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構調整與發展方式轉變是我國經濟發展的方向-搜狐財經

結構調整與發展方式轉變是我國經濟發展的方向

來源:金融時報 2010年05月17日12:41我來說兩句(0)複製鏈接大中小大中小大中小  溫家寶總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今年是繼續應對國際金融危機、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關鍵一年,是全面實現「十一五」規劃目標、為「十二五」發展打好基礎的重要一年。2010年主要任務之一是「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調整優化經濟結構」。就此,筆者日前採訪了我國著名經濟學家,中國人民大學教授衛興華先生。  張一華:今年全國「兩會」的報告與討論,結構調整與發展方式轉變是熱點話題,您認為當前我國經濟領域在以上方面有哪些需要改進的問題?  衛興華:美國金融危機爆發後,我國經濟增長速度的下滑,雖然是外部衝擊觸發的,但內部結構失衡,尤其是經濟增長的出口依存度過高、國內消費需求不振是其內在原因。要實現國民經濟的全面、協調和可持續發展,必須著力深化體制改革,大力進行經濟結構調整、切實轉變經濟發展方式。  經濟結構不合理突出表現為總需求結構的失衡。經濟結構的內涵非常廣,既包括產業結構、消費結構、需求結構、分配結構、投資結構,也包括區域結構、部門結構,還包括產品結構、能源結構、就業結構,等等。影響經濟結構的因素有很多,如科技水平、宏觀經濟政策等,但最主要和最直接的是社會對最終產品的需求。我國經濟結構的諸多方面都存在著問題。我國總需求的失衡是全方位的,既表現為內需與外需的失衡,也表現為投資需求與消費需求的失衡,還表現為政府消費需求與居民消費需求增長的不協調。外部需求與投資需求中的結構不合理問題也很突出。  經濟發展方式不科學突出表現為經濟增長方式的非均衡、不可持續與低效率。我國的總需求結構失衡問題,反映在經濟發展方式方面,主要表現為經濟增長模式的非均衡、不可持續與低效率問題:在需求結構上,經濟增長主要依靠投資和出口拉動,有利於社會經濟良性發展的國內消費需求不振;在產業結構上,經濟增長主要依靠以第二產業的帶動,經濟社會效益較高的第三產業發展緩慢;在要素投入上,經濟增長主要依靠物質資源的消耗,而對經濟增長有決定作用的科技創新、勞動者素質提高以及管理創新等要素的作用相對薄弱。  張一華:我國宏觀經濟運行中短期內所表現出來的問題,是長期總需求結構失衡和經濟增長方式不合理積累的結果,有總需求結構失衡與經濟增長方式不合理的體制性問題,在宏觀經濟運行中長期存在並積累的矛盾,都有哪些深層次的體制性因素?  衛興華:一、分配機制不完善導致國民收入分配結構失衡,抑制了居民消費需求的提高。可支配收入是決定居民消費能力的主要因素之一。我國經濟轉型過程中,由於收入水平總體較低,收入來源渠道狹窄且不穩定,社會保障體系不健全等因素,居民消費支出缺乏快速穩定增長的基礎,而國民收入分配格局的不合理又進一步阻礙了消費需求的提升。  從總體來看,我國國民收入分配是向資本和政府傾斜的,企業可支配收入比例不斷上升、政府財政收入的比例也持續增加,二者的增加都在壓縮著居民可支配收入所佔的份額。1992~2007年,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再分配中的比重不斷下降,甚至其中的個別年份(如2002、2003、2005),再分配之後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中的比重反而低於在初次分配中的居民收入比重。這種現象與我國現行的財稅體制的某些環節產生的收入分配逆向調節作用有關。  二、價格形成機制不完善導致要素價格扭曲,加劇了產業結構的失衡。生產要素包括資本、勞動、自然資源等。如果這些要素的價格不反映市場供求狀況,甚至被人為壓低,就會降低投資成本,加速生產擴張。生產擴張所帶來的產能不能被低報酬勞動者的購買力所消化,就會產生生產過剩,並引發一系列的結構性矛盾。當前,我國價格形成機制,尤其是資源性要素的價格形成機制,嚴重偏離市場供求。  三、政府轉型滯後阻礙了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經濟發展實踐表明,政府主導經濟發展在特定時期內的確能保持經濟的持續快速增長,尤其是對於實施後發趕超戰略的落後國家而言,一個強有力的政府更是必須的。在我國由落後的農業國向工業化國家轉變、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軌的過程中,政府更是起到了主導的作用。我們面臨的國內外經濟環境發生了很大變化,政府主導經濟建設的模式也需要進行調整,政府的職能要進行轉型。經濟發展方式不科學、不合理,迫切需要政府通過自身職能的轉型引導經濟社會體制變革。當然,這些深層次的矛盾問題與我國經濟發展所處的特定階段和特殊國情有關,但離開了政府職能的變革與轉型,這些矛盾與問題是難以解決的。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的政府,在主導經濟社會建設上,固然起到了重要作用,但不能忽視其另一主要職能,即公共服務和維護市場。維持市場的有序運轉、搞好公共服務、追求社會公平,關注民生所需、實現科學發展,應是政府的職能所在。  四、現行財稅體制不利於經濟結構調整、發展方式轉變和收入分配的公平。我國現行的財稅體制是從1994年的分稅制改革沿襲下來的,它在推動經濟社會發展過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其間雖進行了一些局部調整,但總體框架沒變。隨著經濟環境發生變化,現有的財政分權體制容易使地方政府熱衷於引進和發展稅收貢獻比較大的大項目,從而產生投資擴張的衝動。  張一華:您對今後經濟結構調整與發展方式轉變的途徑有哪些思考和建議?  衛興華:一、調整收入分配格局,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可以說,擴大居民消費需求是解決總需求結構失衡的關鍵所在。從長期來看,擴大居民消費需求要從調整收入分配格局與完善社會保障機制著手,一方面提高大多數居民特別是弱勢群體的收入水平,另一方面降低居民的預防性儲蓄傾向。調整收入分配格局,第一,逐步形成居民、企業、政府可支配收入協調增長的機制,提高居民可支配收入在國民可支配總收入中的比重。第二,逐步形成勞動報酬與資本回報合理分配企業收益的機制,提高勞動者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例。第三,促進有助於增加居民財產性收入的機制的形成。第四,逐步形成向中低收入群體傾斜的經濟機制,在二次分配中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擴大中等收入者比重。  二、完善社會保障體系,減少居民的預防性儲蓄傾向。金融危機的爆發推動了我國社會保障體系的改進。未來將以「廣覆蓋、保基本、多層次、可持續」為制度建設的基本方針,加快社會保障改革與制度建設。一是要加快社會保障立法,完善社會保障制度。二是加大財政投入與轉移支付的力度,拓展其他籌資渠道。三是統籌城鄉發展,改變社會保障體系重城市輕農村的局面。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優先發展覆蓋面廣的最低生活保障、醫療衛生保障和基本養老保障,鼓勵有條件的地區在「三基」的基礎上進一步提高農民社會保障標準。四是完善社會救助和社會福利制度,關注弱勢群體。  三、以政府職能轉型為先導推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轉變需以政府為主導。政府除了採取宏觀調控,以財稅和金融槓桿推動發展方式轉變外,還要加快自身轉型,實現十七大報告提出的「建設服務型政府」的目標。  張一華:在深化財稅、金融等關鍵領域改革方面,我們還需要進一步完善哪些經濟體制的有效措施?  衛興華:調整經濟結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要有實質性進展,必須在深化改革上下功夫。首先需通過資源能源和其他生產要素的價格改革來重新配置資源,改變資源配置扭曲的現狀,而後深層次的金融領域、財稅系統、土地制度等改革也有必要依次推開。此外,國有壟斷行業、交通運輸行業等領域的改革也需同步推進。  財稅體制改革方面,要強化財政的公共服務職能,向調結構、保公平、惠民生轉變;在政府間財政安排上,通過全面推進省直管縣的財政體制,完善地方稅收體系,改革財政轉移支付制度,理順中央與地方及地方各級政府間財權事權關係;在稅制改革方面,降低總體稅負,減輕企業和居民負擔,同時調整稅收結構,合理分配稅負,使稅收真正體現「社會公平」的價值取向。  金融體制改革方面,首先應吸取金融危機的教訓,完善金融法律法規和基礎設施,保障金融市場的健康運行,防範並化解金融風險,構建既與國際金融市場接軌又符合我國國情的金融體系;逐步改革匯率制度,使之更符合現時的國際國內環境,並與人民幣在國際貨幣體系中地位的提升相協調;通過完善金融機構的利率定價機制和資本市場建設,推進利率市場化改革;通過發展區域性中小金融企業,解決中小企業直接融資問題;通過發展資本市場,引導中小企業進行間接融資;通過增加農村資金供給、完善農村社會信用體系,加快建立資本充裕、功能健全、服務完善的農村金融體系。
推薦閱讀:

出口退(免)稅三項政策有調整,新舊對比秒懂改哪兒了
盤點江蘇近年行政區劃調整 蘇南已無縣
彙算清繳應重視業務招待費的納稅調整
利吉避凶 2017年家居風水應當做何調整
前兩年價格翻倍 坦桑石價格調整未來漲幅或放緩

TAG:經濟 | 財經 | 經濟發展 | 發展 | 方式 | 搜狐 | 轉變 | 方向 | 調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