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中國財力增長迅速足夠維持兩支航母編隊

中國財力增長迅速足夠維持兩支航母編隊

6040716852009/5/8 20:33:52收藏分享>2269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post_3548891_1.html/ ]

按兩艘計算,每年的維持費需要100多億元人民幣,這對近來每年增幅都以萬億元計的中國經濟而言還不算一個大數目

幾千年來拘守於大陸的中國人決心建造航空母艦,是戰略觀念的一大更新。陸上發展如種地,海上發展如經商,雙管齊下方是國家富強之道。「航母夢」已經作了幾十年,如今國內終於能將這一議案付諸實行,只因我們的經濟條件已今非昔比。

美國造一艘10萬噸級的核動力航空母艦現需花費50億美元,蘇聯「庫茲涅佐夫」號約15億美元。6—7萬噸的中型常規動力航母,估計會是中國海軍的最佳選擇。

改革開放後中國出現的最大變化,就是經濟體制已由內向型轉向外向型,海洋是國家下一步獲得資源和開拓市場的重點。何況現在地球表面上沒有「公陸」只有「公海」,土地疆界早都劃定不能再加改變,人口眾多、資源有限的中國未來發展的主要方向只能是海洋,解放軍的海軍戰略也必然要向遠洋伸延。根據這一戰略需求,爭議多年難定的航空母艦建造方案終成定局,去年已由官方正式對外說明。過去國人對建造航空母艦的最大擔心,是財力難以支持,其次是科技水平能否保障。近些年中國經濟實力的迅速提升,已使前一個難題不再存在,海軍擁有航母后的活動範圍又將會出現由近海到遠洋的飛躍。

「錢」字難倒中國海軍半世紀

20世紀初飛機問世後,同軍艦結合便產生的航空母艦,成為遠洋海軍的支柱。沒有航母的艦隊,終究只能守在近海不能遠出。由於航空母艦需要巨額經費和高科技水平支撐,這一艦種的製造就成為世界海上強國壟斷的專利。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只有美國建造了十幾艘大型航空母艦,蘇聯在臨近瓦解前才建造成一艘勉強可稱大型的航母,其它國家只能維持中小型航母。過去以貧窮著稱的中國長期實行陸上防禦戰略,更是與航母無緣。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www.tiexue.net/ ]

在中國最早提出建造航空母艦的第一人,是有詩人浪漫氣質的毛澤東。1958年他掀起「大躍進」風潮後,於6月21日在軍委擴大會議上提出建造稱為「海上鐵路」的遠洋船隊和航空母艦。海軍響應號召馬上制訂規劃,計劃60年代初開工建航母,不過其前提是國家財力能夠在「大躍進」中迅速倍增。

50年代的航空母艦已進入噴氣式艦載機時代,技術的劃時代提升使其造價和難度遠過於二次大戰時期。1958年美國軍費為470億美元(按購買力相當於現在的2300億美元),其中海軍年裝備採購費達60億美元,相當於中國海軍的70多倍,也超過蘇聯海軍5倍(蘇軍裝備費一向以陸軍優先)。此時美國能保持十幾艘航空母艦,新建一艘6萬噸級航母又要花費2億美元,如此高額的費用使蘇聯海軍在70年代前都不敢問津這種「海上巨無霸」。

1958年的中國國民產值已是1950年的3倍,卻遠未改變國家貧困的面貌。這一年國民生產總值不過1307億元人民幣,軍費開支僅有50億元。保障240萬軍人吃穿用的養兵費即用去軍費四成,加上訓練、施工和營建費,武器採購費只剩15億元。根據優先保障陸軍、其次用於空軍的原則,海軍裝備費不足2億元(按同年匯率只相當8000萬美元)。這時蘇聯出售一艘排水量1600噸的舊式「高爾基」級驅逐艦,單價就需3000萬元人民幣,中國海軍只能買4艘,還長期成為海軍水面戰艦的「四大金剛」。鑒於財力窘迫和造艦能力低,此時中國海軍主要依靠單價幾十萬元人民幣、排水量不過幾十噸的魚雷快艇、護衛艇,作戰預想是讓這些作戰半徑僅幾十海里的小艇以「狼群」戰術襲擊大艦,造航母的計劃不過是「超英趕美」政治口號下的一種超前設想。「大躍進」落空後,中國的航空母艦計劃便隨之夭折。

70年代,中國經濟在「文革」後略有恢復,海軍又規划了航空母艦工程,財政難題卻無法解決。從1971年至1982年,中國軍費一直維持在170億元人民幣上下(當時摺合100億美元),除去養兵「人頭費」,在每年不足60億元的裝備費中只能給海軍幾億元。此時海軍建一艘05 1級驅逐艦便需1億元,因而像這類3000噸級的中型戰艦每年只能造一兩艘。此時美國建造一艘核動力航母需要十幾億美元的費用,中國海軍根本不能想像。

1978年,華國鋒主政時同意了海軍的航空母艦計劃,這一次是想向英國購買或合作製造1.8萬噸級的輕型航母,搭載「鷂」式垂直起降戰鬥機。由於英方報價過高,鄧小平又決定壓縮軍費,計劃被取消。1988年南沙海戰後,海軍再度呼籲建造航空母艦。當時主管海軍的劉華清後來在回憶錄中曾說明了計劃「『七五』 (筆者註:指第七個五年計劃期間即1991~1995年)開始論證, 『八五』搞研究,對平台和飛機的關鍵課題進行預研,2000年視情況上型號。」由於經費不足,這一計劃還是被否定,一個「錢」字又難倒了中國海軍。

—艘航空母艦出動,需多艘驅逐艦、護衛艦等形成一個編隊才具備戰鬥力。由此算來中國一個航空母艦編隊的艦、機總造價相加估計會達到100億美元。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維護費每年百億

過去中國一再制訂航空母艦計劃又一再取消,一個重要原因是航母價格隨著科技含量提升不斷上漲。1961年美國下水的首艘9萬噸級的核動力航空母艦「企業」號造價3億多美元,2001年下水的排水量10萬噸級的核動力航空母艦「里根」號的艦身建價已達45億美元。排除物價上漲因素,按購買力計算,其價格也是過去的3倍。究其原因,主要是艦上設施特別是電子儀器、防空導彈的質量都有了飛躍,造價自然會節節攀升。

90年代之前,中國軍費增加的比例還比不上航母造價的增長幅度,預定的報價過幾年便會感到遠不敷用。1990年中國又正值國防建設「忍耐期」,軍費不過309億元(相當60億美元),分攤給海軍的比過去更少,潛艇建造還要放在首位,航母計劃只能停留在紙上。

進入21世紀後,中國的國民產值每年以10%以上的速度持續增長,財政收入7年來更是增長近兩倍。2007年的國民產值達到24.6萬億元人民幣(現摺合3.4萬億美元),國家財政收入為5.1萬億人民幣,若再加上近萬億元的土地轉讓金,政府財政收入已達6萬億元(摺合7500億美元)。相比之下,美國去年財政收入2.6萬億美元,國民產值居世界第二的日本政府財政收入只相當5000億美元(56萬億日元)。目前中國政府已成為世界第二位的「大款」,而外匯儲備達1.4萬億美元居於世界第一位。雖然中國的人均收入還只及美、日的十幾分之一,國家間的較量卻是總量抗衡,軍費的對比更是如此。

國家財力大幅增長,自然使政府在強調「以人為本」關照民生之餘,能增大國防投入。去年中國公布國防費(其實是軍隊維持費)為3509億元人民幣,摺合460億美元。國防白皮書中說明裝備費佔其中1/3,此外國家對武器研發還有額外補助。鑒於中國的發展戰略已重點面向海洋,海軍的年度裝備費至少可以得到幾百億元,以後還會逐年增加。

至於現在中國造一艘航空母艦需要多少花費,因國內無先例,只能按國際上的造價推算。美國製造一艘lO萬噸級的核動力航空母艦現需花費50億美元,蘇聯80年代末製造的6.7萬噸級常規動力航空母艦「庫茲涅佐夫」號(中國按處理廢鋼買回的「瓦 良 格」號屬同級)的花費按現在購買力計算約15億美元。90年代初西班牙為泰國建造一艘2萬噸級的輕型航空母艦,報價僅3億美元。中國航母不會追求美國那種全球迅速到達的目的,加上此前沒有建造核動力水面艦船的經驗,不大可能製造大型核動力航母。只能載垂直起降戰鬥機的輕型航母戰鬥力太弱,中國這樣的大國也不會採用。像蘇聯「瓦 良 格」號那種6~7萬噸的中型常規動力航母,估計會是中國海軍的最佳選擇,目前已有的成熟技術也可保障建造。中國雖有造船業發達和人力便宜的優勢,卻因首次製造航母需要較多的研發費用,造價也不會太低,估計製造6萬噸左右的航母單價也需20億美元以上。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post_3548891_1.html/ ]

航空母艦上有艦載機才能形成戰鬥力。近來俄羅斯竭力向中國推銷其由蘇一27戰鬥機改進為艦載型的蘇一33,單價為5000萬美元。6萬噸級航母大約可載50架戰鬥機和幾架預警機,幾架用於反潛、救援的直升機,算來艦載機價格超過30億美元,即高於航母本身造價。

一艘航空母艦出動,又需要有多艘驅逐艦、護衛艦、掃雷艦和潛艇進行全方位保護,常規航母還要有油船補給,形成一個編隊才能具備戰鬥力。現在俄羅斯售出的7000噸級「現代」級驅逐艦單價即達6億美元,由此算來,一個航母編隊中護航和補給的艦隻總價格要在40億美元以上,中國一個航空母艦編隊的艦、機總造價相加估計會達到100億美元。

由於海軍艦艇都需要定期維護,中國想擁有隨時能投入行動的航空母艦,至少需要建造兩艘並各自形成編隊。如此算來,兩個編隊大約需要花費2004L美元即1400億元人民幣以上。由於航母編隊的建造周期約需10年,按照現在的造價平均年花費約140億元。根據現在的海軍年度裝備費計算,只會佔幾分之一,從財力看已不難負擔。

建成航空母艦編隊後,確保使用的維持費(保養、維修、油料和訓練等)也很可觀,按美國的計算是每年要佔造價的10%。以一個航空母艦使用全壽命為40年計算,全程維持將相當其造價的4-5倍,不過分攤到每一年還不算太多。美國一個航母編隊的年維持費約20億美元,在其去年1300億美元的海軍費用中,維持12個航空母艦編隊用去了1/5。中國建造航母肯定不會追求美國那樣多的數量,若按兩艘計算,每年的維持費需要100多億元人民幣,這對近來每年增幅都以萬億元計的中國經濟而言還不算一個大數目。

繁複的技術攻關

如今中國的經濟實力雖然足以保障建造兩三艘大型航空母艦,想使其適應當代遠海作戰又要解決技術難題。現代航母編隊是一個複雜的海上作戰系統,不僅需要艦上擁有綜合配套反潛、防空、、護衛、驅逐、潛艇、補給功能,艦載機性能至少也要有國際上較先進水平,為了通訊、聯絡、指管還需要相應的衛星系統、預警系統及專用型的C4I系統。如果說工業化時代的戰艦是一個國家的冶金、機械技術成果的結晶,信息化時代的航空母艦則是一個國家基礎工業和新興電子信息產業的技術結晶。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www.tiexue.net/ ]

改革開放前的中國在經濟上和防務上都屬內向型,造船業很不發達,如60年代前期每年下水船舶僅20萬噸,只能實行「軍艦自產、民輪外購」的方針。80年代以來中國造船業的發展迅速,90年代前期造船噸位便居世界第二。

2006年國內完成船舶達1452萬載重噸,佔全球造船產量的近1/5,而且按現有訂貨肯定在三四年後使造船噸位躍居世界第一位。通過按國際標準建造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各種民用船舶,中國造船業的產品結構由90年代以前的中小型散貨船、油船,發展到現在著重建造超大型集裝箱船、30萬噸超大型油輪、不鏽鋼化學品船、海上浮式油輪以及被譽為「造船業皇冠上的明珠」的液化天然氣船等。近年通過引進和自建有世界先進水平的鍛造設備,中國還解決了遠洋巨輪的發動機自產,船舶工業已形成包括科研、設計、生產、修理在內的完整產業體系。有了這種造船實力,建造出航空母艦的艦體確屬不在話下。近兩年許多媒體總在猜測中國是否會將買來的原蘇聯「瓦 良 格」號航空母艦改造自用,其實這樣一個1988年下水、已在海中浸泡了20年的破舊艦殼不會引起解放軍海軍多大興趣,買來不過是用其作為研究參考和訓練之用。

現在中國製造航空母艦的難題,主要是必須解決艦載機和各種附屬設備的先進性和配套性,這就對整個國家的航空、雷達、通訊、電子、計算機技術提出了全面挑戰。中國還沒有現成的艦載機,俄羅斯雖熱衷於推銷蘇一33這種已成功用於本國航母的成熟機型,然而依賴外購畢竟不是長久之計,國產戰鬥機上艦問題必須解決,這又需要技術攻關。隨著改革開放後中國經濟和科技發展的強勁勢頭,最近十幾年來通訊業、軟體業、電子元器件業有了巨大的發展,培養了愈來愈多的人才,解決上述難題的人力、物力、技術能力已遠高於以前。航母製造部門若再繼承當年研製「兩彈(導彈、核彈)一星(衛星)」時幾千個部門大協作的傳統,肯定能完成較高水平的航母建造。當然,這一工程在中國是新鮮事物,許多全新的領域需要探索,肯定需要相當長的建造周期。

崛起的中國需要走向遠洋,決定了遲早要造出航空母艦。近些年西方國家炒作中國建造航母會形成「威脅」,此種說法實屬荒謬和充滿霸道。在聯合國五個常任理事國中,除中國外另外四國都有航母,印度、義大利甚至泰國也有輕型航母,韓國和日本則有可稱「准航母」的大型艦隻,為何這些不算「威脅」?為何中國就不能發展航母?至於說中國發展航母會「威脅」美國,更只能煽惑沒有軍事常識者。了解中美雙方軍事實力特別是海軍實力的人都會認識到,中國能下決心建造航母,恰恰說明不準備同美國在海上交戰。因為在數量質量都將長期存在巨大差距的情況下,中國若以航空母艦同美軍對稱作戰,很快會成為海上「活棺材」,真想對抗就要用小型艦或其它兵器進行不對稱作戰。中國未來航母的主要假想敵,應是那些構成局部性、地區性威脅的反華勢力,所起的主要作用是保護國家日益擴展的海外權益。

幾千年來拘守於大陸的中國人決心建造航空母艦,這不僅反映了經濟實力的變化,也表現出觀念的一大更新。從中華民族崛起的全局來看,陸上發展如同種地,海上發展如同經商,一邊種地一邊經商,方是國家富強之道。中國航空母艦的問世之日,也必定是國家在世界上真正騰飛之時。△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 關注鐵血軍事微信公眾號,每天給您推薦5篇軍事精選。

    在微信添加:tiexuejunshi(鐵血軍事),或掃描左側二維碼。

  • 推薦閱讀:

    隱形更強 殲-31將成航母主力
    大船風雲兩甲子(番外其一):為什麼航母在大連造?
    高大威武核動力, 中國003型超級核航母露相
    美航母卡爾文森要把恐怖禍水引向中國(圖)
    最好的「靶子」送上門,日本「出雲號」航母!

    TAG:中國 | 航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