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價值觀道德標準應是凝聚各個社會群體價值觀

2011年03月13日 16:31來源:合作經濟與科技 作者:張家福字型大小:T|T52人參與6條評論列印轉發核心提示:構建包容的社會價值觀。這裡的「包容」指的是一個能把各個社會群體價值判斷的主流價值觀容納、協調,讓大家達到一個對社會共識的認同。這就需要我們在政治、經濟等方面進行改革,使得利益分配機制能夠得到各方面的認同。本文摘自:《合作經濟與科技》2008年第20期,張家福(雲南財經大學經濟倫理研究所),原題:《從不道德行為來源探詢我國現代道德教育》人類歷史發展過程中,道德和道德教育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我國在改革開放以後,在政治、經濟方面得到了很大發展,但社會的發展是各方面協調發展,人們對道德的訴求日愈強烈。道德實現的一個重要途徑是道德教育。本文討論的是在眾多道德理論中,不道德行為的和塗爾幹道德理論對我國現代道德教育和實踐所具有的啟發和意義。道德對我們社會的作用是任何人都不能質疑的,隨著我國社會經濟、政治等多方面發展,道德的約束功能越來越顯現出其重要性。早在2,000多年前的古希臘,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就提出了他們的道德理論,並啟發和影響了後世道德教育。在我國古代教育的鼻祖——孔子也具有一套完整的道德教育理論,強調道德在人們實際生活中的重要作用,甚至起到了決定性作用。伴隨道德理論的發展,道德教育理論和實踐也不斷發展。現代社會日愈重視道德在社會生活中的作用,社會越進步,越是需要更完善的道德來調節人們的行為,以保證社會的正常穩定發展。一、不道德行為的及塗爾乾的道德教育理論20世紀前後,先後出現了塗爾乾的道德價值內化理論、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模式、阿德勒的個體心理觀、皮亞傑的認知結構取向、馬丁霍夫曼的異情和社會認知理論、科爾伯格普遍適用的多等級形式的道德發展的優勢範式等道德教育理論。在此,針對不道德行為的,塗爾乾的理論及基於這一理論發展和擴展的理論對我國現代社會道德教育具有極大的啟發作用。不道德行為的。「道德是基於道德原則的操作系統。因此,有道德的是與行為中正確操行的原則相關聯,行為是與已經接受的、認為什麼是正確的、善良的或正義的原則相一致的」。不道德行為正是違反了這一原則的行為。一旦認識到了不道德行為的,我們就能更好地區分道德和不道德行為,並且可以進一步避免不道德行為。R.D.米盧利用分類法使不道德概念化,認為不道德行為的三種是:不良偏好、缺乏對他人利益的關心、缺乏理性的自我控制。按照這三種可以劃分為六種類型的不道德行為。不良偏好是不道德行為的第一種,它包含了持有不道德原則或者是由於偏好導致的超出道德原則的行為兩種類型。前者是持有錯誤的道德原則,認為其行為是道德上要求的或者是道德所允許的;後者則是行為者已經意識到他所做的是錯的,但他更加喜歡某種目標的達成而放棄不做錯事的原則。超道德和道德冷漠構成了第二種不道德行為的——缺乏對他人利益的關心。超道德是指行為者沒有關於爭議行為的道德原則,即他不認為自己的行為是錯的,也不認為是對的。道德冷漠是指由於拔高了欲求的目標,而做了道德上不好的事,並且行為者完全沒有被行為的錯誤所打動。第三種不道德行為的是缺乏理性的自我控制,他包括道德疏忽和道德缺點兩種類型。道德疏忽是指行為者不能防止情緒和慾望歪曲自己的判斷,也就是說,持有道德原則的行為者不知道他的行為違背了自己的道德原則,並因此認為其行為是正確的。道德缺點指行為者願意避免做錯事,但其行為的慾望要比避免做錯事更強烈。這有點類似於由於偏好導致的不道德行為,但這裡並沒有放棄自己的道德原則。塗爾乾的道德教育理論。塗爾干認為,道德教育的實質是社會教育,其目標是培養社會人。道德可以通過兩種方式來研究:一是我們試圖去發現和理解它;二是在特定的時代,我們去評價它。在道德價值觀內化的過程中有三種基本成分:第一是權威和紀律精神;第二是對社會團體的情感;第三是自主性和自我決策。塗爾干在論述道德規範的特徵時認為,「道德規範被賦予了特殊的權威,正因為這些規範令行禁止,人們必須服從它們」。權威和紀律的結合對人的行為具有極大的約束作用,紀律對被教育者灌輸了行為習慣、規範和規則的功能,將兒童整合到穩定的、發展的社會現實的節奏中。法律本身就是一種道德目標,它調節著兒童最初的自我中心主義。對團體的情感說明了人的道德生活應該超越個體達到社會道德生活的層次。「我們必須區分道德兩個同樣真實的方面:1、由大量規範構成的客觀道德,它形成了群體道德;2、每個人的個人良知構成這種道德的主觀形式」。「我們精神生活的全部本質都源自於社會。集體理性和非個人理性非常醒目地把科學的構成及其過程稱為一種社會性的事物,我們的個人理性也具有同樣的價值」。個體道德價值的實現是在於其從事的社會活動,個體道德和群體道德雖然存在差異,但是現實中這種差異所表現出來的更多是在道德一致性前提下的區別,在一個穩定的社會中,這並不影響個體和群體道德的一致。自主性和自我決策層次接近康德的理論,要求人們必須意識到並且理解那些圍繞道德決策的行為規則,把個體和社會的要求結合起來達到一致。但同時,塗爾干強調,可求性和義務是道德的兩個特徵,兩者同樣重要,不僅要理解道德規範所賦予的義務和責任,還要認識到這些義務和責任的可求性,即認識到道德要求與現實結合的可能性。因此,教育者不僅要反覆灌輸行為的習慣,還要灌輸對社會現實的正確理解。二、我國道德教育環境現狀從古至今,道德在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都發揮著重要作用,道德教育在我國的教育中都佔有及其重要的地位,甚至是主導地位。在我國,幾千年來以儒家為代表的道德體系是依靠政治制度來維持的,與其說是道德不如說是一種社會約束機制。在我國建立社會主義,進行改革開放以來,我們的政治環境獲得了巨大進步,社會對道德的呼籲不斷提高。當前我們面對的道德問題主要有:道德認同感弱化、道德評價標準混亂、道德反叛。改革開放使人們從計劃經濟跨入了市場經濟,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取得巨大發展,時至全球化的發展不僅帶來了經濟多元化,還有政治、文化、思想觀念的多元化。市場經濟要求人們合理地追求自身的利益並且培養和突出自己的個性。但是,在任何一個年齡段,我國道德教育從計劃經濟時期繼承過來的那一套過分強調集體利益,過分強調共性,而剝奪了個人發展機會,不具有主體針對性的道德及道德教育模式並沒有隨著時代的變化而得到多少改進。以塗爾乾的理論來說,在當前這個時代,過分強調集體利益和共性的道德標準或原則與市場經濟所帶來的人們對自身價值的追求發生了衝突。舊的道德不再適合這個時代,卻仍然起著作用,新的道德還處在探尋成長階段。個人和社會的道德原則不能相互認同,發生著鬥爭。這就形成了我國現在不同地區、不同階層、不同群體之間,以及個體和集體之間相互的道德認同感不強。而且,隨著社會地位、經濟地位和知識結構水平差異的擴大,道德認同的鴻溝也在拉大。基於和道德認同感弱化同樣的原因,不同群體持有不同的道德標準,他們評價行為的標準也就不同,他們的價值觀也就不同。社會的利益群體如此之多,以至於價值觀和道德標準也是「多元的」。因此,按照不道德行為的來看,道德認同的弱化、價值觀的不統一和道德標準的混亂造成了人們的不良偏好、道德冷漠、超道德、道德疏忽和道德缺點這幾類不道德行為的產生。在一定程度上還會產生道德反叛,明知是不合道德的卻要去做的行為。在我們的社會不斷進步,道德環境發生變化的同時,我們所實行的那種以政治制度為保障,過分強調服從,不注重個體思想和利益與社會利益協調發展的道德教育體制已經變得越來越不適合社會整體的發展。現今,探索和建立新的道德教育體系成為一個非常有價值的社會話題。三、對道德教育的幾點思考塗爾干、杜威、柯爾伯格、邁克爾斯克里文等都把兒童的道德推理能力、道德選擇能力的培養作為重要的教育任務。我們的道德教育首先要明確的是:道德教育是以個體和社會價值觀培養為核心的,塑造的是能適應社會、時代的社會人,我們所實施的道德教育應該是一種社會性的教育。以下幾點是值得注意的:構建包容的社會價值觀。這裡的「包容」指的是一個能把各個社會群體價值判斷的主流價值觀容納、協調,讓大家達到一個對社會共識的認同。這就需要我們在政治、經濟等方面進行改革,使得利益分配機制能夠得到各方面的認同。畢竟馬克思早已指出,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具體來說,就是建立一套能夠為人們所接受的公平的、至少是機會均等的分配機制。讓人們認識到自己享有的權利,能夠接受自己所處的環境、地位,重要的是認識到自身價值的實現在於自己的能力和努力程度,意識到社會流動性的可能。這就可以在各個方面抑制和抵消當前的「仇富心理」、「破罐破摔」等消極思想,促進社會和諧發展。當然,有了統一的價值觀,還需要發揮社會監督機制的作用,利用輿論、社會評價、法律等手段來保證價值觀的指導作用。價值觀的問題解決了,我們才能順利進行下一步的道德教育。理解社會道德是道德教育的重點。如前所述,塗爾干認為道德規範具有一種強制性,同時人們還要認識到,規範保障了自身的利益,也就是規範對人具有吸引力,這樣的規範才能發揮其作用。我們的道德教育在兒童時期可以是灌輸的,但更要注重理解,強調認知的道德發展意義、重視道德認知能力的培養。塗爾干、杜威等所倡導的「無灌輸的道德教育」,至少有以下幾個特點:第一,它應是一種「開放的」道德教育,這種教育不是以封閉、禁錮學生的思想為目的,而是以促進學生的道德思維能力特別是獨立和批評性思維能力的發展為目的。學生的道德觀念是經過理智的思考而自由選擇來的;第二,它應是一種「發展性」的道德教育,亦即這種道德教育的內容和方法是學生能夠理解和願意接受的,道德教育必須服從學生道德發展的規律,服從學生的批評性思維;第三,它應該鼓勵學生通過自己的理智活動或實踐獲得道德的成熟。同時,行為的結果對每個人都具有吸引力,我們要結合後果分析來強化人們對道德規範的理解。在教育過程中,我們應對道德規範的強制力和吸引力作出說明,還要對行為結果進行分析,加強對道德規範的理解。當人們在一定程度上認知和認同了道德,那麼道德對人才具有約束力。當社會成員認同社會價值觀和社會道德規範,他們才能夠進一步進行道德內化。從而,我們的社會可以避免許多不道德行為的發生。我們的道德教育也應該以對價值觀和道德認知、理解為核心,才是卓有成效的。


推薦閱讀:

代孕到底該不該合法化呢?
讓道德回歸,讓那些為老不尊的惡人受到懲罰
太清道德天尊醒世玄微真經本卷
「鄭伯克段於鄢」裡面,難道庄公等待時機維護權利是違背孝義的?

TAG:道德 | 社會 | 價值觀 | 價值 | 群體 | 社會價值 | 標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