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孤獨里的喜悅

孤獨里的喜悅作者:彩虹之愛

近期,還債般的看完了一本書,是關於《瑜伽經》的,梵文譯成英文再譯成中文,估計也就了了。只是因為很久了斷斷續續的看,費心費腦,不看完似乎有點對不住這本書和自己。

靜心是個時尚,冥想是種境界。《瑜伽經》倒不是講如何做瑜伽,講了些身體與環境的關係,心與身體的關係。東方講心,問過西方的朋友,他們倒是沒有太多「心」的概念,大多數還是講求頭腦,畢竟「心」是物理生理方面無從解釋和認證。到了這幾年,似乎也有些開悟,《象與騎象人》其實多少有些東西方融合的意趣。

看完倒是有些別的想法冒出來,「每一個人的人生目標,看似是消除孤獨,其實無論成功與否,驗證的只會是孤獨」,成功對於自我認知也好對於環境認同也好,越成功越孤獨。孤獨不太理性,跟大腦無關,大腦理性思考的話,成功有太多的物質和情感來驗證,孤獨就是心底深深的本我了吧。

君子慎獨,語最早出自《禮記·中庸》:「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獨處成了君子的軟肋,君子修行若是為了昭示,獨處時的自我就有些張狂,遇君子比君子還君子,遇小人是真小人,獨處時百無禁忌,隨心所欲,天馬行空,這樣的君子小人的可以。其實慎獨,除了獨處時候,還有身居高位也為獨,身處與人政見不一亦為獨,身處喧囂之下內心孤獨,身居逆境仰視無靠也為獨,眾人皆醉我獨醒也是一種獨吧。。。

其實說了半天,是先戴個帽,因為內心找到了,從頭腦和身軀剝離了,「獨」就冒出來,於是很多時候,靜心冥想成了善惡的分水嶺,很多的邪教也由此發端。所以靜心冥想喊多了,多了些靈光乍現的技巧性收穫,那樣的靜心冥想與元初的瑜伽也有些背離了。

蘇軾有詩,《東欄梨花》,「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飛時花滿城。惆悵東欄一株雪,人生看得幾清明。」想要看得清明人生,怕是要跳出軀殼旁觀之吧。這樣的「清明」也多了幾層意思吧,一想來是行進的人生到底有多久;二來行進的人生到了終點到底有多少時光是清明辨析的;三來這個人生消逝了,世間還有多久多少人清明時節有想過念過嘮叨過這個已經消逝的人。一三不提,這個人生的清明辨析該是靜心冥想所求的吧!

「孤獨」總是讓人有點敬畏的辭彙,但終其一生,寂寞可以填充,孤獨總是如影隨形吧!「寂寞可以讀懂,孤獨無法註解」,把酒臨風,海天蒼茫,總有那麼點悲哀的意思,孤獨里會有少許的喜悅么?

前幾天與師父探討,「天堂就是地獄,地獄就是天堂」「痛苦也是一種快樂」,師父說,分娩的痛苦似乎是痛苦分級里很高的那種(被蚊子叮是一級,分娩是十級),但這樣的痛苦是一種快樂,因為清晰的知道在做什麼;毒品給予人的快樂是無以復加的,但快樂就是痛苦了.「月白風清的時候,你不感覺孤獨而是喜悅,這是我們修行人的目標吧!」於是,痛苦只要是清明的,或許也會是一種快樂!

喜悅來自於映照觀照,孤獨來自於靜心冥想。尼采瘋掉該是因為找到了自己,找不到自己的心;達摩面壁,該是找到了自己的心,丟了自己的軀殼。孤獨的時候,自己的心在慢慢消散游移,還是慢慢強大而閃爍光芒,這個問題蠻難呦。

過去總是蠻害怕離群索居的感覺,物質信息時代,眼球經濟已經式微,慾望經濟大行其道。逃離群體,其實是逃離慾望,你知道不會被某個人打敗,你會被慾望打敗。於是,倚著逃避,妄圖找到自己。逃避什麼都找不到自己。腦子轉的太快,身體放的太閑,內心畏畏縮縮的在身體的角落裡閃躲。於是愈發的寂寞,孤獨談不上,僅僅剩了寂寞。

我很喜歡有些人,在人群密集的地方,為了等候什麼或閑適中,翻開一本書看,或是對著一枝花,一片霞,真正關注和沉醉的人。隨時的找到自己的內心,沒有為未來擔憂,沒有為過去思慮。想想那些哇哇大哭的孩,然後破涕而笑的孩子,內心的喜悅是不是已經有模有樣,逐漸浮出來了。

雖然孤獨,但喜悅著!

(左岸註:彩虹之愛看的書都比較費腦筋,成文大多古香古色,這讓我們這些喜歡讀通俗書籍的人多了領略古道西風的機會。閱讀有時是為了獲得知識技能,有時則是為了尋找心中那片神奇的花園,得到那份共鳴!)
推薦閱讀:

【約書亞】《生命之喜悅》之療愈性的親密關係
《神所喜悅的以諾》08年6月8日
小說寫作素材:人物喜悅的神情描寫(259)
喜悅與感恩
二十四 要討主喜悅

TAG:孤獨 | 喜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