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分類之一清熱葯
【【【清熱葯綜述】】】 清熱葯類:凡以清解里熱為主要作用的中藥材,稱清熱葯。清熱葯藥性大多寒涼,少數平而偏涼,味多苦,或甘,或辛,或咸。主能清熱、瀉火、涼血、解熱毒、退虛熱,兼能燥濕、利濕、滋陰、發表等等。 所謂熱證是一個很廣泛的概念,它不僅指體溫升高的發熱,而且也泛指體溫雖正常或接近正常,患者常具有某些熱證癥狀,如口乾咽燥、面紅目赤、大便於結、小便短赤、五心煩熱、舌紅苔黃、脈數等,都屬於熱證的範疇。 熱證根據其發病的部位、性質和病情的輕重可分為表熱證和里熱證兩型。表熱證的特點是雖有發熱,但時有惡寒。有表證者當用解表葯治之。里熱證則不同,它是由於外邪內傳入里化熱,或因內郁化熱所致的一類症候群,臨床主要表現為發熱,不惡寒反惡熱,口渴,心煩口苦,呼吸迫促,小便短赤,大便於結或兼有便秘,腹脹,苔黃脈洪,甚至神昏譫語,發狂等。
【【【清熱瀉火藥】】】 本類藥物因有「寒涼折火」的性能,能清氣分熱,對氣分實熱症(大熱、大渴、大汗、脈洪大有力)及肺熱喘咳、胃火牙痛、肝經實火有瀉火泄熱的作用。1、石膏: 辛甘、大寒,歸肺胃經;功能主治: 清肺熱、瀉胃火,除煩止渴,收斂生肌:用於高熱、口渴、煩躁,肺熱咳喘及胃火引起的頭痛、牙
痛。治肺熱咳喘常配麻黃、杏仁;清肺胃熱常配知母。
2、知母: 苦寒,歸肺胃腎經;功能主治:(1)清熱瀉火:用於高熱煩渴,常配生石膏;用於肺熱咳嗽,常配貝母。 (2)滋陰降火:用於陰虛之發熱、盜汗,常配黃柏、地黃.
3、蘆根: 甘寒,歸肺胃經;功能主治:(1)清胃生津:用於胃熱煩渴,常配天花粉;用於胃熱嘔吐,常配竹茹、生石膏等。 (2)清肺止咳:用於肺熱燥咳,常配炙杷葉。治肺差別,常配薏苡仁、冬瓜子、桃仁、魚腥草、桔
梗等。
4、梔子: 苦寒,歸心、肺、胃、三焦;功能主治: 降泄清利,善清心、肺、三焦之火,導濕熱之邪從小便而出。入氣分瀉火除煩,入血分涼血解毒而
止血療瘡,入三焦清利濕熱而退黃,外用消腫止痛。瀉火除煩,清熱利濕,涼血解毒,消腫止痛。 (1)熱病心煩、鬱悶、躁擾不寧。 (2)濕熱黃疸,熱淋,血淋。 (3)血熱吐血、衄血、尿血。 (4)熱毒瘡腫,跌打腫痛。
5、天花粉:甘微苦微寒,歸肺胃經;功能主治:既善清肺胃之熱,生津液,潤肺燥;又能消腫痛,排瘡膿。清熱生津,清肺潤燥,消腫排膿。 (1)熱病傷津口渴,內熱消渴。 (2)肺熱咳嗽,燥咳痰黏,咳痰帶血。 (3)癰腫瘡瘍,跌打腫痛。
6、淡竹葉:甘淡寒,歸心胃小腸經;功能主治: 清熱除煩、生津利尿。 (1)熱病煩渴。 (2)心火上炎並移熱於小腸之口瘡尿赤。 (3)水腫,熱淋,濕熱黃疸。
7、夏枯草:苦辛寒,歸肝膽經;功能主治:既長於清肝火而明目,又善散鬱結、降血壓,為治肝陽眩暈、目珠夜痛及瘰癧腫結之要葯。清肝
火,散鬱結,降血壓。 (1)肝陽或肝火上升之頭目眩暈。 (2)目赤腫痛,目珠夜痛。 (3)痰火鬱結之瘰癧、癭瘤。 (4)高血壓屬肝熱或肝陽上亢者。
8、決明子:味甘、苦、咸,性微寒,歸肝、腎、大腸經;功能主治: 具有清泄肝火,又兼益腎陰功效。肝開竅於目,瞳子屬腎,故為明目佳品,虛實目疾,均可應用。
清肝明目功效用於目赤目暗。還可用於肝經實火,目赤腫痛,羞明多淚者;清熱潤腸通便功效用於
腸燥便秘。
**** 藥物的異同點:1、石膏、知母 同歸肺胃經,均能清熱瀉火、除煩止渴,治熱病高熱煩渴及肺熱咳嗽。 石膏為礦物葯,生用煅用功異,生用具有上述功能,且降火力強,併兼解肌,重在清解,又善治肺熱咳喘、胃火頭痛、牙痛及口舌生瘡;煅用收濕斂瘡,治瘡瘍不斂、濕疹浸淫及水火燙傷。 知母為植物葯,味苦甘而性寒,質潤兼歸腎經,重在清滋,又能滋陰潤燥通腸,治燥熱咳嗽、陰虛勞嗽、骨蒸潮熱、內熱消渴及陰虛腸燥便秘等。
2、蘆根、天花粉: 同歸肺胃經,均善清熱生津止渴,治熱病津傷煩渴。 蘆根甘寒質輕,作用較緩,善清肺胃之熱而兼透散,治外感熱病初期兼表證、中期高熱煩渴、後期熱退陰傷煩渴較宜;又能清胃止嘔、清肺利尿,且兼祛痰排膿,治胃熱嘔吐、肺熱咳嗽、肺癰吐膿、熱淋澀痛等。 天花粉苦微甘,性微寒,生津之力較強,又兼能清肺潤燥,治肺熱燥咳、痰熱咳嗽帶血;還能消腫排膿,治癰腫瘡毒、跌打損傷。瘡腫未膿可消,已膿可潰,膿多促排,膿盡不用。3、梔子、淡竹葉 性寒,歸心胃經,善清熱除煩,利尿。治熱病心煩、熱淋澀痛及濕熱黃疸。 梔子兼歸肺與三焦,清熱力強,又能涼血解毒、消腫止痛; 淡竹葉兼歸小腸經,利尿力強,又治心火上炎移熱於小腸的口瘡尿赤積水腫兼熱。
4、夏枯草、決明子 味苦歸肝經,善清肝火而明目,治肝熱目赤腫痛、羞明多淚。 夏枯草性寒兼辛,清泄力較強,略益肝陰,又治目珠夜痛及肝陽上亢之頭目眩暈;還善散鬱結、降血壓,致痰火鬱結之瘰癧癭瘤、高血壓屬肝熱或肝陽上亢者。 決明子微寒兼甘,清泄力弱,略益腎陰,又能潤腸通便,治熱結腸燥便秘。
【【【清熱燥濕葯】】】 藥性寒涼,偏於苦燥,有清熱化濕的作用,可用於濕熱病症。因濕邪侵犯人體所引起的發熱稱為濕熱,因本類藥物既能清熱又能燥濕,部分藥物還兼有解毒的作用,故主要來治療濕熱證。 清熱燥濕葯的性味多苦寒,苦能燥濕,寒能清熱,用於濕熱內蘊或濕邪化熱的癥候,如發熱頭痛、腹滿食少、心煩口苦、舌苔黃膩、小便短赤、關節腫痛、耳腫疼痛等病症。這些藥物中黃連、黃芩、黃柏、龍膽草等,亦為常用的瀉火解毒藥,宜互相參證。清熱燥濕葯一般不適用於津液虧耗或脾胃虛弱等症,如須使用,亦應分別配伍養陰或益胃藥同用。1、黃芩: 苦寒,歸肺膽胃大腸經;功能主治:作用偏於上焦肺及大腸,善清肺與大腸之火,除上中焦濕熱。兼入血分,能涼血而止血,清熱而安
胎。清熱燥濕,瀉火解毒,止血,安胎。 (1)濕溫,暑濕,濕熱胸悶、黃疸、瀉痢、淋痛,濕熱瘡疹。 (2)熱病煩渴,肺熱咳喘,少陽寒熱,咽痛,目赤,癰腫。 (3)血熱吐血、咳血、衄血、便血、崩漏。
2、黃連: 味苦性寒,歸心、胃、肝、膽、大腸經;功能主治(1)清熱燥濕功效用於濕熱泄瀉、痢疾等,可單用或為香連丸;治療濕熱黃疸如茵陳蒿湯。(2)瀉火功效,用於心火亢盛之煩躁不眠或溫熱病之高熱心煩、神昏譫語;若治療陰虛、血虛之心
煩不眠;治療血熱妄行之吐血、衄血;胃熱嘔吐。(3)解毒功效,用於治療瘡瘍、口舌生瘡、咽喉腫痛,內服、外用均可;煎汁點眼還可治療目赤腫
痛等。
3、黃柏: 苦寒,歸腎、膀胱大腸經;功能主治:作用偏於下焦,善清相火,退虛熱,除下焦濕熱。藥力不及黃連,以退虛熱為長清熱燥濕,瀉火解
毒,退虛熱。 (1)濕熱下注之帶下、淋濁、腳氣、足膝紅腫。 (2)濕熱黃疸,濕熱瀉痢,濕疹,濕瘡。 (3)熱毒瘡腫、口舌生瘡,血熱出血。
4、苦參: 苦寒,歸心肝胃、大腸膀胱經;功能主治: 清熱燥濕、殺蟲利尿。 (1)濕瘡,濕疹,疥癬,麻風,陰癢,帶下。 (2)濕熱黃疸、瀉痢、便血。 (3)濕熱淋痛,小便不利。
5、龍膽草:苦寒,歸肝膽膀胱經;
功能主治: 既善清下焦濕熱,又善瀉肝膽實火,為治肝經濕熱、實火之要葯。 (1)濕熱下注之陰腫陰癢、帶下、陰囊濕疹,濕熱黃疸。 (2)肝火上炎之頭痛目赤、耳聾脅痛等。
6、白鮮皮:苦寒,歸脾胃經;功能主治: 清熱解毒,除濕止癢解毒。 (1)濕熱瘡毒,濕疹,疥癬瘙癢。 (2)濕熱黃疸,風濕熱痹。
**** 藥物的異同點:1、黃芩、黃連、黃柏: 均味苦而功善清熱燥濕、瀉火解毒,常相須為用治濕熱、火毒諸證。如濕熱瀉痢、濕熱黃疸、濕熱瘡疹、熱毒癰腫、目赤腫痛、血熱吐衄及其它臟腑火熱證。 黃芩入肺與大腸,兼入胃與膽等經,作用偏於上焦及大腸,善清肺與大腸之火,且止血力強,又善治溫病熱入氣營血分證、肺熱咳喘、濕溫、暑濕、濕熱中阻、濕熱淋痛及痔漏便血;還能安胎,治胎熱胎動不安;此外,與柴胡相伍能治少陽寒熱往來。 黃連大苦大寒,藥力最強,主入心胃,兼入肝與大腸等經,作用偏於心及中焦,善清心胃之火除中焦濕熱,又善治溫病熱入營血之神昏譫語、內熱心煩不寐、胃火牙痛、口舌生瘡、肝火犯胃嘔吐吞酸、濕熱痞滿,以及胃火熾盛消谷善飢。 黃柏藥力弱於黃連,主入腎兼入膀胱,作用偏於下焦,善清相(腎)火,退虛熱,除下焦濕熱,又治陰虛火旺、骨蒸潮熱,以及下焦濕熱之尿閉、淋濁、帶下、陰癢、足膝腫痛及腳氣等。2、苦參、龍膽草: 均苦寒歸肝胃經,善清熱燥濕,治濕熱瘡疹、陰癢、陰腫、帶下及黃疸。 苦參兼入心經,又能殺蟲止癢、利尿,治疥癬、麻風、濕熱瀉痢、便血及濕熱淋痛、小便不利等; 龍膽草兼入膽經,常欲瀉肝火,治肝火上炎治頭痛、目赤、耳聾、脅痛、高熱抽搐、小兒急驚及帶狀皰疹。3、龍膽草和夏枯草: 均苦寒歸肝膽經,功善清瀉肝膽之火,降血壓。 龍膽草大苦大寒,兼入胃經,性主沉降而清泄力強,肝火上炎重症每用,又治高熱驚厥抽搐;還善入下焦而清熱燥濕,治濕熱下注。 夏枯草兼辛味,清肝火不及龍膽草,但兼益肝血,除用於肝火上炎輕症外,又治肝陰不足之目珠夜痛;還善散鬱結,治肝鬱化火、痰火凝聚所致瘰癧(luoli)、癭瘤(主指甲狀腺疾病)
【【【清熱解毒藥 】】】 凡功能清熱邪、解熱毒,適用於各種熱毒病症的藥物稱為—。 這裡所指的毒,是指火熱壅盛、鬱結引起的「火毒」或「熱毒」(丹毒、斑疹、瘡癰、喉痹、痢疾),相當於感染性疾病所引起的高熱以及伴隨的病理變化,包括各種毒性反應。多種化膿性感染(如瘡瘍、肺癰、腸癰等)、痢疾和部分病毒感染(如流感、乙腦等)都屬於熱毒範疇。一、治濕熱病葯1、青黛: 咸寒,歸肝肺胃經;功能主治: 清熱解毒、涼血消斑、清肝瀉火、定驚。 (1)熱毒發斑,血熱吐血、咯血、衄血等證。 (2)小兒急驚發熱抽搐。 (3)肝火擾肺之咳嗽胸痛、痰中帶血。 (4)痄(流行性腮腺炎)腮腫痛,喉痹,火毒癰瘡。
2、連翹: 苦微寒,歸肺心膽經;功能主治:(1)清熱解毒:用於外感熱病初起以及上焦諸熱。 (2)消腫散結:用於瘡癰,配金銀花、赤芍;用於咽喉腫痛,常配牛蒡子、元參;用於瘰癧(多指
頸部或腋窩處的硬塊)、乳腺炎,常配瓜蔞、貝母、青皮。
3、板藍根:味苦,性寒,歸心、胃經;功能主治: 清熱解毒,涼血,利咽。 (1)溫熱病發熱,頭痛,喉痛,亦可用治發斑疹,還可用治痄腮,若為癰腫瘡毒等熱熾毒盛之證,
亦可使用。 (2)治療某些傳染病及熱性病,常用板藍根單味或與貫眾、金銀花、野菊花等合用。
(3)板藍根內含有多種抗病毒物質,對感冒病毒、腮腺炎病毒、肝炎病毒及流腦病毒等有較強的抑
制和殺滅作用。
4、金銀花: 味甘性寒,歸肺、心、胃經;功能主治:(1)清熱解毒:用於外感熱病初起,常配連翹、薄荷、荊芥;用於瘡癤、癰瘍等外科感染,配連
翹、蒲公英、紫花地丁,疼痛明顯而未潰者,加炙山甲、皂角刺; (2)用於濕熱瀉痢,配黃芩、黃連、白頭翁等。銀花炒炭治血痢。
5、貫眾: 辛,苦,寒,入肺經;功能主治: 清熱解毒,涼血止血,殺蟲。 用於偏熱者、發熱重、惡寒輕、頭痛、咽紅咽腫、口乾而渴、舌質紅、苔薄白、脈浮者。
6、垂盆草:性涼,味甘涼,歸肝、膽、小腸經;功能主治: 清利濕熱,解毒; (1)癰腫瘡瘍: (2)濕熱黃疸,小便不利,急慢性肝炎。
二、治熱毒瘡瘍葯1、熊膽: 苦寒,歸肝膽心經;功能主治: 清熱解毒、息風止痙、清肝明目。 (1)癰瘡腫毒,咽喉腫痛,痔瘡腫痛。 (2)目赤腫痛,目生翳障。(3)高熱動風,小兒急驚,癲癇。
2、紅藤: 涼苦無毒,歸胃、大腸經;功能主治: 清熱解毒、活血止痛。 (1)腸癰腹痛,癰腫瘡毒。 (2)跌打損傷,風濕痹痛,痛經,經閉,產後瘀阻。
3、秦皮: 苦寒,歸肝膽大腸經;功能主治: 清熱解毒,燥濕止帶,清肝明目濕熱瀉痢;赤白帶下;目赤腫痛,目生翳膜。
4、蒲公英:苦、甘,性寒,歸肝、胃經;功能主治: 既能清解熱毒而消癰腫,又能利濕與通乳。雖善治各種瘡癰,但以治乳癰最佳,並治火咽痛、目赤
及濕熱黃疸、淋痛等。 (1)乳癰,癰腫瘡毒,各種內癰。 (2)咽喉腫痛,目赤腫痛,毒蛇咬傷。 (3)濕熱黃疸,熱淋澀痛。
5、土茯苓: 甘淡平,歸肝胃經;功能主治: 解毒除濕、通利關節。 (1)梅毒或因患梅毒服汞劑而致肢體拘攣者。(2)淋濁,帶下,腳氣,濕疹,濕瘡。
6、魚腥草:味辛,性微寒,歸肺經;
功能主治:(1)具有清熱解毒,消癰排膿功效用於治療肺熱咳嗽,並是治療痰熱壅肺,發為肺癰,咳吐膿血的
要葯。 (2)消癰排膿功效還可用於熱毒瘡瘍。 (3)清熱除濕,利水通淋功效用於濕熱淋證。清熱止痢功效可用治濕熱瀉痢。
7、敗醬草:辛、苦、微寒,歸肝、胃、大腸經;功能主治:(1)清熱解毒,消癰排膿:用於癰腫及急性闌尾炎,常配薏苡仁、銀花。 (2)活血行瘀:本品辛散行血,對血瘀引起的胸腹疼痛有效。
8、紫花地丁:苦辛寒,歸心肝經;功能主治: 清熱解毒、涼血消腫;用於癰腫疔毒。
9、白花蛇舌草:微苦甘寒,入胃、大小腸經;功能主治:(1)癰腫瘡毒,咽喉腫痛,腸癰,毒蛇咬傷。 (2)熱淋澀痛,小便不利。 (3)胃癌,食管癌,直腸癌。
三、治熱毒瀉痢葯1、穿心蓮:苦寒,歸胃肺大小腸經;功能主治:清熱解毒,燥濕,消腫止痛:用於急性菌痢、胃腸炎、感冒發燒、扁桃體炎、咽喉炎、肺炎、瘡癤
腫毒、肺結核、腮腺炎、急性泌尿系感染以及毒蛇咬傷等。
2、白頭翁:苦寒,歸大腸經;
功能主治: 清熱解毒,涼血止痢:本品為止痢要葯,用於重症菌痢,常配黃連、秦皮。
四、治咽喉腫痛葯
1、射干:苦寒,歸肺經;功能主治:既清泄散結,又祛痰利咽,善治咽喉腫痛,屬熱結痰盛者尤宜;兼治痰多咳喘、久瘧瘧母、經閉及
癰腫瘰癧等。 (1)咽喉腫痛。 (2)痰多咳喘。 (3)久瘧瘧母,經閉,癰腫,瘰癧。
3、牛黃: 苦涼,歸肝心經;功能主治:既善清熱解毒,又善涼肝息風止痙,還善清心豁痰開竅。主治熱毒、痰熱及肝熱生風所致諸證。 (1)熱毒瘡腫,咽喉腫爛,口舌生瘡,瘰癧。 (2)溫病高熱動風,小兒急驚抽搐,痰熱癲癇。 (3)溫病熱入心包神昏,中風痰熱神昏。
4、馬勃:辛平,歸肺經。
功能主治:清熱解毒,利咽止血:
(1)用於咽喉腫痛,配山豆根、元參等; (2)用於咳嗽失音、吐血、衄血等。
5、山豆根:苦寒,歸肺經;功能主治:清熱解毒、利咽散腫。 (1)熱毒蘊結之咽喉腫痛,肺熱咳嗽。 (2)濕熱黃疸,牙齦腫痛,癰腫瘡毒。
6、野菊花:味苦;辛;性平,歸肺、肝經。功能主治:清熱解毒;疏風平肝。 (1)疔瘡;癰疽;丹毒;濕疹;皮炎; (2)風熱感冒;咽喉腫痛。
7、大青葉:苦咸大寒,歸心肺胃經;功能主治:既善清熱解毒,又善涼血消斑,還善利咽消腫,為治血熱毒盛所致諸證之要葯。 (1)溫病熱入血分之高熱、神昏、發斑。 (2)丹毒,咽喉腫痛,口瘡,癰腫瘡毒。
**** 藥物的異同點:
1、金銀花、連翹: 均歸心肺,功能清熱解毒、疏散風熱,主治癰腫疔瘡、風熱表證及溫病發熱。對瘡腫,無論初起兼表或熱毒熾盛均可;對外感熱病,無論邪在衛、氣,還是營、血均宜。 金銀花甘寒香散,清透解毒力強,瘡腫熱毒重者尤宜,又治腸癰、肺癰及熱毒血痢。 連翹苦泄微寒,長於散血結氣聚而消癰散結,素有「瘡家聖葯」之譽,瘡癰有腫核者尤宜,又治瘰癧痰核;還兼利尿,治熱淋澀痛。2、大青葉、板藍根、青黛: 來源相近,均性寒,功善清熱解毒、涼血,主治溫病高熱、溫毒發斑、丹毒痄腮、喉痹等。 大青葉大苦大寒,善涼血而消斑,溫毒發斑最宜。 板藍根苦泄性寒,善解毒散結利咽,大頭瘟痄腮最宜。 青黛咸寒,以善涼血消斑,善治血熱吐血衄血;還能涼肝定驚,治肝火犯肺之咳痰帶血、小兒驚風、熱疳;外用解毒收濕斂瘡。3、射干、山豆根、馬勃: 均歸肺經,善清熱解毒、消腫利咽。 射干苦寒,降火、散血祛痰,適於熱結痰盛、瘀腫嚴重者;射干還長於祛痰行水,散結消腫 山豆根大苦大寒,清火力強,適用於實熱閉塞火毒壅盛者;山豆根清胃火,治胃火牙痛、瘡腫、濕熱黃疸、肺熱咳嗽等;但有毒。 馬勃辛散性平,質輕上浮,善散風熱,適於風熱襲肺或肺有鬱熱者。馬勃止血,內服治血熱吐衄,外用治外傷出血。4、蒲公英、紫花地丁、野菊花: 清熱解毒,善治癰腫瘡毒。 蒲公英性寒,兼能消癰散結並通乳,又治乳癰、各種內癰、咽喉腫痛、目赤腫痛及毒蛇咬傷;還能利濕而通淋退黃。 紫花地丁性寒,兼涼血而消癰散結,藥力較強,善治疔瘡腫毒。 野菊花兼平肝,善治目赤腫痛、咽喉腫痛及頭痛眩暈。5、穿心蓮、白蘚皮: 均苦寒,清熱解毒燥濕,治濕熱瘡毒及濕疹。 穿心蓮清熱解毒力強,兼透散,多用於火毒瘡癤,又治溫熱病初起、感冒發熱、肺熱咳喘、濕熱瀉痢、熱淋及毒蛇咬傷。 白蘚皮燥濕力強,併兼祛風止癢,多用於濕瘡濕疹,又治疥癬瘙癢、濕熱黃疸及風濕熱痹。6、半邊蓮、白花蛇舌草、土茯苓、垂盆草: 均清熱解毒利濕。 半邊蓮甘寒,清熱解毒、利水消腫、退黃,最善治蛇蟲咬傷,又治癰腫瘡毒、乳癰腫痛、水腫鼓脹、黃疸尿少。 白花蛇舌草微苦甘寒,清熱解毒、利濕通淋、主治癰腫瘡毒、咽喉腫痛、毒蛇咬傷及熱淋澀痛;近用於抗癌。 土茯苓甘淡,長於利濕而解毒,短於清熱,功能解毒利濕、通利關節,並解汞毒,最善治楊梅毒瘡。 垂盆草淡涼,功善利濕退黃,兼清熱解毒,最善治濕熱黃疸,並治癰腫瘡毒、水火燙傷、毒蛇咬傷。7、紅藤、敗醬草: 苦泄入大腸經,清熱解毒、祛瘀止痛,治腸癰腹痛、熱毒癰瘡及淤血疼痛。 紅藤平偏涼,專入大腸,活血止痛力強。 敗醬草辛苦微寒,主歸胃與大腸,兼歸肝,兼消癰排膿,善治腸癰、肺癰、肝癰、血滯瘀阻疼痛,濕熱瀉痢及咽喉腫痛。8、牛黃、熊膽: 苦入肝心經,善清熱解毒、息風止痙,治熱毒瘡腫、咽喉腫痛、高熱動風、急驚、癲癇。 牛黃性涼,清熱解毒力強,兼治口舌生瘡;又能化痰開竅。 熊膽性寒,又能明目,兼治痔瘡腫痛。
9、魚腥草、蘆根: 歸肺經而有清透並具之特點,均能清熱利尿排膿,治肺癰咳吐膿血、肺熱或風熱咳嗽及熱淋澀痛等。 魚腥草辛微寒,有解毒消癰。 蘆根甘寒質輕,又能生津除煩止嘔。10、苦參、白蘚皮: 苦寒,清熱燥濕止癢,治濕熱黃疸與濕疹疥癬相須為用。 苦參既入心肝胃,有歸大腸與膀胱,兼殺蟲利尿,治濕熱瀉痢、濕熱便血、腸風下血、痔瘡出血、帶下陰癢、濕熱淋痛及小便不利。 白蘚皮歸脾胃,兼祛風解毒、通痹,治濕熱瘡毒、濕熱痹痛。11、熊膽、蟬衣: 均歸肝經,涼肝息風止痙,明目退翳。 熊膽苦寒清泄,善清肝心經治熱而息風解毒,且能消腫,肝熱驚癇目赤用之為宜;又治肝熱抽搐、癰腫瘡毒。 蟬衣甘寒質輕,兼入肺,善疏散肺肝經之風熱而息風明目,又治破傷風、風熱感冒、咽痛音啞;還能透疹止癢。
【【【清熱涼血葯】】】 主要用於清解血分實熱。所謂「血熱」是指在溫熱病(相當於感染性疾病的極期和晚期或敗血症期)出現的發熱、煩躁、神昏譫語、皮膚髮斑發疹(皮下出血)、衄、吐血、便血等併發症,以及由「血熱妄行」所致的其他出血症,本類藥物可通過其清熱作用而達到涼血的目的。如果氣血兩燔,可配合清熱瀉火藥同用清熱涼血葯,常用於血熱妄行之吐血、衄血、血熱發斑疹及溫熱病邪入營血、熱甚心煩、舌絳神昏等症。熱邪入於營分、血分,往往傷陰耗液。本節藥物中,如鮮生地、玄參等兼有養陰滋液的作用,故在熱病傷陰時,應用此類藥物有標本兼顧之效。1、紫草: 甘寒,歸心肝經;功能主治:(1)溫病血熱毒盛之斑疹紫黑,麻疹。 (2)瘡瘍,濕疹,陰癢,水火燙傷。
2、赤芍: 苦微寒,歸肝經;功能主治: 既善清肝火除血分鬱熱而涼血,又善活血化瘀而止痛。 (1)溫病熱入營血之斑疹吐衄,火熱內傷之血熱吐衄、皮下出血。 (2)血滯經閉、痛經,產後瘀阻等。 (3)癰腫瘡毒,目赤腫痛,肝鬱化火脅痛。
3、玄參: 苦甘咸寒,歸肺胃腎經;功能主治:既能清熱涼血、養陰護營,又能滋陰降火、潤燥滑腸,還善清解火毒、消散腫結。
(1)溫病熱入營血,溫毒發斑。 (2)熱病傷陰心煩不眠,陰虛火旺骨蒸潮熱。 (3)咽喉腫痛,癰腫瘡毒,瘰癧痰核,陽毒脫疽。 (4)陰虛腸燥便秘。
4、犀角: 咸寒,歸心肝胃經;功能主治:清熱、涼血解毒。 (1)用於治療高熱神昏斑疹,血熱出血證。 (2)性寒,脾胃虛寒不宜。
5、牡丹皮:苦辛微寒,歸心肝腎經;功能主治: 既善清熱涼血,又善活血化瘀,還兼退虛熱、透陰分伏熱,有涼血而不留瘀、活血而不動血之特點 (1)溫病熱入血分而發斑疹,血熱吐血等。 (2)溫病後期陰虛發熱,久病傷陰無汗骨蒸。 (3)血滯經閉、痛經,產後瘀阻,跌打傷腫。 (4)癰腫瘡毒,腸癰腹痛。
6、生地黃:甘苦寒,歸心肝經;功能主治: 鮮地黃長於清熱涼血;乾地黃長於滋陰清熱涼血,養陰生津,潤腸。 (1)溫病熱入營血證。 (2)血熱吐血、衄血、尿血、崩漏下血。 (3)熱病後期傷陰,陰虛發熱,內熱消渴。④陰虛腸燥便秘。
7、馬齒莧:酸,寒,入心、大腸經;功能主治: 清熱解毒,涼血治痢。 (1)用於濕熱或熱毒引起的痢疾。 (2)用於熱毒瘡瘍。
8、牛蒡子:味辛、苦;性寒,歸肺經、胃經;功能主治: 疏散風熱;宣肺透疹;利咽散結;解毒消腫。 (1)風熱咳嗽;咽喉腫痛; (2)斑疹不透;風疹瘙癢;瘡瘍腫毒。
***** 藥物的異同點:1、鮮地黃、乾地黃: 均苦甘、性寒質潤,均能清熱涼血、滋陰生津、潤腸通便,主治熱病邪入營血脂高熱神昏、溫度發斑、血熱出血、久病傷陰之骨蒸潮熱、內熱消渴及陰虛腸燥便秘。 鮮地多汁,苦重於甘,清熱涼血生津效佳,熱甚傷津者多用; 乾地黃質潤,甘重於苦,清熱力稍差而長於滋陰,陰虛血熱、骨蒸潮熱多用。2、白頭翁、馬齒莧、秦皮: 歸大腸經,清熱解毒,涼血止痢,治熱毒血痢。 白頭翁苦寒,善清腸胃濕熱和血分熱毒,治熱毒血痢,又治阿米巴痢,還治陰癢、瘧疾。 馬齒莧酸寒,善滑腸涼血,唯治熱毒血痢,又能止血、通淋。 秦皮苦澀寒,兼燥濕收澀,治濕熱瀉痢,里急後重;又能止帶,清肝明目。3、生地黃、玄參: 均苦甘性寒質潤,均能清熱涼血、滋陰生津、滋潤腸燥,治熱病邪入營血之舌絳口乾、溫毒發斑、血熱咳血、久病傷陰之骨蒸潮熱、內熱消渴及陰虛腸燥便秘。 生地甘重於苦,長於滋陰涼血,陰血不足兼血熱者多用,又治血熱妄行之吐血、衄血、尿血、便血、崩漏。 玄參苦重於甘,長於清降火熱,熱毒熾盛兼陰虛者多用;又善解毒散結,治咽喉腫痛、癰瘡腫毒及瘰癧痰核。4、牡丹皮、赤芍藥: 同源於毛茛科植物,均味苦性微寒而歸肝經,均善清熱涼血、活血化瘀,治熱入營血之斑疹吐衄、血滯經閉、痛經、腸癰腹痛、癰瘡腫毒及跌打瘀腫等證。 牡丹皮兼辛味,並人心腎經,又善透陰分伏熱而退虛熱,治熱病後期之陰虛發熱、久病陰傷之無汗骨蒸; 赤芍藥苦泄而專入肝經,又善清泄肝火與止疼痛,治肝鬱化火胸脅痛及肝火目赤腫痛。5、犀角、生地黃: 性寒歸心、肝經,均善清熱涼血,治熱入營血之神昏譫語及血熱妄行之斑疹吐衄。 犀角咸寒,專入血分而長於清熱涼血,併兼解熱毒,血熱毒盛者每用; 生地甘苦性寒質潤,善滋陰生津潤腸,血熱津傷兼熱者每用。並治陰虛發熱、骨蒸潮熱、內熱消渴、津傷口渴及陰虛腸燥便秘。6、紫草、牛蒡子: 性寒,均能解毒透疹,通利二便,治麻疹、熱毒瘡腫。 紫草味甘入心肝血分,又能涼血活血,解散血分熱毒,麻疹屬血熱毒盛難出或疹色紫黯者多用,又治溫毒發斑色紫黑、濕疹、陰癢及水火燙傷。 牛蒡子味辛苦,長於疏散風熱、清泄熱毒,又能利咽散腫、宣肺祛痰,麻疹初起疹出不暢多用。二葯均滑腸,故脾虛便溏者忌服。
【【【清虛熱葯】】】 能清虛熱、退骨蒸,常用於午後潮熱,低熱不退等症。 所謂虛熱,從理論上講是指陰、陽、氣、血不足所引起的發熱,但通常專指熱邪傷陰所致的熱證。如濕熱病(相當於急性傳染病)後期,熱已傷陰所致的口乾咽燥、夜熱早涼、熱退無汗等陰虛發熱證,又如慢性消耗性疾病(肺結核等)所引起的午後發熱、顴紅盜汗、骨蒸勞熱並有慢性進行性消瘦等證均為本類藥物的適應症。1、青蒿: 苦辛寒,歸肝膽腎經;功能主治: 既善退虛熱、清肝熱、涼血熱、解暑熱,又能透陰分伏熱、透營熱、透表熱。 (1)陰虛發熱,骨蒸潮熱,虛熱兼表。 (2)熱病後期之夜熱早涼,或低熱不退。 (3)血熱疹癢、吐血、衄血。 (4)瘧疾寒熱。 (5)暑熱外感,暑熱煩渴。
2、白薇: 苦咸寒,歸胃肝經;功能主治: 退虛熱,涼血清熱,利尿通淋,解毒療瘡。 (1)陰虛發熱,骨蒸潮熱,產後虛熱,陰虛外感。 (2)溫病熱入營血證,肺熱咳嗽。 (3)熱淋,血淋。 (4)癰腫瘡毒,咽喉腫痛,毒蛇咬傷。
3、地骨皮:甘淡寒,歸肺肝腎經;功能主治: 既能退虛熱、涼血熱、泄肺熱,又略兼益陰而生津。 (1)陰虛發熱,有汗骨蒸,小兒疳熱。 (2)血熱吐血、衄血、尿血。 (3)肺熱咳嗽。 (4)內熱消渴。
4、銀柴胡: 甘微寒,歸肝胃經;功能主治: 退虛熱,清疳熱。 (1)陰虛發熱,骨蒸潮熱; (2)小兒疳熱。
5、胡黃連:苦寒,歸心肝胃大腸經;
功能主治: 退虛熱,除疳熱,清濕熱,解熱毒。 (1)骨蒸潮熱。 (2)小兒疳熱。 (3)濕熱瀉痢,痔腫便血。
**** 藥物的異同點:1、青蒿、白薇: 性寒入肝經,功能退虛熱、涼血、兼透散。既善治陰虛發熱、骨蒸潮熱、熱病後期陰傷發熱,以及虛熱又感風邪而兼表證;又治血熱疹癢及吐衄。 青蒿苦芳香,解暑熱、除虐熱。 白薇苦咸,涼血力強,又能利尿通淋、解毒療瘡。2、地骨皮、牡丹皮: 均退虛熱、涼血。 地骨皮甘寒,退虛熱之中略兼潤補,有斂邪之嫌,故善治陰傷重之有汗骨蒸;有入氣分,善清肺降火,治肺熱咳嗽;益陰生津,治內熱消渴。 牡丹皮辛苦微寒,偏清散而性燥,雖不斂邪,但有傷陰之嫌,善治陰傷不甚之無汗骨蒸;專入血分,活血化瘀,涼血不留瘀、活血不動血。且善清瀉肝火善治血熱斑疹、經閉、癥瘕、跌打瘀腫、熱毒瘡腫及肝熱目赤腫痛等。3、銀柴胡、柴胡: 性微寒退熱。 銀柴胡源於石竹科,胃甘歸肝胃經,退虛熱、除疳熱、兼益陰。 柴胡源於傘形科,苦辛歸肝膽二經,疏散退熱、疏肝解郁、昇陽舉陷,主治少陽寒熱、感冒發熱、肝鬱脅痛或月經不調、中氣下陷之久泄脫肛、子宮脫垂及瘧疾寒熱。4、胡黃連、黃連: 均苦寒,清熱燥濕解毒,治濕熱火毒諸證。 胡黃連源於玄參科,沉降走下,又善退虛熱、除疳熱,善治中下二焦濕熱火毒諸證及骨蒸潮熱、小兒疳熱。 黃連源於毛茛科,大苦大寒,藥力破強,功善清熱燥濕、瀉火解毒,作用偏於心及中焦,善於清心胃火、除中焦濕熱,濕熱火毒重症用之。
【【【清肝明目葯】】】 有清肝火、散風熱、退目翳的功效,適用於肝火亢盛、目赤腫痛、目生翳膜等症、其中有些藥物尚可用於肝陽上擾的癥候。凡能清肝熱或散風熱,以治療肝熱和風熱目疾為主的藥物,稱為清熱明目葯,常用於肝熱上擾所致的目疾。1、青箱子:苦微寒,歸心肝經;功能主治: 益腦髓,明肝目,堅筋骨。
2、谷精草:辛甘涼,入肝、胃經;功能主治: 散風熱,明目退翳:用於風熱頭痛及肝熱眼病,如急性結膜炎、角膜炎等。
3、密蒙花:味甘,性微寒,歸肝膽經;功能主治:(1)清肝明目:用於血虛肝熱之眼病,常配枸杞子、菟絲子; (2)治肝經實熱之眼病(清熱養肝)則常配青葙子、菊花等。
4、夜明砂:味辛寒;功能主治: 消積,活血,明目; (1)清熱明目:用於青光眼、夜盲、白內障,常配決明子、谷精草、牛膽汁等。 (2)活血消疳積:用於疳積,瘀血作痛等證。
【【【清熱葯的配伍】】】
1、里熱兼有表證者,當先解表或表裡同治;氣分熱兼血分熱者,宜氣血兩清;里熱兼陰傷津虧者,要注意祛邪而不忘扶正,輔以養陰生津葯;若里熱積滯者,宜適當配合瀉下藥;兼脾胃虛弱者,宜適當輔以健胃藥。 2、清熱葯又必須根據兼夾病症予以適當配伍,如表邪未盡里熱又盛,可配解表要同用;濕熱者可配利水滲濕葯;熱盛里實者可配攻下藥;熱盛動風者,可配息風葯、熱入心包、神志昏迷者,可配開竅葯;血熱妄行者可配止血藥;邪熱傷陰者可配養陰葯等;清熱瀉火藥,能清解氣分實熱,清熱作用較強,適用於高熱煩渴、神昏、脈洪實有力、苔黃或燥等里熱熾盛的癥候;此外,如里熱氣血兩燔,又可清氣涼血相兼同用。3、使用清熱葯時,對兼有表證者,當先解表後清里,或表裡雙解,以防表邪內陷;陰虛發熱者,當配養陰葯,以標本兼顧;氣血並熱者,又宜氣血兩清。用治熱淋水腫、濕熱黃疸、肺熱咳喘、瘰癧瘡毒等證,還應分別配伍利水通淋、利膽退黃、化痰止咳、軟堅散結葯,以協同藥力,提高療效。4、對於清熱解毒藥而言,因本類藥物具清熱又兼有解毒作用,故主要用來治療各種熱毒證。但由於各藥性能不同,所以在應用上又各有特長,在應用於時必須作適當的選擇與配伍。若熱毒在血分,可與涼血葯配合應用;火熱熾盛,可與瀉火藥配合應用;挾濕者,可與燥濕葯配合應用。此外,痢疾里急後重,宜配行氣葯;瘡癰屬虛者,宜配補益葯等等。但發斑、瘡瘍、喉痹、痢疾等疾患,而屬於陰症、寒症者,則不宜使用清熱解毒藥。
【【【清熱葯的藥理作用】】】 關於本類藥物的藥理作用,一個時期以來,人們常把清熱解毒與抗菌作用等同起來,把清熱解毒藥與抗菌素相提並論。然而從實驗研究中,卻沒有發現一個象抗菌素那樣,有很強的體內外抗菌作用的中草藥應用於臨床,相反,有的中草藥雖抗菌作用不強,但對很多感染性疾病卻有很好的療效。因此,單純用抗菌作用來解釋本類藥物的作用是不夠全面的。近年來資料表明,認為本類藥物的主要作用可能是以調節機體的功能活動而呈現廣泛的藥理作用。1、抗菌作用: 本類藥物中的大多數都具有一定程度的抗菌作用,但其抗菌範圍和抗菌強度各有不同,如銀花、連翹、蒲公英、紫花地丁、黃連、知母、赤芍、魚腥草等對革蘭氏陽性菌(如金葡菌、溶血鏈球菌、肺炎雙球菌、白喉桿菌等)、革蘭氏陰性菌(如傷寒桿菌、副傷寒桿菌、大腸桿菌、變形桿菌、痢疾桿菌、結核桿菌等)都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此外,黃連、黃柏、黃芩、蒲公英、牛蒡子、菊花、紫花地丁、銀花、生地、紫草等對多種皮膚真菌(許蘭氏黃癬菌、鐵鏽色小芽孢癬菌等)也有效。抗菌的有效成分目前所知的有癸醯乙醛(魚腥草)、β-二甲基丙烯醯紫草醌(紫草)、穿心蓮內酯(穿心蓮)、秦皮乙素(秦皮)、原白頭翁素(白頭翁)、小櫱鹼(黃連、黃柏)等。 值得注意的是清熱葯的抗菌作用與臨床療效並不一致,如穿心蓮水溶性黃酮部分,體外有抗菌作用,但臨床療效卻很差,相反,其內酯部分,體外雖無抗菌作用,但臨床反而有效,可見僅以抗菌作用為指標來衡量清熱葯的作用是很不夠的,事實上在許多實驗研究中已發現不少的清熱葯雖抗菌力不強,但卻具有明顯的解毒作用。微生物毒素在感染性疾病中是引起多種癥狀和組織損害的重要因素,用中藥治療微生物感染,常可見到毒血癥狀迅速改善。實驗表明,丹皮、知母、黃連等在無抑菌作用的濃度時就能抑制金葡菌凝固酶的形成,使細菌的毒力減弱,從而減輕對組織的損害作用。2、抗病毒作用: 實驗和臨床實踐都證明,銀花、連翹、魚腥草、貫眾、黃芩、大青葉、赤芍、板藍根、黃柏、丹皮等對流感病毒亞甲型有抑制作用;銀花、射干、貫眾等對孤兒病毒等也有抑制作用。此外,蒲公英、魚腥草、穿心蓮、野菊花還能延緩病毒所引起的細胞病變。3、對機體免疫功能的影響: 本類藥物能方泛地影響機體免疫功能的不同方面,許多清熱葯對機體的免疫功能有促進作用。如黃連、小櫱鹼、黃芩、穿心蓮、野菊花、石膏等能增強白細胞和網狀內皮系統的吞噬功能;魚腥草素能使體內備解素的濃度增加,從而提高非特異性免疫力來抵禦病源侵襲;蒲公英、大蒜、黃連、黃芩等還能促進淋巴細胞轉化率。黃芩甙、黃連、丹皮等對變態反應有一定的抑制作用。4、解熱作用: 犀角、石膏、知母、玄參、赤芍、紫草、地骨皮、銀花、大青葉等均有明顯的退熱作用。本類藥物對發熱病人的降溫作用與解表葯不同,退熱多不伴有明顯出汗。5、抗炎作用: 急性炎症是熱證的主要表現,也是急性感染性疾病的重要病理過程,許多清熱葯對實驗性炎症的各個環節均有一定的作用。如連翹能抑制炎性滲出,黃連能加速炎症消退,黃芩能對抗伴有變態反應的炎症等。臨床上用本類藥物治療急性和慢性感染性疾病取得了較好的療效,此與抗炎作用也有密切的關係。6、其他作用: 實驗證明牛黃、梔子、黃芩、丹皮等有明顯的鎮靜或抗驚厥作用。此外,生地、牛黃有強心作用,黃芩、丹皮等有降血壓作用,銀花有止血作用,廣豆根、紫草、蒲公英等有抗腫瘤作用,白頭翁、黃連還有抗阿米巴原蟲的作用。
【【【清熱葯使用注意事項】】】 此類藥物性多寒涼,易傷脾胃,凡脾胃虛寒、食少便溏者當慎用。熱證易傷陰液,某些苦寒藥物又易傷陰化燥,故陰虛津傷者慎用,或配養陰葯同用,祛邪而不忘扶正。陰盛格陽、真寒假熱者,禁用清熱葯。使用本類藥物要中病即止,以防克伐太過、損傷正氣。1、清熱藥品種繁多,性能各異,在應用時必須根據熱證類型及邪熱所在部位,選則相適應的清熱葯進行治療;另必須視病情輕重及藥物質地,斟酌用量,並注意用法。2、清熱葯又必須根據兼夾病症予以適當配伍,如表邪未盡里熱又盛,可配解表要同用;濕熱者可配利水滲濕葯;熱盛里實者可配攻下藥;熱盛動風者,可配息風葯、熱入心包、神志昏迷者,可配開竅葯;血熱妄行者可配止血藥;邪熱傷陰者可配養陰葯等。此外,如里熱氣血兩燔,又可清氣涼血相兼同用。3、清熱藥性屬寒涼,多服久服能損傷陽氣,故對於陽氣不足,或脾胃虛弱者須慎用,如遇真寒假熱的證候,當忌用。對於體質虛弱的患者使用本類藥物時,當考慮照顧正氣,勿令伐太過,必要時可與扶正藥物配伍應用。4、清熱瀉火藥,能清解氣分實熱,清熱作用較強,適用於高熱煩渴、神昏、脈洪實有力、苔黃或燥等里熱熾盛的癥候。5、苦寒燥濕葯又可能傷陰,應予慎用。
推薦閱讀:
※抗雌激素作用 在 中藥學 分類中 的翻譯結果
※八字各五行傷官分類討論
※五音與五行的對應關係,漢語398音節的五行分類。
※身體的秘密(收藏起來吧,震驚!實在是太全了,分類又細!)
※攝影篇 軟體章 分類節--婚紗攝影 後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