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書的流派
行書的流派——創新演變
上次講了,漢末從楷書中派生了行書,當時代表書家為劉德昇,但未見留下遺迹。行書的出現是應時代需要而產生的。
行書到了魏代,行書家以鍾繇和胡昭為代表,他們都師法劉德昇,鍾、胡之區別在於鍾瘦胡肥。他們的書體,傳說是當時的行草,僅與草書稍異。但他們的結體,隸意仍濃,形體趨扁,筆劃渾厚,結字高古。但鍾繇的楷書《宣示表》是王羲之臨摹而存世的,他們的行書墨跡均不復存在。
行書發展到了晉代,以臻普及,行書家除了以王羲之、王獻之為代表,還有西晉陸機、堂伯王導、叔父王廙,堂兄王洽、王劭、王薈,侄王珣、王珉等。其他郗、謝、庾、衛諸大家族中亦出現了不少書家。王羲之存世臨摹行書最多,如《喪亂帖》(日)、《孔侍中帖》(日)、《奉桔帖》(台)、《十一月帖》、《頻有看禍帖》(日)、《二謝帖》(日)、《修載帖》(台)、《何如帖》(台)、《姨母帖》(遼博)、《蘭亭序》、《快雪時晴帖》(台)、《聖教序》都是唐人之拓。王獻之《鴨頭丸》(唐人寫本·上海)、《十二月帖》、《中秋帖》(故宮·疑米臨)。王珣《伯遠帖》(真跡·故宮)。王徽之《新月帖》(唐拓·遼博)。
這時的書法特點用筆多是內擫法,瀟洒古淡代表晉代為最大特點。這一時期的筆法以王羲之為代表的含篆隸而露痕迹,自然安詳而又多具含蓄的回鋒以收其氣,常側筆取勢,結字疏密、斜正取其變化,字形大小參差,形成了這一時期書法上鮮明的節奏與韻律,和諧而又富有變化的時代書風。
王羲之的《蘭亭序》更是絕無僅有之妙,到處充滿了棄官無束,與友悠遊的歡快,對世恬淡無求,寄情賦詩的雅趣。其遒媚勁健,率意天成,絕代所無。且一字萬成的藝術思想是可貴的。右軍書法過人處,能把散見於前代、當代的書法作品中一些用筆、結字的特點,融合統一在他的書品中,可以說他是集眾長之大成者。王獻之雖承父法,但用筆外拓,是其創新。米芾稱他:「運筆如火筋劃灰,連屬無端末,如不經意,所謂一筆書」。在筆勢飛動、暢達、神縱雄武是超過父親的。王珣(羲之侄)善行書,其風貌是瀟洒古淡,東晉之風,宛然在眼。 行書的流派——創新演變
上次講了,漢末從楷書中派生了行書,當時代表書家為劉德昇,但未見留下遺迹。行書的出現是應時代需要而產生的。
行書到了魏代,行書家以鍾繇和胡昭為代表,他們都師法劉德昇,鍾、胡之區別在於鍾瘦胡肥。他們的書體,傳說是當時的行草,僅與草書稍異。但他們的結體,隸意仍濃,形體趨扁,筆劃渾厚,結字高古。但鍾繇的楷書《宣示表》是王羲之臨摹而存世的,他們的行書墨跡均不復存在。
行書發展到了晉代,以臻普及,行書家除了以王羲之、王獻之為代表,還有西晉陸機、堂伯王導、叔父王廙,堂兄王洽、王劭、王薈,侄王珣、王珉等。其他郗、謝、庾、衛諸大家族中亦出現了不少書家。王羲之存世臨摹行書最多,如《喪亂帖》(日)、《孔侍中帖》(日)、《奉桔帖》(台)、《十一月帖》、《頻有看禍帖》(日)、《二謝帖》(日)、《修載帖》(台)、《何如帖》(台)、《姨母帖》(遼博)、《蘭亭序》、《快雪時晴帖》(台)、《聖教序》都是唐人之拓。王獻之《鴨頭丸》(唐人寫本·上海)、《十二月帖》、《中秋帖》(故宮·疑米臨)。王珣《伯遠帖》(真跡·故宮)。王徽之《新月帖》(唐拓·遼博)。
這時的書法特點用筆多是內擫法,瀟洒古淡代表晉代為最大特點。這一時期的筆法以王羲之為代表的含篆隸而露痕迹,自然安詳而又多具含蓄的回鋒以收其氣,常側筆取勢,結字疏密、斜正取其變化,字形大小參差,形成了這一時期書法上鮮明的節奏與韻律,和諧而又富有變化的時代書風。
王羲之的《蘭亭序》更是絕無僅有之妙,到處充滿了棄官無束,與友悠遊的歡快,對世恬淡無求,寄情賦詩的雅趣。其遒媚勁健,率意天成,絕代所無。且一字萬成的藝術思想是可貴的。右軍書法過人處,能把散見於前代、當代的書法作品中一些用筆、結字的特點,融合統一在他的書品中,可以說他是集眾長之大成者。王獻之雖承父法,但用筆外拓,是其創新。米芾稱他:「運筆如火筋劃灰,連屬無端末,如不經意,所謂一筆書」。在筆勢飛動、暢達、神縱雄武是超過父親的。王珣(羲之侄)善行書,其風貌是瀟洒古淡,東晉之風,宛然在眼。晉自八王之亂,西晉衰頹。在北方形成五朝十六國的混亂局面。柘跋氏結束十六國,建立北魏,促成149年的相對統一,公元534年,又分裂為東西魏、北齊、北周至隋。這就是歷史上所說的北朝。東晉從公元317-420年,104年的統治,後為宋齊梁陳四朝所取代,這就是南朝。因人們求精神寄託,漢代傳入的佛教再興。書法也振作起來,。但南朝禁碑,碑版寥落。南朝的宋代羊欣(獻之外甥),得大令親傳,當時就有「買王得羊,不失所望」之說。繼承而未越雷池。梁武帝貶其書法曰:「羊欣書如婢作夫人,不堪位置,而舉止羞澀,終不似真」。南齊有王僧虔,書法也是王獻之一路,梁武帝說他:「書如王謝家子弟,縱不復端正,奕奕有一種風流氣骨」。其書法高於羊欣者,是僧虔重神采,以書法去書寫性情。南朝的梁武帝蕭衍是善書、嗜書、知書者。但唐代張懷瓘說他的書法:「狀貌雖在,但乏於筋骨,無奇姿異態」。但他評論古今的書家甚有見地。這一時期也出現了書家蕭子云(仍二王一路)、陶弘景(學金聖王)等書家,貌沒脫二王窠臼。南朝的陳代,出現了僧智永(羲之七世孫徽之後代)一代名家。馮武(書法正傳)說他幾十年不下樓,臨了800多本《千字文》。「退筆成塚的典故就是從這裡來的。我們從傳世《千字文》可以看出用筆藏頭護尾,一波三折,含蓄而有韻律的意趣」。我認為新貌並不明顯。
再說北朝,其書法,究其源與南朝書法同出於鍾繇、衛瓘、索靖。其存世遺迹也與南朝大同小異。清代阮元強分南帖北碑,實屬荒謬。但北朝碑牌盛行,數以萬計(墨跡寫經也有流傳)。楷書於時期,獨具風貌,被後世稱為北碑「魏體」。但行書多不見經傳。可能是碑之盛行將其行草書掩蓋了。
隋代時期不長,但在楷書上卻出現了高水平的《龍藏寺》、《董美人墓誌》,丁道護書《啟法寺碑》為代表。但行書高手名不見經傳。
行書發展到了唐代,唐代李世民認識載舟覆舟之理,以隋覆亡之鑒,懂得居安思危,戒奢由儉的重要。國內一統後,即偃武修文,出現了歷史上盛傳的「貞觀之治」的局面,以後又有武則天到玄宗李隆基的鼎盛發展。范文瀾在《中國通史簡編》說:「唐朝國威強盛,經濟繁榮,形成中國封建文化高峰,也是當時世界文化高峰」。唐代無論是文學、宗教、繪畫、雕塑、音樂、書法、科學、史學、地理學、醫學等等都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唐代辦的國學有六,其五即書法。並置書學博士職位。學書日紙一幅,以書為教。唐選銓擇士之法有四,其三曰書。至專立書學,實自唐始。整個唐代,書家輩出。
唐代皇帝自太宗之後,高宗、睿宗、玄宗、肅宗、宣宗、竇後、武后和諸王都好書法。其傳說甚多他讓臣下以金帛賺求王羲之書跡。唐太宗書法就是遠學王羲之,近學虞世南的。我們從他所書行書《晉祠銘》、《溫泉銘》,其用筆、藏鋒、行兼楷。全是羲之一路。寫的十分雋秀漂亮。他還是書評家。
○虞世南《公主墓誌》完全是王羲之行草帖的嫡傳。
○歐字行楷書墨跡《張輸思鱸帖》、《孟英帖》、《卜商帖》體勢縱長,筆力勁健,用筆險勁,猛銳長驅。
○褚遂良《枯樹賦》體勢修長,玉樹臨風,雅士入堂,風度翩翩。最得右軍書法三昧的字里金生,行間玉潤,法則溫雅,美麗多方。
○薛稷,是魏徵的外甥,書學虞、褚,是褚之高足。唐人說買褚得薛,不失其節,用筆纖瘦,結字疏通,為宋徽宗之瘦金體所由出。唐初除歐虞褚薛外——
○陸柬之是其名家,為虞世南外甥,先學其舅後學二王,所書《蘭亭詩》、《文賦》行書,趙孟頫認為不在四子之下,亦有「晚善出藍之譽」。書中有逸氣、逸筆,直追二王,有匾於永和墨跡。其《蘭亭詩》筆力厚,結體奇趣,伸縮有致,斜正有度。但從初唐數家來看,他們的行書仍依法二王,雖各自立貌,王味、王法、王氣仍大量流露於筆端、結體、章法之中。總之唐初行草書都在王羲之書法籠罩之下。其中區別明顯者,歐陽詢體長是也。
行書家中,不能不提杜牧,所書《張好好詩》,不但得二王筆意神韻,瀟洒自如,字畫飄逸,文採風流,書情一體,感舊傷懷,墨達心聲,堪為書林瑰寶。如果說蘇東坡《寒食詩》為天下第三行書,我則認為張好好墨跡列為第四。
唐代李邕的楷行書也是之精到,為後世所推崇。我們從傳世的《葉有道碑》、《嶽麓寺碑》、《雲麾將軍碑》看起來龍,從二王入手,深得右軍之氣,能入其內出乎外,精彩動人。《宣和書譜》說:「邕精於翰墨,行草之名尤著。初學右軍行法,既得其妙,復乃擺脫舊習,筆力一新」。北海字的體勢,似欹反正,左低右高,筆力遒勁而疏放,給人險峭爽朗的感覺。學二王而跳出二王的最明顯處,是結體創新,個性特點十分明顯。不但有異於二王,而突破唐初數家之異軍突起者。
談到顏真卿,這是書史上繼承傳統,善於推陳出新寫出自己面目的唐朝新書體的創造者。一變前人特別是魏晉初唐還有的蕭閑流暢遒媚韻致為雄強茂密,渾厚剛勁,具有時代風貌又有個性的特點,他存世行書墨跡甚多,僅從《祭侄稿》、《爭座位》、《劉中使帖》、《湖州帖》、《裴將軍詩》等墨跡中可見其如上所說的特點。以篆隸入行草,點如墜石,線如曲金,其雄強沉厚,僅少數書家可與媲美。特別是天下第二行書《祭侄稿》是一幅抒發愛憎之情的既有深度又有廣度,字裡行間充滿了極度悲憤之情,迅筆疾書,意不在字,睹之驚人,感人肺腑的率意天成之作。書與文默契,進入了極高藝術境界。從此稿中也檢驗了顏氏具有精湛的筆墨技巧與深厚的修養。雖屬奮筆疾書,但又不失法度,實為不易。
顏真卿不愧為一代大家,五代的楊凝式,宋代的蘇、黃,元代的耶律楚材,明代的董其昌、邵寶,清代的劉墉、錢南園、張廷濟、翁同和、何紹基,近代的舒同等都受其影響極大。其血脈綿延至今。
唐代柳公權主要貢獻表現在楷書上,存世行書墨跡不多,但從《蒙詔帖》中可見其氣勢開闊,筋力雄強,骨力洞達,剛柔相濟的特色來。
唐末,宦官專權,藩鎮割據,政治極度腐敗,經濟凋落衰竭,引發了黃巢的農民起義,大戰十年,雖告失敗,但給唐朝以毀滅性的打擊。朱全忠滅了唐,建立後梁,而演成後唐、後晉、後漢、後周五代。和前蜀、後蜀、吳、南唐、吳越、閩、楚、南漢、南平(即荊南)、北漢等十國,混亂54年。
楊凝式在五代中都位居高官,官至太子太保。他急流勇退,裝瘋裝病。他佯狂,放浪形骸之外。他的字多留在洛陽寺廟的牆壁上,所留墨跡很少,有楷行《韭花帖》,行書《神仙起居法》,草行《夏熱帖》,行《盧鴻草堂十志圖跋》等。
《韭花帖》用筆來自顏,比顏秀美。其超脫、含蓄出自二王。好就好在縱逸雄強中含晉人神韻。章法疏朗,正是法於古人而開新局面的。字與字之間也拉開也是別於古人的。他的草書中雜以行楷,卻能和諧自然,也是獨具一格的。楊氏可為書道不景氣中之中流砥柱。
綜上所述,行書興於漢,傳為劉德昇所創。成熟於晉代。①不但書家多,而藝術水平也很成熟,以二王為代表,並以書聖稱之,其成就在於行草書。②對後世影響特大,歷代書家很少不學二王的。③二王書法重韻,韻律、韻致、韻味為衡量書法藝術高低的砝碼。凡欲得其神韻者,無不爭相仿效。
行書書法到了南北朝時,南朝書法多追隨二王書法餘波,書家中雖都有個人風貌(可貴的),但沒有明顯創新。北朝因立碑之風興起,加上刻工技術高低不同,以方筆巨多之書也出現了,高低不等,所留墨跡不多,給世人感覺南朝帖多碑少,北朝碑多帖少。但他們都是繼承鍾繇、衛瓘、索靖書法脈而留有形式不同罷了。
行書到了唐代,出現了統一局面,碑與帖同時存在。初唐時,由於唐太宗李世民偏愛王羲之書法,大臣爭效,求韻追晉之風大起,但唐代重法,行書一度徘徊,直到顏真卿用筆外拓,氣勢雄強,解放個性(應是張旭、素師等),抒發情懷,繼王羲之後,出現了第二個革新高峰。
到了五代時期,從顏真卿入手,上追二王,形成了以楊凝式為代表,既有顏氏特點,又有二王餘韻,融為一己後將字距拉開,行距特開,產生了筆跡雄傑,天真爛漫,風貌小異的高峰之後小高峰。
文/李百忍
推薦閱讀:
※鴻篇巨製行書(菜根譚)
※【明】陳繼儒《行書帖》
※李邕行書《法華寺碑》
※行書結構與章法
※任政書法《蘭齋唐詩宋詞行書帖》(下)
TAG:行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