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究竟什麼樣?
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究竟什麼樣?
晉朝時的公務員陶淵明,因為仕途不順,回到老家「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永初二年(公元421年),也就是南朝
「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彿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
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自雲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餘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日,辭去。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志之。及郡下,詣太守,說如此。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
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規往,未果,尋病終。後遂無問津者。」
此文以武陵漁人進出桃花源的行蹤為線索,按時間先後順序,把發現桃花源、做客桃花源、離開桃花源、再尋桃花源的曲折離奇情節貫串起來,描繪了一個沒有階級,沒有剝削,自食其力,自給自足,和平恬靜,人人自得其樂的社會,顯然,陶淵明是含蓄地批評了劉裕天下的黑暗,希望通過此文給天下百姓描繪一個理想社會。
1600多年過去了,讓陶淵明始料未及的是,許多地方為桃花源歸屬而爭論起來,誰都清楚,這都是「發展旅遊」惹的禍,參與爭搶的省份有江西、安徽、廣西、貴州等,就連湖南省內都有幾個地市在爭搶。讓陶淵明笑掉大牙的是,這些爭搶者都信誓旦旦地稱,他們那裡的風景才是「桃花源」,因為地理特徵最像陶潛筆下的描述。
這些爭搶者只顧及「地理特徵」,卻忽略了一個重要元素,那就是陶淵明在文中明確指出是「武陵人」,也就是說這「桃花源」在「武陵」境內。古代武陵在哪裡呢?楚頃襄王22年(公元前277年),秦蜀郡守張若,「取巫郡及江南,為黔中郡」,在今湖南常德城東築城以守。秦代,常德屬黔中郡,郡衙設臨沅縣。西漢高祖時取「止戈為武,高平為陵」之意,改黔中郡為武陵郡。直到現在,常德仍有行政區劃名「武陵區」,從常德到湘西到貴州接壤的地帶,那裡的山脈都稱「武陵山脈」,也就是說,即使要爭「桃花源」,只有貴州省還能沾上邊。公元963年(宋太祖乾德元年),轉運使張詠根據朝廷析武陵縣之政令,在實地考察之後,建議置桃源縣。其理由是:其地有一風景秀麗、道觀雄偉的勝地,此勝地因東晉大詩人陶淵明所作《桃花源記》傳誦於世而得名桃花源。也就是說,現在的湖南常德市桃源縣,早在千年前就有了此縣名,而且是因為其景神似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千年來,王維蘇東坡等無數文人雅士千里迢迢來訪,留下了大量墨寶,就連清朝皇帝都賜了御碑,這些大量的人文史料,使湖南常德的桃花源具有了無可爭辯的地位。
但這麼說,還是有點曲解陶淵明的創作本意,也許他只是一種擬寫,使用了「武陵人」這個具體名詞,但他的本意是描繪一個人間仙境,希望山河處處都是如此美好,至於究竟具體在哪裡並不重要,今人爭個不休,就顯得有些可笑了。
最近,湖南常德市籌建旅遊文化展示中心,受有關方面之請,筆者創作了《世外桃源》一文,即是從「自然桃花源」「人文桃花源」「現代桃花源」三個角度來寫的,儘可能逼近
《世外桃源》
一
上蒼賞賜的沅澧二水滋潤著常德的每一寸土地,向著洞庭或奔騰或舒緩,無限風光次第鋪開。
沅水進入常德境內後,無數的溪向她奔來,全長70多公里的夷望溪,不似灕江勝似灕江。兩岸的山充滿個性,若象、似牛、如馬,它們的影子倒映在水面,與天空疊印在一起。白紗一樣的炊煙系在一個個村落的頭上,遠遠的狗吠和雞鳴,融化著薄霧或濃霜。水心寨前兩山如門,壁立千仞,沅水輕輕推開這扇門,一處人間仙境,讓漢代馬援將軍的勃勃雄心折損大半。
每年春天,10萬隻白鷺在南中國哪兒也不去,千里迢迢朝沅水飛翔,朝一處人間最潔凈的地方匯聚。這裡的岩縫間清亮的溪水音樂般流淌著,花朵開在石頭上,綻放一個詩意般的名字叫「花岩溪」。散發著桐油香的吊腳樓藏在樹叢中,三百年前的古村落安靜得只聞牛的鼾聲。每年深秋,白鷺被寒意驅趕,依依不捨地向南方飛去,來年開春,聞著花香,便能找到回歸的路……
當沅水的腳步越來越緩慢,當沅水像綢緞一樣呈現,她便與西洞庭湖相融了。昔日浩瀚八百里的古洞庭,雖然不再有桅杆如林的景象,卻有萬頃蘆葦夏翻綠浪秋歇白雲,無數的水鳥自由地翱翔,這處被聯合國保護的濕地,讓人們忘卻了鋼筋水泥,放眼望去,視野開闊,心胸開朗,彷彿能看到古代詩人在洞庭的船頭吟哦不已。
如果站在洞庭平原回首西望,素有「湖南屋脊」之稱的壺瓶山,雄奇不讓張家界,險峻不輸峨眉山。莽莽原始森林中,遍藏奇花異草,偶爾露面的珍稀動物告訴你這處綠色寶庫的古老與神秘。唐代大詩人李白也曾情不自禁地讚美道:壺瓶飛瀑布,洞口落桃花。如珠玉一般飛濺的瀑布掛滿千溝萬壑,桃花落地彷彿聽得到回聲,那該是多麼幽靜的聖境!
二
沅水在常德城東二十里處拐了個彎,彷彿是特意停留一下。這裡有一座山,不高,卻因為一個人物而成為中華道德文明的高地。相傳遠古時期的隱士善卷老人,在這裡教民開化,以德服人,連舜帝都願將帝位禪讓給他。善卷婉言謝絕了,他的德行從此讓這座小山擁有了一個美好的名字:德山。偉人毛澤東吟詠道:「常德德山山有德,長沙沙水水無沙」。這正是山不在高,有德則重,它沒有驕人的海拔,卻讓我們世世代代仰望。
德山北去百多里,是富饒的澧陽平原。當中原的先民還在採摘野果飽腹的時候,常德的先民已在此揭開古代農業的一頁。一粒世界上最早的稻穀,讓我們看到了最初的炊煙,和從炊煙中升起的文明;一灣碧陰陰的護城河水,我們撥開漣漪,仍能看到先民制陶、舂米、哺乳時的情景,他們築起的城池,是人類孕育城市文明的第一個暖巢。原國家領導人江澤民因此欣然題寫:城頭山。上海世博會中國館,城頭山與長城成為昭示中華文明的兩個符號。
於是,我們不難理解,晉代的陶淵明為何要將這裡描繪成世外桃源,這裡芳草鮮美,落英繽紛;這裡土地平曠,屋舍儼然;這裡的人們遠離戰爭,怡然自樂。一篇五百字的美文,為人們鋪開了令人艷羨的人間仙境,從此將天下遊人忙煞。李白、王維、孟浩然、王昌齡、韓愈、劉禹錫、蘇軾、王安石、陸遊、黃庭堅等古代詩人毫不吝惜筆墨;乾隆皇帝也賦詩兩首;面對漁村夕照,原國家領導人江澤民感慨江山如畫……
自從中國第一個詩人屈原流放到這塊土地上,他的足跡便像詩歌的種子播撒開來,沅有芷兮澧有蘭,充滿詩情畫意的家園裡,人們釀酒、捕魚、紡織,五月賽龍舟,門楣插菖蒲,擂茶待客,絲弦聲聲……這塊富足的土地,教育發達,人才輩出,武昌起義總司令蔣翊武、中華民國締造者宋教仁、延安五老之一的林伯渠、歷史學家翦伯贊、國際知名作家丁玲等,他們的名字讓常德令人肅然起敬,讓沈從文、黃永玉等大師對常德給予濃墨重彩的描繪。
三
無論現代工業如何改變著世界,常德人也沒有停下追求詩意生活的腳步。當市場經濟大潮在神州大地洶湧之時,常德人卻開始了浪漫的文化之旅,創造性地利用十里防洪牆,建設起載入吉尼斯紀錄的世界最長詩書畫刻藝術牆——中國常德詩牆,這是一座綿延兩千年的歷史長河,它與奔騰東去的沅江相依,它與古城常德完美融合。
常德人有幸,一座詩牆將他們攬在懷裡;蜿蜒的穿紫河像玉帶系在腰間;中國最大的城市湖泊柳葉湖直把濤聲送入夢中。仁者愛山,智者樂水,常德城既有德山太陽山河洑山三山拱衛,又有沅江穿紫河柳葉湖三水滋潤,崇尚德行飽含智慧的常德人,將一座常德城建設為綠意盎然的國際園林城市。
常德人有福,城市與田園融成一片,城裡有農莊,四季鮮蔬,食品安全又充足;新農村建設引入城市概念,農民別墅群星羅棋布。晨曦中晚霞里,城裡城外,跳健身舞不分城裡人鄉下人。公園裡,農舍中,二胡絲弦漢戲,自娛自樂。一壺武陵美酒,一碟醬板鴨脖,一碗常德米粉,人們怡然自得,安居樂業。陶淵明虛擬了一個世外桃源,當天下遊客來到常德,誰不頓悟:這裡就是現代版桃花源!
推薦閱讀:
※陶淵明懸案揭秘 三
※東晉·陶淵明《歸去來兮辭》
※一個90後眼中的陶淵明
※南朝梁·蕭繹《陶淵明傳》
※從《歸園田居》讀陶淵明的清高品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