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閑評《三國》第81-82回

第八十一回 急兄仇張飛遇害 雪弟恨先主興兵(1)

卻說先主欲起兵東征,趙雲諫曰:「國賊乃曹操,非孫權也。今曹丕篡漢,神人共怒。陛下可早圖關中,屯兵渭河上流,以討凶逆,則關東義士,必裹糧策馬以迎王師;若舍魏以伐吳,兵勢一交,豈能驟解。願陛下察之。」(趙雲分得清矛盾的主次,分得清輿論的導向。看來趙雲不是一介武夫,而是一個有戰略眼光的武將。武藝高強而又能高瞻遠矚,這種人才難得啊!)

趙雲述說理由

先主曰:「孫權害了朕弟;又兼傅士仁、糜芳、潘璋、馬忠皆有切齒之仇:啖其肉而滅其族,方雪朕恨!卿何阻耶?」(劉備有強烈的個人仇恨心理,仇恨的情緒把戰略大局給掩蓋了。)雲曰:「漢賊之仇,公也;兄弟之仇,私也。願以天下為重。」(趙雲的觀點更加明確:公私分明,天下為重。)先主答曰:「朕不為弟報仇,雖有萬里江山,何足為貴?」(把報兄弟之仇放在了江山社稷之上。——這種雞腸小肚焉能打天下?)遂不聽趙雲之諫,下令起兵伐吳;(忠言逆耳,悍然下令出兵伐吳!)且發使往五溪,借番兵五萬,共相策應;(想集中優勢兵力一舉擊潰東吳,所以還要再借番兵。——孫權幾代人經營江東,底子雄厚,曹操尚且不敢小覷他;你劉備剛剛發展起來,有這個實力嗎?)一面差使往閬中,遷張飛為車騎將軍,領司隸校尉,封西鄉侯,兼閬中牧。使命齎詔而去。(賦予張飛以重任。——報二弟之仇要借重三弟,還是「打虎親兄弟,上陣父子兵」的老傳統觀念。)

劉備派人去見張飛

卻說張飛在閬中,聞知關公被東吳所害,旦夕號泣,血濕衣襟。(張飛的感情、作風極其強烈,是個愛憎十分鮮明的人。聽到二哥遇害,怒火衝天,日夜號哭,血淚濕衣襟,痛不欲生!)諸將以酒解勸,酒醉,怒氣愈加。(揮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澆怒怒更怒。)帳上帳下,但有犯者即鞭撻之;(莫名其妙地大肆發泄!)多有鞭死者。(草菅人命啊,這個事情就太嚴重了!)每日望南切齒睜目怒恨,放聲痛哭不已。(已經到了神經質的地步。)忽報使至,慌忙接入,開讀詔旨。飛受爵望北拜畢,設酒款待來使。飛曰:「吾兄被害,仇深似海;廟堂之臣,何不早奏興兵?」(他的情緒比劉備更加激烈,還嫌劉備出兵晚了。)使者曰:「多有勸先滅魏而後伐吳者。」(使者如實相告。)飛怒曰:「是何言也!昔我三人桃園結義,誓同生死;今不幸二兄半途而逝,吾安得獨享富貴耶!(和劉備的看法相同。)吾當面見天子,願為前部先鋒,掛孝伐吳,生擒逆賊,祭告二兄,以踐前盟!」言訖,就同使命望成都而來。(急不可待了,要親自去成都向劉備請戰。)

卻說先主每日自下教場操演軍馬,克日興師,御駕親征。(劉備不但要出兵伐吳,還要親自帶兵出征。——打算孤注一擲呢!)於是公卿都至丞相府中見孔明,曰:「今天子初臨大位,親統軍伍,非所以重社稷也。丞相秉鈞衡之職,何不規諫?」(許多大臣都看出劉備的做法不妥,情緒也很不對頭,這樣出去打大仗,凶多吉少;所以紛紛登門拜訪孔明,敦請孔明出面去勸阻劉備。因為劉備最信服孔明,對孔明總是言聽計從。)

官員們動員孔明去規勸劉備

孔明曰:「吾苦諫數次,只是不聽。今日公等隨我入教場諫去。」(哪知劉備這次連孔明的話都不聽,憤怒得已經失去理智了!孔明只好作最後的努力:和眾大臣們一起去勸說劉備。)當下孔明引百官來奏先主曰:「陛下初登寶位,若欲北討漢賊,以伸大義於天下,方可親統六師;若只欲伐吳,命一上將統軍伐之可也,何必親勞聖駕?」(孔明作出讓步:你真要出兵,就派一位上將軍去帶兵出征,不要御駕親征。——派別人去,一旦打敗了影響會小一些。)

孔明再勸說劉備

先主見孔明苦諫,心中稍回。(到底孔明的威信高,孔明的話,劉備終於聽進去了。)忽報張飛到來,先主急召入。飛至演武廳拜伏於地,抱先主足而哭。先主亦哭。(兩個人的感情都非常強烈,碰在一起,更是相互影響,極端痛苦。)飛曰:「陛下今日為君,早忘了桃園之誓!二兄之仇,如何不報?」(張飛還嫌劉備報仇的動作太慢。)先主曰:「多官諫阻,未敢輕舉。」(誰知劉備竟然不打算出兵了!)飛曰:「他人豈知昔日之盟?若陛下不去,臣舍此軀與二兄報仇!若不能報時,臣寧死不見陛下也!」(張飛憤怒了,要擅自行動,並以「絕交」相威脅。)

張飛力勸劉備興兵報仇

先主曰:「朕與卿同往:卿提本部兵自閬州而出,朕統精兵會於江州,共伐東吳,以雪此恨!」(被張飛一激,劉備的主意又變了!孔明等人呀,白費了心思、白費了氣力!)

劉備決心出兵

飛臨行,先主囑曰:「朕素知卿酒後暴怒,鞭撻健兒,而復令在左右:此取禍之道也。今後務宜寬容,不可如前。」

劉備規勸張飛

(劉備知道張飛的脾氣,估計他在憤怒中會酗酒和鞭打士兵,所以好言相勸。並且點撥他:如果胡來,會惹禍的。)飛拜辭而去。(張飛當然是一口應承;怕只怕一旦喝醉,就忘乎所以了!)

次日,先主整兵要行。學士秦宓奏曰:「陛下舍萬乘之軀,而徇小義,古人所不取也。願陛下思之。」(不斷有人提出反對意見。)先主曰:「雲長與朕,猶一體也。大義尚在,豈可忘耶?」(劉備把兄弟情義放在一切大事之上。)宓伏地不起曰:「陛下不從臣言,誠恐有失。」(以更堅決的態度勸阻,忠心可嘉。)

秦宓伏地勸諫

先主大怒曰:「朕欲興兵,爾何出此不利之言!」叱武士推出斬之,(這就做得不對了。你不接受就算了,怎麼可以隨便殺不同意見者。俗話說:官升脾氣長。劉備當皇帝了,變得不謙虛、不謹慎了。)宓面不改色,回顧先主而笑曰:「臣死無恨,但可惜新創之業,又將顛覆耳!」(古代提倡文死諫,武死戰。忠臣不怕死,怕死不忠臣。)眾官皆為秦宓告免。(眾官的心情都是站在秦宓一邊的。)

劉備要斬秦宓,眾官告免

先主曰:「暫且囚下,待朕報仇回時發落。」(記恨不同意見者,留下了殺人的尾巴。)孔明聞知,即上表救秦宓。其略曰:

臣亮等竊以吳賊逞奸詭之計,致荊州有覆亡之禍;隕將星於鬥牛,折天柱於楚地:此情哀痛,誠不可忘。但念遷漢鼎者,罪由曹操;移劉祚者,過非孫權。竊謂魏賊若除,則吳自賓服。願陛下納秦宓金石之言,以養士卒之力,別作良圖,則社稷幸甚!天下幸甚!

(我諸葛亮等人認為,吳賊用奸詐詭計,造成荊州覆滅敗亡之禍;使將星從九天隕落,擎天之柱在楚地折斷:這種感情的悲哀痛苦,確實不能忘記。但細細想來,顛覆漢朝政權的人,是曹操在犯罪;中斷劉氏統治的,過錯不在孫權。我認為,如果除掉魏賊,東吳自然會俯首稱臣。希望陛下採納秦宓的寶貴意見,養精蓄銳,另作更好的打算,那麼,國家、社會就能很幸運!天下人就能很幸運!)

先主看畢,擲表於地曰:「朕意已決,無得再諫!」(連諸葛亮的表都丟到地下去了。想當初,三請諸葛出茅廬,劉備是何等的恭敬、從命!如今勢力大了【其實還只是三國中最弱的】,就忘乎所以了,就聽不得不同意見了。)

劉備擲表於地

遂命丞相諸葛亮保太子守兩川;驃騎將軍馬超並弟馬岱,助鎮北將軍魏延守漢中,以當魏兵;虎威將軍趙云為後應,兼督糧草;黃權、程畿為參謀;馬良、陳震掌理文書;黃忠為前部先鋒;馮習、張南為副將;傅彤、張翼為中軍護尉;趙融、廖淳為合後。川將數百員,並五溪番將等,共兵七十五萬,擇定章武元年七月丙寅日出師。(忠言逆耳,固執己見,傾巢出動,孤注一擲!)

劉備調兵遣將

卻說張飛回到閬中,下令軍中;限三日內製辦白旗白甲,三軍掛孝伐吳。(張飛比劉備更積極,更冒進。)

張飛安排任務

次日,帳下兩員末將范疆、張達,入帳告曰:「白旗白甲,一時無措,須寬限方可。」(實事求是地彙報實際情況。)飛大怒曰:「吾急欲報仇,恨不明日便到逆賊之境,汝安敢違我將令!」叱武士縛於樹上,各鞭背五十。(兇狠野蠻,不講道理。)鞭畢,以手指之曰:「來日俱要完備!若違了限,即殺汝二人示眾!」(硬要把人逼得走投無路啊!)

張飛怒鞭二人

打得二人滿口出血。回到營中商議,范疆曰:「今日受了刑責,著我等如何辦得?其人性暴如火,倘來日不完,你我皆被殺矣!」(擔心自己被殺。)張達曰:「比如他殺我,不如我殺他。」(起了反心!)疆曰:「怎奈不得近前。」達曰:「我兩個若不當死,則他醉於床上;若是當死,則他不醉。」

二人商量殺張飛

二人商議停當。(狗急跳牆,人急懸樑,二人決心冒極大風險:趁張飛酒醉之時殺死張飛!)

說張飛在帳中,神思昏亂,動止恍惚,乃問部將曰:「吾今心驚肉顛,坐卧不安,此何意也?」部將答曰:「此是君侯思念關公,以致如此。」飛令人將酒來,與部將同飲,不覺大醉,卧於帳中。(高興要喝酒,不高興也要喝酒。嗜酒的人會找出各種理由來痛飲一番,所以常常喝得酩酊大醉。)范、張二賊,探知消息,初更時分,各藏短刀,密入帳中,詐言欲稟機密重事,直至床前。(內賊難防。)原來張飛每睡不合眼;當夜寢於帳中,二賊見他須豎目張,本不敢動手。因聞鼻息如雷,方敢近前,以短刀刺入飛腹。飛大叫一聲而亡。(經歷過多少大風大浪的大將軍,卻在陰溝里翻了船!)

二人殺死醉卧的張飛

時年五十五歲。後人有詩嘆曰:

安喜曾聞鞭督郵,黃巾掃盡佐炎劉。(曾聽說張飛當年在安喜縣鞭打朝廷命官督郵,又奮力掃蕩黃巾,輔佐因火德而興起的劉漢王朝。)

虎牢關上聲先震,長坂橋邊水逆流。(在虎牢關上大戰呂布聲威震撼,在長坂坡喝斷橋樑,喝退曹兵,喝得河水倒流。)

義釋嚴顏安蜀境,智欺張郃定中州。(仗義釋放嚴顏安定了蜀地,智取張郃穩定了中州。)

伐吳未克身先死,秋草長遺閬地愁。(出師討伐東吳還沒取勝就死了,閬中之地秋草枯黃,為英雄的逝去而哀愁。)

卻說二賊當夜割了張飛首級,便引數十人連夜投東吳去了。(居然還能帶走幾十個人,可見此二人具有一定的活動能量。)次日,軍中聞知,起兵追之不及。(到第二天才發現,警衛工作做得太差了!)時有張飛部將吳班,向自荊州來見先主,先主用為牙門將,使佐張飛守閬中。當下吳班先發表章,奏知天子;然後令長子張苞具棺槨盛貯,令弟張紹守閬中,苞自來報先主。(幸好有個能幹的吳班在料理後事。)時先主已擇期出師。大小官僚,皆隨孔明送十里方回。孔明回至成都,怏怏不樂,(主公怎麼變得這樣忠言逆耳、固執己見了?——孔明心裡當然怏怏不樂;但禮節要周到,不樂也要去笑臉相送。)顧謂眾官曰:「法孝直若在,必能制主上東行也。」(這是孔明對法正的高度評價;其實法正即使還在世,也不見得比孔明更高明。)

卻說先主是夜心驚肉顫,寢卧不安。出帳仰觀天文,見西北一星,其大如斗,忽然墜地。先主大疑,連夜令人求問孔明。(古人喜歡以天象說事,以表示這是「天意」。)孔明回奏曰:「合損一上將。三日之內,必有驚報。」(神了!)先主因此按兵不動。忽侍臣奏曰:「閬中張車騎部將吳班,差人齎表至。」先主頓足曰:「噫!三弟休矣!」(劉備知道他的三弟性格暴烈,容易闖禍。)及至覽表,果報張飛凶信。(果然不幸而猜中!)先主放聲大哭,昏絕於地。(劉備太難受了,又死了一個兄弟,真是「福無雙至,禍不單行」啊!)眾官救醒。次日,人報一隊軍馬驟風而至。先主出營觀之。良久,見一員小將,白袍銀鎧,滾鞍下馬,伏地而哭,乃張苞也。(張飛的兒子也趕過來報喪。)苞曰:「范疆、張達殺了臣父,將首級投吳去了!」

張苞哭訴

先主哀痛至甚,飲食不進。(劉備已經悲痛得不能自持。)群臣苦諫曰:「陛下方欲為二弟報仇,何可先自摧殘龍體?」(男子漢大丈夫,既要報仇,首先就要強壯自己,怎可整天哭哭啼啼摧殘自己的身體?)先主方才進膳,(這話說得有理,劉備總算聽進去了。)遂謂張苞曰:「卿與吳班,敢引本部軍作先鋒,為卿父報仇否?」苞曰:「為國為父,萬死不辭!」(張苞當然報父仇心切。)先主正欲遣苞起兵,又報一彪軍風擁而至。先主令侍臣探之。須臾,侍臣引一小將軍,白袍銀鎧,入營伏地而哭。先主視之,乃關興也。(又來了一個要報父仇的。)

關興哭訴

先主見了關興,想起關公,又放聲大哭。眾官苦勸。先主曰:「朕想布衣時,與關、張結義,誓同生死;今朕為天子,正欲與兩弟同享富貴,不幸俱死於非命!見此二侄,能不斷腸!」言訖又哭。(劉備本來就很會哭,現在更是眼淚不斷線。)

劉備痛哭不已

眾官曰:「二小將軍且退。容聖上將息龍體。」侍臣奏曰:「陛下年過六旬,不宜過於哀痛。」先主曰:「二弟俱亡,朕安忍獨生!」言訖,以頭頓地而哭。(堂堂一國之君,何作婦人之態?)多官商議曰:「今天子如此煩惱,將何解勸?」馬良曰:「主上親統大兵伐吳,終日號泣,于軍不利。」(是啊,整天號哭,怎麼帶兵打仗呢?)陳震曰:「吾聞成都青城山之西,有一隱者,姓李,名意。世人傳說此老已三百餘歲,(瞎說,不可能有如此高壽之人!)能知人之生死吉凶,乃當世之神仙也。何不奏知天子,召此老來,問他吉凶,勝如吾等之言。」遂入奏先主。先主從之,(劉備也相信神仙。)即遣陳震齎詔,往青城山宣召。(呵呵,我朝有個哭皇帝,懇請神仙來開導。)

震星夜到了青城,令鄉人引入山谷深處,遙望仙庄,清雲隱隱,瑞氣非凡。忽見一小童來迎曰:「來者莫非陳孝起乎?」震大驚曰:「仙童如何知我姓字!」童子曰:「吾師昨者有言:今日必有皇帝詔命至;使者必是陳孝起。」震曰:「真神仙也!人言信不誣矣!」(呵呵,寫得神乎其神!)遂與小童同入仙庄,拜見李意,宣天子詔命。李意推老不行。(老規矩,高人不能一請就去,必須推辭一番。)震曰:「天子急欲見仙翁一面,幸勿吝鶴駕。」再三敦請,李意方行。(一而再,再而三,至少三請才能答應下來。)即至御營,入見先主。先主見李意鶴髮童顏,碧眼方瞳,灼灼有光,身如古柏之狀,知是異人,優禮相待。(首先這個外貌就能把人給鎮住:果然仙風道骨,不是凡人。)李意曰:「老夫乃荒山村叟,無學無識。(客氣的話,謙虛之詞,是必須首先說出來的。)辱陛下宣召,不知有何見諭?」先主曰:「朕與關、張二弟生死之交,三十餘年矣。今二弟被害,親統大軍報仇,未知休咎如何。久聞仙翁通曉玄機,望乞賜教。」(皇帝折腰問吉凶,好大的面子!)李意曰:「此乃天數,非老夫所知也。」(居然來一個「天機不可泄漏」。)先主再三求問,(還要人家當皇帝的再三問,這個隱士真能折騰人。)意乃索紙筆畫兵馬器械四十餘張,畫畢便一一扯碎。又畫一大人仰卧於地上,傍邊一人掘土埋之,上寫一大「白」字,(什麼意思?模模糊糊,模稜兩可,叫人難以理解;不過基本意思還是可以體會的:可能是說此行不大吉利吧!)遂稽首而去。(做完這些動作馬上就行禮告辭。)先主不悅,(人都愛聽好話,皇帝尤其如此。一句奉承話都不說,劉備當然不高興。)謂群臣曰:「此狂叟也!不足為信。」(不喜歡他,自然也就不相信他。)即以火焚之,(那些亂七八糟的碎紙當然也就沒有什麼保存價值,點把火燒掉算了。)便催軍前進。(山野狂老頭子,別理他,咱們趕快辦正事:揮兵伐吳!)

張苞入奏曰:「吳班軍馬已至。小臣乞為先鋒。」先主壯其志,即取先鋒印賜張苞。

任命張苞為先鋒

苞方欲掛印,又一少年將奮然出曰:「留下印與我!」視之,乃關興也。苞曰:「我已奉詔矣。」興曰:「汝有何能,敢當此任?」苞曰:「我自幼習學武藝,箭無虛發。」(呵呵,體內有張飛、關羽的遺傳基因:嚴重的英雄主義!)

關興不服

先主曰:「朕正要觀賢侄武藝,以定優劣。」(劉備倒想瞧一瞧下一代的武藝如何。)苞令軍士於百步之外,立一面旗,旗上畫一紅心。苞拈弓取箭,連射三箭,皆中紅心。(將門虎子,本事不小!)眾皆稱善。(得到眾官誇獎。)關興挽弓在手曰:「射中紅心何足為奇?」正言間,忽值頭上一行雁過。興指曰:「吾射這飛雁第三隻。」一箭射去,那隻雁應弦而落。(本事更大!)文武官僚,齊聲喝采。(引得滿場文武齊聲喝彩!——風頭比張苞更盛。)苞大怒,飛身上馬,手挺父所使丈八點鋼矛,大叫曰:「你敢與我比試武藝否?」(張苞處於下風,不服氣,要真刀真槍對著干、對著比。)興亦上馬,綽家傳大砍刀縱馬而出曰:「偏你能使矛!吾豈不能使刀!」(我怕你?關興立即持刀縱馬應戰。——兩個年青人都是乃父一樣的脾氣:英雄氣概,不服輸!)

二將方欲交鋒,先主喝曰:「二子休得無禮!」興、苞二人慌忙下馬,各棄兵器,拜伏請罪。(被劉備喝住,也只有劉備喝得住。弄不好要出人命的,當然應該及時制止。)先主曰:「朕自涿郡與卿等之父結異姓之交,親如骨肉;今汝二人亦是昆仲之分,正當同心協力,共報父仇;奈何自相爭競,失其大義!父喪未遠而猶如此,況日後乎?」(語重心長地嚴厲批評:我們遭此大難,血海深仇未報,你們兩個就在這裡骨肉相爭、刀槍相向?你們也太不懂事了!)二人再拜伏罪。(批評得有道理,又是皇帝大伯的金口玉言,二人敢不伏罪?)

劉備訓斥二人

先主問曰:「卿二人誰年長?」苞曰:「臣長關興一歲。」先主即命興拜苞為兄。二人就帳前折箭為誓,永相救護。(劉備在處理人際關係上是很有一套的。)先主下詔使吳班為先鋒,令張苞、關興護駕。水陸並進,船騎雙行,浩浩蕩蕩,殺奔吳國來。(主力全部出動,懷著必勝的信心!)

水陸並進

卻說范疆、張達將張飛首級,投獻吳侯,細告前事。孫權聽罷,收了二人,乃謂百官曰:「今劉玄德即了帝位,統精兵七十餘萬,御駕親征,其勢甚大,如之奈何?」

孫權問計

(七十萬人出征,相當於後世的淮海戰役,夠厲害的!不過可能有誇張,據《三國志,蜀書》記載,蜀國全國只有二十六萬戶,九十六萬人,怎麼可能出兵七十萬?)百官盡皆失色,面面相覷。(東吳人才很多,謀士如雲,但膽小懼戰的不少。當年曹操大軍下江南時,東吳的臣子們中主降的也很多。)諸葛瑾出曰:「某食君侯之祿久矣,無可報效,願舍殘生,去見蜀主,以利害說之,使兩國相和,共討曹丕之罪。」(為何還要「舍殘生」?可見那個時代很野蠻,斬殺來使的現象頻頻發生。)

諸葛瑾自告奮勇

權大喜,即遣諸葛瑾為使,來說先主罷兵。(兩虎相爭,必有一傷,何況身邊還有個更加強大的魏國在那裡等著漁利呢,所以孫權也很不想戰。)正是:兩國相爭通使命,一言解難賴行人。

第八十二回 孫權降魏受九錫 先主征吳賞六軍

卻說章武元年秋八月,先主起大軍至夔關,駕屯白帝城。前隊軍馬已出川口。近臣奏曰:「吳使諸葛瑾至。」

報:吳使諸葛瑾至

先主傳旨教休放入。(劉備也太小氣了,連東吳的使者都不讓入內,何況還是諸葛亮的哥哥。)黃權奏曰:「瑾弟在蜀為相,必有事而來。陛下何故絕之?當召入,看他言語。可從則從;如不可,則就借彼口說與孫權,令知問罪有名也。」(黃權說得有道理:主動權在你手中,可進可退,可從可不從,讓他進來,聽聽他怎麼說,有何不可?還可以讓他給孫權傳話。)

黃權勸說劉備

先主從之,召瑾入城。(還好,劉備還能接受不同意見。)瑾拜伏於地。(諸葛瑾尊敬地向劉備行大禮。)先主問曰:「子瑜遠來,有何事故?」瑾曰:「臣弟久事陛下,(先拉拉「近乎」。)臣故不避斧鉞,特來奏荊州之事。(我已作好了讓您刀劈斧砍的準備。——表示自己願為和解獻身。)前者,關公在荊州時,吳侯數次求親,關公不允。(你們的關公有錯在先,他讓我主失了面子。)後關公取襄陽,曹操屢次致書吳侯,使襲荊州;(是曹操在背後「使壞」。)吳侯本不肯許,(我們的吳侯沒有上曹操的當。)因呂蒙與關公不睦,故擅自興兵,誤成大事,(是呂蒙因個人成見,無組織無紀律,擅自出兵。——說鬼話,沒有孫權的命令,呂蒙敢出兵?)今吳侯悔之不及。此乃呂蒙之罪,非吳侯之過也。今呂蒙已死,冤讎已息。(給孫權開脫罪責,把責任全都往呂蒙身上推;反正呂蒙已經死了,擔多少冤枉罪責他都不會站出來說話了。)孫夫人一向思歸。今吳侯令臣為使,願送歸夫人,(把孫夫人送回來。)縛還降將,(把殺張飛的兩個人捆著送回來。——犧牲這兩個無足輕重的小人物。)並將荊州仍舊交還,(把荊州交還。——這可是豐厚的禮品、極大的讓步。)永結盟好,共滅曹丕,以正篡逆之罪。(目的是不要破壞共同抗曹的統一戰線。——孫吳方面頭腦清醒,看出此事事關重大,搞不好要兩敗俱傷,兩國都有可能因此被強大的魏國吃掉。)」

諸葛瑾談和解條件

先主怒曰:「汝東吳害了朕弟,今日敢以巧言來說乎!」(對方提出如此優厚的和解條件,劉備該「見好就收」了吧?不,他已經鑽進牛角尖里拔不出來了,仍在念念不忘為「朕弟」報仇,哪怕是以江山作代價也在所不惜!)瑾曰:「臣請以輕重大小之事,與陛下論之:陛下乃漢朝皇叔,今漢帝已被曹丕篡奪,不思剿除;卻為異姓之親,而屈萬乘之尊:是舍大義而就小義也。(保衛漢室和結義兄弟,哪個輕?哪個重?)中原乃海內之地,兩都皆大漢創業之方,陛下不取,而但爭荊州:是棄重而取輕也。(地盤也應有輕重之分。)天下皆知陛下即位,必興漢室,恢復山河;今陛下置魏不問,反欲伐吳:竊為陛下不取。(要知道天下人的心情,不要違背天下人的心愿。)」(諸葛瑾高瞻遠矚,深入透徹,侃侃而談,言之有理。)先主大怒曰:「殺吾弟之仇,不共戴天!欲朕罷兵,除死方休!(劉備卻斷然拒絕,還把話給說死了。)

劉備大怒

不看丞相之面,先斬汝首!(毫不客氣!)今且放汝回去,說與孫權:洗頸就戮!(讓孫權「洗頸就戮」?有這麼容易?你應該知道,你的實力小於東吳啊!)」諸葛瑾見先主不聽,只得自回江南。(忠言逆耳,聽不進去啦,只好算了,咱打道回府吧!)

趕走諸葛瑾

(劉備堅持要打,認為自己一定打得贏)

卻說張昭見孫權曰:「諸葛子瑜知蜀兵勢大,故假以請和為辭,欲背吳入蜀。此去必不回矣。」(張昭想入非非,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權曰:「孤與子瑜,有生死不易之盟;孤不負子瑜,子瑜亦不負孤。(疑人不用,用人不疑,孫權大氣,絕對相信諸葛瑾。)昔子瑜在柴桑時,孔明來吳,孤欲使子瑜留之。子瑜曰:弟已事玄德,義無二心;弟之不留,猶瑾之不往。(他們兄弟倆都是忠誠事主之人。)其言足貫神明。今日豈肯降蜀乎?孤與子瑜可謂神交,非外言所得間也。(孫權言談中的一個「間」字,有對張昭批評之意。)」正言間,忽報諸葛瑾回。權曰:「孤言若何?」張昭滿面羞慚而退。(事實戳穿了流言蜚語。——張昭,一個老資格謀士,竟然毫無根據地去主公面前搬弄同僚的是非,做人不大地道啊!)瑾見孫權,言先主不肯通和之意。權大驚曰:「若如此,則江南危矣!」(孫權看出事情的嚴重性。)

諸葛瑾向孫權彙報

階下一人進曰:「某有一計,可解此危。」視之,乃中大夫趙咨也。權曰:「德度有何良策?」咨曰:「主公可作一表,某願為使,往見魏帝曹丕,陳說利害,使襲漢中,則蜀兵自危矣。」(三足鼎立,A、B、C三隻角可以變換、組合。)權曰:「此計最善。但卿此去,休失了東吳氣象。」(既要讓曹丕出手相救,又不要丟了我東吳的臉面。)咨曰:「若有些小差失,即投江而死,安有面目見江南人物乎!」(忠心耿耿,鐵骨錚錚,斬釘截鐵,以死相報!)

孫權派特使向曹丕求援

權大喜,即寫表稱臣,(孫權把自己的身段放得很低,承認曹丕是自己的皇上。)令趙咨為使。星夜到了許都,先見太尉賈詡等並大小官僚。(先疏通魏國朝廷的大小官僚,好讓他們在曹丕面前美言幾句。)

次日早朝,賈詡出班奏曰:「東吳遣中大夫趙咨上表。」曹丕笑曰:「此欲退蜀兵故也。」(曹丕厲害,還沒看見東吳使者,就猜出了孫權肚子里的那幾根彎彎腸子。)即令召入。咨拜伏于丹墀。丕覽表畢,遂問咨曰:「吳侯乃何如主也?」(讓臣子評價自己的主公?這就有點強人所難了。)

曹丕問:吳侯乃何如主也?

咨曰:「聰明、仁智、雄略之主也。」(當然只會說好話。)

趙咨簡潔回答

丕笑曰:「卿褒獎毋乃太甚?」(曹丕是想聽不好的評價。)

曹丕對趙咨的回答不相信

咨曰:「臣非過譽也。吳侯納魯肅於凡品,是其聰也;拔呂蒙於行陣,是其明也;獲于禁而不害,是其仁也;取荊州兵不血刃,是其智也;據三江虎視天下,是其雄也;屈身於陛下,是其略也:以此論之,豈不為聰明、仁智、雄略之主乎?」(哇,一大串排比句,洋洋洒洒,從多方面給予孫權以極高的評價,全面,周到,出色……而且文采飛揚,口若懸河,一氣呵成。這個使者了不起,人才啊!)

趙咨口若懸河

丕又問曰:「吳主頗知學乎?」(曹丕的文學水平很高,有意以己之長,比人之短。)

曹丕問:吳侯懂得治學嗎?

咨曰:「吳主浮江萬艘,帶甲百萬,任賢使能,志存經略;(首先強調吳主的領導能力很強。)少有餘閑,博覽書傳,歷觀史籍,(還能抓緊一切業餘時間看書、學習,博覽群書,著重看傳記、史籍。——顯示政治家的閱讀特色。)

趙咨:我主博覽群書

采其大旨,不效書生尋章摘句而已。(不是書獃子,不是尋章摘句,賣弄才華,而是吸取書中的大道理:學而不腐,讀而不呆,學以致用,雄才大略。——影射曹丕:你不過是「尋章摘句」而已。)」

反諷曹丕

丕曰:「朕欲伐吳,可乎?」(用這樣的話問人家使者,自然是帶有一種威脅性。)

曹丕發出威脅之語

咨曰:「大國有征伐之兵,小國有御備之策。」(回答得不卑不亢。)丕曰:「吳畏魏乎?」(簡直是在戲弄人!)咨曰:「帶甲百萬,江漢為池,何畏之有?」(這時候絕對不能示弱,便昂然作答,氣勢磅礴,並發出反問,以加重語氣。)

趙咨昂然作答

丕曰:「東吳如大夫者幾人?」(曹丕欣賞趙咨的才能和勇氣。)咨曰:「聰明特達者八九十人;如臣之輩,車載斗量,不可勝數。」(這不僅是個人的謙虛,而是要讓曹丕不敢小覷東吳。)丕嘆曰:「使於四方,不辱君命,卿可以當之矣。」(不鬥不成交,曹丕不禁對趙咨的人品、勇氣和水平表示欽佩。)

曹丕欽佩趙咨

(古往今來在外交活動上都免不了唇槍舌戰、機智幽默。)|

(曹丕)於是即降詔,命太常卿邢貞齎冊封孫權為吳王,加九錫。(你尊我為帝,我就封你為王,互相戴高帽子;其實都是實力在起作用。)趙咨謝恩出城。大夫劉曄諫曰:「今孫權懼蜀兵之勢,故來請降。(說得沒錯。)以臣愚見:蜀、吳交兵,乃天亡之也;今若遣上將提數萬之兵,渡江襲之,蜀攻其外,魏攻其內,吳國之亡,不出旬日。(東吳來求救,他卻主張乘機滅掉東吳。)吳亡則蜀孤矣。(他的觀點是:東吳滅亡了,蜀國就孤立了。)陛下何不早圖之?」

劉曄建議乘機滅吳

丕曰:「孫權既以禮服朕,朕若攻之,是沮天下欲降者之心;不若納之為是。」(人家來臣服你,你卻去消滅人家,以後誰還來投降?——還是曹丕看問題更深一層。)劉曄又曰:「孫權雖有雄才,乃殘漢驃騎將軍、南昌侯之職。官輕則勢微,尚有畏中原之心;若加以王位,則去陛下一階耳。今陛下信其詐降,崇其位號以封殖之,是與虎添翼也。」(你不打他也就罷了,為什麼還要封他為王。有了「王」的稱號,他就更厲害了。——其實,這只是給孫權一個虛頭銜,起不了多大的實際作用。)丕曰:「不然。朕不助吳,亦不助蜀。待看吳、蜀交兵,若滅一國,止存一國,那時除之,有何難哉?(曹丕的觀點是:「兩虎相爭,必有一傷。」「鷸蚌相爭,漁翁得利。」)

曹丕另有打算

朕意已決,卿勿復言。(一錘定音!)」遂命太常卿邢貞同趙咨捧執冊錫,徑至東吳。(派官員隨同趙咨去東吳舉行隆重的封王儀式。——演戲就要演得像,要演得比真的還要真!)

卻說孫權聚集百官,商議御蜀兵之策。(孫權這個主公比較講民主,善於集中眾人的智慧,每次大戰之前都要召集文武百官商討,讓大家暢所欲言。不過意見多了,孫權有時候也會左右搖擺、舉棋不定。)忽報:魏帝封主公為王,禮當遠接。顧雍諫曰:「主公宜自稱上將軍、九州伯之位,不當受魏帝封爵。」(謀士顧雍認為,接受魏國皇帝的封號,面子上不好看,顯得吳國臣服魏國了,不如自稱、自封為好。)權曰:「當日沛公受項羽之封,蓋因時也;何故卻之?」(孫權以當年劉邦也曾接受項羽之封為由,決定接受曹丕賜的封號。)遂率百官出城迎接。(不但接受,還隆重迎接。)邢貞自恃上國天使,入門不下車。(你以為孫權真的臣服了?)張昭大怒,厲聲曰:「禮無不敬,法無不肅,而君敢自尊大,豈以江南無方寸之刃耶?」(張昭發火了,狠狠地教訓、威脅了曹魏的使者幾句。)邢貞慌忙下車,(老百姓的俗話:蠟燭,不點不著。)與孫權相見,並車入城。忽車後一人放聲哭曰:「吾等不能奮身捨命,為主並魏吞蜀,乃令主公受人封爵,不亦辱乎!」眾視之,乃徐盛也。(武將徐盛性烈氣盛,對孫權接受曹丕的封號感到屈辱,當場發作!)邢貞聞之,嘆曰:「江東將相如此,終非久在人下者也!」(使者邢貞心裡明白了:東吳表面臣服,內心是不服的,將相都桀驁不馴,他們不可能長期臣服魏國。自己擺架子,顯然是一個不知天高地厚的重大失誤。)

卻說孫權受了封爵,眾文武官僚拜賀已畢,命收拾美玉明珠等物,遣人齎進謝恩。(孫權按照禮儀隆重地接受封號。——討好曹丕,期盼曹丕能出兵相助。)

孫權派人謝恩

早有細作報說蜀主引本國大兵,及蠻王沙摩柯番兵數萬,又有洞溪漢將杜路、劉寧二枝兵,水陸並進,聲勢震天。水路軍已出巫口,旱路軍已到秭歸。(前線軍情馬上嚴峻起來!)

報:劉備大軍水陸並進

時孫權雖登王位,奈魏主不肯接應,(可是曹丕狡猾狡猾的,口惠而實不至,就是不出兵。)乃問文武曰:「蜀兵勢大,當復如何?」眾皆默然。(將相們信心不足,情緒不高。)權嘆曰:「周郎之後有魯肅,魯肅之後有呂蒙,今呂蒙已亡,無人與孤分憂也!」(遣將不如激將,孫權拿話刺激將相們。——養兵千日,用兵一時,到了危急關頭你們都當縮頭烏龜?)

孫權激將

言未畢,忽班部中一少年將,奮然而出,伏地奏曰:「臣雖年幼,頗習兵書。願乞數萬之兵,以破蜀兵。」(還是年輕人有勇氣!)權視之,乃孫桓也。

孫桓請纓

桓字叔武,其父名河,本姓俞氏,孫策愛之,賜姓孫,因此亦系吳王宗族。(孫氏家族中過繼過來的一支。)河生四子,桓居其長,弓馬熟嫻,常從吳王征討,累立奇功,官授武衛都尉;時年二十五歲。(武藝高強,功勛卓著,年輕有為。)

(1946年8月,蔣介石派上將劉峙率14個整編師、32個旅,約30萬人來到冀魯豫戰場找劉、鄧野戰軍決戰。

劉 峙

另追加兩員大將協助劉峙:一個是新任國防部長「小諸葛」白崇禧,一個是參謀總長陳誠。而這時,劉、鄧手下兵員不足5萬,武器裝備也比劉峙他們差遠了。面對幾倍於己的強敵,劉、鄧召集各縱隊領導開會,商量對策。

劉伯承指著軍用地圖說:「劉峙的前鋒兵分兩路:一路,3個整編師,指向東明、定陶、曹縣;另一路,一個軍,兩個整編師,從碭山、虞城等地指向西北;以優勢兵力對我實行鉗形攻勢,分進合擊,企圖將我軍一舉圍殲。我軍應趁其兩鉗尚未合攏之際,將其中的一鉗折斷。」

鄧小平說:「目前敵強我弱,形勢嚴峻,必須咬緊牙關打好這一仗,這可以減輕陳毅、李先念他們那裡的壓力,對全局有利。也有人主張避敵鋒芒,撤到黃河以北去休整,爾後再尋機南下殲敵。想聽聽你們的意見。」

各縱隊的司令、政委都「悶」著,一聲不吭。與會者都是率領上萬人馬、身經百戰的指揮員,現在不足5萬人要去對付敵人的30萬,面對如此嚴重的戰略大局,是打是撤?一時難下決心。

鄧小平看看大家,又說:「你們打累了,部隊打累了,需要休整,需要補充,這個,我理解。可是,從全局考慮……」

沒等鄧小平說完,31歲的6縱司令員王近山就「霍」地站起來表態:

王近山

「我主張打!我們6縱是年輕的縱隊,就先拿我們去和敵人拼!只要主力縱隊能夠保存下來,晉冀魯豫解放區能夠保存下來,即使把我們6縱拼光了也『值』!如果6縱打剩一個旅,我當旅長;打剩一個團,我當團長;打剩一個連,我當連長;全打光了,對得起黨,對得起太行山的父老鄉親!」一席話鏗鏘有力、擲地有聲,全場為之震動!

不管哪一代,打天下就得要有敢打敢拼的血性男兒!)

權曰:「汝有何策勝之?」(孫權問他的打算。——你勇於請纓是好的,但你有沒有如何完成任務的謀略、方案。)桓曰:「臣有大將二員:一名李異,一名謝旌,俱有萬夫不當之勇。乞數萬之眾,往擒劉備。」(有點答非所問,看來他事先並沒作任何準備。)權曰:「侄雖英勇,爭奈年幼;必得一人相助,方可。」(孫權不放心。——顯然對孫桓的回答不夠滿意。)虎威將軍朱然出曰:「臣願與小將軍同擒劉備。」(有大將願意站出來協助。)權許之,遂點水陸軍五萬,封孫桓為左都督,朱然為右都督,即日起兵。(孫權同意了,立即調兵遣將。他認為這樣安排比較穩妥。)哨馬探得蜀兵已至宜都下寨,孫桓引二萬五千軍馬,屯於宜都界口,前後分作三營,以拒蜀兵。(且看這位年輕將領怎樣指揮打仗。)

卻說蜀將吳班領先鋒之印,自出川以來,所到之處,望風而降,兵不血刃,直到宜都;(東吳的外圍部隊不行嘛!)探知孫桓在彼下寨,飛奏先主。時先主已到秭歸,聞奏怒曰:「量此小兒,安敢與朕抗耶!」(居然派一個年輕的無名之輩來和我劉備對陣,太小看人了!)關興奏曰:「既孫權令此子為將,不勞陛下遣大將,臣願往擒之。」(年輕人對付年輕人。)先主曰:「朕正欲觀汝壯氣。」即命關興前往。(劉備想想,也好,可以順便看看下一代的本事。)興拜辭欲行,張苞出曰:「既關興前去討賊,臣願同行。」(有這樣的立功機會,張苞當然不會放過。)先主曰:「二侄同行甚妙,但須謹慎,不可造次。」(劉備批准,但交待他們要謹慎小心。)

二人拜辭先主,會合先鋒,一同進兵,列成陣勢。(兩邊都是年輕將領擔綱,且看雙方較量的結果如何。)

孫桓聽知蜀兵大至,合寨多起。

孫桓起兵迎戰

兩陣對圓,桓領李異、謝旌立馬於門旗之下,見蜀營中,擁出二員大將,皆銀盔銀鎧,白馬白旗:(戴孝,復仇之哀兵也!)上首張苞挺丈八點鋼矛,下首關興橫著大砍刀。(雙方都啟用年輕將領:東吳方面,孫桓,25歲。蜀漢方面,張苞,20歲;關興,年齡不詳,估計和張苞差不多。

和孫桓、關興、張苞不同的是,他們沒有當大官的親人,他們沒有政治背景,他們都是從最基層一槍一刀殺出來的。)苞大罵曰:「孫桓豎子!死在臨時,尚敢抗拒天兵乎!」桓亦罵曰:「汝父已作無頭之鬼;今汝又來討死,好生不智!」(古代作戰,先要對罵一通,然後再動手較量。)張苞大怒,挺槍直取孫桓。桓背後謝旌,驟馬來迎。兩將戰有三十餘合,旌敗走,苞乘勝趕來。(看來張飛把兒子的武功培養得不錯,果然是有其父必有其子。)李異見謝旌敗了,慌忙拍馬輪蘸金斧接戰。張苞與戰二十餘合,不分勝負。(這個李異看來比較厲害。)吳軍中裨將譚雄,見張苞英勇,李異不能勝,卻放一冷箭,

譚雄放冷箭

正射中張苞所騎之馬。(放冷箭,這在古代是認為不夠光明正大的。)那馬負痛奔回本陣,未到門旗邊,撲地便倒,將張苞掀在地上。李異急向前輪起大斧,望張苞腦袋便砍。(不好,張苞性命危險!)忽一道紅光閃處,李異頭早落地,(怎麼回事,在後面追打的人反倒人頭落地?)原來關興見張苞馬回,正待接應,忽見張苞馬倒,李異趕來,興大喝一聲,劈李異於馬下,救了張苞。(原來是關興縱馬出刀救了張苞!——在內部爭強好勝,對外還是一致的。)乘勢掩殺,

蜀軍乘勢掩殺

孫桓大敗。各自鳴金收軍。(蜀國這邊贏了一仗。)

次日,孫桓又引軍來。張苞、關興齊出。關興立馬於陣前,單搦孫桓交鋒。(有本事,主將出來較量!)桓大怒,(爺爺怕你?)拍馬輪刀,與關興戰三十餘合,氣力不加,大敗回陣。(將門虎子,關興的武功了得!孫桓的武功還是稍遜一籌。)二小將追殺入營,吳班引著張南、馮習驅兵掩殺。(蜀軍抓住時機,乘勝擴大戰果!)張苞奮勇當先,殺入吳軍,正遇謝旌,被苞一矛刺死。(張苞勇不可擋,立下首功!)吳軍四散奔走。蜀將得勝收兵,(蜀國又贏了第二仗。)只不見了關興。(關興到哪裡去了?會不會出什麼事情?)張苞大驚曰:「安國有失,吾不獨生!」(雖然在一起時常常會爭功,但打小在一起長大,兄弟情深。)言訖,綽槍上馬。(張苞放心不下,親自提著搶去尋找。)尋不數里,只見關興左手提刀,右手活挾一將。(找到關興了,不但沒出事,還抓到一個俘虜,好樣的!)苞問曰:「此是何人?」興笑答曰:「吾在亂軍中,正遇仇人,故生擒來。」苞視之,乃昨日放冷箭的譚雄也。(原來是昨天放冷箭的那個人。)苞大喜,同回本營,斬首瀝血,(殺仇人以雪恨。)祭了死馬。(馬是無言的親密戰友。)遂寫表差人赴先主處報捷。(打了兩個勝仗,兩員小將急不可耐地向皇帝大伯報捷。)

孫桓折了李異、謝旌、譚雄等許多將士,力窮勢孤,不能抵敵,即差人回吳求救。(孫桓承認失敗了,只得向孫權求救。——兩邊的小將較量,還是蜀國方面更強。)蜀將張南、馮習謂吳班曰:「目今吳兵勢敗,正好乘虛劫寨。」班曰:「孫桓雖然折了許多將士,朱然水軍現今結營江上,未曾損折。今日若去劫寨,倘水軍上岸,斷我歸路,如之奈何?」(吳班作為先鋒部隊的總負責將領,考慮問題比較周全,處事比較謹慎。)南曰:「此事至易:可教關、張二將軍,各引五千軍伏于山谷中;如朱然來救,左右兩軍齊出夾攻,必然取勝。」(張南腦子活,想到了一個好點子。)班曰:「不如先使小卒詐作降兵,卻將劫寨事告與朱然;然見火起,必來救應,卻令伏兵擊之,則大事濟矣。」(吳班也很聰明,在張南計謀的基礎上又加以發展。)馮習等大喜,遂依計而行。(得到大家的同意、讚賞,便依照這個計謀開始行動。——蜀漢方面開局打得不錯。)

卻說朱然聽知孫桓損兵折將,正欲來救,忽伏路軍引幾個小卒上船投降。然問之,小卒曰:「我等是馮習帳下士卒,因賞罰不明,特來投降,就報機密。」然曰:「所報何事?」小卒曰:「今晚馮習乘虛要劫孫將軍營寨,約定舉火為號。」(這說的都是實情。——當然是為了引朱然上鉤。)朱然聽畢,即使人報知孫桓。(報知孫桓!這事就不好辦了,孫桓會早作準備的。吳班辦事百密一疏,這一下完了!)報事人行至半途,被關興殺了。(呵呵,原來還埋伏了這麼一手,厲害!)朱然一面商議,欲引兵去救應孫桓。(果然上鉤了。)部將崔禹曰:「小卒之言,未可深信。倘有疏虞,水陸二軍盡皆休矣。(此人有見識。)將軍只宜穩守水寨,某願替將軍一行。」(既有見識,又忠義、勇敢,最危險的擔子自己主動報名挑起來。)然從之,遂令崔禹引一萬軍前去。是夜,馮習、張南、吳班分兵三路,直殺入孫桓寨中,四面火起,吳兵大亂,尋路奔走。(打了孫桓一個措手不及!——白天打仗,晚上防劫營,此乃老生常談。孫桓連這個都不懂?還是太嫩了!)

且說崔禹正行之間,忽見火起,急催兵前進。(趕快走,快救孫桓去!)剛才轉過山來,忽山谷中鼓聲大震:左邊關興,右邊張苞,兩路夾攻。(還救別人呢,自身都難保!)崔禹大驚,方欲奔走,正遇張苞;交馬只一合,被苞生擒而回。(一個既聰明又忠勇之人,可惜武功太差,只打了一個回合就叫人家給生擒活捉了!這種人只可當謀士,怎可為將?)朱然聽知危急,將船往下水退五六十里去了。(是崔禹給他當了替死鬼。)孫桓引敗軍逃走,問部將曰:「前去何處城堅糧廣?」部將曰:「此去正北彝陵城,可以屯兵。」桓引敗軍急望彝陵而走。(要找一個好堅守、有飯吃的地方逃。——身為主將,連這點軍情都沒掌握,還要去問部下?幹什麼吃的?)方進得城,吳班等追至,將城四面圍定。(兵貴神速,吳班腳跟腳地追過來了!)關興、張苞等解崔禹到秭歸來。先主大喜,傳旨將崔禹斬卻,大賞三軍。(過去劉備喜歡優待俘虜,現在為報仇泄憤,也不執行俘虜政策了。)自此威風震動,江南諸將無不膽寒。(小將們為蜀軍打出了威風!)

卻說孫桓令人求救於吳王,吳王大驚,即召文武商議曰:「今孫桓受困於彝陵,朱然大敗於江中,蜀兵勢大,如之奈何?」(其實,有什麼可怕的?你孫權的力量比劉備大多了。據史料記載,當時三國的實力對比:人口,魏國,1386萬;吳國,240萬;蜀國,90萬。兵力,魏國,80萬;吳國,25萬;蜀國10萬。——羅貫中寫書,兵員人數誇大了。)張昭奏曰:「今諸將雖多物故,然尚有十餘人,何慮於劉備?可命韓當為正將,周泰為副將,潘璋為先鋒,凌統為合後,甘寧為救應,起兵十萬拒之。」(老謀士張昭看清了自己的力量。)權依所奏,即命諸將速行。此時甘寧已患痢疾,帶病從征。

孫權派兵增援

卻說先主從巫峽建平起,直接彝陵界分,七十餘里,連結四十餘寨;(可見兵力之強大。)見關興、張苞屢立大功,嘆曰:「昔日從朕諸將,皆老邁無用矣;復有二侄如此英雄,朕何慮孫權乎!」(劉備為自己有這樣的少年英雄而自豪。可是說話說走了嘴:你誇小將可以,幹嘛要貶老將?)

劉備誇讚二小將

正言間,忽報韓當、周泰領兵來到。先主方欲遣將迎敵,近臣奏曰:「老將黃忠,引五六人投東吳去了。」(五虎上將投敵?這太驚人了!)

報:黃忠投吳去了

先主笑曰:「黃漢升非反叛之人也;因朕失口誤言老者無用,彼必不服老,故奮力去相持矣。」(說者無心,聽者有意。看來劉備既有知人之明,又有自知之明;可是在戰略大事上為什麼不清醒、不聽諫?)即召關興、張苞曰:「黃漢升此去必然有失。賢侄休辭勞苦,可去相助。略有微功,便可令回,勿使有失。」(到底是久經沙場的老將,安排得穩妥有度。)

劉備派二小將接應黃忠

二小將拜辭先主,引本部軍來助黃忠。正是:老臣素矢忠君志,年少能成報國功。

童心從軍
推薦閱讀:

三國里的悲情英雄---張任
老不看三國,少不看水滸
三國演義分章節練習
商朝魔法|婦好的魔杖
三國那些紅顏,你喜歡哪一個?

TAG:三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