鋼琴教學要重視作品風格的講解
鋼琴教學中的作品風格教學
作為鋼琴教師,對學生進行嚴格技術訓練的同時,就應逐步引導他們掌握正確的風格概念,通過講解鋼琴發展的幾個重要時期的特點,讓學生有一個明確的概念。——周廣仁丨鋼琴演奏風格的訓練應該成為鋼琴教學的重要內容之一!
鋼琴作品的風格,已不是一個純粹的理論問題,而是一個實踐問題,一個必須與教學和演奏密切結合起來的實踐問題。由於不同歷史時期,鋼琴的表現形式千差萬別,因此用不恰當的速度、聲音、觸鍵來演奏某種特定風格時期的樂曲,被視為比彈錯音更嚴重的錯誤。所以在教學時,教師首先應對鋼琴作品的風格流派有明確的脈絡,對學生進行嚴格技術訓練的同時,就逐步引導他們掌握正確的風格概念。
剛開始學琴的學生,大都彈奏的是小湯普森,這本教材收錄了一些短小的、趣味性很強的小曲子,在進行風格教學時,教師主要是啟發學生彈奏出樂曲所要表達的情緒即可。例如:第一冊中瑪麗的小羊,我們就應該告訴學生,它是一首民歌,給學生哼唱歌詞,讓他感受到愉快的氣氛,並讓他在彈奏時也要努力讓大家感受到。這種訓練會為學生能夠彈奏各種不同風格的作品打下堅實的基礎。
當學生彈奏到《巴赫初級鋼琴曲集》時,我們就應該開始向他們講述,鋼琴藝術發展經歷了四個主要風格形態時期:巴羅克風格時期;維也納古典風格時期;浪漫主義風格時期;印象主義風格及20世紀現代音樂風格時期。由於各個時期作曲家的美學觀念、追求目標、作曲技法等有很大不同,因此也就使各個流派形成各自的風格特點。
由巴赫和亨德爾發展起來的音樂,即音樂史上的巴羅克時期。巴羅克藝術氣度高貴、情調感人。在演奏巴赫的曲子時,速度比較適中,既不太快,也不太慢。這一時期的鋼琴是古鋼琴,它採用細弦、木結構及鋼片撥弦,構造及發聲原理決定了樂器的音量很小,在演奏中採用「階梯式」的力度處理,即一層一層地漸強漸弱。重視每個音的觸鍵,每個音符都要有良好的音質,並且注意每個線條的歌唱性,同時注意使各個聲部之間組織成良好的聲部關係,從而在橫縱兩方面把音樂組織成完美的整體。巴赫的音樂主要以復調音樂為主,即由幾個並行的線條構成,一般不分主次,即使有所突出,也仍應保持幾個聲部的獨立進行。由於巴羅克時代的古鋼琴沒有踏板,因此在訓練中應該首先強調手指嚴格的連奏。
基於以上巴洛克時期的特點,我們要求學生在彈奏復調作品時必須要先分聲部練,小巴赫還容易,一般都是兩個聲部,左右手各負責一個聲部,所以分手練就可以,到了巴赫創意曲聲部就更多,兩個、三個甚至四個聲部,很多時候都是左右手交替彈奏一個聲部或是一隻手彈奏兩個聲部,這時要把所有的聲部線條都彈清楚,是很不容易的,因此拿到曲子後不要急著彈,要先分析主題,標出主題的位置,然後分聲部練,對每個旋律的位置都很熟悉,做到心中有數,這樣才能把復調的線條彈清楚,不會出現有的同學彈得復調一團亂麻,不知所云的情況。
在初級階段,教師往往還會選用克勒所編的《小奏鳴曲集》,它收錄了庫勞、克萊門蒂、海頓、莫扎特、貝多芬和舒伯特的奏鳴曲。在彈奏這些作品時,應給學生講解以海頓、莫扎特和貝多芬為代表的維也納古典樂派。
它的主要特徵是反映人類普遍的思想要求、追求美的觀念、強調風格的高雅,給予人們樂觀向上的進取精神。古典風格時期的演奏速度比巴羅克時期有很大提高。古典時期由於「槌子琴」的出現,音量增大了,可以用不同的觸鍵來做漸強、漸弱的變化,因而音樂表現力比巴羅克時期更為豐富了。到了貝多芬時期又有更大的發展,力度幅度明顯增大。古典主義時期鋼琴的聲音與古鋼琴完全不一樣,莫扎特、海頓的聲音更清晰,他們更強調手指的顆粒性、清晰度和透明度。而貝多芬聲音結實、雄厚,因為他的音樂內容常常是富於戲劇性的,他要求聲音的音量和厚度大大地超過莫扎特和海頓。
彈這一時期的作品,必須要求學生注意譜子中的各種表情記號,尤其是力度記號。很多學生從頭彈到尾一個力度,這肯定是不行的。這一時期的作品,力度跨度非常大,有的一開始pp、到後來會漸強到f、甚至ff結束。它的那種力度的對比,那種矛盾的衝突要表現的很明顯。因此,注意力度的對比是彈好古典主義時期作品的關鍵。
當學生彈奏到高級時,逐漸接觸到舒伯特、門德爾松、舒曼、肖邦、柴科夫斯基、李斯特、拉赫瑪尼諾夫等的作品,教師應該講述浪漫主義時期的演奏風格。這一時期的音樂與以往音樂的最主要不同在於強調個性與自我感受,對情感世界的表現無拘無束,體現了浪漫主義所特有的激情。浪漫派音樂強調錶現人的感情:熱情、激動、悲傷等,因此力度的起伏很大,音樂的表現力也就更豐富了,力度也有很大的擴張。例如:莫扎特用p、f、ff出現在莫扎特的一個作品中(A小調奏鳴曲K.Nr.310),貝多芬用ppp、ff,李斯特甚至用ffff。浪漫主義時期的音樂主要是抒發個人情感,所以旋律很重要,聲音的美非常重要。
彈到這一時期,必須是有一定的彈奏能力的,並且要有一定的分析能力。上面講到浪漫主義時期的音樂主要是抒發個人情感,因此拿到作品時,不能什麼都不知道就開始彈,而是必須去查閱這個曲子的背景資料,作曲家到底是為了表現什麼,表達一個怎樣的情緒,比如,李斯特改編的魔王,他是講述一個焦急的父親帶著生病的孩子在黑夜的森林裡策馬急奔,孩子不斷地受到魔王的誘惑,父親顫抖著把喘息的兒子緊抱在懷裡,就在筋疲力盡地回到家裡時,懷裡的孩子卻已經斷氣了。樂曲裡面有各種各樣的情感,有魔王虛假而甜美,哄騙孩子的語氣,有父親焦急的心情,和父親懷中受驚的孩子的緊張聲調。如果你不是事先做了這些了解,你一定不會體會出這種種的情感,一定彈不出這首曲子真正的感情。因此了解作曲家的創作意圖,是把握這一時期的作品最為重要的。
當然對技巧的掌握是最關鍵的,一個作品如果技巧都不能勝任,根本就談不上風格的把握。而對作品風格的正確掌握是對演奏的更高一級要求,也只有彈奏出風格作品正確的,才算是真正掌握了作品的靈魂。當然對作品風格的把握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一個逐步積累的過程,通過聆聽各種不同風格的作品獲得感性體驗,通過對作品音樂風格各要素的把握獲得理性判斷。長此以往,在今後接觸到新的音樂作品時,定會對作品風格有較為準確的把握。
推薦閱讀:
※20世紀世界鋼琴大師
※電影:《鋼琴師》(國語配音 )
※秦敏靜教授在《樂器》撰文闡述 立式鋼琴高音區雙泛音結構的理論與應用的重要作用
※鋼琴作品集要求 I 2018朱莉亞/曼哈頓音樂學院
※鋼琴演奏基礎練習教程(三、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