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醫道---中醫藥微博集錦

@劉力紅:

  很多人關心「上火」的問題,因為大家都在談上火,久之也就真以為是火多了,該清掉它。其實,就生命而言,火是何等珍貴!怎麼可能多?我們所謂的「上火」多是陽氣下降有礙,把陽氣下降的道路撥通了,尤其是中焦暢達了,很多的「上火」就自然下去了。

  @當歸中醫學堂:

  寶寶飲食不慎,腹瀉、發低燒,抗生素治療,癥狀未緩解,日漸消瘦。用「參苓白朮散」3劑,三天後,腹瀉發燒全好。為什麼呢?抗生素性寒,傷陽氣後損脾胃,使機體的抗病力減弱,病情纏綿難愈。參苓白朮散健脾利濕、扶正祛邪,正氣足了,病菌不戰自退。

  @綠金在線張文軍:

  作為天然藥物鼻祖的中醫藥,經受住了現代化學藥物的衝擊,卻難以招架假冒偽劣的致命打擊。在「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的狂潮下,一些不法之徒肆無忌憚地瘋狂造假,以致出現「病明方准葯不靈」的怪象,讓民族的瑰寶蒙上了厚厚的塵垢。

  @馬明博:

  20世紀60年代末,專家從中藥青蒿中提取青蒿素治療瘧原蟲,效果良好。然而,三四年後,瘧原蟲也有了抗藥性。此時,用青蒿煮水治療,效果依然很好。中醫藥學專家認為,單味中藥是一種複合成分,多味中藥組成的復方更是複雜的複合成分。這種複雜性,病菌、病毒破解不了,現代科技也還沒研究透。

@呂剛純中醫:

  古代的扁鵲、華佗、孫思邈、李時珍、葉天士等眾多醫家,都是來自民間,他們沒有顯赫的頭銜,卻有精湛的醫術;沒有現代中醫的諸多束縛,卻有自由行醫、採藥、製藥、授徒、學習、酬勞等充分的權利。他們在歷史上形成了流派紛呈、人才輩出、各領風騷、世代相傳的中醫藥局面,以及博大精深的中醫藥文化!

  @杭州阿賢:

  屠呦呦先生不是院士,退休年齡單位才給了一個研究員的職稱,如果拉斯克大獎不頒給她,她在中國就是一個默默無聞的科學工作者。中華民族之所以在百般磨難中堅持至今,就是因為有屠呦呦這樣偉大而平凡的一員。(博文片段來自馬未都) 

  @詳迪:

  陳竺說,屠呦呦獲拉斯克獎,這是中國科學家群體的驕傲。他認為,真正有價值的醫學科研,不應簡單看論文數,而應實實在在解決群眾的重大健康問題。

  @中醫蘿蔔會: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但如果能為「仙」和「龍」創造一個好的環境,對醫生和病人不是更好嗎?再換個角度而言,作為民營中醫館,如果不在各個方面吸引名醫,又怎麼去和大醫院競爭呢?

@北大閃問:有專家說,中醫不符合科學,應該取締。我們不同意,卻不知怎麼反駁才有力?余秋雨答:說中醫不符合科學,就像說周易和楚辭不符合英語語法。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族群就是在中醫的護佑下繁衍至今的。天下最讓我生氣的事,是拿著別人的尺度說自己的祖祖輩輩都活錯了。(@閃問閃答余秋雨)

@念頭起處:

  養生之道,前人論者頗多,法亦甚詳。然不善仿者,非潰則敗。善仿之人,必因時因地因人制宜,避其害而就其利,師其法而活其用,不為生貪,不為死懼,一本天然,自能長壽。(言出山東中醫藥大學張燦玾教授)

  @傳統中醫-唐略:

  養生的根本,在於養精、養神。貪淫慾則傷精,慕浮華則傷神。傷了精神就傷了根本。至於風、寒、暑、濕、燥、火等外在的邪氣,飲食饑飽等,都只是疾病的導火索而已。

@劉力紅:

  肝病之多,與生態環境的破壞,樹木森林的砍伐及大量城市化建設相關。自然木土的關係失調,就會影響到人的肝脾。同理,現在腎衰的人為什麼這麼多?因為水污染太嚴重了。人與自然的關係太密切了,破壞自然當然就等於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

  @三枚魚:

  中醫真的非常奧妙。我發現五行中只有木是可再生長的,而五臟中也只有對應木的肝是可以再生的,真是玄妙啊。

  @南京中醫張樹劍:

  柴胡有點像智多星吳用,足智多謀且才藝多方。配黃芩清熱,配芍藥緩急,配鬱金疏肝,配牡蠣利膽,配桂枝解肌,配半夏降逆。小柴胡湯,四逆散,逍遙散等方臨床上極其常用。柴胡治病用力不甚,了無痕迹,有四兩撥千斤的意味。

@中醫蘿蔔會:

  任何事物都有其經濟學屬性。蘿蔔,從南到北,從東到西,價格便宜,垂手可得。人蔘、鹿茸、冬蟲夏草固然是好,可是有多少人用得起呢?只有蘿蔔,才是屬於廣大市民的,而這也正是中醫應該具備的。中醫,應當回歸民間,應該還原於生活,而不是置於高堂之上或成為一種清談。

  @蔡德亨杏林:

  中醫治病從來不會一個模式,現在動不動就爭論輕靈之劑是中醫之魂,而有人又爭敢下重劑才是中醫之魄;針灸取三兩個穴位是高手,又有人發論敢扎多、扎重是天才醫生;實際沒必要爭,關鍵看療效,療效高才是真道理。中醫強調辨證施治,根據病情,根據個人地域生活習慣,根據個人體質,治法須知常達變。 

  @每天學點中醫學:

  酒,素有「百藥之長」之稱,將強身健體的中藥與酒溶於一體的藥酒,不僅配製方便、藥性穩定、安全有效,而且因為酒精是一種良好的半極性有機溶劑,中藥的各種有效成分都易溶於其中,葯借酒力、酒助葯勢而充分發揮其效力,提高療效。

  @董洪濤__選擇中醫:

不少腫瘤病人,在選擇了手術以及放化療之後,正氣極度衰敗了,才想起中醫來,要求扶正保命。大概不少人心中都存想著同樣的觀點:西醫是治病的,中醫是保命的。一般來說,只要腎氣不敗,胃氣尤存,則有希望。陽虛則用四逆湯、陰虛則用炙甘草湯、全身虛損則用薯蕷丸之類,配合對症治療或可挽回造化。

@般若心公館:

  一切皆在辨證而治,離開了辨證任何一種補瀉都是錯誤的,這些年我一直沒有忘記電影《二子開店》里的陳佩斯給他老父親買了人蔘吃,老父親吃後下著雨在外面圍著一個磨盤轉圈,當時笑暈了。可是時隔這些年學習了中醫懂得了為何下著雨在外面跑了。

  @傅延齡:

  總是感嘆古代聖賢智慧的偉大:人體是小宇宙、小社會。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要正常、要和諧、要無外敵入侵,風調雨順,安居樂業,這樣人體就安寧了。心為君主,肝為將軍,腎是肺的遠親,脾是胃的近鄰……

  @王力群:

  感嘆現在的80、90後對中華文化了解甚少,尤其是國學和中醫。作為中國人,對全世界最大的貢獻不是四大發明,而是中醫。「治未病」是中國人詮釋健康最高的理論。砭石治病稱為砭術,砭術是中醫的六大醫術之一,砭、針、灸、葯、按蹺和導引。砭術則是利用砭石將人體內垃圾清除到體外。

  @郭巧英123:

  呂英老師認為:中醫人具備的資質:明性,中醫之本;明心,中醫之根;明理,中醫之魂;明法,中醫之道;明方,中醫之路;明葯,中醫之劍。明心明性是根本,道法自然最高境。

  @慢中醫:

  在我們的大學,對一位教授的獎賞,就是提拔他當處長;對一位處長的獎賞,就是給他評教授。假如某一位既是處長又是教授,就讓他獲得課題。

  @中醫蘿蔔會:

  三姨婆說:「葯補不如食補,食補不如動補,動補不如心補。」心補指的是心少掛礙恬淡虛無,動補包括好的作息和適當運動,食補則是強調合理飲食,葯補不到必要的時候少用為好。

  @太安堂微博:

  京津冀等省市大霧局部能見度不足200米,提醒大家注意:「秋冬毒霧殺人刀。」雖然霧氣看上去飄渺潔凈,但霧滴裡面包裹了塵埃、細菌或其他微粒,因此霧氣里有很多「臟物」。

@健康教育何超:

  《人民日報》:不管是感冒、咳嗽還是拉肚子,一律用「三素一湯」即抗生素、激素、維生素、葡萄糖注射液的現象在農村相當普遍。農民看一次病,少則三四百元,多則數千元,幾乎全部是藥費。此外,兒童服用成人藥物也相當普遍。

  @喬中醫:

這兩天有不少朋友反映重大事件危重病人的救治問題。現在存在一個現象就是人們都是要等現代醫學把人折騰到實在沒辦法了,才想到找中醫試試。可是中醫也不是萬能的啊,再說現在真正高水平的中醫本來就很少;病是可以治的,但是都有一個治療時機的問題啊,如果錯過了治療時機,就是神仙來了也救不了的啊! 

  @孫忠——精誠中醫工作室:

  現代很多中醫學院都跟著西醫學院的模式辦,高度細化,理論第一,實踐很少。讀了四年本科,沒接觸一個病人,也不會針灸、按摩,開的中草藥也不管用。到中醫院沒有病人敢找他,幾年冷板凳座下來,只好改行干別的。

 @劉力紅:

  中醫不考慮細菌與病毒本身,只考慮細菌與病毒致病的條件,將這個條件改變了,細菌病毒便失去了致病的基礎。考慮細菌病毒本身,並試圖殺滅之,將引發抗藥的問題,而改變致病條件卻能一勞永逸。如何得知病毒細菌的致病條件呢?通過中醫審慎地辨證便能得知!

  @王敬刮痧:

  現在「中醫傍客」所致的傍中醫現象十分普遍。上館子,一不注意就有葯膳、葯粥什麼的給你端上桌子;買生活用品,貨架上的中藥牙膏、保健襯衣、中藥枕、滋補藥酒等讓你目不暇接,包裝上的「清熱解毒」、「舒筋活血」、「平肝潛陽」之類的說明讓你覺得中醫無處不在。

@劉力紅:

  余以為中國文化究其實質乃是醫文化,三家(儒釋道)的學問無不言醫。國醫大師裘沛然先生早年著《壺天散墨》,為醫學專著,及至晚年乃悟:吾行醫七十餘年,始知世間身病少,心病多。乃以望九高齡著《人學散墨》,呼籲推行儒家教化,醫人之心。余不過步前輩後塵也。

  @中醫唐云:

  中醫不難,難的是要放棄固有的西醫概念,從中醫辨證的方法去分析和判斷。不能按圖索驥,而是要在掌握一般規律的基礎上靈活應變,活學活用。  

  @羅大倫:

  中國每天有大約一千人猝死。其實,很多時候,當你把急救藥放入口中的時候,已經死生各半了。真正的健康之道,是平時作息規律,注意鍛煉養生。這樣根本就不會用到急救藥。使自己不陷入危險,才更重要。    

  @甘肅劉維忠:

我不反對輸液,但反對過度輸液,不合理輸液。應該嚴格控制輸液,減少輸液副作用。能食療不葯療,能吃藥不打針,能打針不輸液,能輸液不輸血,能非手術治療的不手術。

@毛嘉陵:

  如果將中醫比喻成一個紫砂茶杯,而現代中醫教育將部分學生生產成塑料杯,雖然也能盛水,但與紫砂早已不是一回事了。然後,科學主義者及外行評論人則盯著塑料杯來指責中醫,說中醫怎麼這麼差哦。

  @前瞻繄礽:

  一個大學生要成為一個能辨證論治的中醫師,至少需要10年的臨床實踐,這是我的經驗。所以,中醫院校的大學生到單位工作的前10年,遇到好的導師,或中醫氣氛濃厚的好單位,這個人就可能是下一個名中醫。相反,這個人就可能是又一個「棄中從西」或退出中醫事業的人。

@王氏婦科:

  中醫是一壺營養豐富的老湯,溫火慢燉才更有滋味,很養人,可強身健體、延年益壽。不可大火快煮,急功近利則適得其反。學中醫要有信心,堅持不懈,才能領悟中醫,才能品味中醫之博大精深。

@傳統中醫-唐略:

  任何病要康復,都必須依靠人體的自愈能力。有的病斷絕了病源,即使不用藥物打擾它,它也能好;有的病需要中藥推動一把才能好;所以中藥往往只起到一個輔助作用,給人體打掃打掃衛生,開開窗戶,收拾收拾,添置一些必要的東西,剩下的事情,由身體的自愈能力去完成。

@中醫蘿蔔會:

  跟劉恂美老師抄方,來了個三十齣頭的女子,身材苗條,皮膚白皙,容貌清秀,看上去文靜內向,脈象卻是弦緊剛強。劉老師問她是不是有心事,她說是,而且一直很糾結。劉老師告訴她有事情不要悶在心裡,她說被劉老師講的真想大哭一場,然後講著講著就真的哭了。哭,有時候也是一種葯。

@多多dddd:

  方舟子說葯檢時,最反對「個案」,可是反中醫時,引用的都是個案。真是把「個案」用得「靈活自如」。佩服!

  @天儀大學堂__錢健:

  我理解的中醫的「中」字,是中正、中庸之意,即調節陰陽,使其平衡。而人之所以得病,一方面是人陰陽失調,另一方面是「人心有漏,才有病魔纏身」,傳統醫藥治病,往往首先是「治心」。此外,「財色名,爭恐嗔,貪痴怨」這些最傷人身,是萬病的根源。

  @He-ziyang:

  看到了許多國內外用心做中醫藥的醫生,備受感動。就像鄧鐵濤老所說,「中醫入了門以後,要真正在上面有所成就,他就一定要熱愛這個事業,熱愛得比生命還重要。」

@多成中醫_紫樂

  中醫的精髓是思維,不是某方。《傷寒論》的經方就像小孩玩的積木,可用積木搭某一類型的建築物。我們只要懂得怎麼搭,是可以拆了隨心所欲按照自己的要求來搭的。不懂易者不可言醫,更看不懂經方,經方的每一個字都含有易理。

@夏國新:

有人希望我談談中醫的思想好在哪裡。舉個例子,大樹上長了蘑菇,西醫會馬上摘掉,中醫會讓大樹變乾燥。這就是「中醫治病必求其本」的思想。眼睛不舒服,西醫會到眼科,中醫會想肝的問題,肝開竅於目,同屬肝經,肝主怒,俗話說急紅了眼,急厲害了,真會紅眼的。所以有學者說,西醫很強大,中醫很偉大!

 @趙繼榮_甘肅省中醫院:

  從醫感言:岐黃之術乃至仁至德之術,岐黃之學乃至深至奧之學,在西醫大行其道的今天,中醫學仍是那麼古老、凝重。作為一個中醫人,寒來暑往20餘年,深感為醫難,為中醫更難。欲得岐黃之學者,須安耐寂寞,淡泊寧靜而持之以恆,讀經典,師百家,做臨床,勤思考,善總結。非此何以為醫、為大醫焉?    

  @劉力紅:

  咳嗽是值得重視的問題,《素問》專立「咳論」可見一斑。雖說五臟六腑皆令人咳,但一般性咳嗽多由外內合邪而起,外指外感(多因寒),內則多由寒涼飲食所傷。故於此類咳嗽首事疏散宣導,內則忌食生冷寒涼、油膩不易消化之物;盧師每患感冒,多僅喝白粥,此不令外內合邪,感冒愈後多無咳嗽,此情可供諸位參考。

  @李猛vv:

上月母親每日腹痛,吹不得風扇,病甚時一進飯店冷氣房間腹中就抽搐一般,打針輸液都試過了,沒有作用。我想應該是終日在冷氣環境中工作受寒了,便用艾灸灸其後背整條督脈,灸後母親自述後背如卸下大石般輕鬆。第二日打嗝放屁不斷,再也不懼風扇和冷氣;連灸三五日至今沒再犯過,真感中醫神奇啊!

@魯伊:

  中國傳統醫藥博大精深,幾千年來行醫者的仁心仁術,看得越多,越覺高山仰止,或許不能以現代醫藥的標準來衡量。但是,怎樣對待這個寶庫?神化、吹噓、玄而又玄的江湖手段,其實是在毀掉中醫與中藥。懷念當年那些真正學貫中西醫的老先生們。

  @傳統中醫-唐略:

  過去很多絕活兒,包括中醫的很多東西,大家都很保守,不願傳。越是不願傳,越是有人想學,也越是有人會認真學。今天,提倡把自己的秘方、絕活獻出來,過去的很多秘籍都公開出版了,但人們反而不懂珍惜、不重視,不願意認真學了。看來,無論保密與否,都只有有緣人才能得到。  

  @薏藤:

姥爺不小心腿部骨折,住院這幾天老拉肚子,護理不便,又不能吃什麼,忽然想到張錫純《衷中參西錄》里神奇的山藥,一味薯蕷飲,於是用山藥和粳米一起煮黏稠,喝了一天就好了。山藥除了平補,其實還有固腸止瀉的功能。真的很神奇,大家可以研究研究。

@風景樹:

讓西醫權威來告訴你,什麼叫真正的中醫!凌峰因挽救鳳凰衛視著名主持人劉海若而蜚聲中外。她作為神經外科專家,絕對的西醫,自己患類風濕,長期服用中藥;患失音,是針灸給她解決,她用親身經歷怒斥:「取締中醫論是無知」。

@黃熙穎:

  一直以來,人們對中醫有一種誤解,認為中醫是慢郎中。我家祖傳中醫骨傷,從小到大,經見了大量的骨傷案例,深信與西醫相比,中醫治療骨傷破壞性小,療效確切。在康復時間上要明顯優於西醫,大約只需西醫康復時間的1/3,我總感到這是非常寶貴的人類文化遺產,應該有機會讓人們了解,應該繼承和光大。

   @任志強:

  (唐)孫思邈云:「凡大醫治病,必當安神定志,無欲無求,先發大慈惻隱之心,誓願普救含靈之苦。」大醫治病,必備仁厚之德,治病先治心,使其清心寡欲,無所顧忌,心清病退;醫者之德,當醫病之首要,古今大醫,無不德技雙馨,大愛無我;華夏中醫,岐黃之道,護佑蒼生,綿亘延伸,澤被後人,厚德寓於古道。

  @醒神議事廳:

  說到消暑的方法,人們常以為用冰冷來消除暑熱很立竿見影,例如洗冷水澡、喝冷飲等,但其實這些方式不合乎中醫養生的原則。專家指出,夏天氣溫接近人體的溫度,人體散熱方式以汗蒸發為主,所以用熱來制熱才是比較好的養生法。

@王朋642系統:

近來,不少市民抱怨「吃不起中藥了」,一療程動輒數百甚至千元,中藥變成了貴族葯。究竟什麼原因導致了吃中藥越來越貴?記者調查後發現,近期中草藥價格上漲是一方面原因,但更主要的原因則是中藥「大處方」。不少中醫診所和藥店坐堂醫被利益驅使,藥方越開越大,更是偏愛開名貴中藥。

  @可愛的小卒過河:

  三伏天冬病夏治,在一年中陽氣最旺的時候,通過穴位(定喘、肺腧、脾腧、腎腧、內關穴等)敷貼,激發人體陽氣,能溫補肺脾腎,增強膀胱經抵禦外來寒邪侵犯的能力,並阻斷寒性疾病向里,向其他經絡臟腑傳變,從而達到預防和一定的治療功能。適於老人婦幼體弱、咳喘易感冒打噴嚏、肢體關節酸麻脹痛等。

@黃老斯人

中醫本是性命醫學,講究人性與天命,主旨在養生,通過守護天生本能、修養心身而祛病。漢唐後,中醫逐漸轉變為疾病醫學,著重追求用什麼方葯對付什麼疾病;進入現代,大部分成為西醫學的附庸。如今,現代化、商業化、市場化翻天覆地,病患日益深重,植根於農業文明的中醫,如何煥發昔日的光彩?!

@同有三和中醫——劉力紅

  「這就是我的秘訣——專註和簡單。簡單比複雜更難,你必須努力讓你的想法變得清晰明了,讓它變得簡單。但是,到最後,你會發現它值得你去做。因為一旦你做到了簡單,你就能搬動大山。」——喬布斯

  這其實是一切學問的通徑,包括中醫!

  @傳統中醫-唐略

【轉益多師】「徐靈胎目盡五千卷,葉天士學經十七師!」學中醫要勤求博採。多讀書、多訪師,切不可局限於一家,哪怕是張仲景這一家。跟師入門,宜以三年為期,久則恐疲沓不前。學生從老師那裡獲得啟迪,但不是複製老師,「得全部真傳」是欺人之詞。齊白石說「學我者生,似我者死」,更適用於學中醫。

 @仝小林北京

  藥引子,除引經作用而外,有的時候,就是點火器。火藥安裝完畢,只等待點火。如五苓散,用白朮、澤瀉、豬苓、茯苓利水,加一味桂枝,通陽化氣,即此意也。

  如陽明腑實,大承氣服下後,有腑氣絲毫不動者,其由何在?無縫隙故也。譬如,水滿瓶中,無一絲絲空隙,倒亦不出。若欲打破此時僵局,給點空氣,則水自流出。故視陽明腑實之來頭,或舒肝,或通經,或提壺,或升降,加一味藥引子,即可啟動通腑之流程。

  我常治頑固性水腫加提壺之葯,在陽明腑實加升提之葯,在中氣下陷加下沉之葯,在經絡壅塞之證加通腑之葯,在臟腑壅塞之證加經絡之葯。其意全在以藥引子開壅,打破僵局。

  凡敲實辨證無誤,用量足夠,而葯陷僵局,病無起色者,需加引葯。

  @針灸匠張寶旬

關於用鮮葯,我家世居沂蒙山區,用藥就地取材,對鮮葯有豐富的經驗,效果真的好。口瘡潰瘍,點上兩秒就不痛,馬上就可吃飯。粉刺點上一夜就內消,干葯就差太遠。這些東西淪落民間太可惜。

@王敬刮痧

治病就像過河,治好病就像從此岸到了彼岸,過河方法很多,就說船吧,也可以有各式各樣的船,中醫認為不同季節、不同河段水深水流都是不一樣的,要隨機應變,根據不同情況造出不同的船。現代某些人認為船才重要,過不了河也無妨,只要科學就行。

 @中醫博:

  一切醫療的最終目的都是激發患者與生俱來的自愈潛能。醫者一定要堅信這種能量無比巨大,幫助患者找到他的能量庫,並把這種能量一點一點釋放出來。  

  @岳靜蕾:

中醫起源於民間,民間中醫是中醫的根。可近年來,民間中醫卻像一個孤兒,得不到支持,在民間躲躲閃閃,到處飄泊,不敢光明正大地給人看病。

@中醫何虹:

桂枝湯是調和營衛的好方子。最近碰到幾個營衛不調的病人,有游泳後晨起鼻塞者;有感冒過後仍噴嚏連作,惡風者;有進入空調房則清涕不止者。皆用桂枝湯原方,1~3劑,諸症皆消。

文章來源:中國中醫藥報 微博中醫藥


推薦閱讀:

體用關係,是幫你學中醫的一個切入點
枸杞相剋的食物有哪些
治糖尿病中醫好還是西醫好?4句話讓你徹底明白,選擇正確抗糖路
Y437A277「勢」論中醫——讀《中醫基礎理論》有感
降糖消渴 控制糖尿病 中醫也行

TAG:醫藥 | 微博 | 中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