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造反派

造反派 簡 介

造反派小報

造反派通告  造反派是文革時期以「造反」自稱、標榜的一種群眾組織,及其與他們的政治實踐相關連的一整套思想方法、行為特徵、價值取向。  造反派是與「保皇派」相對。指文革初期在紅衛兵之後走向社會,以下犯上,對當時的領導體制和具體負責人持對抗、批判態度,並採取實際對抗行動的群眾組織。最初受到歧視和壓制,如被視為調皮搗蛋、不安分守己的害群之馬,被宣布為非法或反動組織,扣發參與者的工資,整理參與者的材料,等。該詞當時仍按傳統價值來闡釋,含貶義。1966年秋冬,通過毛澤東八次接見紅衛兵(以學生以主體)造成的氣候,造反派組織獲得迅速發展,已佔壓倒優勢;而黨政領導和基層單位失去了運轉、整合功能,陷入癱瘓狀態。參加這類組織就成了時髦──進步、革命的標誌。文革早期的「保皇派」紛紛轉而加入造反派了。紅衛兵是此一階段造反派的主體。造反的本質就是造反,鼓吹打亂、改變現有的秩序。造反派賴以成事的最大秘密(公開的),就是他們其實是奉旨造反。對最高權力來說,表層的反社會行為下面是實際上的親社會行為。「造反」一詞遂變幾千年貶斥色彩而含褒義:由「亂臣賊子」、「無賴輕薄」搖身變成了「社會中堅」、「文化英雄」。 發 展  由此進而擴展為,對除紅衛兵以外的文革中群眾組織的統稱。以產業工人為主,農、商、文、衛等系統輔之。在大聯合、奪權階段,紅衛兵仍在舞台上,但文革的主角已經由以產業工人為主體的造反派來充任了。毛澤東說,「在工人階級內部,沒有根本的利害衝突……沒有理由一定要分裂為勢不兩立的兩大派組織」。指的就是他們。在這類組織中,組織成員的品類更加蕪雜,派性更為嚴重,組織的鬆散程度更大,造反動機的功利性更明確──就是要瓦解、摧毀科層制勢力,佔山為王,「掀翻金鑾殿,輪番來加冕」。要取代走資派,成為新的掌權者。有相當一部分人順應時代潮流,進入官僚階層、權力體制實現了自己的抱負。引申為借指參加這類群眾組織的人、一般成員。  文革後稱文革中參加過這類群眾組織的人。仍然用以文革當時的稱謂指稱他們,可以看作該名詞的過去時態。受到清查的「三種人」,主要就是指其中因與林彪、四人幫集團有組織聯繫而造反起家的人,幫派思想嚴重的人,有打砸搶劣跡的人。  文革後,比喻行為方式、價值觀、性格等方面與造反派相似的人。含貶義。例:小造反派;造反派脾氣。這是一種彈性比較大、卻又偏於嚴重的指控,因為文革在政治上被全面否定,造反派受到嚴厲追究;該詞所包含的歷史追溯、政治判斷內容,會引起個人經歷、情感方面的聯想,乃至過分反應。——重歸威權體制的舊軌道,再次強化官本位、肯定知識精英的主流地位,賦予階級分化以合理性,這是後文革以來社會心理的最大變化。
推薦閱讀:

這些教科書級別的反派角色,蓋過主角的光環成就了這40部經典電影
面對反派情緒,我們如何看待,如何調理?
這十位香港電影中的大反派,保證你每一位都見過,有兩位已經辭世
老電影里的反派演員
《飛虎之潛行極戰》4天3.8億,卧底+迷人反派能一直玩!

TAG:反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