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雁門關
雁門關是古代宋明兩代的歷史標誌,一說雁門關,人們馬上想到宋代楊家將為國前仆後繼的故事。「天下九塞,雁門為首。」「九塞尊崇第一關」雄關依山傍險,高踞勾注山上,是大雁南下北歸的主要中部通道之一。雁門關前的楊家將群像(下)
東西兩翼,山巒起伏。山脊長城,其勢蜿蜒,東走平型關、紫荊關、倒馬關,直抵幽燕,連接瀚海;西去軒崗口、寧武關、偏頭關至黃河邊。關有東、西二門,皆以巨磚疊砌,過雁穿雲,氣度軒昂,門額分別 雕嵌「天險」、「地利」二匾。東西二門上曾建有城樓,巍然凌空,內塑楊家將群像,並在東城門外,為李牧建祠立碑,可惜城樓與李牧祠, 均在日寇侵華時焚於一旦。傅山先生所書的「三關衝要無雙地,九塞尊崇第一關」的對聯也已化為灰燼了。但唐代詩人李賀的《雁門太守行》仍寫出了雄關的豪邁氣勢:「黑雲壓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鱗開。角聲滿天秋色里,塞上胭脂凝夜紫。半卷紅旗臨易水,霜重鼓寒聲不起。報君黃金台上意,提攜玉龍為君死。」流傳至今。
雁門關由關城、瓮城和圍城三部分組成。關城城牆高10米,周長約1公里。牆體以石座為底,內填夯土,外包磚身,牆垣上築有垛口。關城的東西北三面開闢了城門。門洞用磚石疊砌,青石板鋪路,門額位置上均鑲嵌了石匾。東門門匾鐫刻著「天險」二字,門上建「雁門樓」,為重檐歇山頂建築,面闊五間,進深四間,四周設迴廊。西門門匾上刻「地利」二字,其門樓為楊六郎祠。北門其實是瓮城的城門,門額書刻「雁門關」三字,兩側鑲嵌對聯「三邊衝要無雙地,九塞尊崇第一關」。東西門樓都已被毀,北門也坍塌成了一處豁口。
雁門關的圍城隨山勢而建,周長5公里多。城牆的南端分別與關城的東西兩翼相連,向北則沿著山脊延伸到谷底合圍,合圍處建有城門。圍城以外還築有3道大石牆和25道小石牆,起到屏障的作用。雁門關兩側群峰挺拔,山勢陡峭,中間夾一小路盤旋曲折,穿城而過。關城正北的山崗上有明清駐軍的營房舊址,東南有練兵的校場。西門外有關帝廟。東門外有靖邊祠,祭祀戰國名將李牧,現僅存石台、石獅子、石旗杆和數通明清碑刻
關城以西的舊關城俗稱為鐵里門。兩關之間用石砌長城相連,並建造了敵樓、烽火台等,形成一組完整的防禦體系。在舊關城附近有一段明代建造的白草口長城,是中國保存最完好的長城段之一,該段長城全長5033米,牆高6-8米,底寬5米,頂寬3米。每隔120米左右,便建烽火台和敵樓各一座,在險要的地段,還設置了堡寨、壕溝和暗門等。它的東西兩端向北延伸後,最終與外長城相連。
在關城周圍和山下還有關署、東城兵盤、西城兵盤、點將台、六郎城、新廣武城、舊廣武城等六十多處明代遺址和遺迹,也都是雁門關防禦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雁門關是「外三關」中最大的一關。附近峰巒錯聳,峭壑陰森,中有路,盤旋幽曲,穿關城而過,異常險要。古時防備十分嚴密。關下的雁門山北麓,還建有新舊廣武二城,為山外防禦據點。舊城建於遼金時,東西長約300米,南北長約500米,有三座城門。現存城牆尚完好。新城與關城同時建,緊貼雁門關北口,依山修建,周長1.5公里,一半坐落在半山坡,一半修在山前洪積扇上。北門外又築有北關,此外,關外還築大石牆三道,小石牆二十五道,隘口十八個,以增強防禦力量。明代內長城橫於關北,彼此鉤連,形成嚴固的防禦體系。今明長城僅存遺迹。
雁門關的重要性在於它是古時塞外北方民族入侵內部的渠道,所以,自古為邊防戍守要地。雁門山是山西呂梁山脈北支雲中山向晉東北延伸的部分,東與恆山相接,略呈東西走向橫亘於晉北大同盆地與晉中忻代盆地之間,海拔15O0米以上,構成南北之巨防。而它又是斷塊山,峭拔險峻,難以攀越,這更增強了山北山南的隔離性,以致山北地區在歷史上長期為漢族統治勢力所不及,而為北方諸民族所佔據。雁門關北通晉北重鎮大同,遠至蒙古高原,南通晉中重鎮太原,可轉達古代政治中心區中原和關中,戰略地位十分重要。
雁門關是歷史上著名的古戰場。從早期的匈奴、鮮卑、突厥,到後來的契丹、女真和蒙古等北方游牧民族都先後與漢王朝在此進行過許多次戰爭。早在戰國後期,蒙古高原上的匈奴已經相當強大,趙國大將李牧曾多年駐守雁門,以防匈奴。匈奴單于曾率1O萬餘騎攻打雁門。李牧利用有利地形與匈奴決戰,結果大敗匈奴。
到了北宋,雁門關的戰事更為頻繁。當時雁門山——恆山一帶是宋與遼的分界,遼多次向宋進攻。宋抗遼名將楊繼業及其後代多年與遼作戰,主要就在雁門關內外。楊家將鎮守邊關,對遏止遼軍想從幽州南下取宋,起到了牽製作用。宋對遼的戰爭是生死存亡之戰,戰爭很激烈,也極艱苦。陸遊曾有詩云:「全師出雁塞,百戰運龍韜。」「夜沙風破肉,攻壘雪平壕。」今日讀來,心緒猶不禁為所震撼!
雁門關是可貴的古代軍事文化遺迹,並具有遊覽價值,已吸引不少遊客來參觀游賞。今山西省有關部門要修復這座雄關,闢為旅遊區。從大同通省城太原的公路線經過雁門關。這條公路是晉北至晉中的最便捷道路,故這裡仍具有交通上的重要性。
走出廣武城,沿著同大公路順溝前往,便進入一條狹谷,人稱雁門古險道,兩側峰巒疊蟑,怪石凌空險惡,翻過一道陡峭山樑,雁門關即躍人眼帘。(上)
民間故事——六郎的神箭:雁門關前的楊家將群像楊 六郎率領眾兵將,一鼓作氣,殺的遼兵由雁門關退到馬邑灘,又由馬邑灘退到擔子山(朔縣、平魯交界的山叫擔子山)。六郎見遼兵大敗,心中暗喜。轉念一想,喜去愁來,軍中糧草不多,如何是好?六郎在營中轉來轉去,忽然心生一計。次日晚,六郎命兵將乘黑夜悄悄出動,挖的挖,刨的刨,沒半夜工夫,在朔州川堆起了上百個土山包,上邊蓋上了葦席,用繩子紮好,遠遠望去,活象一個個「糧草堆」。
遼兵幾天來吃了敗仗,一路上丟盔棄甲,就象耗夾子打怕了老鼠,終日惶惶不安。遼王身在軍帳,坐卧不寧,飯吃不香,夜不成眠。一天清早,有一探子來報:「大事不好,六爺爺謀住和咱千呀,一黑夜運來好些糧草。」遼王一聽楊六郎備下大量糧草,謀住搗遼兵的老窩,嚇的魂飛天外,立即派人與六爺爺和談。六郎見了來使,哈哈笑道:「和談不難,看你退我一馬之地,還是一箭之地?」遼使心想,讓一馬不知跑多遠,讓他一箭能射多遠?便道:「甘讓二箭之地。」話音剛落,六郎昂首挺胸走出營外,大喝一聲:「拿弓箭來!」
待兵士們抬來弓箭,遼兵遼將早已嚇得目瞪口呆。只見六郎搭箭上弦,弓如滿月,輕輕一放,那箭脫弦而去,消失得無影無蹤。
楊六郎神機妙算,料定遼王會有這一著,早已暗中派將士騎馬跑在大青山(今內蒙土默川平原以北),把一根安有鏵的樺椽插進山石縫中。遼兵一路上找啊,找,一直找到大青山,才找到這支箭。無奈,遼兵只好退到大青山了。
至今,朔縣人還流傳著這樣一首民謠:腳踏雁門關,手搬擔子山,一箭射到大青山。
雁門關碑林序 雁門一關,雄險蒼奇。歷三千年名播寰宇,經千百戰古顏彌新。騷客謫人,遣詩詠頌。行伍將帥,遠來參仰。遊人至此,亦必有感興矣。一關可負數千年悲壯者,非雁門莫屬也。 初夏之季,結伴故人,瞻游斯關,細數千古,百感油然。當關氣豪,如聞鼙鼓又來;登臨縱目,恍若烽煙再起。青峰依舊,不見忠士白骨;古道轍深,戎車鐵馬難追。寒雁歲歲飛越,鴻爪斑斑可尋。興衰自有原由,戰和皆為治道。兵者兇器,聖君不棄其用;德施八荒,畢竟難化豺狼。今雖承平,天狼不可不慮,猛士不可不養,利器不可不造,武事不可不備,國心不可不雄。況金甌未全,世界不安。強夷遏我,日夜眈眈。試看來日,海陸皆是戰場,空天豈有寧域?中華崛起,倘無強大國防,無異痴人說夢。覽關沉想,憂從中來。代縣諸君,斥資修關,寒暑三載,煥然一新。精誠所至,厥有功德,鴻雁歸來,會當驚鳴。今又邀海內名家,書丹古賢詩文,勒石列陳,以饗八方高客,固為幸事。余應其請,贅此數語,姑作序引。
推薦閱讀:
※僅存的唐代建築,你認識多少?目前都在山西了!
※去平遙遊玩有什麼需注意的?
※北魏據代地,山西崛起過程
※如何看待真實的山西?
※回山西老家,尋根覓祖游全攻略~
TAG:山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