一方面幫助本我使其需要得到滿足。③超我:為精神一主要成份,大半無意識,少半有意識,產生於自我,對父母、老師或其他權威的勸告、威脅、警告或懲罰表現出順從或抑制,從而反映出了父母的良心和社會準則,有助於性格形成和保護自我來克服過勝的本我衝動。④戀母情緒:兒子傾慕異性母親而敵視同性父親的無意傾向,是弗洛伊德的幼兒性慾論的一個階段。⑤死亡衝動:希望自己或他人死亡之願望。

榮格與榮格學派  《東洋冥想的心理學——從易經到禪》(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0),是榮格幾篇文章的合集。《分析心理學的理論與實踐》(三聯書店,1991),《尋求靈魂的現代人》(貴州人民出版社,1987)出版時間都較早。前者是榮格的演講集,是了解榮格前期思想的不錯的入門書。  榮格傳記以榮格自傳《回憶、夢、思考》(遼寧人民出版社,1988)為最佳。《榮格的生活與工作——傳記體回憶錄》(東方出版社,1998),作者芭芭拉·漢是榮格的女弟子,仰視的成份多了些。另有劉耀中著的《建造靈魂的廟宇——西方著名心理學家榮格評傳》(東方出版社,1996),溫森特·布羅姆著文楚安譯的《人與神話》(新華出版社,1997)可作參考。  相對於引入榮格本人著作的薄弱,介紹榮格思想及榮格分析學派的著作引入則極為可觀。成系統的如東方出版社 1998年推出的「曼荼羅叢書」,包括《大母神》等八本。另有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推出的「點金石叢書」,包括《榮格之道》等四本譯著。闡述榮格思想的書籍較近的有黑龍江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榮格神秘心理學系列」。目前已出四本,其中施春華先生《神秘的原型》一書非常出色,書中對榮格理論中最為重要的原型概念進行了非常清晰的梳理。另外,這類書還包括《人格陰影——起破壞作用的生命力量》(上海譯文出版社,2003)、《榮格心理學與佛教》(東方出版社, 2004)、《榮格心理學與西藏佛教》(商務印書館,1996)。後榮格「原型心理學」開創者詹姆斯·希爾曼所著的《破譯心靈》(海南出版社, 2001),闡述了他有趣的「橡實理論」,並探討了「命運召喚」這一令人激動的主題,很有啟發意義。而《榮格崇拜》(上海譯文出版社,2002)一書作者理查德·諾爾站在榮格的批判面,試圖展示「歷史上真正的榮格」,其新穎的觀點曾在榮格研究中引起強烈震撼。

阿德勒(阿爾弗雷·德阿德勒 1870~1937)

   精神分析學者,個體心理學的創始人;人本主義先驅,現代自我心理學之父.  《自卑與超越》(作家出版社,1987)是阿德勒最有影響的著作,在國內曾被多家出版社出版。較近的阿德勒譯著有貴州人民出版社的《理解人性》(2004)。

弗洛姆  《逃避自由》(中國工人出版社,1987)、《愛的藝術》(華夏出版社,1987)、《為自己的人》(三聯書店,1988)、《健全的社會》(貴州人民出版社,1994)、《人類的破壞性剖析》(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00)等。

霍妮  貴州人民出版社「現代社會與人」名著譯叢中收入了她的《自我分析》、《我們內心的衝突》、《我們時代的神經症人格》(2004)。上海文藝出版社也出過幾本有關霍妮的重要著作,如《我們的內心衝突》(1998年)《精神分析新法》(1999年)《神經症與人的成長》(1996),後者是霍妮晚年代表作,是其思想集大成之作。《與命運的交易》(上海文藝出版社,1997),一書則是使用霍妮的理論對莎士比亞四大悲劇人物作的嶄新闡釋,很有啟發性。《一位精神分析家的自我探索》(1997),是對霍妮的人生經歷、內心衝突、思想演變的全面審視,實為了解霍妮及其思想的不可多得之作。  自榮格、弗洛姆等後,精神分析又有許多新的發展。《後現代精神分析》(上海文藝出版社,1997),是諾曼·N·霍蘭德的論文集,充分體現了精神分析在後現代主義時期的發展脈絡,展示了後現代精神分析的思想魅力。《現代精神分析「聖經」——客體關係理論與自體心理學》(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2)從總體上介紹了近幾十年來現代精神分析的進展和脈絡。行為主義學派著名學者:華生 斯金納  華生創立的行為主義心理學理論體系在20世紀20年代風行一時,深刻地影響了心理學的進程。在其後,行為主義得到不斷發展,以斯金納最有影響。不過,行為主義的著作在國內出版不多,而讓普通讀者感興趣的就更少。

 《行為主義》(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是華生對其行為主義觀點的最好概括。《超越自由與尊嚴》(貴州人民出版社,1988)是斯金納很有影響的一本普及性讀物。書中從行為主義原理出發,提出關於社會設計的許多設想,認為社會裡公民們的行為最好按各種有計劃的獎勵(強化)體系進行塑造與控制。此書受到猛烈的批評,也受到一些讚揚。《兒童行為的塑造與矯正》(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99)一書既有對行為主義原理的系統闡述,更佐之以生動實例說明原理的應用,理論與應用結合很好,是了解行為主義的很好選擇。人本主義學派著名學者:馬斯洛 羅傑斯   有關人本主義心理學家的著作,有一本非常好的選集《人的潛能與價值》(華夏出版社,1987),可惜此書似無新版。《心理學的新道路——馬斯洛和後弗洛伊德主義》(華文出版社,2002)與《第三思潮:馬斯洛心理學》(上海譯文出版社,2001)則都對人本主義心理學最重要代表人物馬斯洛的思想進行了比較全面的介紹。有關馬斯洛的傳記有《做人的權利——馬斯洛傳》(華夏出版社,2003;改革出版社,1998)。《人本主義心理學》(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2),是國內全面系統介紹人本主義心理學的專著。《三種心理學》(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0)一書介紹了弗洛伊德、斯金納、與羅傑斯的學說,書不厚,介紹簡捷明了,可作了解這三方面的不錯的入門書。

認知心理學著名學者:奈瑟 皮亞傑

  除上述三大勢力外,認知心理學於上個世紀下半葉開始興起,並逐漸成為西方心理學的主流。在這方面,有最新引入的《認知心理學》(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4),國內王蘇、汪安聖等編的《認知心理學》(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是比較流行的一種。  對西方心理學的各種流派的發展,國內出版了一些綜述著作。如高覺敷主編的《西方心理學的新進展》(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葉浩生主編的《西方心理學的歷史與體系》(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西方心理學研究新進展》(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郭本禹主編的《當代心理學的新進展》(山東教育出版社,2003)。此外,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 2000年間推出「20世紀西方心理學大師述評」叢書,共分15冊,對20世紀西方心理學發展史中 15位代表了20世紀西方心理學發展的各個流派和不同發展方向大師人物做了評價,從中亦可一窺西方心理學發展的歷史。心理健康、心理自助  國內出版的心理諮詢或心理治療類書籍已比較可觀。這方面的案例類圖書以《西方心理諮詢經典案例集》(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為首薦,此書收入了西方心理學大師的一些經典心理諮詢案例,值得認真研讀。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0年出版的《心理治療與諮詢的理論及案例》(上、下)、《心理諮詢與心理治療》等書內容也都很好。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0年出版了一套「心理保健與治療叢書」,作者系德國著名心理醫療醫師佩塞施基安,包括《天堂與地獄》等四本,介紹了他的積極心理治療法。心理諮詢類科普讀物則以《登天的感覺——我在哈佛大學做心理諮詢》(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為首選,該書記述了作者在哈佛大學心理諮詢中心實習期間經手的10個心理諮詢個案,以生動的文筆對諮詢心理學的基本理論和方法做了深入淺出的介紹。  現代社會生活節奏加快,職場競爭激烈,由此導致的壓力、抑鬱、焦慮等心理不適問題日益凸顯,這就造成了社會上對心理自助讀物的巨大需求。這方面的書籍也非常之多,這裡僅列出部分書目:《減壓》人民郵電出版社,2003 、《你被壓力壓扁了嗎?》(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放慢生活的速度》(機械工業出版社, 2004)、「精神健康系列」(三聯書店,2003,包括《不要恐懼抑鬱症》等4本),等等。總的來說,這方面圖書數量實在是太大了,其內容、主旨、特點也各有不同,在這篇文章中我們不可能進行全面的介紹。  此外,為解決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不少出版社推出了一系列中小學生和大學生的心理健康輔導圖書,如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的「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系列教材」(2004,分為小學、初中、高中的學生用書和教師用書,共6冊)。其它愛作為一個有魅力的字眼,與它有關的心理學書籍頗受市場青睞。這方面的重要著作是弗洛姆所著的《愛的藝術》。另一本這方面的重要著作是羅洛·梅的名著《愛和意志》(國際文化出版公司,1987)。更為大眾化的讀物有:《愛是一種選擇》(團結出版社,2000)、《是真愛還是迷戀》(海南出版社, 2000)、《愛情方程式》(北方文藝出版社,2002)、《你真得懂得愛嗎?》(內蒙古人民出版社,1999)、《羅曼蒂克心理學》(文匯出版社, 2003)等。釋夢類書籍也是受歡迎的一類。這方面的入門書推薦《夢:內心的聲音》(京華出版社,1996),此書雖薄,但對了解如何通過精神分析釋夢卻有清晰的介紹。王溢嘉所著的《夜間風景夢》(遠方出版社,1998)一書有對各種釋夢理論的總結,很值一看。值得一提的是,著名作家畢淑敏最近出版了《心靈7遊戲》(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2004),作者在書中發揮了她從醫、寫作、讀心理學博士班、創辦心理諮詢所等多重知識經驗,用散文的筆法給讀者開出一道心靈保健處方。讀者可以通過完成書中的遊戲進行自我心理分析。

推薦閱讀:

TAG:認知 | 精神分析 | 精神 | 行為 | 行為主義 | 主義 | 分析學 | 認知學 | 代表 | 分析 | 人本主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