頸椎生物力學結構與神經血管的關係

【推薦】頸椎生物力學結構與神經血管的關係

頸椎生物力學結構與神經血管的關係1 頸椎的三維力學結構: 1-1 頸椎的排列:是前緣的椎體關節和後緣左右各一的鉤椎關節組成的三維力學結構。椎體關節是靠椎間盤、前縱韌帶維繫。鉤椎關節是靠關節囊、黃韌帶、後縱韌帶、棘間韌帶來穩定。從C2至C7,這種結構相互之間的力矩,組成了正常的生理軸線和弧線,構成頸椎運動力學的軸心支點。正常情況下此垂直軸線中點正對C5椎體上緣。頸椎的正常活動度,則以此軸心支點為依據。所有通過頸椎的神經、血管的正常排列,也得以此為依據。 1-2 頸椎的動力:來源於維繫頸椎骨關節的肌肉。這些肌肉,組成了頸椎的支撐力、旋轉力、屈伸力。從寰椎到C7的中軸支撐力,是靠頭頸夾肌。其屈伸和旋轉活動是靠相互拮抗的二大組肌肉,即前緣的三對斜角肌、後緣的二對斜方肌頭頸夾肌。 頸椎主要活動前後屈伸、側屈和旋轉組成了外三維力學結構。 外三維的活動以內三維為軸心和支點,相互之間任何一方的病理改變,均可導致對方的力學結構的紊亂而出現病理改變。 2 神經血管在三維空間位置及其相互關係:人體的三大神經-脊神經、植物神經和迷走神經均在三維空間中通過,而且,其相互之間聯繫密切。 2-1 脊神經:每一條脊神經都以兩個根起源於脊髓。後根為感覺的傳入根而前根則為運動的傳出根。前、後根在椎管內向椎間孔延伸。穿過各層脊膜分別是鞘狀包於二根周圍,此包膜稱脊膜袖。二根穿出硬脊膜後在二根所被硬膜間有一裂隙,稱脊膜囊。脊膜袖增厚或狹窄,可壓迫神經根。脊膜囊發生炎症也可刺激神經根。二者均可引起癥狀。在頸部脊神經的根較短,其走行近於水平方向,故對脊髓固定作用較大,且當脊柱前屈時神經根對脊髓具有牽拉作用。 當這些部位發生病變,諸如錯位、炎症、增生,均可累及神經根。病變近椎管則前根受累而出現麻痹無力;如病變在椎間孔中上部,則壓迫後根而出現疼痛但肌力正常。 脊神經穿出椎間孔後,有交感神經的節後纖維參入而分為三支,一為脊膜支,另二支為前支和後支。脊膜支返向走行,經椎間孔返回椎管,亦稱竇椎神經,在椎管內分升支降支,各分支相互吻合,形成脊膜前後叢,遍布脊膜全長,並伸入顱內。 脊神經的後分支分出後,繞過椎骨關節,穿過橫突之間分為內側支、外側支分布於椎旁的關節、肌肉和皮膚。 脊神經的前支在頸部組成頸叢(C1~C4)和臂叢(C5~C8)。 第一頸神經前根大後根小或缺如,因為此神經主要運動纖維組成,其後支稱枕下神經,支配枕下肌肉。 第二頸神經為混合神經,後內側支稱枕大神經,支配枕後肌肉,發出感覺支與枕動脈伴行,分布於上項線達顱頂皮膚。枕大神經繞過頭下斜肌,發出分支於枕下神經和第三頸神經後支聯結,形成頸後神經叢。此神經損傷,往往出現後枕痛或偏頭痛。 頸叢神經之三、四節段與植物神經和迷走神經緊密相連。 頸叢(C1-4)發出的神經主要有枕小神經(C2.3)、耳大神經(C3)、鎖骨上神經(C3.4)和膈神經(3-4),分別支配枕部、耳、顏麵皮膚、鎖骨上下、肩胛區、上臂外側皮膚。其中膈神經運動纖維支配膈肌,感覺纖維支配胸膜、心胞膜、膈和腹膜。 臂叢神經經鎖骨中段過腋窩後分成腋、肌皮、橈、正中、尺神經,分別支配肩、上臂、前臂橈側、正中、尺側之肌肉及皮膚。 2-2 植物神經:植物神經分為交感、副交感兩大類系統,相互拮抗,共同支配內臟器官、心血管和腺體等。 交感神經由C8-T3脊髓節段的側角細胞發出節前纖維,沿脊神經的前根,經白交通支進入交感神經干。交感神經由交感神經節及節間組成,位於脊柱兩旁,左右對稱,從顱底至尾骨大部節後纖維與副交感神經纖維編織成植物神經叢,分布到內臟器官。 頸部交感神經的節前纖維來自上胸脊髓神經的白交通支,於頸部交感神經節內交替神經元後,發出節後纖維分別與頸脊神經連結並相互吻合。其分布範圍廣,可隨頸外動脈支配局部汗腺、血管,通過顱內動脈支配大腦、眼底瞳孔、眼瞼平滑肌。頸部三個神經節匯同發出節後纖維發出心臟支控制心律,因此,頸神經的損傷,可連累到交感神經的損傷,可導致眼瞼的病變和心律失常。 頸交感神經干有3-4個神經節。特別是頸上神經節是最大一個,位於C1、2頸椎C2、3橫突高度。其後方有頭長肌和筋膜。前方有頸內靜脈、迷走神經和副神經。頸上神經節與舌下、迷走、舌咽等神經以及椎動脈叢,膈神經也有交通支與C1.2.3.4頸神經有灰交通支。頸上交感神經節發出的分支有頸內動脈、靜脈、頸外動脈、心上、咽喉等神經支,並與交通支共同支配基底動脈。可見,C2.3.4頸神經受損,可累及頸上神經節,而出現頭暈、失眠、血壓紊亂、心律紊亂、咽喉不適、慢性咽喉炎、胸悶、嘔吐、呃逆等相關內臟器官及腦血管功能紊亂的癥候。 頸交感神經之頸中節位於C5、6椎水平,其分支進入C6橫突孔支配椎動脈、交通支與C6、7脊神經相連,分支與腦神經和迷走神經相連。頸中交感神經節發出的分支還有頸總動脈叢、甲狀腺下叢和心中神經。頸總動脈叢還接受來自腹主動脈叢的骶神經內臟支(副交感)。因此,頸中節受損傷,可引起生殖器官功能:男性陽痿,婦女痛經、月經紊亂。 2-3 迷走神經:和舌咽神經一起,發自延髓疑核,運動支穿出腦幹和頸靜脈孔,支配軟齶張肌和莖咽肌以外所有咽、喉、齶的肌肉。其感覺神經元在頸靜脈孔附近的頸神經節和結神經節匯合,其周圍支傳導一部分外耳道、鼓膜和耳廓的一般感覺。中樞支進入三叉神經、神經節的周圍支傳導咽、喉、氣管、食道及各內臟感覺。因此,頸神經損傷,可累及迷走神經而出現耳鳴、重聽、三叉神經痛、面表情肌以及咽喉等病症。 2-4 椎動脈: 椎動脈從頸總動脈後上升,一部分是來自鎖骨上動脈,並與頸交感神經纖維伴行,進入C6橫突孔,並貫穿5、4、3、2、1橫突孔,於枕骨大孔進入顱腔,穿透硬膜後匯合成基底動脈,分支為小腦、橋腦基底、延髓、大腦枕葉及內耳動脈,分別營養各自組織。 C6以上橫突孔是椎動脈的通道。因此,某一椎體的旋轉可導致椎動脈扭轉或痙攣,可導至小腦、大腦、內耳道供血不足而出現眩暈、健忘、耳聾等癥候。長期的椎動脈痙攣可誘發腦血管痙攣、變性、硬化等病變。 嚴重可導致小腦、橋腦萎縮,出現痴呆症

推薦閱讀:

黑木耳和它一起吃,勝過各種保健品,降壓降脂護血管!
?「春養肝、夏療心」,夏天養心護血管,就吃這「三紅」!
海綿竇海綿狀血管瘤的診療
要想人不老 血管保護好

TAG:生物 | 力學 | 頸椎 | 神經 | 血管 | 關係 | 生物力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