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剎海游泳場的回憶
上圖是1960年畫家宋步雲畫的著名油畫《什剎海游泳場》的照片。昨天中午,45年沒見面的從加拿大回來發小與我們幾位老鄰居聚會,中間又約來儘可能聯繫到的人,十二人興奮地聊到晚上10點多才散去。聊的話題都是童年北京城的往事。我問他,「你還記得咱倆最後一次見面在哪兒嗎?在什剎海體育場。是1968年8月22日下午,我記得非常清楚。」那天我們三個夥伴到什剎海游泳場游泳。下午二時整,我正在深水處仰泳,游泳場的高音喇叭傳來一條令人震驚的消息:「……20日12時,蘇軍坦克開進捷克斯洛伐克首都布拉格……」1968,捷克斯洛伐克中央第一書記杜布切可發起了名為「布拉格之春」的改革,但在蘇聯看來,其有脫離蘇聯控制的傾向。為了實行統一的「蘇聯體制」,蘇決定對捷進行武裝干涉。8月20日晚11時(東歐時間),布拉格機場接到一架蘇聯民航客機信號:「機械事故,要求迫降」,未予拒絕。客機一降落,數十名蘇軍「暴風」突擊隊衝出機艙迅速佔領機場。幾分鐘後,蘇第24空軍集團軍巨型運輸機開始降落,一分鐘一架。1小時後,一輛蘇聯大使館的汽車引路,蘇軍士兵直撲布拉格。與此同時,蘇陸軍總司令帕夫洛夫斯基大將指揮4個蘇軍裝甲師,1個空降師,1個東德師從波蘭直搗布拉格(西方向第一方面軍);駐德4個蘇軍師,1個東德師切斷捷西部邊界(西方向第二方面軍);駐匈牙利蘇軍8個師,匈軍2個師,保加利亞軍一部從南部進攻(西南方向第一方面軍);蘇波聯軍4個師進攻北部(西方向第三方面軍)。同時蘇軍對北大西洋公約組織與捷軍開始全面電子壓制。21日拂曉,蘇軍佔領布拉格,逮捕捷克斯洛伐克共產黨第一水杜布切克。在進攻開始6小時後,蘇軍控制了捷克全境。幾百萬捷軍被全部繳械,北約也沒來得及作出任何反應。鑒於所有人都還沒忘記1956年發生在匈牙利的悲劇,杜布切克並沒有組織抵抗,在這次事件中僅有80個捷克人被殺,與匈牙利事件相比,大大減少。「布拉格之春」是一次有重大意義的國際政治事件,標誌著華約內部的裂痕已經漸漸顯現,可視為東歐劇變的前奏與導火索。自此以後,中國開始備戰,時刻準備防止「蘇修」進攻中國。「林彪一號令」把黨中央、國務院、各大院校、軍事機關都疏散離北京;在大學裡打得不可開交兩派學生統統分配到基層單位;中學裡閑置的「老三屆」們則被「發配」到邊疆和廣大的農村;甚至對城裡的大爺大媽們提出「我們也有二隻手、不再城裡吃閑飯」的口號。一年間,北京市區人口「蒸發了」40多萬人。什剎海游泳場失去了青年主力軍,從此冷落了下來。也許今天4月10日,也許明天,朝鮮與韓國也像1968年8月20日那樣發生突然戰爭,攪亂全世界,我們的家門口「亂了」,我們已進暮年的老三屆是否還會被迫「第二次上山下鄉」。 什剎海游泳場元代積水潭亦被稱為北京的「古海港「。至元三十年忽必烈將新運河命名為通惠河。積水潭畔成為百貨聚散之地,由米面市、殺刺(珊瑚)市、緞子市、皮帽市、鵝鴨市、珠子市、鐵器市、柴炭市、窮漢市等。馬可·波羅贊之世界諸城無能與比。鼓樓前大街(今地安門大街)和積水潭北岸的斜街(今鼓樓西大街)兩旁酒樓茶肆密布,繁華非凡。明代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稱帝,明大將徐達攻入大都,將元大都改為北平府,因其規模超過南京,朱元璋命令縮小其城垣,於是北城牆南移約2.5公里至壩河以南(今北二環路位置)。由於新城牆西段位置是積水潭,為防禦元兵和避水,城牆西南角呈斜線,擇水窄處穿過,積水潭遂被分為城內城外兩部分。因北平府不再是國都,漕船不再北上,積水潭失去漕運總碼頭地位。洪武三十一年始,燕王朱棣經4年戰爭奪得帝位後,與永樂元年(1403年)朱棣下令改北平為北京,從永樂四年起開始營建北京宮殿,改造城池,開拓南城。永樂十八年,明朝正式遷都北京。由於通惠河部分被圈入皇城,積水潭不再是漕運港口。此後,積水潭水量日少,淺處變為陸地,在水窄處修建了德勝橋和銀錠橋,兩橋將水域隔成3個相連湖泊。自明代出現什剎海之名稱。得名一說緣於明代沿岸建有10座寺廟,故為「十剎海」或「什剎海」;另一說緣於後海西北岸有一廟宇字「什剎海寺」,因其方丈積德行善遠近聞什剎海,古寺名演化為地名、水名。清代北京城基本沿用明代水系,但什剎海水繼續減少。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疏浚什剎海及月牙河是水流方向改變,水由西海經月牙河注入前後海,由於是下游的前海倒流入後海,故有「銀錠觀山水倒流」之說。清權臣和珅曾在前海中部修築一南北向長堤,把前海分為兩部分,人稱和堤,東部稱前海,西部稱西小海。清末至明國初,每至夏季前荷花茂盛時,和堤上便聚集很多攤販,出售小吃和茶水,稱為荷花市場,是舊京城有名的消夏勝地。清末什剎海曾被分割數塊租給私人種稻。1949年前,什剎三海成為互不相通且被分割無序的臭水坑。1950年對全市河湖進行疏浚,當年什剎海清淤治理完畢。1952年已成臭水溝的月牙河被改造為暗溝,溝上建馬路,即李廣橋街。1965年改為柳蔭街。1966年後什剎海周邊環境遭到破壞。1983年10月西城區政府提出什剎海風景區整治方案,半年後完成一期整治工程。中央軍委及三總部、駐京部隊、中央駐京機關及北京市機關、區屬單位投入8.6萬人(次),拆除違章建築,騰退綠地,破冰清淤,打通環海道路,亮出水面,改善了環境。現已陸續建成和恢復匯通祠、銀錠橋、潭苑等景點10餘處。
民國以後,一直到北平和平解放這一段時間,什剎海包括前後海以及積水潭都處於「野水」狀態。由於上游供水不足,什剎海河泥淤塞,幾乎被垃圾填平,更無水流可言矣。西小海是一片稻田。1949年北平和平解放後,政府當年就開始動員疏通上遊河道,恢復了對什剎海的供水。1950年,北京市政府在解決市政道路建設的同時,對內城最大的水域,包括北海、中南海、什剎海、西小海、積水潭進行了全面治理。當年動員市民和郊區農民十萬人,清挖河底淤泥,砌築護岸,工程之大,在什剎海的歷史上前所未有。與此同時,把月牙河改為暗溝,並修成道路,改名李廣橋街,理順了水路。使水流經一段引河後,直接注入後海,在德勝橋處建閘,以控制兩邊的水位。
這次治理工程,還把西小海改建成天然游泳池,這個游泳池當時與陶然亭、東郊的工人體育場、玉淵潭的八一湖,並稱京城的四大天然游泳場,北京人都不乏關於這幾片水面的美好回憶。什剎海人民游泳場是我國最大的一個游泳場,全場面積為33500平方米,內有比賽池、淺水池等設備。夏天,北京市的勞動人民及學生們每天到這裡來游泳。那時候,老百姓花三五分錢就可以到露天游泳場游泳;冬天后海結冰後,冰面成為我們國家第一支冰球隊的訓練場地。這種情況一直持續到70年代初。
什剎海游泳場,隸屬於園林部門。1953年,當時的園林局一分為二,一部分人留在了園林局,另一部分到了新組建的體委,游泳場劃歸市體委管轄。1951年6月6日,什剎海人民游泳場舉行落成典禮。時任軍事委員會代總參謀長聶榮臻,北京市市長彭真、副市長吳晗、團中央書記馮文彬、全國青聯主席廖承志、作家老舍等出席了開幕式。開幕式上還進行了游泳、跳水和水球表演。
現在郭沫若故居東面,叫西小海,也叫蓮花泡子,因為水面上種植蓮藕。從1951年起,這塊水面逐漸被三座深水游泳池取代,有蘑菇池,還有深水跳台等水上設施。這就是什剎海人民游泳場。成了解放後北京市市民惟一可以買票游泳的公共空間。從1963年起,游泳場等被填埋,修建成運動場地,也就是北京市什剎海體育運動學校。當時什剎海人民游泳場夏天熱鬧非常,雖然設施簡陋,但售票處、更衣處都有,當時門票是每人兩分錢,如果人多,還能便宜到每人一分錢。當時的水很清亮,來回有人巡邏,比野泳強多了。50年代中後期,北京市民游泳熱情高漲,這和1956年毛澤東暢遊長江後發出的「到大江大河裡去」的呼籲有很大關係。在城市公共基礎設施很不完善的50年代初,人民游泳場還常被用作比賽場地。1954年9月12日,這裡舉行了歡迎蘇聯游泳隊來京友誼比賽大會,當時我國游泳混合隊和中國人民解放軍游泳代表隊參加了表演比賽,我國優秀游泳選手吳傳玉也參加了表演。蘇中兩國游泳運動員交換了隊旗,時任中央人民政府體育運動委員會秘書長的榮高棠和蘇聯游泳隊布格羅夫互贈了禮品。這一次,中國人見識了蘇聯游泳隊索洛金的持久力和轉彎時的驚人技巧。而比賽結束後,蘇聯游泳隊運動員精彩的滑稽跳水也讓北京人大開眼界。如果冬天有滑冰賽,淘氣的北京孩子會走到湖心島爬上樹觀看一場免費的國際賽事。什剎海人民游泳場1963年被漸漸填平,作為什剎海體校校址,隔著河堤的前海便開始了作為什剎海游泳場,使用了20年。除了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游泳場關閉了一段時間,其他的時候都是一直開著的。即便是在「文革」的時候,很多北京人也忘不了什剎海游泳場,還會來這裡暢遊一番。1965年,什剎海游泳場成立,和1951年成立的什剎海人民游泳場只有「人民」二字的區別,而這個詞在北京人的口頭稱謂中又經常省略。加上它們之間只隔一道河堤,西側是什剎海人民游泳場,東側就是什剎海前海,靠西南的一部分被用作「什剎海游泳場」。因此,在北京人的記憶中,這兩者常被混淆。對外開放的什剎海游泳場位於現在什剎海體校的東側,緊鄰什剎海。室外游泳場里有四個游泳池:一個俗稱「蘑菇池」的半圓形幼兒戲水池;一個北面淺,南面深,最深不超過1.2米的淺水池;一個50米標準比賽池;一個方形的跳水池。跳水池的南北兩側各有一個三米跳板和兩個一米跳板,中間是十米高的跳台。游泳場每年6月1日開場,到8月底就關閉了,每次1角錢,那時不實行循環場,而是兩小時一場,待上場清場後,工作人員搞好衛生,再放下一場的人,兩場間隔一小時。由於游泳場少,人多,去晚了,會買不到票,特別是在放暑假的時候,要想游泳就得早點去,買到游泳票後要在一個柵欄里等候,一開場大家就爭先恐後地往裡跑。游泳場里人很多,多數是中小學生,或在池中學游泳,或戲水乘涼,也有躺在岸邊長長的水泥地面曬場上曬太陽,西邊是成排的高大柳樹,非常愜意。那時候如果用像煮餃子似的來形容人多,一點也不過分。跳水池誰都可以跳,負責救護的人員坐在池邊高高的凳子上注視著每一個跳水的人,責任心很強。游泳場剛開場時,更衣室是兩座塗綠色油漆的木板房,後來才建起氣派的永久性的更衣室。每逢暑假期間,儘管售票處限制售票,游泳池裡還是常常人滿為患。簡直就像個大餃子鍋,根本沒法游泳,只能站在水裡洗個澡。游泳的人中是以青少年學生為主,中老年人不多。還有些外國人,人數很少。其中有一位外國老頭,他每次來游泳,就自由自在地躺在水面上,許多人圍著看他看熱鬧。游泳場內有一片近千平方米的曬場,全是水磨石的地面。游泳場的周邊,是原來的數十顆高大的柳樹,形成一道綠色的圍牆。游泳場有高音喇叭,高音喇叭每天從早到晚播個不停。晚場游泳不結束,附近的居民是沒法睡覺的。不過北京的夏天,人們都熱得無法早睡,正好聽著歌曲乘涼,這也算一大好處吧。喇叭里除了廣播游泳場的各種提示性條文,如進場注意事項、安全注意事項等等,還根據不同時期的政治形勢,播放各種音樂歌曲。頭一年播的歌曲有《打敗美帝野心狼》、《志願軍戰歌》、《金日成頌》以及一些蘇聯歌曲,如《喀秋莎》等,因為當時是抗美援朝時期。後來不同年份播放的歌曲也不同,三五反運動時播《三反歌》、《貪污分子你睜開眼》,朝鮮停戰時播《王大媽要和平》。還有仿蘇聯韻味的《萬歲,萬歲毛澤東》,歌唱中蘇友誼的《莫斯科北京》、《斯大林頌》。經常廣播的有《夫妻識字》、《兄妹開荒》、《南泥灣》等延安歌曲。播放《二郎山》是在川藏公路修建時期。一五計劃開始的時候播放《蟠龍山上鎖蟠龍》、《我們一定要解放台灣》。大躍進時播《社會主義好》。1957年以後播放了不少亞非拉歌曲,表示對世界革命的支持。經常播放的有《寶貝》、《星星索》、《河裡青蛙從哪裡來》(後來不知為什麼把青蛙改成了水蛭)等等。「文革」中播放語錄歌、大海航系靠舵手,游泳場的高音喇叭幾乎就是一個當年的政治晴雨表。
「文革」後,露天游泳池沒了,在前海的西沿兒開闢了天然游泳場,可游泳的面積擴大了許多,底部也是人工鋪成的混凝土池底,時間長了,底下也有淤泥。從游泳池到天然游泳場前進了一大步,能容納更多的人在這裡游泳、消夏乘涼了。只要買上5分錢的門票,可以盡情地游,不限時間,水面上還有負責救護的船隻,管理有序。游泳面積大概占前海三分之一,在靠近湖心島的地方隔著網,中間有個豁口,經常有膽大的人通過那個豁口游到湖心島,據說也有卡在豁口之間的喪命者。其餘三分之二的前海還包括相連的後海、積水潭等連成一片的水域是野泳者的樂園,這裡水草豐茂,甚至淤泥深陷。岸邊水不深,沒到腰部或胸前,水底有毛茸茸的水草,踩上去軟綿綿的。在什剎海的野泳充滿了驚險與刺激。1984年可能是由於環保和衛生的要求,關閉游泳場,北京人的合法露天游泳場消失了,平民的什剎海游泳地方,再也不允許游泳了,在原來游泳的老地方可見到「水深危險,禁止游泳」的告示牌。在北京人的印象中,什剎海每年吞沒幾個人是常情。80歲的什剎海居民李富珍說,做街道工作的她經常一天幾次路過什剎海,每年夏天,都有幾個孩子在什剎海沒了,有時幾具屍體就橫躺在荷花市場的邊上。所以一到夏天,她就擔心自己的三個孩子。「文革」開始的頭幾年,什剎海也是自盡者常選的地方,多的時候一天能打撈起四五具屍體。「面向著積水潭,背後是城牆,坐在石上看水中的小蝌蚪或葦葉上的嫩蜻蜓,我可以快樂地坐一天,心中完全安適,無所求也無所怕,像小兒安睡在搖籃里。」老舍當年描寫什剎海的情景挪移到現在,變成了什剎海酒吧一條街,充滿了銅臭味。2003年,劉心武發表《什剎海的情調空間不能失去》,強調保留什剎海為一處富於野趣的情調空間。面對充滿銅臭味的什剎海酒吧群,他憂心於過度開發的什剎海變為秦淮河的濃妝命運。
推薦閱讀:
※小雨中的回憶
※回憶起這段戀情一定會哭吧……
※你是我人生的過客 是我一生最溫馨的回憶
※792.看圖說話94~中央電視塔觀玉淵潭
※林彪元帥在草地里---中將劉忠的回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