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雙核心期刊編輯搶著要的文章,到底長啥樣?

一篇雙核心期刊編輯搶著要的文章,到底長啥樣?

來源:學術中國(ID:xueshuzhongguo)原創 編輯:學妹

本文為學術中國原創,媒體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如希望轉載,請聯繫xuemei700。未經授權轉載的,我們將按照《微信公眾平台關於抄襲行為處罰規則》進行侵權申訴。歡迎各位學粉分享到朋友圈。

文章的質量,不僅影響著作者本人的學術聲譽,同時也與學術刊物的未來息息相關。定位和口碑,會隨著刊發水平的高低而逐漸改變。

對於一個純粹的出版人而言,刊物的淪落是他最不願意看到的事情。

因此,只要學術研究依然擁有一絲自主,好文章便是永恆的稀缺資源。

孔子有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如何寫一篇好的學術文章,各種指導實際操作的方法到處都有,而本文要說明的是:

一位資深學術編輯眼中的好文章,是什麼樣子。

也許不少同學都有過這樣的遭遇:嗯,我這篇文章寫得,我很滿意!C刊應該沒問題!然而一段時間以後,卻收到了刊物的退稿通知,心理、現實兩種落差之大,一時間讓人很難以接受。

湖北某C刊的責編告訴我們,像他們這個層次的刊物,每期來稿量遠遠超過刊發文章數,在閱讀的頭2個小時里,學術部便要「槍斃」近半數的來稿,而這個階段離外部審稿意見還非常遙遠。

面對龐大的稿件數量,人的因素也逐漸凸顯。閱讀慾望、錄用傾向 …… 在一位學術編輯眼中,審稿的思維亦由淺入深。一份稿子,是否能經過層層思維選拔,決定了它最終的命運。

一、選題及刊物匹配

絕大多數學術期刊 —— 如享譽全球的《Nature》、《Science》、《Technology》等等 —— 都有著自身專攻的領域。「流動的關注,鐵打的領域」,這是在刊物創辦之初便已定性的東西。

選題是否和刊物匹配,這是編輯審稿考察的首要任務。

當然,我們並不是針對拿幹細胞合成的文章投《數學學報》這種級別的錯誤,而是每個大學都有它比較關注的領域,而它的學報也是如此。比如在古代文學領域,鄭州大學對「《文選》研究」相關課題比較感興趣,因此在同等情況下,《鄭州大學學報》的社會科學版較傾向於刊載《文選》研究相關的論文,這是非常自然的。

甚至有的編輯部,明確要求每一期(或每隔一期),要至少刊載一篇所關注領域的文章,在這種情況下,哪怕文章寫得再好,但沒有調查清楚也會事倍功半。

這種要求有很多面孔——第一作者要求博士及以上學歷;或是優先考慮副教授及以上職稱;或是要求有基金項目……

編輯和大家一樣,誰不想選好文章呢?但人總是鬥不過規則的,所以在投稿前,調查目標刊物的用稿偏好非常重要。

怎麼調查呢?上網檢索,問導師、師兄師姐,調查刊物往期文章,直接打電話、發郵件給編輯部…… 以上方法均可。

二、來稿格式

毫無疑問,如今所有刊物,對來稿格式都會有明確的要求。

有人可以不管格式嗎?有的,確實存在一些享譽盛名的權威或老教授,不是因為他們排斥格式,而是因為他們要麼很忙,要麼寫作習慣(如手寫)不允許他們講究現代投稿格式。

在你沒功成名就、一門桃李之前,嚴格比對投稿要求修改格式是最好的做法。如果我們收到一份格式不符的投稿,基本上都會直接打回去。

「格式」只是一個概括性的辭彙,它包括文字、符號、頁碼、間距、字數等等。

修改順序一定要由全局到部分。

我們曾經審過這樣一份來稿,可以看出作者非常注重前後文段的一體性,這非常好。為確保這一點,他的後文寫道「在前文X頁的XX部分,……」,然而規定的字間距比原文要大,這位作者最後調格式時,由於字間距的改變,文中相互關聯、引文的頁碼也跟著改變了。但我們根本沒時間一個個找出來,重新匹配上。

所以,一般來說,按照「字數→符號→間距→圖片→頁碼→文字表述」這種順序來整理文章,相對而言要安全一些。

三、圖片的目標突出、清晰度

如果需要上傳圖片時,還需特別注意圖片的特殊性。

一般而言,要單獨保存的解析度較高的原始圖片。一般情況下,我們推薦大家注意以下兩點:突出目標,清晰度越高越好。

前者沒啥大問題,重要的是後者,「清晰度」這個表述包含了2個值得注意的信息:第一,要注意圖片的解析度。一般刊物需要的解析度是300dpi,但這隻能算一個準入標準,很多時候它並不能營造一個舒適的閱讀體驗。

此前,某生物學C刊的編輯朋友和我吐槽,前些天他手上分到的一份稿子,文中的圖片讓他看得眼花,一問主編,原來是編輯部的約稿,正好給他個由頭,直接把文章扔給編審了。

如果是自然科學(如生物、物理)領域,600dpi至1200dpi是非常必須的。

第二,希望大家注意刊物是黑白的,還是彩色的。在彩色顯示中,某些圖片非常直觀鮮明,然而一旦進行黑白列印,目標對象時常得不到突出體現。這時候需要的是特殊註明操作,或者更徹底的——換一家刊物投稿。

四、正文寫作

這一點大家談得最多,至今也比較明確。

作為一個學術編輯,如果你的選題、格式、圖片很好,那麼接下來我們便會看文章。一般而言,投稿文章對以下幾種信息較為關註:

第一,文獻運用。學術論文不可能迴避所有前人文獻,一個人對文獻的操控水平,直接體現了他最基本的學術素養——嚴謹與否,道德與否,水平高低,寫作習慣,老練與否等等——這些信息是藏不住的。

第二,硬傷。硬傷是一篇論文中最低級的問題。它直接折射出來稿人員的研究能力。錯誤越離譜,學術編輯的閱讀慾望便越低。一篇有硬傷的論文只有四種解釋,對於學者而言,這其中任意一個,代價都非常沉重:

1. 如果是失誤,供稿人檢查不夠細心。

2.如果是有意為之,供稿人學術視野窄。

3.供稿人學術水平低。

4. 供稿人有意隱瞞、歪曲他人成果。

第三,文從字順。作為一位學術編輯,我們從未想過,在碩博圈這個層次以上的科研群體,「文從字順」居然會作為投稿文章的一個明確要求。許多人會想:「這可是高知階層,文從字順多麼理所當然。」然而現實是,近些年來,有相當部分來稿,連文從字順的要求都達不到。

太口語化,錯句病句,在目前的稿件中比比皆是。

第四,邏輯嚴密。簡而言之,便是要求來稿文章在說明問題時有層次感,同時要求行文思維縝密,突出研究的科學性和針對性。這部分大家談的很多,本文便不過多涉及了。

五、編輯部的修改意見

前些日子,負責古文字方向的編審小組接到了一個投訴電話。

電話中,一位投稿者高聲叫罵「為什麼不給審稿專家名字」、「我要直接和他們辯論」、「上哪一期為什麼不給確切的回復」……

組內脾氣最好的小姑娘不吭不卑地打了10多分鐘太極,才把對方平復下來。

沒錯,這便是編輯部的日常。

學術編輯不可能對每個領域都有著非常高深的了解。所以在審稿程序上,編輯部會把擬採用的稿件發給相同領域的外部審稿專家,一般而言,較專業的審稿意見主要來源於他們。

久病成醫,編輯個人的知識修養,也逐漸在感興趣、較熟悉的領域建立起來。但很多時候,我們的意見來源於職業、平時的積累,所以提出的修改意見並不一定正確,在此,我們首先要和諸位說聲對不起。

同時,大家也應該了解這樣一個信息:編輯部給您提修改意見,就意味著在我們看來,您的來稿只要稍作修改,便可以達到本刊的採用標準。無論如何,我們是抱著「讓文章更好」的初衷來提意見的,雖然不一定都對。

了解這一點之後,大家應該如何對待編輯部意見呢?

1. 在學術出版領域,刊物編輯部在視野、操作等方面有著更深厚的積累,由此,在一些非原則問題上,來稿人員或可充分考慮編輯部的意見。

2. 若編輯部的意見是錯的,請盡量心平氣和,回信闡述和辯駁,若事實證明確實是編輯部的錯誤,我們非常樂意遵照來稿人員的意願。

3. 請大家相信,學術編輯不會故意刁難某篇來稿。這沒有意義,刁難一篇文章後再把它斃掉並不能讓某期刊物更好,工作量上也很不划算。因此我們希望雙方能真誠、平和地進行交流。

六、有爭鳴色彩

請大家試想一下,如果兩份同樣出色的文章爭奪一個版面,編輯部會選擇哪一篇?

大多數編輯肯定會選有爭鳴色彩那篇。

在任何時候,嚴肅的科研都是更近一步接近真理。一份嚴肅得體、客觀紮實的好論文自然受歡迎,然而在此基礎上,有爭鳴效果的論文則更為難得,它是最有可能不平庸、不抄襲、能刺激學術生長點的文章。

科研進無止境,學理越辯越明。在學術爭鳴中,邏輯、材料、解讀、方法等等會不斷地向更深層次推進。

拋開文章的學術成就不談,僅僅是它的影響便已非常巨大。

一份紮實、得體的爭鳴文章,它討論的內容是個熱點問題,甚至這篇文章本身也會成為熱點。它不僅能讓推動目標問題的解決,給作者帶來巨大的聲譽,同時,它可以炒熱一個話題,甚至炒熱一份刊物。毫無疑問,這是所有學術編輯部最希望看到的結果。

據說學霸們都關注了這個公眾號

推薦閱讀:

TAG:期刊 | 文章 | 編輯 | 雙核 | 核心期刊 | 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