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明文閱讀基本要點
說明文閱讀基本要點
說明文閱讀
一、閱讀能力要點
1、整體把握文章的大致內容,弄清說明對象。
2、準確抓住說明事物的具體特徵。
3、分析、識別文章的說明方法,並弄清其在文中的作用。
4、具體分析語言的準確性。正確理解詞語在句中的意義和作用,準確地對詞語的限制、修飾作用進行評析。
5、了解和識別各種說明順序。
6、理解文藝性說明文的特點。
7、把握段落的中心句、關鍵語句。
二、重點、難點
1、1、說明對象特徵的把握。
2、2、重點掌握舉例子、列數字、作比較等說明方法和說明方法在文中的作用。
3、3、學會分析說明文語言的準確性。
4、4、邏輯順序的判別。
三、解題指導
(一)、說明對象與特徵的把握
說明文是對客觀事物、事理進行介紹、解說的一種文體。它要求對事物的特徵作出直接的說明。所謂特徵,就是指這一事物區別於其他事物的標誌。對特徵的介紹或說明,一般不要求我們去作形象的描繪,或者發表什麼看法。無論是事物性的說明文還是事理性的說明文,被說明對象的特徵總是說明的核心,只有把握了說明對象的特徵,才能更好地了解被說明的事物、事理。正確地把握說明事物的特徵,往往可從以下幾個方面加以考慮:
1、要區分說明文的類型。由於說明對象的不同,說明文既包括事物性的說明文,又包括事理性的說明文。這兩者是不同的。一般說,事物性的說明文,常從事物的形狀、性質、方位、構造、類別、功能等方面進行說明;事理性的說明文則常從概念、原理、成因、規律、聯繫等方面進行說明。因此,只有先區分了說明文的類型,從大類上進行了劃分,才能較為確切地去了解它是從哪個方面進行說明的,這是掌握有關方法的基礎。
2.要能準確地把握說明的對象。事物性的說明文首先要通過閱讀來了解文章倒底在說明什麼。如下文說明的對象是「蚯蚓」。
例1、蚓生活在土壤中,以腐殖有機物和泥土為食。凡經它吞入而排出的泥土均成團粒結構,增強土壤的透氣性和透水性。而且它排出的糞便是一種良好的有機肥料,富有硝酸鹽、酸鹽和鉀鹽,可以改變酸性或酸性土壤,使其變成中性,對農作物的生長極為有利。因此,自古以來,蚯蚓就被人們譽為「耕耘能手」和改良土壤的「功臣」。
蚯蚓有驚人的消化系統,嗜吃糞肥和各種有機廢物,除玻璃、塑料和金屬外,其他垃圾它都「吃」,諸如蛋殼、香蕉皮、硬紙板或下水道中的污物,它都吃得津津有味,而且胃口大得驚人。美國加利福尼州的一座蚯蚓養殖加工廠,養殖了五億條蚯蚓,每天能吃掉垃圾200噸,並獲得了大量的優質肥料。日本的一家工廠,每年處理木紙漿殘渣需要40萬美元,而購進125噸蚯蚓後,不僅及時清理了這些廢料,還可以轉而將蚯蚓糞賣給附近的菜農市場,很快就收回了成本。所以,蚯蚓既是保護環境、處理城市有機廢物的「生力軍」,又是優質肥料的天然製造者。
在了解說明對象的前提下,才談得上對其特徵的把握。對於事理性的說明文,則可通過閱讀搞清它究竟是在闡釋一個怎樣的事理。如下文是說明抵禦風沙的方法。
例2、抵禦風沙襲擊的方法是培植防護林。防護林的主要作用是減小風的力量風遇到防護林,速度就減小70%-80%。到距離防護林等於林木高度20倍的地方,風又恢復原來的速度。所以防護林必須是並行排列的許多林帶,兩列之間的距離不要超過林木高度的20倍。其次是培植草皮。有了草皮覆蓋地面,即使有風,颳起的沙也不多,這就減少了沙粒的來源。
3.注意抓住文章中的關鍵句、中心句。作者為了要在文中清楚、準確地說明事物的特徵,就會將有關事物特徵性的句子放在顯著的位置。一般說,放在篇首或節前。但由於每篇文章的格局和不同作者對文章的不同考慮,有時上一節的某個特徵也會出現在下一節的開頭,或放在篇末。例1就屬此類。但不管怎麼說,中心句一般都是明確而簡潔的。所以說把握中心句、尋找關鍵句是我們迅捷把握被說明事物特徵的有效方法。
4.藉助於說明的內容,概括出事物的特徵。並非每篇文章中都能找到有明顯說明特徵的概括性的語句,甚至在顯著的位置上也可能沒有什麼中心句、關鍵句。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就要通過研讀課文,在分析、歸納的基礎上去提煉其特徵。有時,事物的特徵還不止一個,我們在研讀時應充分注意,否則歸納的內容就不完整了。
5.藉助於一定的說明方法反觀說明特徵。這實際上是從寫作說明文的角度來反推的一種方法。因為作者要更好地說明某項事物的某個特徵,必定要使用一定的說明方法。如例1,作者就是通過舉例子和列數字的說明方法突出了蚯蚓「保護環境、處理有機廢物」的特徵。例2也是通過列數字的方法來突出「培植防護林是抵禦風沙的有效方法」的。
只要我們掌握這些方法和規律,正確地把握被說明事物的特徵應該說是不困難的。
(二)、說明方法的識別,及其作用。
說明文中,作者常運用一定的說明方法來準確、有效地說明事物的某些特徵,達到說明的目的。說明的方法有很多種,我們主要應掌握舉例子,列數字、作比較三種。
說明方法既然是學習說明文的重點,那麼牢固地掌握它就顯得很有必要。大致上,我們可從以下相關的幾個方面入手:
1.整體把握,著重體會。文中被說明的事物之所以需要說明,就是因為人們對該事物不了解、不熟悉。也正因如此,就更需要我們按照事物的實際情況,深入淺出地作如實的說明。為了使說明更清晰、有效,又往往要使用一定的說明方法。但說明方法不是孤立的,因為它融會在文章的說明中,與
文章組成了一個有機的整體。所以,只有對文章的內容熟悉,對整體的說明加以了解、研讀和分析,我們才能從總體上去把握,才能深入淺出地去體會文中使用的說明方法及其作用。
2.說明方法的具體掌握。舉例子的說明方法是說明文中最基本的說明方法之一。它是通過具體的、有代表性的例子來使被說明事物具體化、形象化的。它能給人以具體、充實、可感等效果。因為有些事物單靠文字作一般說明,仍只能給人一種粗略的印象和輪廓式的概念,這時,作者往往採用舉例子的方法,以起到精當、富於啟發性等作用,使抽象的事理變得具體,使枯燥的內容變得生動。
在運用舉例子的說明方法時,有時為了醒目,引起讀者注意,常會出現「比如」、「例如」、「如」等字樣。但有時文中出現的一些帶有這些字樣的敘述性的文字,並不都是舉例子的說明方法,須加以鑒別。
列數字的說明方法也是各類說明文中常用的一種方法,由於使用時出現數字的緣故,所以無論它的形式或作用,在說明文中都是明顯的、引人注意的,它有時又被稱作「舉數據」、「舉數字」等。它往往通過數字來說明事物的特點,從數量上給人以具體、準確的印象。
但要注意,並非文中出現的數字都屬於列數字的說明方法,關鍵是看它是否是在說明事物的特徵。與事物特徵無關的數字的出現,不能看作是列數字的說明方法。
作比較的說明方法是說明文中常使用的一種重要說明方法。人們常說,有比較才有鑒別。比較是我們認識事物的有效方法之一。事物的特徵、事物與事物之間的一些聯繫往往可以通過比較顯現出來,由難懂變為易懂,由模糊變為清晰,由抽象變為可感。
但作比較的說明方法有時在文中不易被人察覺,要特別注意。一般說,採用此方法時總有相比事物之間的可比性,所以文中往往會出現一些「與……相比」、「……是……的幾倍(幾分之一)」、「……大似……」等字樣,但也不盡然。關鍵是仔細閱讀,細心辨察,才能掌握其特徵。
至於其他各種說明方法,還有打比方、分類別、引用(引資料)、列圖表、下定義等。
總之,運用了這些說明方法,能使深奧的道理通俗化,複雜的知識簡單化,抽象的內容具體化,理性的內容形象化。
(三)、語言準確性的分析
說明文語言的準確性往往體現在一些副詞、連詞、形容詞、數量詞以及限制性短語等詞和短語上。說明文語言強調準確、明白、簡潔的目的是為了能更好地說明事物的特徵,闡述事物之間的聯繫,因此,對說明文語言的具體運用和表現形式,我們必須加以重視。
1、整體把握、理解詞義,特別要注意同義詞的選用。由於被說明對象的不同,在具體運用名詞和術語時就要相當準確。我們在閱讀和操練時就要聯繫對象及其特徵,在整體閱讀的基礎上,注意推敲、體會其用詞的準確性。特別是一些同義詞或近義詞的選用,不可隨意確定或武斷否定,而要再三斟
酌,根據具體的語言環境,包括對上下文的分析、揣摩,然後才能酌定。
2、正確體會關鍵性詞語在不同方面的具體作用。說明文語言的準確、簡練與精當,還表現在修飾、限制、補充成分運用得好。我們要適當地運用一些語法知識,仔細領會作者的用詞意圖。一般充當這些成分的是形容詞、數量詞、副詞和連詞,如「日本的石油運輸絕大部分是從馬六甲海峽通過的」、
「在當時可算是世界上最長的石拱」、「風沙的進攻主要有兩種方式」、「蠶絲一股只有一英寸的二干分之一粗」、「吸收水分和養料是根的主要作用之一」、「草地成了天然的『減音器』和『吸塵器』」等,這些句中加線的黑體詞在文中能否去掉、替換及其理由一類的問題是我們經常會遇到的,閱讀時應注意從以上提及的方面去辨析、比較。這樣,我們才能體會出用詞的準確性。有助於提高我們對文章的理解能力及語言表達的質量。
3、看似模糊的語言,實則反映了事物的客觀存在。我們不妨先看一下例句:「原來草地的溫度比一般水泥地溫度要低十幾度」,為什麼「十幾度」不寫成具體確切的度數呢?那是因為文中是就一般情況而言的,再說草地、水泥地的溫度本身還受到環境、氣候等外界因素的影響而經常變化。所以不可能是一個恆定的確數。諸如這樣看似模糊的語言還很多,如「可能」、「幾乎」……文中運用這些模糊的語言,或反映事物的實際存在,或反映人們對事物的認識程度,尤其是有些事物本身尚處於變化、發展期,有時又囿於人力、物力及科學水平,對有些客觀事物有待於進一步的認識和發現。如果說得太絕
對、太肯定,反而違背了說明文語言的準確性,也違背了客觀事實的真實性。
所以我們看說明文語言的準確性,還是要抓住根本的一條,即客觀地、確切地反映事物的真實面貌,明白地、恰如其分地表達出來。
這一部分內容考查的常見題型是詞語的替換、增刪、移位以及與原文的詞語進行比較等。我們既要抓住這些詞語細加體會,又要結合具體的語境去辨析。
(四)、說明順序的了解和識別
說明文的特點之一是「言之有序」。任何說明文,總是循著一定的順序來介紹事物的形狀、性質、構造等,或者解說事理的成因、功用、關係等。閱讀時,我們如果弄清了這些順序,有利於把握作者的思路,掌握被說明事物的特徵。
說明文中的說明順序是作者根據對說明對象的主次、輕重、因果、內外、先後、上下、大小等內部聯繫的科學的認識順序來作出的一種安排。有序的說明是說明文的特點之一。這一般是指能反映客觀事物的邏輯順序。另一方面,從文章層次看,它也應包括有條理有順序。所以只有理清了說明順序,才能把握作者的思路,看清事物的特徵,也就是從整體上把握了文章的基本框架和主要內容。
常見的說明順序一般包括以下三種:
1.空間順序。物體總有一定的空間形式,複雜的事物也一定有多個側面組合而成。要說明對象的構成,必然會涉及到所處的空間位置。空間順序就是按照被說明對象的空間存在形式,或自上而下,或由前到後,或從外到里,或由某一中心點向四面擴散開去呈輻射式……按一定的順序對事物作介紹。』
一般對實體性的事物,包括建築物、名勝等的結構或布局性的介紹,多以此為序。這樣,能把複雜的物體講清楚,可使讀者對該事物對象的整體面貌和空間分布有清晰、具體的了解。運用這種順序,文中常會出現「東」、「西」、「南」、「北」、「里」、「外」、「左」、「右」等方位詞。
2.時間順序。這是指以時間的先後作為說明的一種順序。在介紹事物時,有的文章是按照事物發展的先後為次序的,而有的是按事物從早到晚、從古至今的時間為順序的,有的又會以某事物製作的步驟、演變的過程為順序、……
一般講,在介紹對象的發生、發展、演變、過程、方法等的時候,常採用這種順序。這種順序的好處是過程明晰,線索清楚,縱向排列明確有序。一般運用時文中會出現表示時間或先後的標誌性詞語。
3.邏輯順序。邏輯順序是指按照事物內在的聯繫或人們認識事物的過程、規律來進行說明的一種順序。常用的邏輯順序包括以下六種:從現象到本質;從原因到結果;從特點到用途;從整體到部分;從概括到具體(或由一般到個別);從主要到次要。
一般事理性的說明文和事實性的說明文中常會出現這樣的順序。特別是運用邏輯順序可以把複雜的事物講得清楚,有利於說明、揭示事理的內在聯繫。總之,閱讀時抓住有一定標誌作用的語言,可以更順利地分析說明的順序。
值得注意的是,說明順序應局部理解,整體把握。一篇說明文往往不僅使用一種說明順序,而是會根據說明的需要將幾種順序結合在一起。我們只有通過分析文章的結構、段落,在概括段意的基礎上去尋找和歸納其順序。也就是說,我們既要把握文章的整體說明順序,又要把握各層次中局部的說明順序,這樣才能真正理解和把握說明對象。
說明文閱讀考點分析
說明文是客觀地說明事物的一種文體,目的在於給人以知識,或說明事物的狀態、性質、功能的特徵,或闡述事理。
一、掌握說明文的文體知識:
(一)、把握說明對象,分清說明對象是事物還是事理。明確被說明事物的特徵:一事物區別於他事物的標誌。
(二)、為了說明事物特徵或說明事理,需要採用恰當的說明方法。
常見的說明方法有:分類別、舉事例、打比方、列數字、作比較、下定義、作詮釋、摹狀貌、畫圖表等。閱讀說明文,了解說明文採用的說明方法,一要看用怎樣的說明方法,說明什麼對象,適應怎樣的生活需要;二要看所用的說明方法是通過怎樣的語言形式表達的。
掌握幾種常見的說明方法,會分析在文中的作用:
1.分類別:使說明的內容眉目清楚,避免重複交叉的現象。
2.下定義:使讀者對概念有確切的了解。
3.作比較:用人們熟知的與所要說明的事物作比較,從而突出被說明事物的特徵。
4.舉例子:可使讀者對說明對象的特徵獲得具體認識。
5.打比方:可達到形象地說明事物的作用。
6.列數字:可以準確地說明事物。
7.配圖表:使讀者一目了然,非常直觀地理解被說明的事物。
8.引資料:能使說明的內容更具體、更充實。
(三)、說明要有順序,這是使說明內容條理化的必要條件。
常見的說明順序有:時間順序(程序順序是時間順序的一種)、空間順序、邏輯順序。說明文的順序,根據說明的目的和對象,可以以一種順序為主,兼用其他順序。
(四)、說明文的閱讀還要注意結構。
說明文的結構常見的形式有:「總(概說)——分(具體)」式、「總——分——總」式、「分——總」式、並列式、遞進式等。
(五)、說明語言的準確性,是說明文語言的先決條件。
準確性和多樣性、靈活性並不矛盾,有的以平實見長,有的以生動活潑見長。由於說明對象和作者語言風格的不同,說明的語言也是多種多樣的。或概括、或具體、或簡潔、或豐腴、或精練、或詳盡;或平易樸實,或幽默風趣。總之不拘一格。
二、考查要點
(1)能夠理解詞語在文中的含義。對科技說明文中的關鍵詞能正確理解、判斷及闡釋。
(2)理解文中重要的句子。準確把握重要句子在文中的意義及作用。
(3)能夠辨別、篩選並整合文中重要的信息。
(4)能夠分析歸納文章的內容要點,通過閱讀對文章的觀點、說明對象等能夠正確認識和準確把握。
(5)能夠根據文章內容進行合理推斷和想像。
科技說明文閱讀能力測試,主要考查理解文章的能力,考查的角度是語言信息和圖表信息的捕捉能力,而不是專業知識的理解程度。明確考查對象和要求,便於我們複習備考。
三、命題規律
說明文一般以客觀題的形式來考查,命題者在設計錯誤題肢時,往往有以下幾種思路:
(1)偷換概念。這種選項乍看與原文的說法一樣,但仔細推敲就會發現實際上二者並不是一回事。
(2)有意混淆程度深淺、範圍大小。
(3)從發展規律看,有意混淆或然、必然的情況。即把原文中的可能有意說成必然,把偶爾說成往往。
(4)就時態而言,有意混淆已然、未然的情況。即有意把原文中的設想或推測說成已經。
(5)以偏概全。把其中一方面或一部分所具有的某些特點說成是所有同類事物所具有的特點。
(6)因果顛倒或強拉因果。即把因說成果,把果說成因,或給無因果關係的二者建立因果關係。
(7)張冠李戴。這種干擾項常常把甲的發明說成是乙的發明,或者把甲的特點說成是乙的特點。
(8)誤劃類別。即把同類的拆開或把不同類的歸在一起。
(9)無中生有。即原文中本無此意,而憑空捏造出這種說法。
四、解題指導
(1)、整體感知材料
整體感知閱讀材料為的是對閱讀材料內容作基本把握。力求能初步的概括主旨、辨識行文思路,並對整個材料的內容有一個基本的總體的認識,為進一步深入理解閱讀材料打下基礎。整體把握閱讀材料對理解文章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因為局部問題的準確分析、深入理解,離不開對材料整體的準確把握。從整體入手,大處著眼,把握閱讀材料的主旨、行文特點、重要信息等方面的內容,進而加深對閱讀材料中各個具體或局部問題的理解,從而達到能全面、準確地回答所要求解決的問題,這應是科技類閱讀材料應試閱讀的正確程序,也體現了閱
讀過程的一般規律。中考科技文閱讀材料歷來十分重視整體內容設計,突出考查整體理解水平的命題特點,更要求我們在應試閱讀中首先應從整體把握閱讀材料入手。整體感知閱讀材料,還要注意如下幾點:
①、把握說明對象及其特徵或內容要點;
②、抓住關鍵詞語、重要語句,貫通全文內容;
③、聯繫試題,突出整體把目的性和針對性。
(2)、篩選整合信息
當然,信息材料的篩選、整合以符合試題要求為原則。信息的篩選、整合,是閱讀過程中解決一些具體問題的重要方法。篩選、整合重要信息涉及對文章內容的整體把握,更關涉到篩選的目的、意圖。篩選和整合信息要注童如下幾點:
①以閱讀試題為依據,從整體著眼,明確篩選整理的目的,確定展開篩選整理的範圍。有的要求篩選的信息可能只涉及幾句話,也有的可能涉及到一段甚或幾段乃至全篇。
②歸納、整合篩選範圍的內容,發掘其隱含信息。有些信息,直接在篩選範圍中摘錄即可獲取,但有的信息不是直接傳遞的,而需對該確定範圍的內容進行歸納、整合後方能獲得。歸納、整合應從該確定範圍內的關鍵句意、層意入手,進而發掘其隱含信息。
③根據閱讀試題的要求,對篩選整合的信息一一辨別。辨別時找准對應點,從語意重點,修飾限制語的範圍、程度、正反方向等角度去認真辨析。
(3)、藉助邏輯知識
科技說明文有很嚴密的邏輯性,藉助邏輯常識,可幫助我們理解文意。
①了解概念的內涵與外延;
②掌握概念之間的關係。概念之間一般有如下關係:統一關係、屬種關係、交叉關係、矛盾關係、反對關係;
③弄清概念的限制和概括。
(3)藉助語法知識
說明文的閱讀考點和方法說明文的閱讀,從全國各地的中考試題看,所選文章以課外為主;內容更關心環境保護、高科技或身邊的人文環境。題型由主觀題佔主導地位,其中開放性試題已佔一席之地,並有擴大的趨勢。所謂「開放」是指解題思路和試題答案的多元化,只要言之成理就行,以鼓勵學生的創新意識和探究精神。在訓練理解能力的同時,訓練表達能力,對答案的表述不能只靠一個符號或一個詞語來完成,要寫成一句或一段完整的話。如2000年湖北省恩施州中考試題的說明語段是《西部地區》,其中的第5題是"你從第二段獲取的主要信息是什麼?在西部大開發中,你認為恩施州最具開發價值的資源有哪些?」在答題的同時,一方面訓練學生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另一方面要求學生為本地建設出謀劃策,培養他們的主人翁意識。這個開放性試題出得非常有新意。 說明文的閱讀,要明確有關的知識點,把握其文體特徵。 一、說明文的概念:說明文是以說明為主要表達方式的一種文體,或介紹事物的狀態、性質、功能;或闡明事理,目的是給人以知識。 二、說明文的分類:按照不同的標準,說明文可分不同的類別。 1.通常,依據說明對象與說明目的的不同,把說明文分為事物說明文和事理說明文兩大類。說明對象是具體事物,說明目的是使讀者了解、認識這個或這類事物的特徵,我們稱之為事物說明文,如《松鼠》、《中國石拱橋》等;說明對象是某個抽象事理,說明目的是使讀者明白這個事理,我們稱之為事理說明文,如《死海不死》、《向沙漠進軍》等。其實,在一篇說明文中,介紹事物與闡釋事理往往是交錯使用的。 2.我們還根據說明語言的不同特色,表達方式的使用情況的不同,把說明文分為平實的說明文和生動的說明文兩種。生動的說明文又叫文藝性說明文。 三、說明事物要抓住特徵:所謂特徵是這一事物區別於其他事物的標誌。只有抓住特徵才能說明白這一事物或事理的獨特之處。 四、說明的方法:為了把事物特徵說清楚,或者把事理闡釋明白,就要使用恰當的說明方法。常用的說明方法有如下9種。 1.舉例子:為了說明事物的情況或事理有時光從道理上講,人們不太理解,這就需要舉些既通俗易懂又有代表性的例子來加以說明。如(中國石拱橋)把古代的趙州橋和盧溝橋作為具有代表性的例子,對我國建設石拱橋歷史的悠久、成就的傑出作了說明。 2.分類別:要說明事物的特徵或事理,從單方面往往不容易說清楚,可以根據形狀、性質、成因、功能等方面的異同,把事物或事理按一定的標準分成若干類,然後依照類別,逐一加以說明。如《向沙漠進軍》一文將沙漠進攻的方式分成「游擊戰」和「陣地戰」兩類。 3.列數據:數字是從數量上說明事物特徵或事理的最精確、最科學、最又說服力的依據。如《死海不死》一文用大量的數字說明死海之所以浮力大的原因,非常清晰。 4.作比較:為了把事物或事理說得通俗易懂,有時可以從人們已有的感性知識出發,利用人們生活中熟悉的事物或事理作比較,從而喚起讀者的想像,獲得一個深刻的印象。如《人類的語言》一文將鸚鵡、猩猩的「語言」與「人類的語言」作比較,得出「只有人類才有真正的語言」的結論。 5.下定義:為了突出事物或事理的主要內容或主要問題,常常用簡明扼要的語言給事物下定義。這是說明事物特徵或事理、揭示事物或事理的本質的一種方法。如《統籌方法》一文,開頭就給"統籌方法」下了定義:「統籌方法,是一種安排下作進程的數學方法」。這個定義既指明了"統籌方法"的本質--數學,也指明了"統籌方法"的應用特點--安排工作進程。這樣,就把統籌方法和其他的數學方法區別開來了。 6.打比方:打比方就是修辭方法中的比喻。在說明文中運用打比方的方法,可以使人們不了解的事物或抽象的事理變得具體、生動、形象。如《中國石拱橋》中「石拱橋的橋洞成弧形,就像虹」,讓讀者更形象、更清晰地了解了石拱橋的特點。 7.畫圖表:有些事物的關係抽象而複雜,僅用文字說明還不能使讀者明白,這就需要附上示意圖,或按比例精確繪製圖,如產品設計圖、軍事行動路線圖等。有時,被說明的事物項目較多,也可制定統計表,將有關數字分別填入表中,使人看了一目了然。如《統籌方法》一文,畫了三幅箭頭圖,配合文字說明.使統籌方法更加具體可信。 8.作詮釋:這是對事物進行解釋的一種說明方法。下定義與作詮釋的區別是:定義要求完整,即定義的對象與所下定義的外延要相等,並且要從一個方面完整地揭示概念的全部內涵;而詮釋並不要求完整,只要揭示概念的一部分內涵就可以了,並且解釋的對象與做出的解釋外延也可以不相等。詞是能獨立運用的最小語言單位"這個定義,主語與賓語的內涵與外延完全一致,可以顛倒。即說"能獨立運用的最小的語言單位是詞"也行。而"鈾,是銀白色的金屬",則是詮釋,其內涵與外延都不相等,"鈾"的外延要小於"銀白色的金屬"的外延,因而主語與賓語不能倒過來說,即不能說"銀白色的金屬是鈾"。作詮釋不僅可以用來解釋概念、定理、定律等,也可以用來解釋事物或事理的性質、特點、功用和原因等。作詮釋的語言雖不像下定義那樣要求嚴格,但也須簡明、準確、通俗易懂。如《死海不死》一文"這大概就是「死海」得名的原因吧。"用的便是作詮釋的說明方法,這裡的「死」指的是魚蝦草木的死,因為死誨鹹度很高,生物不能生長,所以叫「死海」,這就部分地揭示了死海的特徵。 9.摹狀貌:就是通過具體的描寫揭示事物的特徵,有助於把被說明的對象說得更具體、生動。如《中國石拱橋》中「這些石刻的獅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頭接耳,有的像傾聽水聲,千態萬狀,惟妙惟肖」。這樣的說明顯得十分生動、活潑。 五、說明的順序:有條有理地說明,才能把事物的特徵或事理介紹清楚。常見的說明順序有。 1.時間順序:即以事物發生、發展的時間先後來安排說明順序,從而寫出事物的發展變化情況。這種順序一般用於人物的生平介紹、科學觀察記錄,說明事物或事理髮生、發展或製作過程一類的說明文。如:《從甲骨文到縮微圖書》一文是按從古到今的時間順序寫的。《活板》一文是按活板製作的程序寫的。 2.空間順序:即按照事物的空間存在形式,或從外到內,或從上到下,或從前到後,或由遠及近依次進行說明。這種說明順序,一般用於說明事物的形狀、構造特徵。如《人民英雄永垂不朽》一文,按照瞻仰的路線由遠及近、由低到高,先四周後正中,先台階後碑身、碑座等依次進行介紹。 3.邏輯順序;即按照事物或事理的內部聯繫成人們認識事物的過程來安排說明順序。事物的內部聯繫包括因果關係、層遞關係、主次關係、總分關係、並列關係等;認識事物或事理的過程則指由淺人深、由具體到抽象等等。如《死海不死》一文,由現象到本質(成因)揭示了死海的特徵,並介紹了死海的現狀和未來,層層深入,邏輯條理十分清楚。 六、說明文的語官:說明語言的準確性,是說明文語言的先決條件。表示時間、空間、數量、範圍、程度、特徵、性質、程序等,都要求準確無誤。說明的實用性很強,稍有差錯,會失之毫釐,謬以千里。特別要注意說明文中使用的術語和修飾限制性的詞語,它們往往體現了說明語言的準確性。如"我國的石拱橋幾乎到處都有",其中「幾乎」對「到處都有」作了限制,意思是接近於「到處都有」,因為事實上不可能到處都有。在準確的前提下,說明的語言有的以平實見長,有的以生動活潑見長。 七、說明文的結構:說明文常用的結構模式有兩種。 1.總分式:包括「總--分、分--總、總--分--總」等,事物說明文多用總分式,其「分」的部分又常按並列方式安排。 2.遞進式:事理說明文多用遞進式結構,一層一層地剖析事理。說明文閱讀的解題思路和技巧 做說明文的閱讀題,可以從這裡人手。 一、明確說明對象:閱讀事物說明文,不管是整篇還是整段,都要首先從整體人手,把握文章說明的是什麼事物,即說明的對象是什麼;閱讀事理說明文,耍弄清文章說明了什麼事理。如何找准說明對象呢?1.看題目,不少題目都表示說明的對象。如(中國石拱橋)。2.抓首括句和中心句。好的說明文往往運用這種句子來突出所要說明的事物和特徵。 二、抓住被說明事物或事理的特徵:事物的特徵主要表現在構造(內外),形態(大小、長短等),性質(硬、軟、冷、熱等),變化(動、靜、快、慢),成因(簡單、複雜),功用(廣狹、正反)等等方面。一般來說,說明文要說明的要點,往往就是事物的特徵。除說明的重點外,還耍弄清作者介紹的是事物哪些方面的特徵,又是從哪些角度介紹的。例如《死海不死》一文,圍繞死海的特徵,從三個角度進行說明:先說死海的「死」(現象特徵),再說死海的「不死」(本質特徵),最後又說到死海的「不死」與「死」(現狀與未來發展特徵)。這樣死海的全面特徵便被一層一層地揭示出來了。又如《蘇州園林》一文,圍繞"無論站在哪一個點上,眼前總是一幅完美的圖畫"這一總特點,從五個方面加以說明:亭台軒榭的布局;假山池沼的配合;花草樹木的映襯;近景遠景的層次;以及門窗雕鏤琢磨和顏色等。這樣從不同方面歸納分析,也就全面把握了蘇州園林的特色。 三、仔細閱讀,歸納說明方法:閱讀說明文時,邊讀邊標出文章所使用的說明方法,然後總結主要使用了哪些方法,並進而分析這些說明方法對準確說明事物特徵所起的作用。 四、逐段概括要點,理清說明順序:概括要點時,要重視首括句、尾結句或提問式語句的作用,重視給概念下定義或解說的語句的作用。閱讀時可以把這些語句勾畫出來。概括要點時最好用完整的句子,意思要簡明扼要。在逐段概括要點的基礎上,用"同類合併"的方法,把全文劃分為相對獨立的幾部分,概括出每部分的大意,把每部分的大意依次連綴起來,就能比較清楚地顯示出全文的說明順序了。使用什麼說明順序,還要看說明的對象。一般來說,說明事物的演變發展的,用時間順序;說明建築物的,用空間順序;介紹高科技產品或說明事物間的聯繫的。用邏輯順序。 五、整體感知,把握中心:在理清說明順序的基礎上,分析段與段、部分與部分之間的關係,就容易看出文章的基本結構了。如是總--分式的結構還要著重分析「分」的部分是按什麼原則組合的,是並列,是遞進,還是包含有總分關係。遞進式結構要著重分析各層意思是怎樣逐步深入展開的,是由現象到本質,還是由個別到一般,或是從結果到原因等等。把握結構後,最好能畫出結構示意圖。說明中心就是歸納出一篇說明文說明了被說明事物的怎樣的特徵,或闡釋廠怎樣的事理。在理清說明順序、把握文章結構的基礎上,再歸納說明中心也就不難了。 六、體會說明語言的準確性:準確是說明語言的特點。分析說明文語言,就是看遣詞造句是怎樣準確說明被說明事物的特徵的。要注意分析關鍵詞語的作用。如《向沙漠進軍》一文中「沙漠是人類最頑強的自然敵人之一」中去掉「最」不足以說明沙漠危害之嚴重;去掉「自然」「敵人」性質就不清楚;去掉「之一」就絕對化了。
推薦閱讀:
※讀的是書,認識的卻是真正的自己
※《尋妖記·應帝王》:背水一戰(二)
※《數學女孩》:可愛的數學與可愛的女孩
※如何評價《天真的人類學家》?
※快生活,慢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