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文化—傳記篇 . 孔子的故事(2)

中華文化—傳記篇.孔子的故事《孔子的故事(37-43):魯國講學》

孔子杏壇講學圖

(37)有一天,孔子到魯桓公廟參觀,看見神位前有一欹側的木器。守廟的說:「這叫"宥坐』之器。」原來宥坐器,又名欹器,內中無水便不正,半滿則正,水太滿又傾覆了。這是古時候,明君常常放在身邊,當作勸戒之器。孔子叫弟子注水試試看,果然中而正;滿而覆;虛則欹。孔子感慨說:「唉呀!世間那裡有滿而不傾覆的啊!」

(38)孔子又帶弟子參觀太廟的北堂。在瞻仰中,發現北面的戶扇,都是斷的。弟子很是疑惑,孔子說:「建築太廟,都是官選的名工匠,工作竭盡巧妙,絕無朽斷之理。此乃昭示後人,不要間斷修葺的意思。」

(39)孔子回到魯國後,講學不倦,慕名而來的好學之士,日益增多。

(40)這時,魯國有位權相季孫氏,僭禮專權,因慕孔子賢名,想徵孔子為家臣,孔子因見季氏僭用天子的禮樂,宴饗常用八佾舞於庭中,還去旅祭泰山,早已看出他野心勃勃,不把魯君放在眼裡,所以不願受用。

(41)季氏進而逼孔子推薦弟子,前去任職。孔子不得已,推薦冉求為季氏宰相。冉求字子有,精通政事六藝,初意不願阿附權門,經孔子密囑,潛在季氏府中,可暗探機密,屆時可保魯昭公安然出國,冉求只好謹遵師命。

(42)果然不久,冉求即將季氏訂期謀反之事,告訴孔子,孔子請人密告昭公,昭公當夜便微服乘車,逃到齊國去了。

(43)魯國自昭公逃亡後,三年爭奪政權,國內大亂。孔子將家眷安頓好後,便與弟子駕車赴齊避亂。

《孔子的故事(44-50):避亂齊國》

孔子接淅圖孔子35歲時,訪問齊國,這次孔子在齊國住了近兩年。孔子見到齊景公,並與齊景公有了兩次著名的談話。對於孔子,齊景公確實動了心,想重用孔子,連給孔子的封地都想好了,卻遭到齊國大臣們的反對,甚至到了有人要害孔子的地步。情勢緊急,孔子急需離齊歸魯。急行前,孔子發現學生剛將米淘入炊具之中,尚未煮熟。為了避免浪費糧食,孔子不同意棄米而去,他親自將生米從炊具中淘出,打包後,提著濕米(接淅:捧著已經淘濕的米。語出《孟子·萬章下》:「孔子之去齊,接淅而行。」)登車而去,踏上歸魯之路。

(44)孔門師生在赴齊國途中,路過泰山,聽到一位婦人哭聲十分悲哀,孔子說:「這哭聲聽來,好象哀傷很重的樣子。」便叫子路去問問那婦人,婦人說:「從前君舅死於虎口,後來丈夫又死於虎口,現在兒子也死於虎口了。」子路說:「何不搬到較安全的地方住呢?」婦人答道:「因為這裡沒有苛政啊!」子路回來告訴孔子,孔子很感嘆的說:「苛政猛於虎啊!」

(45)孔子來到齊國,齊景公見到一隻一足鳥,展翅而跳,十分奇怪,問相國晏子,他亦不知,問群臣也無人知曉,後問孔子才知道此鳥名商羊,天將大雨,商羊起舞,應預防水災。後來果然連日大雨。孔子之博學,深獲齊景公之賞識。

(46)孔子在齊國,遇到吳國知禮大夫——吳季札,孔子與其論樂,談到韶樂與武樂的問題,二人話甚投機。孔子在齊國,整整學了三個月的韶樂(舜王

(47)吳季札之子,客死他鄉,孔子帶領弟子親往送葬,季札草草為子殮葬。弟子問孔子,這樣合禮嗎?孔子說道:「遇到喪事,與其哀不足而禮有餘,不若禮不足而哀有餘。季札子遭客死,又有君命在身,喪葬以從簡為合禮。看他最後無淚三唬,心中無限悲痛,這個就是禮不足而哀有餘啊!」

(48)齊景公問政於孔子,孔子告訴他:「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因春秋二百四十年中,有弒君的三十六次,內中有些竟子弒父。亂到極點。

(49)孔子在齊國,雖未出仕,但弟子子貢,被委任為信陽宰,孔子勉勵他從政要勤於事、慎於心,終年不可懶惰疏忽,現在信陽仍有子貢祠,相傳子貢去位時,老百姓感念他的恩德而建築生祠表示感謝。

(50)齊景公對孔子十分賞識。擬以尼溪之田,賜孔子作祿養,可是為晏子所反對。孔子本有良禽擇木而棲的意思,今見晏子心意,知道齊國非久留之地,就安排回國的行程。

《孔子的故事(51-56):子路受教》

子路拜師 子路拜師子路頭一次見孔子的時候,穿一身武士的服裝,拿著劍顯得很是兇狠。孔子見他這個樣子問道:「你為什麼拿著這東西呢?」子路說:「尊重古人的人當然要這個樣子,不尊重古人的人,他想咋的就咋的。」孔子聽罷,不理睬他說的話,說:「作為一個真正的君子,要以忠誠為本質,以仁義為己任,就是不出門也會有人把千里之外的事告訴你。只要善待別人,用忠誠去感化別人,別人就會善待你,那就不必拿劍來防備別人了。」子路無言,以禮拜師。事見《說苑·貴德篇》

(51)孔子回到魯國後,前來向學的弟子,日益增多。這時兒子伯魚早已娶妻,伯魚的胞妹無及,伯尼的女而無加,尚待字閨中,孔子便從弟子中量才擇配,將女兒許配給公冶長,以姪女許配給南宮敬叔。

(52)孔子的好名聲傳遍列國,許多學生不斷的慕名而來,那子路初次見孔子,身穿盛服,很不可一世的樣子。孔子告訴他說:「你這樣昂昂然算什麼呢?你身穿華服,面露志得意滿之色,世上還有什麼人,肯將你的錯處告訴你呢?」子路退出,去換上了一身戎服進來。

(53)子路身配甲胄,拔起長劍,在庭中舞弄一番,舞罷向孔子說,古時的君子,沒有不配劍以自衛的嗎?夫子也應該學劍習武,繼承先業。孔子說:「古之君子以忠為本質,以仁為衛身,因為以德服人,能使人心悅誠服,以力服人,不是心服啊!」子路敬而受之,馬上換下戎服,穿著常服。

(54)子路去了佩劍,緩步登堂,全無武夫摸樣。孔子教子路說:「喜歡自誇,就華而不實。自告奮勇,稱道己功,聰明現在臉上而自己說能,這便是小人。君子知道就說知道,是出言不苟,這是智。不能的說不能,是立行無虧,這是仁。做人能夠達到仁且智,還有什麼不足呢?」

(55)子路說:「南山有竹,不揉自立,斬作竹箭可穿犀革,如此來說,何必要學?孔子告訴子路說:「裝配了箭羽,磨銳了箭鏃,將犀革穿入更深,這個和天才的求學問,豈有兩樣呢?」子路拜而受教。

(56)有一天,子路陪在孔子的身旁說:「以前由侍奉雙親時,常吃些藜藿惡草具,飯米要到百里外去背負回家。雙親過世後,由南遊楚國,隨後的車子有百乘,積儲的米粟有一萬鍾,鋪設錦墊而坐,排列鼎俎而食。然而想再吃藜藿,願為雙親負米,已不可得啊!」孔子說,你事養雙親,可稱得上「生事儘力,死事盡思。」

《孔子的故事(57-61):顏淵好學》

孔子的學生 顏回子淵

57、孔子的學生非常多,其中德行最好,最安貧好學的就是顏淵。孔子說他:「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

58、顏淵對孔子所教誨的道理,不但一聽就懂,而且能夠身體力行,造次顛沛未嘗離開。並且毫不驕傲自負,反而虛懷若谷,處處學習,外表沉默得像個愚人,實際是大智若愚啊!

59、夫子在川上觀水,子貢問道:「君子見水必定觀察,是何原因呢?」孔子說:「因它常流不息,且能普及一切生物,就像道之流行而無有止盡啊!」

60、有一次魯哀公問孔子:「您門下弟子哪一位最好學呢?」孔子說:「有位顏回最好學,他從不遷怒,也不會第二次犯相同的過錯。」由此可知顏淵是孔門最出色的學生。

61、顏淵少孔子三十歲,在年紀二十九歲左右時,頭髮就全白了。他的志向是:「願無伐善,無施勞。」就是不誇耀自己的功勞。不予人勞苦,這樣的修養是何等崇高啊!

《孔子的故事(62-67):弟子德行》

孔子師生棗山守歲弦歌「南風」迎新圖...

(62)孔子的另一位以德性出名的學生,就是閔子騫。他為後母所虐待,被父親看到,非常生氣,要將後母趕出家門,子騫跪在父前,代為求情說:「母在一子單,母去三子寒。」父親憐其純孝,後母亦被感動,鄰里傳為佳話。

(63)閔子騫為人正直,見識高遠,孔子曾稱讚他說:「閔子騫這個人不輕易發言,一旦發言,就不偏不倚,切中肯綮。」此即是有德者必有言。其言必定是淑世興邦,利國福民之語。當時季氏,也曾派人請他出來做官,但是子騫雖有濟世之心,卻不齒季氏的跋扈,不願與之同流合污,並對使者說:「如果你再叫我出來做官,那麼我必定在汶水之上了。」閔子騫不惜以離開魯國,表示不做季氏家臣的決心,由此可知其志節是多麼的清高。

(64)孔子平素教導學生,要「學而時習之」,就是學了之後,要不斷的去溫習,因為溫故可知新,這樣學問就能一天比一天充實,這是最令人愉快的事了。

(65)有學生問孔子說,究竟求學要學到什麼時候呢?孔子說:「明天再給你答覆。」第二天,孔子帶者弟子們,到荒郊野外郊遊,一路上看到許多墳墓。回程中,學生再追問昨日的答案,孔子說:「今天到郊外,你看到了什麼?」學生說:「什麼也沒有,一路上只是看到許多墳墓而已。」孔子說:「這便是答案,我們只有到了倒在墳墓中,才能停止學習。」

(66)孔子的另一位因德行而有美名的學生是冉伯牛。冉伯牛有惡疾,孔子前去探望,伯牛因身染惡疾,不想見人,孔子從窗口拉著他的手沉痛的說:「是命啊!這樣好的人,而有這樣的疾病,唉!這是命啊!」

(67)冉伯牛的族人冉雍,字仲弓,亦是孔門中很有德性之人。仲弓的父親乃不肖之人,孔子讚歎仲弓說:「犁牛之子騂且角,雖欲勿用,山川其舍諸?」這是說他父親雖不是善類,但並不妨害他的兒子的美善啊!

孔子講學圖


推薦閱讀:

中華易第五期 李涵辰
中華書局版《楚辭》驚現《離騷》詩題新解
[首藏作品](480)煥發時代華彩的中華文脈
中華詩詞網校優秀詩人聯展之韓紫簫

TAG:文化 | 故事 | 孔子 | 中華 | 中華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