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怪」談》——最全原創圖文版山海經人神怪全解

《山海「怪」談》——最全原創圖文版山海經人神怪全解

《山海經》文白對照及生僻字詞注釋

狌狌(shēng shēng)長得像禺(註:郭璞云:「禺似獼猴而大,赤目長尾。」或說禺就是六耳獼猴,可知過去未來),白耳朵,能爬能走,吃了它的肉可以跑得飛快。傳說中狌狌百餘頭為一群,出沒于山川之中,它們能知道過去卻不知道未來,它們特別喜歡酒和草鞋,土人在路上擺上酒,放上幾十雙連在一起的草鞋,狌狌走過,一看便知道放置這兩樣東西的土人和他們祖先的名字,開始它們會喊著土人和他們祖先的名字,一邊大罵「誘我也」,一邊走開,但不一會兒又會返回,相互嚷著喝酒,還把草鞋套在腳上,喝不多少便大醉,連著的草鞋讓它們跑也跑不動,便被土人抓住了。(唐李肇《唐國史補》,又見李賢注引《南中志》)這個故事揭露了狌狌的三個特點:其一,狌狌嗜酒,喜歡草鞋,好酒可以理解,愛草鞋則有點奇怪,原因不明,大概是某種戀物癖,或者是本能;其二,狌狌比較虛偽,心裡想一套,嘴上說一套,會耍小聰明,但技術極差,而且永遠只會一招;其三,狌狌意志薄弱,禁不住誘惑,這並非「不怕失敗,勇氣可嘉」,而是貪心加有勇無謀。在《山海經》眾多神仙精怪中,狌狌第一個出場,俗話說「槍打出頭鳥」,或許是運氣不佳,比起之後眾多同僚的神通廣大,非富即貴,再不濟也是種挺牛的藥材,狌狌混得不好。其實狌狌還是有優點的,吃了它的肉能夠「善走」,即跑得快,古代沒有奧運會,所以抓他的「土人」大概都是干小偷一行的。除了做葯之外,據《水經注·葉榆河》所記,「(狌狌)善於人言,音聲麗妙,如婦人好女,對語交言,聞之無不酸楚。」說明狌狌有一副金嗓子,專唱苦情歌,適合催淚這個行業。行行出狀元,狌狌做不了「偶像派」,做個「實力派」還是綽綽有餘的。

002 白猿白猿生活在南方的堂庭山上,非山上也有白猿。說起白猿,腦海中浮現出的第一幅畫面是老版電視劇《西遊記》中花果山裡那隻長眉毛的老猴子,有點仙氣,貌似活了很長的樣子。但仔細一想又有不對,因為它不是白的,而且都說了它是猴子,而不是猿。我們常說猿猴,有時候還真分不清哪個是哪個,其實猿與猴的主要區別就在於猴有尾而猿無,就流傳下來的一些圖看,基本上可以說白猿是有尾巴的,短的也沒有短到兔子那種程度,況且兔子那個還算尾巴,說不定古人也跟現代人一般,不大分得清猿和猴的。《抱朴子·對俗篇》說,猴壽八百歲變為猿,壽五百歲變為攫。所以可以說,猿就是猴精,是長壽的猴子,白猿並非一出生就是白猿了,活得久的才是。李時珍的《本草綱目》說,猿產於川廣深山,其臂甚長,能引氣(通過呼吸將自然之氣吸入體內,是一種養氣之法),故多壽。這與「辟穀」很像,辟穀常見於修仙小說,一般是修仙者初入門的境界,不用吃飯只吸收天地精氣即可強身健體,精進功力,在現代也有人修鍊辟穀之術,這也許可以成為減肥者的一種借口,但事實是現在還真存在這樣的人——期望著通過不吃飯菜吃空氣來強身健體延年益壽,這跟絕食的區別僅僅是一個想死,一個不想死而已,但白猿能靠「喝西北風」成仙,人可沒有這本事,或許練到高深,便真「成仙」了。

003 蝮蟲大蟲非蟲,「蝮蟲」也不是一種蟲,猨翼山中怪蛇、怪獸、怪魚很多,蝮蟲也是一怪。郭璞描述:「蝮蟲色如綬文,鼻上有針,大者百餘斤,又名反鼻。」 《爾雅·釋魚》又說「蝮虺博三寸首大如擘」,所以蝮蟲是體型比較大的生物,郭璞說的「鼻上有針」應是指鼻子上有刺,或者是像蜜蜂、蚊子那樣的器官。還有一些說法,說蝮蟲又叫蝮蛇、虺(huǐ),是一種十分可怕的動物,屈原在《離騷·大招》的招魂詞中,呼喚靈魂不要去炎火千里的南方,說那裡有蝮蛇等可怕的生物。關於虺有兩種說法,其一,它是龍的早期形態,常在水中,「虺五百年化為蛟,蛟千年化為龍。」其二,它是一種恐怖的九頭蛇。兩者都是十分有發展潛力的,假以時日,必是大神大凶級別的生物。蝮蟲分布很廣,除猨翼山外,羽山、非山,皆「多蝮蟲」。

004 鹿蜀「有獸焉,其狀如馬而白首,其文如虎而赤尾,其音如謠,其名曰鹿蜀,佩之宜子孫。」鹿蜀是一種神獸,它樣子像馬,白頭紅尾,身上斑紋如虎,它的叫聲就像人在唱歌,如果把它的皮毛佩戴在身上,就可以子孫昌盛。這些描述很容易讓人想到斑馬,據圖來看,確實很像。其實還有另外一種生物,也與描述極其相符,那便是斑驢。斑驢,又叫半身斑馬、擬斑馬、半身馬,是普通斑馬的亞種,是南部非洲一種動物,前半身像斑馬、後半身像馬,滅絕於1883年。中國人對傳宗接代看得極重,無後為大,況且那個時候人數還不多,又戰爭、饑荒不斷,出生率遠低於死亡率,在那種不用實行計劃生育,不用「少生孩子多養豬」的時代,家族的壯大被看得尤為重要,沒錢的要生,有錢的更要生,就拿皇帝來說,後宮三千,且不論皇帝有無那能力,理論上皇宮裡的所有女性都算是皇帝的,於是皇帝的子孫就多了,什麼八阿哥十三爺算少的,雖然在宮廷爭鬥中被除掉的不少,奈何基數大,於是皇室成員按照指數趨勢猛增,比如著名的中山靖王、漢武帝的兄弟劉勝,一輩子共生了一百二十多個孩子,劉備一不小心就成了皇叔,其實真排排號兒,劉備跟漢獻帝劉協差了五輩,甭說當皇叔了,當玄孫都不夠格,這是後話,皇帝的兄弟尚且如此,皇帝豈不更甚,說不定中國人自稱炎黃子孫也因此而來。不難想到,在這種時候,有一些精神上的載體,能讓人們寄託這種美好願望的事物應「願」而生,送子菩薩、送子觀音出來了,能「促產」的九尾狐出來了,百鳥之王鳳凰出來了。可是這些神都太「神」了,可望不可即,而且貢品的多少直接反映了誠心與否,吃都吃不飽的大家拿不出好貢品,只好再「造」一個,一個有著同樣能力,又比較親民,可望亦可即的生物,比如鹿蜀。

005 旋龜「怪水出焉,而東流於憲翼之水。其中多玄龜,其狀如龜而鳥首虺尾,其名曰旋龜,其音如判木,佩之不聾。」旋龜,亦作玄龜,「玄」即「烏」,因此也叫烏龜。它的樣子就像普通的烏龜,卻長著鳥頭,毒蛇的尾巴,它的叫聲像劈木頭的聲音,人若佩戴著它的殼,就不會耳聾,用其入葯還可以治療足繭。龜自古以來就是一種很神秘的生物,中國四靈之一,「神武大帝」就是龜蛇合一的玄武,主管北方。龜又是長壽的象徵,探尋龜長壽的秘密一直是人類的一大興趣。古代祭祀占卜形式多樣,但以龜殼為主,也最靈,龜殼加幾枚破銅錢,這是大牌神棍必備,不過這僅限中國,耶穌宙斯應該不認這玩意兒。漢字老祖宗甲骨文的載體就是龜殼,記錄著商朝統治者的占卜記錄。中國有「龍生九子」之說,其中之一就是神通廣大,後被大禹收服,為大禹治水事業而奮鬥的贔屓(bì xì),又名霸下,它的樣子似龜,所以有說法稱其為」石龜「。由此幾例便可看出,龜多麼受到中國人民的喜愛,不管是古代還是現代,或是將來。在現代,我們還能找到一種和旋龜的描述極其吻合的生物,它就是鱷龜。它的嘴巴前端的上下頜呈鉤狀,似老鷹嘴一般,鋒利無比,算是「鳥首」;它的尾巴又細又長堅硬得像鋼鞭一般,可算「虺尾」,即蛇尾;它的滋補作用十分明顯,可補陰血、益精氣,也特別適合貧血失眠和腦力衰退者食用,與治耳聾、足繭的功用相近。古人將龜按其功能、棲息地不同分為十種:神龜、靈龜、攝龜、寶龜、文龜、筮(shì)龜、山龜、澤龜、水龜、火龜。此處旋龜應當是水龜一種。

006 鯥「有魚焉,其狀如牛,陵居,蛇尾有翼,其羽在魼下,其音如留牛,其名曰鯥,冬死而夏生,食之無腫疾。」鯥(lù)是一種集鳥、獸、魚、蛇特點於一身的生物,它的樣子像牛,蛇尾,脅下有羽毛,能飛,叫聲像犁牛。原文「冬死而夏生」意指它冬天休眠,夏天出來活動,即有冬眠習性。人吃了它的肉,可以防治癰腫疾病。以下是摘自張步天所著《山海經解》中的一段分析:據經文分析,可知此「鯥「即今名穿山甲者。穿山甲哺乳綱穿山甲科,有四足。此獸體與尾均覆以瓦狀角質鱗,似鯉鱗。又因穴陵而居,故稱陵鯉、石陵鯉。經文所述與穿山甲習性、藥用功能可合。此獸有四足,體態體色與牛頗似。尾尖似蛇。穿山甲頭部小,好是食蟻,水陸可行,適合南方山陵生活,與南山經地域亦合。此獸屬於哺乳類中較低及者,與鴨嘴獸、食蟻獸頗近,有冬蟄習性,與經文」冬死而夏生「能合。穿山甲鱗片可入葯,性微寒,味鹼,有通經絡、消癰腫之功能,與所記「食之無腫疾」合。至於經文「有翼,其羽在魼下」則系觀察失誤,或受訪者陳述失真,所記「翼」、「羽」當系此獸覆瓦狀角質鱗之誤導。雖然分析頭頭是道,還順便給讀者腦補了一些穿山甲的知識,可是怎麼看怎麼不像,除了都是動物,穿山甲根本就沒有哪一點像牛,古人也不至於像不像牛都說不準。專家的話可以信但不可以全信,《山海經》中眾多生物的真面目到底是什麼,這個問題是沒有標準答案的,或者說一千個人就會有一千個答案。也許很多人寧願相信它真的存在過,只是滅絕了而已,並不一定非要找出個似是而非的答案,生套一些相似點,然後不通之處全賴在古人身上,比如古人眼花,口誤,傳述中的扭曲,記錄失真等等,這些理由是對是錯不值得討論,沒有標準答案的批改永遠不能服眾,結果還是古人背黑鍋。

007 類「有獸焉,其狀如狸而有髦,其名曰類,自為牝牡,食者不妒。」類又叫做靈貓,它的樣子像野貓,有一頭長髮,雌雄同體,即有雌雄兩種性器官,能夠自己受孕,自己繁殖,人吃了它的肉就不會產生嫉妒之心。這是一種十分奇特的生物。首先是它有頭髮,很多動物頭上都有毛,比如馬,比如獅子和猴子,但是我們叫那些為鬃毛,叫鬣,卻不叫頭髮,因為它們明顯與人的不一樣,類身上的毛髮分布應與人類似,所以它頭上那些毛可稱之為「發」,原文「髦」還有劉海的意思,但是此解釋成立的前提非得是類會自己剪不可。第二個奇特之處是它是雌雄同體,這跟蛇不一樣,蛇是有雌雄的,這也跟蝸牛不同,雖然蝸牛也是雌雄同體,但是蝸牛需要異體交配才能繁殖,類不需要,它自己就能生。沒有了性分別,也就無所謂性排斥,「同性相斥」在人身上體現為嫉妒,特別是後宮中的女人們,吃了類的肉,可以不生嫉妒之心,皇帝若是有這劑良藥,說不定是能活得更久一些。

008 猼訑「有獸焉,其狀如羊,九尾四耳,其目在背,其名曰猼訑,佩之不畏。」猼訑(bó shī)長得像羊,有九條尾巴和四隻耳朵,眼睛長在背上,人取其皮毛佩戴,則勇氣倍增,不知畏懼。猼訑的特點十分明顯,有九尾四耳朝天眼,一般來說,有多個頭、多條尾、多顆心、多隻手之類的生物,都挺牛,比如九尾狐,法力高深,神通廣大,比如二郎神,天庭中少數能與齊天大聖鬥法的天將,還比如六耳獼猴,能聽過去未來之事,觀音也拿它沒轍,還比如比干,九竅玲瓏心,註定是妲己的阻礙。他們的能力也許會有限制,比如使用次數,使用時間,冷卻時間,法力值,體力值等等,即便如此,只有一秒鐘的無敵也是無敵。猼訑很幸運,它天生就有牛逼的特徵,也很不幸,它天生就沒有牛逼的能力,牛逼的特徵終歸只能拿來裝一裝。它的能力有點像酒,都是用來壯膽,把它的皮毛佩戴在身上,便不知害怕。借酒壯膽,只是自我麻醉,強求無益,改成猼訑的皮毛也一樣,好處只是不會像酒後那麼狼狽而已。

009 「有鳥焉,其狀如雞而三首六目,六足三翼,其名曰 ,食之無卧。」(chǎng fū)與猼訑一起生活在基山上,它是一種奇鳥,樣子與雞相似,卻有三個頭,六隻眼睛,三條腿,三隻翅膀,吃了他的肉,可以不睡覺,或者睡不著覺。就基山上的兩種代表生物來猜測,基山上可能有類似核輻射或者恐怖化學物質之類的東西,猼訑與 都「形變」得有點嚴重,基因突變的後遺症明顯,如果都是大神級生物也就罷了,名副其實,可是不是,事出反常必有妖,所以這環境就值得考慮了,至少不是度假的好地方。的肉,「食之無卧」,其一,吃了他的肉可以不用睡覺,至少多了一倍的睜眼時間,這簡直是工作狂、研究狂、遊戲狂夢寐以求的「神葯」,其二,吃了他的肉睡不著覺,想睡也睡不著,這是極其痛苦的,但這是對楊白勞們來說,對黃世仁、周扒皮、南霸天們,這稱得上是居家必備「良藥」,擁有了它,能讓勞工多織幾匹布,多砍幾棵樹,估計他們也快睡不著了,興奮的。傳說 的三個頭經常意見不一,常常打架,以至於時常遍體鱗傷,所以腦子的數量並不代表腦子的質量,三個臭皮匠,在智力比拼上也許真有一絲機會勝過一個諸葛亮,但那是在不內訌的時候,否則就只能比人數了。

010 九尾狐「有獸焉,其狀如狐而九尾,其音如嬰兒。能食人,食者不蠱。」九尾狐生活在南方的青丘山上,是一隻食人凶獸,它的叫聲像嬰兒啼哭,以此誘惑聽到的人靠近,吃了它的肉,可辟邪辟蠱。《山海經》中有三處提到九尾狐,皆為凶獸,但在其它典籍中,九尾狐又是祥瑞和子孫昌盛的象徵,常與玉兔、金蟾、三足烏並列於西王母之側,是西王母的使者與隨從(雖然西王母長得比較恐怖,畢竟是大神)。郭璞說:「太平出則為瑞」,即是說九尾狐屬正屬邪並非天生,而與所處的時代有關,由時代中的人賦予它屬性。古人迷信思想很重,牽強附會的能力強,不順眼的時候看什麼都是不好,而且由上至下,統治者說不好,百姓就必須都來踩,百姓之間也常常」三人成虎「,且尤為重視神鬼之說,這直接導致了出現在不同時代的九尾狐,得到的可能是完全相反的待遇,只能說是「生不逢時」。《吳越春秋·越王無餘外傳》記載了一則禹娶塗山女子女嬌為妻的故事,說禹娶塗山女子,是九尾狐獻瑞的結果。傳說禹治水至三十歲時,還未娶妻,有一次,他走過塗山,見到一隻九尾白狐,不禁想起塗山當地流傳的一首民間歌謠,大意是說,誰見了九尾白狐,誰就可以家道興旺。於是,禹便娶了塗山女子女嬌為妻。或有另一說法說禹取的這名塗山女子就是九尾狐所化。(摘自徐客的《圖解山海經》)相傳狐狸的尾巴是用來儲存靈氣的地方,當狐狸吸收了足夠的靈氣,尾巴就會一分為二,到最終裂變成為九條尾巴時,狐狸就會有不死之身。《封神演義》中的妲己是中國九尾狐的典型代表,她迷惑紂王,使得天下大亂,雖然法力不大,卻讓很多神仙無可奈何,在高層博弈下的縫隙中,她如魚得水,但最後血本無歸,其實算來算去不還是女媧大神一句話的事。日本的九尾狐代表是玉藻前,她的祖先來自中國或者印度,她和酒吞童子、大天狗並列為日本三大妖怪,是鳥羽天皇的愛妃,最後被安倍晴明殺於那須野,化成了殺生石。找來找去,各種九尾狐的共同點是都是美麗的女子形象,都禍國殃民,最重要的是都死得慘。

011 灌灌「有鳥焉,其狀如鳩,其音若呵,名曰灌灌,佩之不畏。」灌灌和九尾狐一同生活在南方青丘山上,它的樣子像斑鳩,叫聲像人在互相喝斥,它的肉可做葯,有益智功效,佩其羽可不受蠱惑,《呂氏春秋·本味篇》記載說這種鳥的肉味道十分鮮美可口。佩戴它的羽毛可以不受蠱惑,則有兩種說法皆可行,其一,它與九尾狐生活在同一座山上,物以類聚,從九尾狐的能力看,青丘山應該是一個毒物迷障繁多之地,因此當地生物天生有辟邪辟蠱的功效,其二,萬物相生相剋,有毒物處必有克毒之物,灌灌也許正好是九尾狐的剋星,佩戴它的羽毛,則可不受九尾狐的迷惑,安然過山。雖說有可能灌灌是九尾狐的剋星,但是狐狸正好是鳥類的天敵,所以在青丘山中,即使能力相剋,但作為獵物的灌灌,在實力上是不能與九尾狐匹敵的。

012 赤鱬「英水出焉,南流注於即翼之澤。其中多赤鱬,其狀如魚而人面,其音如鴛鴦,食之不疥。」赤鱬是一種魚,它長著人面,叫聲像鴛鴦,吃了它的肉,可以防治疥瘡。《安徒生童話》中的小美人魚,為了獲得雙腿去追尋自己的愛,喝下了巫婆的葯,最終化成了泡沫。這個故事結局雖慘,卻將小美人魚美麗、勇敢、執著的形象留在了世界人心中。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人魚成了「美麗」的代名詞,「狐狸精」是東方的說法,「美人魚」是世界的共識,不管她們是邪惡的,還是善良的,她們都是美的,所以叫「美」人魚。《山海經》中就有幾種人魚,各有特點,但它們也有共同點——都與「美」這個字沒有絲毫關係。赤鱬是一種人魚,人面魚,這樣的形象想想便讓人不寒而慄,與大眾心中的人魚大相徑庭,它更像是日本的妖怪,在中國,它算不上妖,因為照中國人心中的標準,凡為妖者,或多或少,必有些法力,它只能算怪,一種能入葯的怪。《山海經》中的人魚還有陵魚、龍魚等,它們都不是人們心中的美人魚。不過美是沒有標準的,即使是多數人認為的「美」,也不是標準。人的審美千差萬別,每個時代都有每個時代美的共識,譬如唐代以肥為美,現在以瘦為美,赤鱬和其它幾種人魚也許是美的,是一種我們不了解,而古人了解的美。

013 鳥身龍首神在招搖山到箕尾山這十座山上,皆有山神,諸山山神都沒有神名,形象皆為鳥身龍頭,它們彼此之間沒有統屬關係,沒有等級,沒有至上之神,也不受其它大神的統領。汪紱云:「其神之狀,蓋祭山之屍為此狀,如《周禮 方相氏》:『蒙熊皮、黃金,四目,執戟揚盾。』及蔡邕謂『祭臘迎貓者為貓屍,迎虎者為虎屍』之類也是也。」「屍」原為古時祭祀代死者受祭之人,多由臣下或者晚輩充之,後逐漸改為神主圖像,屍之制遂不復行。汪紱說「祭山之屍」即祭山之山神圖像。山神圖像與此地區民族圖騰應有一定聯繫,經文「神狀皆鳥身而龍首」者反應此地區有鳥崇拜、龍崇拜之事實,之後的諸多山神也是類似情況。(摘自張步天著《山海經解》)圖騰崇拜是原始社會最早的一種宗教信仰, 約與氏族公社同時發生。原始思維的主體與客體的互滲性, 使初民天真地認為動物的生活、行為、感覺, 乃至思想和人類一樣。動物的兇猛有力和人類所不具備的其他特性, 在他們眼中都體現著偉大崇高之美, 因而他們不僅按照動物的形象美化自己, 而且還要據以創造他們所敬畏的神靈形象。於是視某一動物為自己的祖先、保護神和氏族的象徵。崇拜蛇的, 自然會把自己所奉之神幻想成人蛇嵌合體, 崇拜牛的, 則是人牛嵌合體。神靈的奇橘形貌和被神化了的人性和獸性, 成了智慧和力量的象徵。於是在舉行巫祝儀式時, 氏族成員尤其是代表氏族的巫師就把自己化裝成所崇拜的圖騰動物。鳥氏族化裝成鳥, 這便是「 人面鳥身」 的神;蛇氏族化裝成蛇, 這便是「人首蛇身」神;馬氏族化裝成馬, 這便是「 馬身而人面」 的神……氏族社會的進一步發展,兩個或兩個以上的不同圖騰的氏族聯合起來,形成部落,這個部落的圖騰便成了兩個或兩個以上合併的動物,比如這個鳥身龍首神。(摘自孫致中的《山海經怪物試解》)

014 狸力「有獸焉,其狀如豚,有距,其音如狗吠,其名曰狸力,見則其縣多土工。」狸力是一種善於掘土之獸,外形像豬,長著雞爪,叫聲如同狗吠,哪裡出現狸力,那裡一定會有繁多的土木工程。「見則縣多土功」為徵兆占驗之記錄,據張步天統計,《山海經》中有此種記錄凡六十二處,可分為三類,一為科學預測,二為根據動物形態而產生的聯想,三為迷信附會,源於古代先民認識局限。馬面、鹿角、蛇身、鷹爪、魚鱗、蝦須,這是複雜的龍,狸力較為簡單,只是豬、雞和狗,在《山海經》眾多「拼湊」型生物中,狸力的外形只能算中規中矩,一隻豬長著雞爪似乎也不是特別難接受的事,雞長著豬蹄的話也一樣,狸力善於挖土,應該是得益於它的雞爪,雞挖土抓蟲的能力優勢在於快,缺點在於淺,往往蟲聰明一點縱向而不是橫向逃跑都能逃過「魔爪」,雖然這個方法對蟲來說有些奢侈,所以如果真的善於掘土,狸力應該長著堅硬的鏟形掌才是。至於它的出現會帶來違建強拆之類的問題,放在古代很合適,特別是改朝換代的時候,放在現代更是合適,如果它真的存在於現在,一定活得很滋潤。

015 鴸「有鳥焉,其狀如鴟而人手,其音如痹,其名曰鴸,其名自號也,見則其縣多放士。」鴸(zhū)形似鴟(chī)(鴟為貓頭鷹的一種,見於《西次三經》三危山中,漢代及以前,鴟被視為一種神鳥,為靈魂世界的引導者,守護者,而後世中,因其形音詭惡,被視為不祥之鳥),它長著人手一樣的爪子,啼叫聲像公鵪鶉,如自呼其名。鴸是一種不祥之鳥,它在哪個地方出現,那裡就會有許多人被流放,它是流放者靈魂的化身。傳說鴸是堯的兒子丹朱所化,丹朱是堯的長子,為人傲虐而兇惡,喜歡到處遊玩,那時候洪水為害,他便乘船到東遊西逛,覺得很有意思,後來洪水被大禹治理平息了,他便指使人晝夜不停地替他推船,這邊是「陸地行舟」的由來。堯看丹朱實在沒有治理國家的能力,便把天下讓給了舜,而把他流放到南方的丹水去做諸侯。當時住在中原的一個叫「三苗」的部族的首領很同情他,便聯合他一起抗堯,結果失敗,三苗首領也被殺。丹朱帶著他的殘軍,一路逃到南海,對著茫茫大海,進退無路,羞愧難當,於是自投南海而死,死後他的靈魂化為了鴸。由於鴸發音與「誅」相同,十分不詳,因此常常遭人厭惡,而後丹朱的後裔聚集在南海附近,逐漸建立了一個國家,叫驩(huān)頭國,也就是丹國,那裡的人樣子非常奇怪,都長著人臉和鳥的翅膀,卻不能飛,只能當拐杖扶著走路。鴸和精衛有共同點,它們都死在了海里,也都「死不瞑目」,但鴸與這隻「憤怒的小鳥」又有所不同,首先從死因看,兩者動機不同,一主動一被動,主動是自殺行為,被動是飛來橫禍;然後從結果看,都變成了鳥,只不過一善一惡,善者討喜,惡者遭嫌;再者從影響看,一流芳百世,成了勇敢堅強的化身,一遺臭萬年,變成流放與不詳者的代言。這麼一比較,精衛兩勝一負佔優,但這要說起來,兩者都是怨念,都是不能升天,不進輪迴,精衛的「仇人」是大海,一來它填不平,二來玉帝與如來就算偏袒也總不能幫她把海填了,加上她身份擺在那,閻王又不敢派無常來強行勾魂投胎,所以精衛就一直這麼一隻鳥「奮鬥者」,而鴸,它的子孫都多得可以建立國家了,愚公移山好歹有後代上,填海比移山難,人手沒愚公多,感動天帝這事兒又已經不管用了,這麼一比,精衛完敗。

016 長右「有獸焉,其狀如禺而四耳,其名曰長右,其音如吟,見則其郡縣大水。」長右生活在南方的長右山上,此山因長右而得名。長右長得像禺(狌狌也長得像禺),其聲如人呻吟,它是水災的象徵,在哪裡出現,哪裡就會發生大水災。傳說禹治理洪水時,曾三次到過桐柏山,那裡總是電閃雷鳴,狂風怒號,石頭樹木嘯叫,使治水工作無法進行,禹知道是妖物作怪,於是號召群神,齊心協力終於將怪物擒獲。那怪物能說人言,而且對答如流,其形狀像猿猴,白首青身,眼睛閃耀萬道金光,力氣敵過九頭大象,禹命人用大鐵鏈鎖住怪物脖頸,鼻孔里又穿上金鈴,然後鎮壓在今天江蘇淮陰的龜山腳下,從此,禹的治水工作才得以順利進行。淮水從此也平安流入大海。據說若干年後,明洪武時,太祖皇帝經過淮水,曾命人將鐵鏈拖出水面,眾人費盡了力氣終於將長長的鐵鏈拉到頭,見到了傳說中的水怪,它一下子跳到船上,說起了人話,眾人皆驚訝愕然。(摘自徐客的《圖解山海經》)這長右跟孫猴子挺像,洪荒時期,水神共工大戰火神祝融而不敵,羞惱之下,怒撞不周山,導致四方天柱缺一,洪水猛獸從西半邊天窟窿里傾瀉而下,為了世界和平,女媧撿來五色石,砍來巨龜腳,補了窟窿撐起了天穹,拯救了世界,在補天過程中,她落下了兩塊五色石,一塊變成了賈寶玉嘴裡的美玉,一塊孕育了孫悟空,所以孫悟空與水有緣,但它是在大唐前五百年被如來鎮壓在五指山下,加上他在菩提老祖那裡的學藝時間,加上他在花果山當齊天大聖的時間(這期間他去地府改生死簿,上寫「該壽三百四十二歲」,所以到此為止它還沒活夠三百四十二年),再加上他在天宮當弼馬溫的時間,總共也就一千來歲,從唐太宗時候往前一千來年,是東周西周,最多不超過商,這與長右所在的三皇五帝時代差了兩千多年,所以長右是跟孫猴子沒有什麼關係的了。

017 猾褢「有獸焉,其狀如人耳彘鬣,穴居而冬蟄,其名曰猾褢,其音如斫木,見則縣有大繇。」猾褢(huá huái)長得像人,全身長滿豬樣的硬毛,它冬天蟄伏在洞穴中,夏天出來活動,它的聲音如同砍伐木頭的響聲,它在哪裡出現那裡就會有繁重的徭役,甚至因此發生動亂,所以猾褢是不詳之獸。有趣的是上一篇說到長右與孫悟空很像,這一次很湊巧,猾褢又跟豬老二挺相似,不知道下一篇是不是輪到沙師弟了,不過猾褢跟豬八戒更是八竿子打不到一塊,除了一個有豬一樣的硬毛,一個就是豬這一點外,他們沒有任何交集,在此不證。《禮記》記載了這樣一則故事:孔子周遊列國,途徑泰山腳下的村落,見一老婦人痛苦與新墳之前,孔子關切地問:「聽你的哭聲,觀你的神色,似乎有多重的悲傷?」老婦回答:「以前我的公爹、丈夫都被老虎咬死了,今天我的兒子又被老虎咬死了呀!」「那你為什麼不離開這個危險而傷心之地,遷徙到安全些的城邑里去呢?」「只因為這裡沒有橫徵暴斂啊。」孔子喟然長嘆:「啊!原來橫徵暴斂比吃人的老虎更可怕。」老虎吃人吃的是人肉,猾褢帶來的徭役吞噬的是人心、人性,這比肉體上的傷害可怕百倍,無怪那老太婆寧願「失身」也不寧願交稅了,這已經遠遠超出了人民義務的範圍。

018 彘「有獸焉,其狀如虎而牛尾,其音如吠犬,其名曰彘,是食人。」這個彘不是人們常說的豬,而是一種食人怪獸,它樣子像虎,長著牛的尾巴,發出的叫聲如同狗叫,與長右一樣,它出現的地方,會發生水災。《山海經》的彘虎身牛尾,但後來大家的想法並不一致,不像九尾狐那樣是九條尾巴的狐狸,無可爭辯,這些想法有五種,其一,虎身牛尾;其二,人面如猴四耳,虎毛牛尾;其三,虎首虎身獨角,足爪似猴;其四,與虎一樣;其五,獸身如熊,虎爪牛尾,雙目如炬。它和長右都是水災的象徵,出現在哪裡那裡就是一片汪洋,但萬物相生相剋,有帶來水災的怪物,必定有克制水災之物,或是帶來乾旱的怪物存在,水神火神太陽神雨神不說,這些大神自然是有這樣的能力,而且能隨心所欲支配自己的能力,長右和彘不同,帶來水災是之本能,它們無法控制什麼時候、什麼地點、什麼範圍發生水災,也無法停止它,這一點與旱魃相似,旱魃是千年殭屍,「長二三尺,袒身,而目在頂上,走行如風」(《神異經》),所現之地,赤地千里,「掘而焚之,亦往往致雨」(紀曉嵐《閱微草堂筆記》)。一者來水,一者致旱,如兩者相見,不知孰勝孰敗,也可能是中和。《大荒北經》中有黃帝女魃,與雨神應龍齊名,為旱神,亦可致旱千里,不過這是真神,不是殭屍,為黃帝禽殺蚩尤立了大功,不幸耗盡神力,留在北方,導致北方多乾旱,而應龍留在南方,導致南方多雨,現在北邊雨南邊旱的怪天氣可能是他倆over了。

019 「有獸焉,其狀如羊而無口,不可殺也,其名曰?。」(huàn)是生活在南方的洵山上的一種奇獸,它長得像羊卻沒有嘴巴,不吃不喝,也不會餓死,能生活自如。《山海經》原文是說它「不可殺也」,許多白話文都將之翻譯為不吃東西也能正常生活,畢竟它沒有嘴巴,不能進食,但是可能它就不是用嘴巴進食的,比如海參、水母,就不是用我們意義上的「嘴」,而是用意義上的「肛門」進食的,再比如植物,它們也沒有人們意義上的「嘴」,但還是可以「進食」——通過細胞吸收能量,按照能量守恆定理,?能生存成長,必定需要能量,只是它的能量來源與人類不同,所以人認為它不用「進食」。與?的「不吃」對應,貔貅則是「不拉」,它的主食是金銀財寶,但它有嘴無肛,所以只進不出,因此大家都喜歡用它來招財聚寶,其實由?推知,貔貅也是要排放能量的。若按字面意思理解,是殺不死,?就有著不死之身,而且還是高級的,鳳凰的不死之身是復活,涅盤重生,必要條件是涅盤,也就是死,且不說重生有無失敗率,如果重生之後狀態不佳,比如法力全無什麼的,那可是鬥法大忌,只能被輪殺了,不確定性大,所以鳳凰涅盤算是中上等不死之身,貓妖與九尾狐有九條命,這充其量只能算是下等不死之身,偽不死,一旦被殺到第十次也就沒了。不過雖然是有著逆天的天賦,?的命運與猼訑一樣悲慘,徒有其表而已,它根本就沒有戰鬥力,這殺不死只能保自己一命,卻沒有發揮它應有的用處。最後一種解釋就是不能夠殺,可能是它長得比較奇怪,當地人認為是神物,不能侵犯,所以告誡後人說不能殺了它,否則會有某某報應等等。

020 蠱雕「水有獸焉,名曰蠱雕,其狀如雕而有角,其音如嬰兒之音,是食人。」蠱雕是一種水中怪獸,它樣子像雕,頭上有角,也有一些典籍將蠱雕描述為豹的樣子,長著鳥喙,頭上有角,蠱雕和九尾狐很相似,它的叫聲像嬰兒啼哭,吃人。吳任臣說:「禽之似獸者,駝蹄鳥、飛生鳥;獸之似禽者,鷹背犬、蠱雕獸。皆物美絕異也。」所以蠱雕雖然長得像雕,且名字里有雕,但它不是鳥類,而是獸類,蝙蝠為獸但有翅能飛,蠱雕長得像雕也有翅膀,但它生活在水中,所以可能能飛,也可能不能,不管它是雕形還是豹形,有羽有毛生活在水中,這著實比較難想像,自然選擇決定了水生動物的形態利於划水,蠱雕卻又例外,只能說明它的生活習性應該如同鴨子,能下水,但還是生活在水邊,而非水中。不知是不是巧合,吃人的九尾狐與蠱雕的叫聲都像嬰兒,而吃人的彘叫聲像狗叫,試比較之,其一,它們都吃人;其二,按《山海經》描述,九尾狐與蠱雕皆沒有什麼法力,而彘可帶來水災;其三,九尾狐是狐狸,蠱雕是豹或者雕,彘是老虎。結論就是,九尾狐雖然名氣很大,但是在《山海經》里,它和蠱雕一樣,只是一種較為兇惡的生物,《山海經》中能吃人的怪獸很多,蠱雕和九尾狐沒有什麼特別之處,它們不像彘,能帶來水災,被認為窮凶極惡,它們也沒有法力,所以吃人這檔子事兒只能是靠陷阱,靠嬰兒般的叫聲騙取人們同情心,誘人上鉤,而彘則不必,這也是高富帥和矮窮挫的區別,當然,比之之後的諸多大腕兒,彘也只是個小小角色而已。

021 兕兕和犀相似,像野牛,全身青黑,頭上長有一角,角長三尺余,形如馬鞭柄,兕重千斤,皮很厚,可制甲,壽二百年。《海內南經》曰:「兕在舜葬東,湘水南,其狀如牛,蒼黑,一角。」 或有說兕即為雌犀者,但《爾雅》記:「兕似牛,犀似豕」,所以犀兕雖像,但確實不同。兕有時為文德之獸,常見於古代青銅器與畫像圖飾中,是力量與威猛的象徵,但大多時候它是凶獸,《詩·小雅·何草不黃》:「匪兕匪虎,率彼曠野。哀我征夫,朝夕不暇。」雖為感嘆徭役之苦,但也看出他們覺得兕不是什麼好東西,還有《論語·季氏》:「虎兕出於柙。」指惡人逃脫或做事不盡責,主管者當擔責,這裡的惡人即是虎兕,還有柳宗元的《唐鐃歌鼓吹曲·獸之窮》:「驅豺兕,授我疆。」豺兕都是兇猛的敵人。所以兕在大多數時候還是不討人喜歡的。兕當屬水獸,傳說中有水獸蒼兕,「善奔突,能覆舟」,是水中怪獸,廣為人知的兕是《西遊記》中老君座下的青牛,趁著看牛童子熟睡,偷了金剛琢,下界做獨角兕大王,與孫悟空大戰不分勝負,孫悟空找來李靖、哪吒、火德星君、十八羅漢等高手相助仍救不出唐僧,最後還得老君出馬,吳承恩贊道:「獨角參差,雙眸幌亮。頂上粗皮突,耳根黑肉光。舌長時攪鼻,口闊板牙黃。毛皮青似靛,筋攣硬如鋼。比犀難照水,象牯不耕荒。全無喘月犁雲用,倒有欺天振地強。兩隻焦筋藍靛手,雄威直挺點鋼槍。細看這等凶模樣,不枉名稱兕大王!」

022 瞿如「有鳥焉,其狀如鵁,而白首、三足、人面,其名曰瞿如,其鳴自號也。」瞿如長得像(jiāo)(是一種水鳥,嘴長,腳高,樣子像鴨,腳長在接近尾巴的部位,雄者頭、頸及羽冠為栗紅色),長著白色腦袋,有三隻腳和人一樣的臉,它的叫聲如自呼其名。人面鳥無疑是一個恐怖的形象,但也有美麗的,希臘神話中人面鳥身的海妖塞壬容貌妖艷美麗,歌聲動聽誘人,塞壬用歌聲誘惑路過的航海者使船觸礁沉沒,船員都成了它的腹中餐。人面鳥也不一定都是窮凶極惡的,瞿如便普普通通,只是一種鳥類而已。人面鳥也可以是大神,比如黃帝之子禺虢和禺虢子禺京,禺京也是人面鳥身,是風神、北海之神,兩耳掛兩條青蛇,腳踏兩條赤蛇,為顓頊管理北方天空,還有人面鳥身的木神句芒,少昊的後裔,伏羲的大臣,管理著扶桑樹,還有人面鳥身而九首的神鳥九鳳等等。此外瞿如有三足,扶桑樹上的金烏也有三隻腳,不知道它們是不是有什麼血緣關係,遠房親戚、私生子什麼的。

023 虎蛟「泿水出焉,而南流注于海。其中有虎蛟,其狀魚身而蛇尾,其音如鴛鴦,食者不腫,可以已痔。」虎蛟魚身蛇尾,但又非魚非蛇,它的叫聲像鴛鴦,吃了它的肉,可以醫治腫疾和痔瘡。蛟是龍的一種,長得像蛇,有四足,《埤雅》記:「其狀似蛇而四足,細頸,頸有白嬰,大者數圍,卵生,眉交(眼睛上眉部份,有突起的肉塊在眼睛之間交叉),故謂之蛟。」廣為人知的蛟是龍的早期形態,修鍊足夠之後就能化身為龍,飛升天界。或說蛟是母龍(《抱朴子》)、小龍和無角龍(王逸),還有說蛟是二千斤的魚(《酉陽雜俎》),是虎魚中的老者(《述異記》)。不管是哪一種,總之虎蛟亦是龍的一種,龍的神奇,龍的神通廣大自不必說,虎蛟作為龍屬,雖還不是龍,也與有榮焉,按常理出牌,虎蛟也應該小有法力,小有名氣才對,事實是虎蛟只有治痔瘡的能力。鯉魚躍龍門,一朝成龍,雞犬升天,不成功就只能永遠是卑微的魚,虎蛟雖然得天獨厚,有成為龍的潛力,但還不是龍的時候,也只不過是小角色。大多時候人們不看過程,只看結果,有潛力是資本,能勝過沒有潛力的大多數,但若是潛力發揮不出來,或發揮失敗了,那與沒有潛力的結局是一樣的,雞蛋留一百萬年可能成為堅硬的化石,但還是雞蛋的時候與石頭碰,必死無疑。

024 鳳皇「有鳥焉,其狀如雞,五采而文,名曰鳳凰,首文曰德,翼文曰義,背文曰禮,膺文曰仁,腹文曰信。是鳥也,飲食自然,自歌自舞,見則天下安寧。」鳳皇亦作「鳳凰」,生活在南方的丹穴山上,它長得像雞,有五彩的花紋,頭上的花紋為「德」,翅膀上的花紋為「義」,背上的花紋為「禮」,胸脯上的花紋為「仁」,腹部上的花紋為「信」,它飲食自然,自歌自舞,出現則天下太平。《韓詩外傳》中還記錄了關於鳳凰的這樣一個傳說:「黃帝即位施惠,承天一道,修德,唯仁是紆(yū),宇內和平,未見鳳皇,唯思其象,夙昧晨興,乃招天老而問之曰:『鳳象如何?』天老對曰:『夫鳳,鴻前,鱗後,蛇頸而魚尾,龍紋而龜身,燕頜而雞喙。戴德、負仁、抱忠、挾義,小音金,大音鼓。延頸、奮翼、五彩備舉,鳴動八風,氣應時雨。食有質,飲有儀。往即文始,來即嘉成。唯鳳為能通天祉、應地靈,律五音、覽九德。天下有道,得鳳象之一則鳳過之。得鳳象之二則鳳翔之,得鳳象之三則鳳集之。得鳳象之四則鳳春秋下之。得鳳象之五,則鳳沒身居之。黃帝曰:「於戲,允哉!朕何敢與焉?」於是黃帝乃服黃衣、戴黃冕,致齋於宮,鳳乃蔽日而至。黃帝降於東階,西面,再拜,稽首曰:『皇天降祉,不敢不承命。』鳳乃止帝東園,集帝梧桐,食帝竹實,沒身不去。」《抱朴子》記鳳具五行:「夫木行為仁,為青鳳頭上青,故曰戴仁也;金行為義,為白鳳頸白,故曰纓義也;火行為禮,為赤鳳背赤,故曰負禮也;水行為智,為黑鳳胸黑,故曰向智也;土行為信,為黃鳳足下黃,故曰蹈信也。」《孔演圖》曰:「鳳為火精,生丹穴,非梧桐不棲,非竹實不食,非醴泉不飮,身備五色,鳴中五音,有道則見,飛則羣鳥從之。」《廣雅》曰:「鳳凰,雞頭燕頷,蛇頸鴻身,魚尾骿翼。五色:首文曰德,翼文曰順,背文義,腹文信,膺文仁。雄鳴曰卽卽,雌鳴曰足足,昬鳴曰固常,晨鳴曰發明,晝鳴曰保長,舉鳴曰上翔,集鳴曰歸昌。」神話中,鳳凰每次死後,會周身燃起大火,然後其在烈火中獲得重生,並獲得較之以前更強大的生命力,稱之為「鳳凰涅盤」,如此周而復始,鳳凰獲得了永生。

025 鱄魚「黑水出焉,而南流注于海。其中有鱄魚,其狀如鮒而彘毛,其音如豚,見則天下大旱。」鱄(tuán)魚長得像鯽魚,全身豬毛,叫聲也像豬,也有說鱄魚樣子像蛇,卻長著豬的尾巴,它的出現代表了天下大旱。鱄魚是一種美味佳肴,《呂氏春秋》記:「魚之美者,洞庭之鱄」,這裡的「美」不是說它漂亮,而是說它好吃。此處有幾點是矛盾的,其一,它出現則天下大旱,那麼鱄魚這種水生魚一旦大旱,自然失去了生存之所,也就必然無法存活;其二,它既然是大旱的象徵,就會遭到人們厭惡,人們就應該不會想到要去品嘗它才對;其三,如果它出現則大旱,那麼即是說它一出生就有大旱,它就會失水而死,那麼它的爸爸媽媽又是怎麼來的。這三個問題環環相扣,是個死結。但是俗話說得好,萬物存在則必有其存在之理,試解之,其一,鱄魚也許不是鱄魚生的,而是其他種類、普通的魚,鱄魚的出現只是個意外,這並非不可能,基因突變這種事不常見但確實存在;其二,鱄魚的能力是天生的,但是要成長到一定階段,或者滿足一定條件,才會顯現,這樣的能力無疑是破壞性巨大的,所以為了平衡,鱄魚的能力是有觸發條件的,這個條件也許並不容易達成;其三,鱄魚的能力也許只能用一次,然後它就失水掛了,這是代價,或者鱄魚有一定陸生能力,它施展能力後,就能夠脫離水,在陸上生活,甚至因此進化,變成另一種生物;其四,魚好吃與魚的好壞似乎也沒多大關係,人也怕鯊魚,但喜歡魚翅,蛇蠍傷人殺人,人照吃不誤,因此吃鱄魚也就沒有什麼特別的了,何況如果是在它還未滿足條件,不能發揮能力之前捉來吃,那還是「消滅敵人於萌芽中」,還是大功一件呢。

026 顒「有鳥焉,其狀如梟,人面四目而有耳,其名曰顒,其鳴自號也,見則天下大旱。」顒(yú)是一種禽鳥,其貌似梟,即貓頭鷹,長著一副人臉,有耳朵,有四隻眼,長相可怖,它發出的聲音如自呼其名,和鱄魚一樣,它也是大旱的象徵,令丘山上沒有草木,多火,應與顒有關。據《異林》記載,萬曆二十年時,顒鳥群聚於豫章城永寧寺,有二尺多厚,且當時燕雀成群,叫聲嘈雜,那年五月至七月,酷暑異常。朱國楨《涌幢山品》也有記載:「萬曆壬辰,顒鳥集豫章,人面四目有耳,其年夏無雨,田禾盡枯。」都是「天下大旱」,鱄魚的本事深淺尚不可知,顒的則由上述記載可略知一二——合乎情理,兩尺厚這麼多的顒聚在一起,也只是酷暑異常,夏無雨,與想像中的「連年大旱」差了不少,而且當時燕雀也在場,說不定還有燕雀的功勞,看起來,更像是將有大旱所以顒出現,而非顒出現所以大旱。如果能力可以疊加,可以分,那每隻顒分到的不多,這也間接反映了它們個體能力十分有限,如果不能,那麼顒的能力也算不上差了,畢竟對農耕國家,旱三月等於間接取走了許多人的性命。顒畢竟不是神仙、凶獸級別的生物,神仙、凶獸能力太強,造成的影響太大,所以它們必須是獨一無二的,而不像其它佔大多數、比較普通的生物,可以數量較多,可以分布較廣,如果多數都那麼牛逼,還要少數幹什麼,所以就這點來說,顒的能力不大不小,挺合理的,想來其它生物亦是如此的。

025 鱄魚「黑水出焉,而南流注于海。其中有鱄魚,其狀如鮒而彘毛,其音如豚,見則天下大旱。」鱄(tuán)魚長得像鯽魚,全身豬毛,叫聲也像豬,也有說鱄魚樣子像蛇,卻長著豬的尾巴,它的出現代表了天下大旱。鱄魚是一種美味佳肴,《呂氏春秋》記:「魚之美者,洞庭之鱄」,這裡的「美」不是說它漂亮,而是說它好吃。此處有幾點是矛盾的,其一,它出現則天下大旱,那麼鱄魚這種水生魚一旦大旱,自然失去了生存之所,也就必然無法存活;其二,它既然是大旱的象徵,就會遭到人們厭惡,人們就應該不會想到要去品嘗它才對;其三,如果它出現則大旱,那麼即是說它一出生就有大旱,它就會失水而死,那麼它的爸爸媽媽又是怎麼來的。這三個問題環環相扣,是個死結。但是俗話說得好,萬物存在則必有其存在之理,試解之,其一,鱄魚也許不是鱄魚生的,而是其他種類、普通的魚,鱄魚的出現只是個意外,這並非不可能,基因突變這種事不常見但確實存在;其二,鱄魚的能力是天生的,但是要成長到一定階段,或者滿足一定條件,才會顯現,這樣的能力無疑是破壞性巨大的,所以為了平衡,鱄魚的能力是有觸發條件的,這個條件也許並不容易達成;其三,鱄魚的能力也許只能用一次,然後它就失水掛了,這是代價,或者鱄魚有一定陸生能力,它施展能力後,就能夠脫離水,在陸上生活,甚至因此進化,變成另一種生物;其四,魚好吃與魚的好壞似乎也沒多大關係,人也怕鯊魚,但喜歡魚翅,蛇蠍傷人殺人,人照吃不誤,因此吃鱄魚也就沒有什麼特別的了,何況如果是在它還未滿足條件,不能發揮能力之前捉來吃,那還是「消滅敵人於萌芽中」,還是大功一件呢。

026 顒「有鳥焉,其狀如梟,人面四目而有耳,其名曰顒,其鳴自號也,見則天下大旱。」顒(yú)是一種禽鳥,其貌似梟,即貓頭鷹,長著一副人臉,有耳朵,有四隻眼,長相可怖,它發出的聲音如自呼其名,和鱄魚一樣,它也是大旱的象徵,令丘山上沒有草木,多火,應與顒有關。據《異林》記載,萬曆二十年時,顒鳥群聚於豫章城永寧寺,有二尺多厚,且當時燕雀成群,叫聲嘈雜,那年五月至七月,酷暑異常。朱國楨《涌幢山品》也有記載:「萬曆壬辰,顒鳥集豫章,人面四目有耳,其年夏無雨,田禾盡枯。」都是「天下大旱」,鱄魚的本事深淺尚不可知,顒的則由上述記載可略知一二——合乎情理,兩尺厚這麼多的顒聚在一起,也只是酷暑異常,夏無雨,與想像中的「連年大旱」差了不少,而且當時燕雀也在場,說不定還有燕雀的功勞,看起來,更像是將有大旱所以顒出現,而非顒出現所以大旱。如果能力可以疊加,可以分,那每隻顒分到的不多,這也間接反映了它們個體能力十分有限,如果不能,那麼顒的能力也算不上差了,畢竟對農耕國家,旱三月等於間接取走了許多人的性命。顒畢竟不是神仙、凶獸級別的生物,神仙、凶獸能力太強,造成的影響太大,所以它們必須是獨一無二的,而不像其它佔大多數、比較普通的生物,可以數量較多,可以分布較廣,如果多數都那麼牛逼,還要少數幹什麼,所以就這點來說,顒的能力不大不小,挺合理的,想來其它生物亦是如此的。

027 羬羊「有獸焉,其狀如羊而馬尾,名曰羬羊,其脂可以已臘。」羬(qián)長得像羊,卻有馬尾,普通的羊長到六尺就變成了羬羊,羬羊的油脂可以用來治療皮膚乾裂。六尺也就是兩米,是大品種馬的身高,普通的羊長到兩米就變成了羬羊,這沒什麼了不起,中國人里也可以出姚明,個別的、少數的羊能長到六尺高,不是怪事,這只是基因問題,而且長到了兩尺,它還是羊,並非換了一個名字就換了一個品種,只不過成了雞群中的「戰鬥雞」而已,而不是鶴,如果成了鶴,那就是進化了,當然進化也是基因問題。羬羊的油脂能夠治療皮膚乾裂,其實油脂本來就對皮膚乾裂有一定治療作用,不管它是哪一種油,區別只是效果程度不同而已,動物油脂效果和安全性最好,植物油脂次之,礦物油脂效果較好但安全性不如動植物油脂,其中,綿羊毛中提取的油脂效果最好。羬羊也是羊,說不定還是綿羊的一種,所以它的油脂拿到今天,也一定是賣得很好而且很貴的護膚品。

028 渠「有鳥焉,其名曰?渠,其狀如山雞,黑身赤足,可以已梊。」(tóng)渠長得像山雞,有黑色的身體和紅色的爪子,與羬羊一樣,它也可以用來做護膚品,可以治療皮膚起皺爆皮。渠的功用與羬羊基本一樣,都是保濕滋潤型,不過書中明確說明羬羊是油脂起作用,至於?渠是什麼部分起作用,是外敷還是內服,都沒有說明。?渠長得像雞,而且渾身黑色,類似烏雞,烏雞可以拿來做葯、燉湯,起美容養顏功效,由此推測?渠也是類似做法,拿來燉湯,起滋養的功效,或者做成?渠白鳳丸什麼的。

· 上面打錯一個字,應為「有鳥焉,其名曰?渠,其狀如山雞,黑身赤足,可以已梊」

029 肥 (蛇)「有蛇焉,名曰肥 ,六足四翼,見則天下大旱。」在《山海經》里有兩種生物以肥 (yí)為名,一蛇一鳥,此處為蛇,另外渾夕山亦有肥 蛇,不過兩者形態不同。此處肥 生活在西方的太華山上,有六隻腳,四隻翼,和鱄魚、顒一樣,它也是天下大旱的象徵。傳說商湯曾經在陽山下看到它,結果商朝乾旱了七年,古人常說「商湯賢德,亦不免七年之旱」就源於此。據說現今華山還有肥遺穴,當地人叫「老君臍」,明末大旱時肥遺曾在那裡現身。以此記載與顒作比較,肥 帶來乾旱的能力比顒厲害很多,因此它的數量也比顒少。六足四翼蛇的形象與恐龍時代就存在的蜥蜴比較相似,而且其它一些典籍如《誦幢小品》和《京山縣誌》,都將肥 描述為巨蛇,「長六尺」,不吃人,此外蜥蜴又俗稱「四腳蛇」,長得與蛇相近,只不過有四隻腳。由此猜測,肥 雖然有四隻翅膀,但不能飛,翅膀退化,而四隻腳進化,以便陸上行走。

030 赤鷩「鳥多赤鷩,可以御火。」赤鷩(bì)是山雞的一種,長得像山雞,但比山雞小,羽毛鮮艷,鳥冠及背部為黃色,腹部以下為赤紅色,頸部為鮮明的綠色,十分漂亮,把它養在家裡,可以防禦火災。據《劉敬叔異苑》記載,赤鷩十分喜愛自己的羽毛,在水邊時看見自己的倒影,便高興地跳起舞來,直到跳得頭暈目眩,溺死在水中,這是為身上美麗的花紋所害。人是種很自戀的生物,但也沒有自戀到死,在自戀這件事上估計是沒有比得過赤鷩的了,看見自己的倒影都能興奮到跳起舞來,倒影還是黑白的,最後還因為跳到頭暈溺死在水中,這真是自戀的一種最高的境界。其實它的羽毛又有什麼錯,長得漂亮的生物那麼多,為什麼偏偏是赤鷩死,這壓根兒就是心態問題,當然還有運氣問題,如果摔在河邊而不是河裡,那也許這一次就不會死了,好歹能多活一陣子,這就是 「不作死就不會死」 的典型。

031 鴖「其鳥多鴖,其狀如翠而赤喙,可以御火。」鴖(mín)的外形像一般的翠鳥,鳥喙是赤紅色的,和赤鷩一樣,它也有防禦火災的能力。書中沒有細述,不知道這個「可以御火」的能力到底是什麼樣子,應該不是可以操縱火的意思,因為它和赤鷩都是數量比較多的生物,它們也生活在其它山頭上,而控火是一種很厲害的能力,非法力高強者不能擁有,所謂真理在少數人手上,強大的能力也只屬於少數生物,否則就不是「強大的能力」了,所以赤鷩以及鴖的能力不是控火。如果是防禦火災、躲避火災的能力,就比較合理,這也是大多數書的說法,把它養在家中,就不會失火,對於火,它的能力只是「被動的防禦」,而非「主動地操縱」,雖然兩種能力都與火有關,不過不是同一級別的。即使是這種解釋也讓人有些摸不著頭腦,但神話就是神話,傳說就是傳說,信則有,不信則無,就像貼門神在門口,說是防鬼進門,如果說沒用,可是確實沒有鬼進門了,養只鴖在家,如果從未失火,怎麼知道就不是它的功勞。

032 鱧魚「禺水出焉,北流注於招水,其中多鱧魚,其狀如鱉,其音如羊。」鱧(bàng)是一種魚,但像鱉,有魚尾,也有兩隻腳,聲音像羊。據描述推測鱧魚是一種兩棲動物,集魚與龜的特點於一身,它如魚有鱗也有魚尾,便於在水中划水,能適應水中生活,它又有兩隻腳,能夠在陸上爬行,龜殼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護自己。這似乎是水中陸上兩邊都討好,但是如果是偏重水中生活,那麼兩隻腳以及龜殼無疑減緩了游速,也就減少了逃跑成功幾率以及捕食成功幾率,雖然有龜殼保護,但它不是龜,不能縮進殼裡,裸露在外的身體已足夠致命;如果它偏重陸上生活,那麼魚尾又是累贅,爬行全靠兩隻前肢,速度肯定不快,除非魚尾很小很輕只佔全身體重的很小一部分,或者是前肢肌肉發達,可是這又反過來阻礙了水中生活,所以其實是兩邊都不討好。這就是俗話說的「什麼都懂但什麼都不精」的弊端,水中、陸上都吃得消還不如在一方面達到優秀水平,這樣更利於生物生存。

033 肥 (鳥)「有鳥焉,其狀如鶉,黃身而赤喙,其名曰肥 ,食之已癧,可以殺蟲。」與太華山還有渾夕山的蛇類肥 不同,此處肥 是一種益鳥,它生活在西方的英山上,長得像鵪鶉,周身黃色,喙為紅色,食之能治麻風病,還能殺死體內寄生蟲。鳥是蟲類的天敵,可能就像很多死小孩都煩惱過吃下了西瓜籽會不會在肚子里發芽,然後從屁股或者肚臍眼兒長出來那樣,古人認為吃下了肥 這種益鳥,它就會以另一種形態——可能是虛體——在人體內幹活,消滅體內的寄生蟲,當時限於科學技術以及對人體物質層面的理解不夠導致了古人有此種異想天開,但是這樣的想法即使在現在看來亦新奇而有趣,正是科學技術進入了嶄新階段,人們已不滿足於已知的可見事物,開始探尋空間與時間的秘密,肥 以第二形態存在於另一個空間時間面但又與當前空間時間互相影響,這確實是一個非常有趣而深奧的問題。(推薦對宇宙有興趣的吧友看一本書——《宇宙之書:從托勒密、愛因斯坦到多重宇宙》以及一部紀錄片——《Into.the.Universe.With.Stephen.Hawking(與霍金一起探索宇宙)》)

034 人魚人魚也叫?魚、鯢魚、四足之魚。《異物志》說,人魚有人形,長尺余,不能吃,脖子上有小孔,氣從裡面出來。又據郭璞描述,人魚即是鯢,似鯰而有四隻腳,叫聲像小兒啼哭,鯰也叫?。《爾雅·釋魚》又說,鯢魚似鯰,有四腳,前面兩隻腳像獼猴的前肢,後面兩隻腳像狗的後腿,它的叫聲像小兒啼哭,大者有八九尺,即兩三米長。李時珍說,鯢就是?魚中能上樹者,傳說鯢生於山溪中,似鯰,有四足,長尾,能上樹,大旱時嘴裡含水上山,用草葉覆身,張開嘴等待,有鳥來飲水時,趁機食之。這簡直就是一個高明的獵手。據《臨海異物志》記載:「人魚似人,長三尺余,不可食。」 又《酉陽雜俎》記載,峽中人食鯢魚,先把它綁在樹上,鞭打至白汁出如構汗,才可以食用,否則有毒。這有點像是河豚,有毒,但是去毒後便是美味,不過如果真如《臨海異物志》所言「人魚似人」,估計也沒誰想吃了。據司馬遷的《史記》記載,秦始皇的墓中以人魚膏做蠟燭,這是因為用人魚膏做的蠟燭,經久不滅。如果它燃燒後釋放的有害物質少,那就真是一種再好不過的能源了。

035 豪彘「有獸焉,其狀如豚而白毛,毛大如笄而黑端,名曰豪彘。」豪彘又叫豪豬、箭豬,它樣子像豬,有白色的毛,毛有簪子那麼粗,頂端是黑色的,它能夠將毛當武器射出去,且常常兩三百頭成群而居,禍害莊稼。它身上的刺雖能傷人,也給自己帶來許多不便,寒冷的時候,它們聚在一起,拚命擁擠著、緊挨著,以此相互取暖,但是由於身上有尖刺,擠得太近,它們就痛得嚎叫起來,於是,它們又相互閃開,本能地拉開距離,但過會兒它們又禁不住寒冷的侵襲,又緊挨在一起了,然後又痛得分開,就這樣分分合合,合合分分,到最後也不得消停。說得文二些就是它們成了彼此的阻礙,想要互相靠近,又怕受傷害。

036 嚻「有獸焉,其狀如禺而長臂,善投,其名曰嚻。」嚻(xiāo)長得像禺,手臂很長,擅長投擲。這是目前為止第三個長得像禺的生物,第一個是狌狌,第二個是長右,其實就是長得像猴子。原文說嚻「善投」,不清楚是個什麼功能,可能是它的一個生存本領,比如善於用東西擊落樹上的果實,或者善於用硬物從遠處攻擊獵物等,如果是前者,那它雖然長得像猴子,可能不會爬樹,如果是後者,那麼它就是高明的肉食動物,善於埋伏突擊。也可能這是它的防衛技能,遭遇敵人時能夠靈活地進行反攻,做到敵進我退,敵退我追,敵駐我擾,敵疲我打,或者遇到天敵時群聚的嚻能夠從遠處對天敵進行圍攻等。胡文煥說這是「長臂善殺」,因此這是它獵食手段的可能性較大。

037 橐 「有鳥焉,其狀如梟,人面而一足,曰橐 ,冬見夏蟄,服之不畏雷。」橐 (tuó féi)長得像貓頭鷹,有一張人臉,只有一隻腳,可能是它不耐酷暑高溫,一般動物都是冬眠,而它是「夏眠」,即冬天出來活動而夏天休眠,將它的羽毛別在衣服上,可以避雷。在《山海經》中,有「人面」、「一足」其中之一或兩者特徵的鳥類生物不少,例如前面講過的鴸、瞿如、顒,和之後要講的鳧徯、人面鴞、竦斯、畢方等,據《廣州志》記載,在閩廣地區有獨足鳥,體型像天鵝那麼大,叫聲蒼涼,如自呼其名。《臨海異物志》也記載,獨足鳥身上有花紋,喙為紅色,晝伏夜飛,有時也白天出去,喜歡群聚鳴叫,它只吃蟲豸,不食稻粱,叫聲如人嘯,將要下雨時就會不停地鳴叫,即孔子所說的商羊。獨足鳥是一種祥瑞之鳥,據《河圖》記載,看見它的人會變得勇猛強悍,傳說南朝陳快要滅亡時,有一群獨足鳥聚集在殿庭里,用喙畫地寫出救國之策,那些鳥都是橐 一類的鳥。《拾遺錄》中也記載,有一種名叫青鸐(dí)的獨足鳥,人面鳥喙,有八隻翅膀,民間傳說青鸐鳴叫,意味著天下太平。每到太平昌盛年間,青鸐便在一些湖澤邊飛翔,棲息于山川之中,只要青鸐聚集的地方,必有聖人出現。所以雖然《山海經》只說橐 的羽毛可以避雷,可能它的本領遠不止於此。

038 猛豹猛豹即是貘、貘豹,是一種白豹,它長得像熊,腿短,頭比較小,身上花紋黑白相間而有光澤,牙口胃口也比較好,吃蛇,也能吃銅鐵和竹骨,且每頓可吃銅鐵數十斤,它的小便能將鐵融化為水,酸性十分的強。傳說睡在它的皮毛上可以避免瘟疫,而將它的形象畫在畫上掛起則可辟邪,唐代多畫貘作屏,白居易有《貘屏贊》:「貘者,象鼻犀目,牛尾虎足,生於南方山谷中。寢其皮辟瘟,圖其形辟邪。予舊病頭風,每寢息,常以小屏衛其首。適遇畫工,偶令寫之。按山海經,此獸食鐵與銅,不食他物。因有所惑。遂為贊曰:邈哉其獸,生於南國。其名曰貘,非鐵不食。昔在上古,人心忠貞。征伐教令,自天子出。劍戟省用,銅鐵羨溢。貘當是時,飽食終日。三代以降,王法不一。鑠鐵為兵,范銅為佛。佛像日益,兵刃日滋。何山不鏟何谷不隳銖銅寸鐵,罔有孓遺。悲哉彼貘,無乃餒爾。嗚呼!匪貘之悲,惟時之悲。」

039 溪邊「有獸焉,其狀如狗,名曰溪邊,席其皮者不蠱。」溪(xī)邊樣子像狗,用它的皮做席子、座墊可辟蠱,此處蠱指腹中蟲或者毒蟲。據吳任臣說,它長得像黑狗,會爬樹,用它的皮毛做衣服,可活血補氣。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說:「川西有元豹,大如狗,黑色,尾亦如狗。其皮做裘褥甚暖,疑即溪邊類也。」《事物紺珠》記:「溪邊如狗,席其皮辟蠱,蠱腹病或雲蛇蠱、金蟬蠱之類。」古人相信溪邊有辟蠱功效,但因為它是傳說中的生物,人們捉不到,所以就用與之相似的犬來祭祀,這種風俗叫做「儺」,即以歌舞驅逐疫鬼,每到這時,人們便殺白犬,將它的血塗在門上,用來辟邪,以達到類似溪邊的辟蠱功效,於是很多無辜的狗成了溪邊的替死鬼,去見了竇娥。

040 櫟「有鳥焉,其狀如鶉,黑文而赤翁,名曰櫟,食之已痔。」櫟(lì)生活在天帝山,它的樣子像鵪鶉,長著黑色的花紋和紅色的頸毛,吃了它的肉可以治痔瘡。但《禽蟲典》又記載,它的樣子像雕,而不是《山海經》說的像鵪鶉,鵪鶉和雕在外貌特徵還上差別較大,但是因為沒有其他記載佐證,孰是孰非無從判別。拋開長什麼樣不說,反正吃了它的肉都能治痔瘡,這說明了不管是在古代還是現在,痔瘡都是人們所苦惱的一種疾病,現代人可以通過先進的醫學技術得到治療,古人就沒那麼幸運了,痛苦難以緩解,所以就極其渴望一種東西能夠藥到病除。櫟並非法力無邊之輩,它的本領雖然不是翻江倒海,但對某些人來說,比翻江倒海要有用得多,因為翻江倒海能讓他死,而痔瘡能讓它生不如死。(此樓無圖)

041玃如「有獸焉,其狀如鹿而白尾,馬足人手而四角,名曰玃如。」玃(jué)如樣子奇特,它長得像鹿,有白色的尾巴,兩隻後腿像馬,兩隻前腿像人手,有四隻角。據說它十分擅長爬樹登山,這大概得益於它亦手亦蹄的怪腳。這是一種三不像,有人、鹿、馬的特徵而非人、非馬亦非鹿,與之相比廣為人知的四不像是姜子牙的坐騎,也就是麋鹿,同時它也兼職給聖誕老人拉車,麋鹿之所以叫「四不像」,是因為它角似鹿但無眉叉,頭似馬但又多角,蹄像牛卻又弱小,體像驢但又嬌柔,它與麒麟同被視為代表吉祥的神獸。玃如作為三不像,地位、待遇與四不像有天淵之別,可能是中國人對「四」這個數字懷有特殊情感,所以少了一個「不像」的玃如不好不壞,平平常常,既不能被大神騎,也不能給聖誕老人做小弟。

042 數斯「有鳥焉,其狀如鴟而人足,名曰數斯,食之已癭。」數斯樣子像鷂鷹卻長著人一樣的腳,吃了他的肉可以治癒脖子上的贅瘤,或者是可以治療癲癇病。《事物紺珠》又記載它長得像雉,也就是野雞,有人足。它有一雙腳,不過不知道功能是否與人的一樣,可以跑,可以跳,可以劈叉等等,跳應該是沒什麼問題,有些鳥就是跳著」走「的,跑也一樣,但劈叉就不一定了,這要看腿根部的肌肉分布,也許只能橫劈或豎劈,也許都不行,人之所以能做到與腿連著臀部有很大幹系,數斯的腿是不可能長在「臀部」以後的,否則「7」字形會讓它難以保持平衡,除非它的臀部不在它應該在的位置,或者它是直立行走的。再者據圖看可以發現數斯的腿不是完全版的,只有人的小腿部分,也就是說沒有膝蓋,想像一下膝蓋不能彎曲的時候,人就成了「殭屍」,所以數斯的「人足」亦有跑跳功能,只不過跑也跑不快,跳也跳不高,但這實在無所謂了,它又不是不會飛,整天閑的才跑跑跳跳,應該關心的是有這麼一雙腳,如果患上香港腳那該怎麼辦。

043 「有獸焉,其狀如牛,而蒼黑大目,其名曰 。(mǐn)外形像牛,全身蒼黑,大眼。據《周書·王會篇》說, 又叫做每牛,是一種體型較小的牛。「水汪汪的大眼睛」,這是會流淚的女人的眼睛;「環眼賊」,這是呂布罵張飛,因為張飛眼睛又大又圓;「眼睛在眉毛下炯炯發光,正像荊棘中的一堆火「,這是《悲慘世界》里看透真理的眼,也是一雙大眼;「一寸秋波,千斛明珠覺未多」,這是晏幾道描述的含情脈脈的大眼睛。無一例外,大眼睛是迷人的,是經得起人們審美考驗的,即使它長在張飛臉上,也是炯炯有神的而不是其他,當然這一切的前提是它發生在人的臉上,如果主角換成一隻牛,就不知道應該用什麼詞來形容了,或許會有眼珠子要飛出來的恐怖感覺。雖然不得不承認這是作為人的一種莫名的優越感與偏見,可能在 之間,越大就越美,但是就算人昧著良心承認了它們的大眼睛,它們又不會給你錢,所以還是不要昧著良心說話了。

044 鸚?「有鳥焉,其狀如鴞,青羽赤喙,人舌能言,名曰鸚?。」鸚?就是現在的鸚鵡,它長得像鴞,即像貓頭鷹,它的羽毛是青色的,喙是赤紅色的,嘴裡有人的舌頭,能說人話。《正字通》里解釋得很詳細,說鸚?,是一種能說話的鳥,有綠色,紫赤色,白色,五色數種,紅色的鳥喙呈鉤狀,舌頭似小兒,腳趾為前後各二個,畏寒。李時珍說:「鸚鵡如嬰兒之學母語,故字從嬰母。」《爾雅》認為鸚鵡能說人話,是因為這種鳥的舌頭構造像小孩的舌頭,所以能讓聲音變得與人相似,而且它眨眼的時候,上下眼瞼的動作都同人眨眼時一樣,大概羽蟲中能說人話的,一定有人的一種特徵。《爾雅》的這個解釋加推測不無道理,但是應該是它有人的特徵所以會說人言,還是它會說人言所以有人的特徵,這個有待商榷,畢竟人是一種很複雜的生物,而且人就是從動物進化而來,從本質上來說人就是一種動物,所以想要從人與動物身上找共同點實在不是什麼難事。

說明加呼籲樓:(1)如吧友使用手機觀看本帖,則有時會出現斷行缺字的情況,這是因為《山海經》有很多生僻字,我這電腦上能打出來,但是百度的字型檔可能不完整,發帖後那些字出不來,所以那些字用圖片代替,因此影響閱讀,PC上看沒有問題(2)有些吧友說很多配圖太差,這點我澄清一下,不是LZ我不想找好看的彩圖分享給大家,而是實在沒有,我也不會畫,現代創作大家都只關注那些有名氣的生物,而《山海經》中沒名氣的恰恰是大多數,所以它們的配圖只能是使用前人的畫作,大多是明清時候畫的,所以質量也不是很高,如果願意大家可以在本帖任意發表自己認為好的圖片,聲明必須是與已經更新出來的生物有關的圖,其它無關圖LZ一律刪樓。(3)樓主還沒畢業,開學後更新速度會受到影響,甚至某天斷更,但是我會加油寫稿找圖,實話說因為這篇帖子的內容大部分是原創,所以每當遇到思維枯竭、不知道該寫什麼的時候就比較苦惱,不是我寫不出來,是我想盡量寫得好玩一些而不是就照著書上的打字就完了,所以真心希望得到各位喜歡本帖吧友的支持,給我出出主意,或者有什麼想知道的、想吐槽的儘管跟我提。(4)如今出到044也只不過是不到十分之一的內容,之後還會有更加豐富精彩的生物,包括大家所熟知的各類大凶大神等等,其實大部分生物都是大家所不熟知的,前面44個相信大家了解的也就是九尾狐和鳳凰而已,但是我想呈現給大家的恰恰就是那些大家不了解的部分,未知的東西才更有趣不是么,當然你所知道的生物也還有你不知道的東西,所以希望大家能給我頂頂貼。

045 鸓「其鳥多鸓,其狀如鵲,赤黑而兩首、四足,可以御火。」鸓(lěi)是雙頭鳥,長得像喜鵲,赤黑色,有四隻腳,可以辟火。傳說中翠山有一次突然起火,火勢越來越大,無法控制,忽然看見一隻鳥,翩然落下,於是火焰漸漸熄滅。眾人仔細觀看那隻鳥,發現其相貌很像喜鵲,卻長著兩個頭和四隻腳。正因為它可以辟火的神性,鸓的形象常常出現在古代宮殿之中。其實不必一定養鸓畫鸓,換成赤鷩和鴖也是可以的,因為它們都能「御火」。為什麼能「御火」的生物都是鳥類,這個問題可能與鳳凰、朱雀有關,鳳凰和朱雀都是代表了火,是掌管火的神 ,同時又是百鳥之王、百雀之王,俗話說「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的兒子會打洞」,不僅如此,老鼠的親戚也是會打洞的,百鳥、百雀之中肯定有不少是鳳凰、朱雀的近親或者遠親,所以類推都擁有一定的與火有關的能力,只不過可能隨著代代傳承這樣的血脈越來越淡薄,到了鸓、鴖和赤鷩這一輩,只剩下辟火的能力了。

046 鸞鳥「有鳥焉,其狀如翟而五采文,名曰鸞鳥,見則天下安寧。」鸞鳥長得像野雞,有五彩的羽毛,跟鳳凰一樣,它的出現代表著天下太平。它是一種神鳥,是赤神之精,同時它也是鳳凰的得力助手,它的叫聲有五個音節,動聽婉轉,鳳凰中雄者為鳳,雌者為凰,鸞鳥也分雌雄,《坤雅》記,雌為和,雄為鸞。《洽聞記》說,紅色的叫鳳,青色的叫鸞。這似乎有道理,因為人們常說」青鸞」,即代表了鸞鳥是青色的,但是在《山海經》及其它典籍中,都描述鳳凰和鸞鳥有著五彩的羽毛,如此就不能只說鳳凰是紅色而鸞鳥是青色的並以此簡單地區分它們。傳說西域的罽賓王養了一隻鸞鳥,三年不叫,後來用鏡子照它,它看到鏡中的自己,便悲傷地鳴叫起來,然後衝上雲霄,再也不見蹤影。不知道這是因為它看見自己迷戀紅塵太久後日益憔悴的臉而悲傷頓悟,決定去尋找自己的道,還是因為那個鏡子其實是一個魔鏡,告訴它它並非世界上最美麗的生物,於是它飛去找某某公主,不幸誤食了紅蘋果,再也回不來了。

(此前無圖,所以重發)040 櫟「有鳥焉,其狀如鶉,黑文而赤翁,名曰櫟,食之已痔。」櫟(lì)生活在天帝山,它的樣子像鵪鶉,長著黑色的花紋和紅色的頸毛,吃了它的肉可以治痔瘡。但《禽蟲典》又記載,它的樣子像雕,而不是《山海經》說的像鵪鶉,鵪鶉和雕在外貌特徵還上差別較大,但是因為沒有其他記載佐證,孰是孰非無從判別。拋開長什麼樣不說,反正吃了它的肉都能治痔瘡,這說明了不管是在古代還是現在,痔瘡都是人們所苦惱的一種疾病,現代人可以通過先進的醫學技術得到治療,古人就沒那麼幸運了,痛苦難以緩解,所以就極其渴望一種東西能夠藥到病除。櫟並非法力無邊之輩,它的本領雖然不是翻江倒海,但對某些人來說,比翻江倒海要有用得多,因為翻江倒海能讓他死,而痔瘡能讓它生不如死。

今明兩天無更,發一些新圖,之前蓋樓時沒有找到,現在分享一下

點擊展開,查看完整圖片

今天繼續放圖

047 鳧徯「有鳥焉,其狀如雄雞而人面,名曰鳧徯,其名自叫也,見則有兵。」鳧徯(xī)長得像雄雞,人面,它的叫聲就像自己的名字,它出現的地方會發生兵災禍亂。有書認為,其實鳧徯是人裝扮而成,用來偽裝,以便放風探哨,監視敵情,每當敵人來臨,他就會邊跑邊大聲呼喊「伏擊」,以提醒大家敵人來臨。乍看之下覺得挺有道理,細細思想才發現有三處不妥,首先,讓人扮成鳧徯以躲避敵人視線,那麼就說明在當時鳧徯是一種很常見的生物,既然如此,就不能說鳧徯其實是人裝扮成的,它是真實存在的,且數量很多,否則在一群雞里扮鶴,怕人認不出來么。其次,由人來扮成類似雞的生物,這隻生物也有點太大了吧,而且人該怎麼扮成雞呢?如果是扮成下一篇的朱厭還說得過去,畢竟都是跟猴類似,扮成鳧徯難道是要在頭上和屁股後邊各插三根鳥毛么。最後,因為鳧徯有人面而且它跟戰爭有關所以覺得它是由人扮成,那麼其他有人之特徵的生物呢,又該怎麼解釋,比如鴸,也有人面而且出現就有人流放,與人有關,可以認為它其實是類似中央巡視組的暗訪人員扮成的么,還有數斯,沒有人臉但有人腳,可以治療癲癇,也可假設為它是一個有怪癖,不願以真面目示人所以裝扮成鳥的神醫么。所以雖然它們有人的特徵,但是非要與人扯上關係也不妥,說不定它們也不樂意。

048 朱厭「有獸焉,其狀如猿,而白首赤足,名曰朱厭,見則大兵。」朱厭長得像猿,白頭,紅色的腳,出現之地會發生戰亂。朱厭出現與上一篇鳧徯一樣,預示著戰亂,所以同樣有書認為它是由人扮成,作暗哨用,這種假設比上一篇可能性大,因為人與朱厭體型比較相似,但是也同樣存在與人扯上關係是否合適的問題,此處不再討論。來說一說它出現就會有戰爭的能力,是什麼樣的戰爭,說小了是爭,處於小的範圍,說大了是戰,範圍廣,影響大,如果僅解釋為這是一種預兆,那麼戰爭自然與朱厭沒什麼關係,它可以置身事外,但也可以假設朱厭就是戰爭的一部分,戰亂起於朱厭,它是戰爭的導火索,就比如它是一種稀世奇珍,人人慾爭而得之,所以它甫一現世就會遭到人們瘋搶,甚至不惜發起戰爭,或比如它是一種十分惡劣的生物,能殺人,但又掩飾得極好,以致敵對勢力互相猜疑,最後導致戰爭。這樣的假設比較扯,真憑實據是一個都拿不出來的,但是有假設總比沒假設好,不炒作又怎麼能紅。最後不得不說,鳧徯是「見則有兵」,而朱厭是「見則大兵」,這也許是在表明朱厭的能力比鳧徯更加的厲害。

049 舉父「有獸焉,其狀如禺而文臂,豹尾而善投,名曰舉父。」舉父長得像禺,手臂上有斑紋,長著豹的尾巴,它善於投擲,郭璞說它長得像獼猴,有狗那麼大,黃黑色,全身有很多長毛,會用石頭砸人。之前說過的嚻也擅長投擲,關於這是個什麼能力的猜解見之前文章,此處不重複,想想如果再多幾個「善投」的生物,組成籃球隊,標槍隊什麼的,一定戰無不勝,可惜的是對中國人來說,大家一定更期待它們「善踢」而非「善投」。郭璞認為,古代「舉」字與「誇」字相似,所以「舉父」應是「夸父」,其它一些書籍也引用了此解釋。但是其一,舉父是獸,夸父雖然奇特,但還算是在人的範疇之內,人和獸怎麼能相同呢,又不是美女與野獸還有青蛙王子。其二,舉父善投,何曾聽過夸父善投,兩者在能力特點上就不一樣。其三,在這個解釋中夸父是獸非人,《北山經》有一種鳥,叫做囂,長得像夸父,四翼、一目、犬尾,既是「相似」,那麼這個夸父也長得差不多這樣,但還是與舉父禺的形象不同。因此就以上三點,不管夸父是人是獸,舉父都不是夸父。

050 蠻蠻「有鳥焉,其狀如鳧,而一翼一目,相得乃飛,名曰蠻蠻,見則天下大水。」蠻蠻長得像鴨子,只有一隻翅膀一隻眼睛,要兩隻合在一起才能夠飛翔,所以它們經常雙棲雙飛,它出現就會發生水災。蠻蠻其實就是比翼鳥,「在天願做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連理枝也就罷了,做比翼鳥一點都不好,因為要把你劈成兩半,不管是均勻的分還是有所偏重的分,想來結果都不會如人所願,所以想要雙宿雙飛是要付出代價的,秀恩愛的不一定都會死,但秀恩愛的一定快樂並痛著,也許人們常說的「尋找自己的另一半」就是由此而來」。類似蠻蠻的生物還有在東方叫做鰈的比目魚,雙魚交繞,一起遊動,還有西方的比肩獸,它與一種叫邛邛岠虛的生物為伴,經常給對方餵食甜草根,一旦災難發生,它就背著邛邛岠虛逃走,這個有點奇怪,它只有半邊身子不知道它怎麼跑的,北方還有一種比肩民,它們也是成雙成對的生活行走,這裡沒有南方,因為蠻蠻就是南方的。如此,四方皆有「不比不飛,不比不行」的生物了。古人認為成雙成對是吉祥的,比翼鳥更是夫妻同心的美好象徵,但正好與此相反,蠻蠻卻是種不祥之鳥,它的出現預示著水災的發生,可是人們不但沒有怪罪於它,反而奉之為神物,這恰好說明人內心對美好愛情的渴望遠遠超越一切因素,愛讓一切變得美好。

051 鼓(鐘山神)「又西北四百二十里,曰鐘山。其子曰鼓,其狀人面而龍身,是與欽?殺葆江於崑崙之陽,帝乃戮之鐘山之東曰 崖。欽?化為大鶚,其狀如雕而黑文白首,赤喙而虎爪,其音如晨鵠,見則有大兵;鼓亦化為鵕鳥,其狀如鴟,赤足而直喙,黃文而白首,其音如鵠,見則其邑大旱。」鼓是鐘山山神燭陰的兒子,人面龍身,他和欽?聯手,在昆崙山南面殺害了葆江,天帝知道後,將鼓和欽?殺死在鐘山東邊的 崖,欽?死後化為大鶚,樣子像雕,有黑色的斑紋白色的頭部,紅色的鳥喙,還有老虎的爪子,它的叫聲像晨鵠,一出現就會有戰爭,而鼓死後化為了鵕鳥,它長得像鴟,有紅色的爪子和筆直的鳥喙,身上花紋是黃色的,也有白色的頭部,它的叫聲像鴻鵠,它一出現就會發生乾旱。文中並未直接說明鼓是燭陰之子,但據《海外北經》記,燭陰為鐘山之神,人面蛇身,這與人面龍身的鼓比較相似,而且原文「其子」總不能說是鐘山這座山的孩子,因此綜合考慮,鼓應是鐘山神燭陰之子。不過雖然是燭陰這個大神的孩子,鼓可一點沒給他老爹長臉,竟然干起謀殺這種勾當,殺了人也就罷了,最可恥的是,還做得不幹凈,最後沒好下場,他自己化成了鵕鳥,陪著他一起殺神的欽?也難逃一死,化為了大鶚,也就是魚鷹,它們倆一個會帶來戰爭,一個會帶來乾旱,都是不祥之兆,這其實也是富二代的悲哀啊。其實故事還有一個比較現實的版本,有關部落戰爭。鐘山老大有一子名鼓,他與手下大將欽?率領人馬進攻黃帝所在部落,黃帝派葆江迎戰,不敵,被追殺至昆崙山之南,敗亡,黃帝遂親自上陣,最後殺鼓與欽?於 崖,為葆江報了仇。這個故事少了許多神話色彩,連燭陰、天帝這種大神也不過以一個部落的頭頭身份存在,未免不夠精彩,但至少在這個故事裡,勝者為王,敗者為寇,鼓與欽?是堂堂正正贏的,也是堂堂正正輸的,不會像神話中的那樣,說得不清不楚,以至於顯得鼓與欽?有多麼惡劣,說不定其實葆江也不是什麼好玩意兒。

漢語:我是來打醬油的。英語: I"m going to buy some soy sauce. 韓語: .德語: ich gehe Sojasosse kaufen.法語: je me suis prend que sauce de soja.俄語: Я пришла за соевым соусом.荷蘭語:kwam ik tot een sojasaus西班牙語:me vino a un salsa de soja義大利語:venuta solo a comprare la salsa di soia.

052 文鰩魚「觀水出焉,西流注於流沙。是多文鰩魚,狀如鯉魚,魚身而鳥翼,蒼文而白首赤喙,常行西海,游於東海,以夜飛。其音如鸞雞,其味酸甘,食之已狂,見則天下大穰。」文鰩魚生活在觀水中,它長得像鯉魚,有翅膀,身上有青色的花紋,頭是白色的,嘴是紅色的,常在東海西海間游來游去,它通常在夜間飛行,它的叫聲就像鸞雞,肉的味道酸酸甜甜,吃了可以治療癲癇病,它出現的地方會大豐收。《歙州圖經》記載了一則文鰩魚的故事:傳說歙州赤嶺下有一條很大的溪流,當地人要在那裡造一條橫溪,文鰩魚不得不下半夜從此領飛過,於是那裡的人在嶺上張網捕捉,文鰩魚飛過時,沒穿過網的都變成了石頭,現在一下雨那些石頭就會變成紅色的,赤嶺也因此而得名。文鰩魚是飛魚的一種,稱得上本領高強,說游泳它能夠在東海西海來回巡遊(在這姑且相信它真的能在短時間內游那麼遠而不是就住在東西海交界),說飛翔它能夠飛過一座山嶺(比起鳥這不算什麼,但它不是鳥),它的肉味道酸甜,可以省下不少調料費,煮熟直接就是一道天然水煮糖醋魚,就算生吃也是風味沙西米,除了味道好吃,它的肉還可治療癲狂病,人常吃將永遠與癲狂病無緣,它最珍貴之處在於一出現就會五穀豐登,在農耕國家,還有什麼比這更重要的嗎。一魚在手,天下我有,拿蘋果香蕉大米小米三星五星鎚子釘子什麼的都out了,養一隻文鰩魚才是名副其實的大土豪。

053 英招「(槐江之山)實惟帝之平圃,神英招司之,其狀馬身而人面,虎文而鳥翼,徇於四海,其音如榴。」槐江山有很多黃金、玉石,還有豐富的石青、雄黃和琅玕等,山南遍布著粟米大小的丹砂,山北則出產有紋彩的金銀,在此山往南望,是火光熊熊、氣象萬千的昆崙山,昆崙山是天帝在人間的都城,由天神陸吾掌管,往西望,則是無邊無際的大澤,那裡是后稷死後的埋葬之地,往北看,是槐鬼離侖神所居住的諸?山,那裡還有很多鷹鸇等猛禽,最後往東看,是有四重高的恆山,窮鬼居住在那裡。總的來說,槐江山就是天帝在人間的後花園,天神英招就是這裡的總管,他人面馬身,身上斑紋如虎,有翅膀,他的叫聲如同轆轤抽水的聲音,除了管理槐江山,他還要巡行四海,傳達天帝的指令。如果那時候有太監,那麼英招的身份相當於大太監,替皇帝打理內宮,看管後花園,做管家的工作,同時又經常出行,傳達皇帝聖旨,是皇帝的傳令官。槐江山、昆崙山都是天帝在人間的地產,作為其一的管理者,英招自然而然就成了天帝在人間的代言人之一,身份地位顯赫,與管理昆崙山的天神陸吾相比,雖權力稍遜,但亦處在一人下,萬人上的地位,加之他還兼職「聖旨到」此種意義特殊的工作,參考歷朝歷代專職這份工作的太監們的經歷可知,他一定從中主動被動地撈了不少好處,大家一定對他又愛又恨。陸吾地位太高,再怎麼紅,那也是天高皇帝遠,可望不可即的,現在來一個行走人間、身居要職,名正言順的天帝的代言人,按常理出牌,大家都不可能以平常心待之。他們雖然是神,但是在人間這個大染缸里,又怎麼能沒沾點顏色,其中奧妙不言自明,不過還是不多說了,否則就要扯出一段驚心動魄,嘔心瀝血,驚天地,泣鬼神的宮廷鬥爭大戲了。

054 天神「有天神焉,其狀如牛,而八足二首馬尾,其音如勃皇,見則其邑有兵。「這個天神無名,他長得像牛,馬尾,有八隻腳,兩個頭,他的叫聲就像人在吹奏樂器時薄膜發出的聲音,他出現的地方就會發生戰爭。這樣一個生活在天帝的後花園槐江山的天神竟然沒有名字,實在很奇怪,因為這可是天神,不是什麼花花草草、阿貓阿狗,既然他能住在槐江山這個重地,身份地位必定不低,沒有名字太反常。也許他是有名字的,只不過他的名字不能為人所知,假設一,他是英招直屬,是東廠骨幹,英招除了大太監一職,還是東廠頭目,東廠乾的是特務的活,同時兼職殺手,作為特務、殺手,這個天神當然是見光死,名字什麼的也就不能被人知道,因此無名,他不出現則已,一旦出現就是一場腥風血雨,這跟原文描述」見則有兵「相符。假設二,這個天神是天帝派來監督英招團隊的特使,伴君如伴虎,天帝除了自己是誰也不相信的,英招雖然是天帝跟前的大紅人,但因為知道得太多,不免受到天帝猜忌,於是這個天神被派來監督英招,同時也監督槐江山中其它重要人員,眾所周知,反腐人員最是擔心自己的人身安全,在」敵人「的陣營中,這個天神當然不敢透露真名,甚至不敢以真面目示人,以免遭到報復,同樣的,他不出現則已,一旦出現就又是一次官場動蕩,與」見則有兵「相符。有權力的地方就會有爭鬥,否則權力又怎麼算得上權力。

055 陸吾「西南四百里,曰崑崙之丘,實惟帝下之都,神陸吾司之。其神狀虎身而九尾,人面而虎爪,是神也,司天之九部及帝之囿時。「昆崙山其實是天帝在下界的都城,由天神陸吾掌管,陸吾長得像虎,有九條尾巴,人面虎爪,除了管理昆崙山,他還兼管天上九域之地和昆崙山苑圃的時節。陸吾的身份是大內總管,管理著天帝的「紫禁城」,他同時還管理天上九域之地,以及維護昆崙山的天氣循環系統,在昆崙山是名副其實的「要風得風,要雨得雨」,權力之大比起「大太監」英招有過之而無不及,而且相比於天界高管壓力重重的工作,在人間當個「偽皇帝」實在是既舒服又風光,雖不是正主兒,但天帝一走,什麼事還不都是陸吾自己說了算,整個人間不說,至少在昆崙山這一畝三分地,陸吾就是個佔山為王的土霸王。傳說大禹治水時,遭到水神共工的多方阻撓,他覺得在人間發起洪水既是天帝旨意,那麼就一定要貫徹到底,因此在天帝派大禹下界治水時,共工十分的不服氣,他不甘聽命於禹,可能同時他也對天帝有所不滿,先是叫他放水,之後又叫別人來治水,這簡直是赤裸裸的打臉行為,於是在治水過程中,他奮起神力,挾洪水從西方而來,誓要漂亮地打垮大禹,此時,應龍、陸吾挺身而出,與共工大戰三百個回合,雖然九戰皆敗,卻給大禹召集群神,取得最後的勝利爭取了時間。陸吾會輸給共工,理所當然,共工是女媧時代的大神,撞毀了不周山闖下大禍,也沒有被無期徒刑或者死刑,與之相比陸吾還差得很遠,他管理能力好不代表他法力高強,忙於政事者通常都不是技術最好的,不過陸吾地位顯赫,這跟法力、輩分並不掛鉤,共工雖法力無邊,但他屢次犯錯,反倒不一定比陸吾更受人尊敬,也許天帝玩的這一手「放水又治水」的好計,就是用來打壓一些類似共工這種不受待見卻又輩分很高、氣焰囂張的大神們的。寫到這裡明顯發現自己中毒已深,說著說著就陷入了宮斗大戲中無法自拔,所以不能再多說了。最後,有學者認為陸吾就是開明獸,因為他們有一些共同點,這樣的觀點對錯與否在此不討論,欲見分曉,請持續關注。

056 土螻「崑崙之丘,有獸焉,其狀如羊而四角,名曰土螻,是食人。」在崑崙上並不是只有陸吾,陸吾也有手下,土螻長得像羊,有四隻角,吃人。《廣韻》說土螻的角十分銳利,「觸物則斃」,胡文煥也認同了這個「觸物則斃」的說法,足見它的角確實尖利,無堅不摧,但很明顯這不可能是「碰就死」,它不是電,不是光,也不是美麗的神話,憑什麼那麼牛逼。乍一聽這名字,還以為是老天開了眼,到此為止出現的生物,有羊有魚有獸有鳥,就是沒有昆蟲,前面的蝮蟲名不副實,長得像而已,土螻這名字一聽就知道是一種會挖土的蟲,萬萬沒想到,它是羊,前面出現的羊形生物夠多的了,不知道古人跟羊有什麼仇,各種變形金剛,但又都不是什麼很有愛、很有能力的生物,滿大街的跑,隨便扔塊磚頭就能砸到研究生和這些生物,不知之後還要出現多少,只能說人善被人欺,馬善被人騎,羊善就被人隨便整,唯一值得羊欣慰的是總是被人涮的自己有一天能有機會吃人,反正物都已經「斃」了,不吃也是浪費。

057 欽原「有鳥焉,其狀如蜂,大如鴛鴦,名曰欽原,蠚(hē)鳥獸則死,蠚木則枯。」欽原也生活在昆崙山上,它是一種長得像蜜蜂的鳥類,大小如鴛鴦,蟄誰誰死,即便是樹木,被蟄後也會枯死。欽原的描述很像是蜂鳥,不過現存蜂鳥雖然有六百餘種,大的也不過像燕子,而鴛鴦的體型遠不止於此,可能這是一種已滅絕的大蜂鳥,或者是一種已滅絕的大蜜蜂。昆崙山如此重要的地方,雲集著眾位神仙,欽原和土螻就像是昆崙山的衛兵,維護者這座仙山的治安,神仙也不都是法力無邊的,而且處在底層大量的服務人員即便沒有「五險一金」,也至少要有安全保障,欽原確實很讓人放心,它和土螻的殺傷性極強,幾乎是出刀就要見血,下嘴必會殺人。在這點上能猜到一旦遇上是非不甚分明的場合,往往容易造成冤假錯案,死得太突然,別人連「刀下留人」都來不及叫,甚至來不及說冤枉,這從側面也反映了土螻還有欽原其實掌握著挺大的權力,昆崙山上神仙生物如此之多,除了陸吾,卻只提及它倆,這不是代表生物是什麼,能當上代表生物的生物就不是什麼普通生物。也許神仙就是不在乎,錯殺就錯殺了,真錯了叫閻王給還個陽,舉手之勞而已,先斬後奏,在混亂的情況下迅速清場,消除影響,之後再辨明是非,無疑也是個處理事情的好辦法,清者自清,濁者自濁,無辜者要做的就是免費到陰間「瀟洒走一回」,當作旅遊吧。

058 魚「樂游之山,桃水出焉,其中多?魚,其狀如蛇而四足,是食魚。」在樂游山的桃水中,有一種長得像蛇,有四隻腳的魚,叫?魚,它以其它魚為食。」這種魚可能是龍的遠親,長得與龍有幾分相似,在《東次四經》中也有一種?魚,不過它長得像魚有鳥的翅膀,出現就天下大旱,與這裡的?魚完全不同,汪紱筆下的?魚也有些不一樣,它認為?魚長得像鮕魚,腹部為紅色,前足如人足,後足如鱉足。在此姑且以蛇狀四腳的?魚為正版,這算是一種相對來說挺正常的生物,這個「正常」不是與「神經病」相對的那個「正常」,而是指它的形態與習性都還在人們的認知接受範圍內,人們對四腳蛇這樣一個形象並不是不能接受,從蛇頸龍、蜥蜴到娃娃魚等,很多生物都有類似外貌特徵,海中生物千奇百怪,更是不會缺少這樣一個形象,見怪不怪,而且?魚就像其他魚類一樣,吃其他魚,普普通通,平平常常,只能說如果在今天能見到它,你一定不會想到它就是?魚。

059 長乘「西水行四百里,流沙二百里,至於蠃母之山,神長乘司之,是九天之德也。其神狀如人而豹尾。」天神長乘住在蠃母山上,它是天上九德之氣孕育而生,樣子像人卻長著豹的尾巴,蠃母山歸他管轄。傳說禹治洪水,西至洮水之上,有一長人代表天帝把黑玉書交給了他,這個「長人」指的就是長乘,「黑玉書」就是玄圭,與大禹在洛水上得到神龜所駝的《洛書》類似,這本黑玉書也在禹的治水大業中起了重要作用,《易·繫辭上》說:「河出圖,洛出書,聖人則之。」伏羲得龍馬負《河圖》,遂成八卦,禹得神龜之《洛書》,而治九州,類比之下,黑玉書的重要性即便不如《河圖》、《洛書》,也並非凡品,它越重要,就越是能體現長乘的地位。長乘之住所與西王母頗為相近,算是鄰居了,西王母也有豹尾,而且野獸化得更厲害,姑且不論其它外貌特徵以及身份地位,就他們都有豹尾來說,可能他們都是屬於「獸神」一類,並且都與豹有關,就比如四海龍王,他們就是獸神的代表,這足以說明除了人之外的其它生物也是可以成神的,動物、植物,只要「修成正果」,又選對了路線,做神未必不可,甚至白骨精,從白骨修鍊而來,如果不是路線選錯,她也可以像通天教主之徒石磯娘娘那樣,做個「白骨娘娘」。長乘沒有父母,父母就是天地「九德之氣」,忠、信、敬、剛、柔、和、固、貞、順,與此相比,鳳凰也不過「五德」,長乘天生九德之身,超然世外,他缺什麼不知道,反正是不會缺「德」了。

060 西王母「又西三百五十里,曰玉山,是西王母所居也,西王母其狀如人,豹尾虎齒而善嘯,蓬髮戴勝,是司天之厲及五殘。」西王母生活在玉山上,長得像人,有豹尾虎齒,喜歡亂叫,頭髮蓬鬆,頂戴玉飾,主管災疫刑罰。西王母就是王母娘娘,玉皇大帝的老婆,天界第一夫人,蟠桃會的主辦者,女仙的頭頭,九天玄女的老師,不死葯的擁有者,玉山在崑崙之西,因此她得名「西王母」。其實在道教神系中,西王母並非玉皇大帝的老婆,她是道教太元聖母之女,與扶桑大帝東王公是兄妹,住的是昆崙山而不是玉山, 長得也是雍容華貴,氣派非凡,完全不是半獸人的形象,那個半獸人,道教里直接將她說成是白虎神,是西王母的使者,而非西王母真形。總的來說就是,西王母本來是個長得半人半神,凶神惡煞,殺伐之氣很重的大神,只不過道教這個包裝公司包裝得太好,改的「面目全非」,這雖然是過度包裝、虛假廣告,但也無可厚非,畢竟既然選了這個神來燒香崇拜上豬肉,拜春哥是因為她帥,拜馬雲是因為他雖然不帥但是很牛,名正言順,沒做出什麼突出貢獻,還長得不人不鬼,你讓她顯靈還不得嚇死人,所以乾脆整整容,先進了這個圈子再說,從這點上來講好像這樣的行為倒成了理所當然了,問題是那換個女神當頭頭不就完了,何必那麼費心。接下來看看一些有的沒的,看看這個總稱是「大悲大願大聖大慈無極瑤池大聖九光太妙龜台西王金母元君大天尊」的西王母幹了什麼好事。首先是辦蟠桃會的時候故意不請弼馬溫孫悟空,這怎麼可能忘記,蟠桃會的宴請名單肯定不能是她親自寫的,應當是布置下去讓手下把名冊弄好交給她,手下人哪裡敢不盡心,故意漏掉一個,所以孫悟空不請就是她自己的意思了,因此大鬧天宮的事應該怪她,這赤裸裸的歧視,就像「華人與狗不得入內」 一樣,誰受得了,更不用說孫悟空的脾氣了。再來是她意圖拆散牛郎織女,這個確實不能說她做的有什麼不對,天條規定神仙凡人不能婚配,她死磕天條只能說她太頑固,不懂變通,到最後讓牛郎織女每年天河相見,光看看有什麼用,其實這件事情可以有更好的解決方法,比如讓董永成神什麼的,相信她不會做不到,而在正本故事中,牛郎與織女是受玉帝與王母的賞識而結為連理,但後來兩位過度沉浸於愛情中,不再努力工作,造成織女不織布影響天理運作,無可奈何下,玉帝決意拆散這對情侶,然而王母卻留下後路給織女,准許織女於七月七日在鵲橋上與自己的夫君見面,這反而是牛郎織女錯了。最後是嫦娥奔月的事,這在網上演化出了被逼無奈版、拋夫獨吞版、拯救黎民版、后羿不忠版和奔月化蟾版五個版本,傳得最多的就是拋夫獨吞版了,本來在這件事情里西王母只不過是個路人甲,做的只是賜給射日有功的後裔一包不死葯而已,這不死葯應該就是蟠桃,但是送佛送到西,這葯已經送出去了就應該負責到底,凡人眼裡天大的事情對神仙來說就是舉手之勞而已,有始有終才是英明領導者該做的。

061 狡「有獸焉,其狀如犬而豹文,其角如牛,其名曰狡,其音如吠犬,見則其國大穰。」玉山上有一種長得像狗,斑紋如豹,頭上角似牛角,聲音像犬吠,在哪出現,那裡就五穀豐登的野獸,叫狡。狡是一種瑞獸,與前文的文鰩魚一樣,它的出現,預兆了當年會風調雨順、五穀豐登。郭璞說在太康七年的時候,邵陵檻得到一隻野獸,它身上長著豹紋,有兩隻角,沒有前兩腿,當時的人都把它叫做狡,但他認為不是。接下來就沒有了下文,郭璞沒有說他認為不是狡的原因,也許是他覺得長得不像,最大的不同之處就在於沒有前腿,如此它極有可能是直立行走或者是一種鳥類,這與《山海經》描述的「如犬」出入較大。眼見為實,郭璞在當時看到了什麼讓他做出這樣的判斷已經不得而知,但如果說是因為以上的原因又有些勉強,因為誰說的長得像狗就一定要有四隻腳,人面鳥不一定要會說話,長得像鳥也不一定要會飛,「像」僅僅說明有部分相同特徵,不是就是不是,兩條腿的生物也可以很像狗,如果非要以已知的形態來固定自己的思維,並以此來判斷一種未知的東西,那麼得到的結果可能既不真實,也不浪漫。

062 勝遇「有鳥焉,其狀如翟而赤,名曰勝遇,是食魚,其音如錄,見則其國大水。」勝遇長得像野雞,全身紅色,它以魚為食,叫聲似鹿,它出現的地方會發生洪水。勝遇可能不僅僅長得像野雞,它應該就是,又因為它吃魚,《駢雅》說蠻蠻和勝遇都是水鳥。照前人的邏輯,因為是水鳥所以招洪水,因為爪子長所以好土功,因為長手臂所以善投擲,因為沒性別所以除嫉妒,「上綱上線」很嚴重,也嚴重缺乏想像力,若是今天,是水鳥可以「鳥工」降雨,有爪子可以抓玻璃,長手臂可以演劉備,沒性別正好去泰國,這才是「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的最高境界。另外,好像很多人都不知道鹿是怎麼叫的,也有點想像不出來,《詩經》有云:「呦呦鹿鳴,食野之苹」 ,難不成鹿就是「呦呦」地叫,若如此加上「切克鬧」就能「比伯克斯」了,真相如何,各位請自行前往動物園揭秘。

063 少昊「又西二百里,曰長留之山,其神白帝少昊居之。其獸皆文尾,其鳥皆文首。是多文玉石,是多文玉石,實惟員神磈氏之宮。是神也,主司反景。」在長留山上,住著白帝少昊,此山中野獸的尾巴上、鳥類的腦袋上都長著花紋,山上出產大量帶有彩色花紋的玉石,這座山也是神磈氏的行宮,他的工作是太陽西沉的時候把影子折向東方。少昊其實就是神磈氏,他是黃帝之子,又叫金天氏,主管西方,是西方大帝,與青帝、炎帝、黑帝、黃帝共同管理者天下。此「白帝」非「白帝城」里說的「白帝」,後者指的是西漢末年割據蜀地的公孫述,他自號「白帝」,所建之城因此叫「白帝城」。《大荒東經》有記,少昊曾在東海之外的大壑,亦即五神山之一的歸墟,建立了一個國家,叫少昊之國。在那裡,文武百官皆為鳥類,少昊就是百鳥之王,他派鳳凰總管,燕子掌管春天,伯勞掌管夏天,鸚鵲掌管秋天,錦雞掌管冬天,此外,鵓鴣、鷙鳥、布穀、雄鷹和斑鳩分管教育、軍事、建築、法律以及言論等日常事務,另外還有掌管農業的九種扈鳥,管理木工、漆工、陶工、染工、皮工等五個工種的五種野雞,總之是林子很大,什麼鳥都有。但少昊的工作並不是管理這些鳥,他還有其它工作,那就是當太陽下山時把影子折向東方,這是原文描述的職業,該吃藥了,奇葩得完全沒法理解,郭璞覺得他的工作應該是查看下山的太陽,看看它反照到東邊的景象是否正常,若出了問題,就調整調整,所以他說:「日西入則景反東照,主司察之。」雖然查看太陽反影是否正常亦是個奇葩到無語的職業,不過比起折影,還是正常了好多。

064 猙「有獸焉,其狀如赤豹,五尾一角,其音如擊石,其名曰猙。」猙生活在章莪山上,這座山上無草木,遍布美玉,其上有許多奇怪的生物,猙便是一怪,它長得像紅色的豹,有五條尾巴,頭上有一角,所發聲音如同敲擊石頭。《廣韻》等一些典籍認為猙是一種狐狸,並且有翅膀,也就是五條尾巴的飛狐。此種看法可能是受到九尾狐的影響,雖然尾巴減到五條,卻會飛了,跑到雪山就是名副其實的「雪山飛狐」。網路搜索後發現有一種描述,說猙是上古蠻荒的神獸,出於鐘山,是燭龍之息經久而成,尾巴有羽毛,腰生雙翅,頭有四角,琉璃眼,紅皮毛,全身黑紋。但此種描述並未找到原文出處佐證,所以未知真偽,僅當參考。還有一種說法,猙和獰、猖、狡、獗是四大神獸之一白虎的五個後代,中國文字博大精深,有「形」亦有「像」,就「猙獰」、「狡猾」、「猖獗」這幾個詞的色彩來看,雖然原文沒有說猙是正是邪,但八成不會是什麼好東西。

065 特別篇——鯤鵬「北冥有魚,其名為鯤。鯤之大,不知其幾千里也;化而為鳥,其名為鵬。鵬之背,不知其幾千里也;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雲。是鳥也,海運則將徙於南冥。」「鯤鵬」出自《莊子》,鯤是魚,鵬為鳥,鯤化而為鳥,慣稱「鯤鵬」。地球上現存已知最大動物是藍鯨,長三十餘米,重約兩百噸,若以三千里體長算,一隻鯤在縱向上約為五萬隻藍鯨,連起來能繞地球小半圈,太平洋面積約佔地球三分之一,堪堪能容納鯤這隻大魚,鵬亦有幾千里,而這還只是背長,鵬與鷹比較相似,若按照鷹類的比例,鵬的翼展大概有萬里,地球半徑六千多公里,也就是一萬兩千多里,兩相比較,大概相當於一只燕子站在氣排球上,所以網上有言論說地球就像是鵬腳下的鳥蛋之言過於誇大了。對於人此種渺小生物來說,巨大東西實在是太多了,在無法準確測量的古代,一旦超過一定體積,參照物就失去了意義,反正就是大,大多少誰又知道,泰山千刃,相當幾隻鯨魚啊?那是為難古人了,其實鯨魚也搞不清楚啊,何況還有喜馬拉雅山。所以說鯤、鵬有幾千里,一是因為他們測量不了,二是因為對世界的認識有局限,假設人所生存之地是無窮大的,那鯤鵬有多大又有什麼關係。其實也不用笑話古人,今天的太陽系、銀河系,就相當於那隻鯤鵬,興許多年之後,更加聰明的後代們便可以肆意嘲笑我們的無知,就像我們現在做的一樣。鯤化為鵬,這是一種蛻化的過程,像破繭成蝶,像蛇蛻皮成長,這裡不是腐化、墮落的意思,相反,從海里到天空,鵬程萬里,肆意縱橫,多麼快意。《莊子》里用鵬的志向比之燕雀,想表明自己的萬里遠志,也為此豪情壯志不能為人所理解而感到傷心、懊惱,但是自己可是莊子,怎麼能傷心懊惱呢,所以最後打了個圓場,「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至此,鵬與「遠大志向」多了一層曖昧,李白說「大鵬一日同風起,扶搖直上九萬里。」毛老闆說「鯤鵬展翅,九萬里,翻動扶搖羊角。」為什麼是九萬里呢,因為在中國文化里,九是個極數,九萬里就是說已經到了盡頭了,所以皇帝愛稱」九五之尊「,比九還多半,明面上說是」天子「,其實是想做天他爸。在各種神話傳說中,鯤鵬說的少,金翅大鵬說的多,因為實在是太大啦,你說光是這麼大的體積,還能不能一起好好玩耍了。金翅大鵬梵文名」迦樓羅「,是大神毗濕奴的坐騎,住在四大洲的樹上,渾身金光閃閃,以龍為食,一天要吃一條龍王和五百條小龍(此龍實為毒蛇),隨著毒素積累,它最後無法進食,在金剛山上毒發後自焚而亡,此種遭遇值得各種吃貨引以為戒。《神異經》中的大鳥」希有「也是大鵬鳥,它住在昆崙山上,當然不同的書有不同寫法,要是統一標準的話,它就和陸吾是鄰居了,它不吃也不叫,不哭也不鬧,東翅之下住著東王公,西則是西王母,在它的背上有一小處無羽,每年東王公西王母就來到這裡喝喝酒、敘敘舊,它就是個落腳之地而已。《西遊記》中,如來說金翅大鵬鳥是鳳凰生的,和孔雀明王是兄弟,孔雀出世之時最惡,到處吃人,一不小心把正在修鍊的如來吸進了肚子,如來本想從肛門出,但又嫌臟,所以破開孔雀脊背而出,出來後想把孔雀殺了,被諸佛阻止方罷,說如果傷了孔雀就如傷了我母,所以留著它封做孔雀大明王。孫悟空當面調侃說如來是他外甥,如來不悲不喜、不陰不陽、不明不白地答:「那怪須是我去,方可收得。「解讀出來就是你拿我說話的漏洞來嘲笑我,你卻打不過他,就算我是他外甥,那也是能收服舅舅的猛外甥,而你則是打不過衰舅舅的手下敗將,冥冥中就表明了「我是大神你是渣」這個意思。這個故事我覺得亮點著實是如來來著,而不是孔雀、大鵬,只能說,阿彌陀佛,如來,你著相了。

決定以後開個「特別篇」,內容你來提,生物非生物,實體非實體,天文地理,古今中外,你想看我就寫。要求:(1)不是《山海經》的內容,《山海經》裡面的我按著順序寫,會寫到的,不用急著讓我提前,如果不知道是不是裡面的內容可以先@我,我查查看再說(2)有開特別篇要求的要另開一層,寫明希望看到的東西。(3)提議必須得到至少其它兩人以上的附議,否則就只能看我心情了。(4)特別篇篇幅會比較大,所以不要著急,如果我答應要寫了肯定會出來的。希望大家踴躍報名哈,我覺得這真是一種交流的好方法,大家不要怕我不會,其實我會的還是挺多的,而且不會的我可以學,做不到描述層次的話我也會盡量把我的想法說出來,我也很想知道以後能寫多少特別篇,反正有人提的話我就寫,沒人提我就繼續按部就班咯

066 畢方「有鳥焉,其狀如鶴,一足,赤文青質而白喙,名曰畢方,其鳴自叫也,見則其邑有訛火。」畢方長得像鶴,只有一隻腳,身上斑紋為赤紅色,喙為白色,它的叫聲如同它的名字,它在哪出現,那裡就會發生莫名其妙的火災。傳說畢方是木頭所生,是木之精,五行相生,木生火,所以畢方也是火精。又畢方像鶴,仙鶴主壽,因此畢方還是長壽的象徵。相傳黃帝在西泰山召集鬼神是,有六條蛟龍為黃帝駕車,蚩尤在前開道,風伯掃塵,雨師掃道,虎狼在前,鬼神在後,騰蛇在地上匍匐,鳳凰在天空飛舞,而畢方則是黃帝的保鏢,隨行左右,這樣的陣仗氣勢壯觀,威風異常。幸福是比出來的,雖然都是給黃帝服務,孰優孰劣一想便知,六條蛟龍就相當於馬匹,牲口,蚩尤本是黃帝對手,成了敗將階下囚後為黃帝開道,就像中國古代大官出行前鳴鑼開道的小廝,風伯雨師掃塵掃道,就是兩掃大街的,虎狼鬼神也就是門前的獅子門後的狗,門面而已,有它不多,缺它不少,騰蛇鳳凰更是純屬打醬油,就為了畫面好看而已,裝飾物,數來數去,大家都是可有可無的門面貨,乾貨只有一個,那就是畢方。哪個領導人出行沒有兩三個深藏不漏的隨行保鏢,不說身手肯定是萬里挑一,興許長得還好看,瞬間奪了領導人的風頭,這可關乎身家性命,由不得領導人不重視,更由不得與領導人同船的螞蚱不重視,所以畢方必定有兩把硬刷子,才能坐上這第一保鏢的大位。

067 天狗「有獸焉,其狀如狸而白首,名曰天狗,其音如貓貓,可以御凶。」天狗的樣子像野貓,頭是白色的,叫聲如貓,養一隻天狗可以消災辟邪。胡文煥與《事物紺珠》皆認為天狗是吃蛇的,所以胡文煥畫的天狗嘴上叼著蛇。《太平御覽》中有一則天狗的故事:傳說周平王時,白鹿原上有一個狗枷堡,在秦襄公時,有天狗住在裡面,凡是有賊,天狗便大叫起來,守護堡壘,因此此堡得以沒有賊患。照這故事看,天狗就是今天的狗,或者說至少在看家護門的功能上與今天的狗並無差別,也許當時家養狗並不普及,野狗佔了大部分,所以當時的人在山林中遇見它們,覺得很新奇,將它們帶回家,發現它們能夠看門,從而認為它們能攘災避禍。這麼解釋一點都不牽強,但有一個致命缺陷,就是叫聲,再怎麼奇怪的狗,也不會叫聲像貓,因此不能排除其實它是一種貓科動物的可能。但如果將原文「其音如貓貓」解釋成它的叫聲就是「貓貓」的發音,而不是它的叫聲像貓的話,又有了那麼一絲可能。「御凶」本就是要比「凶」更凶,才能達到「御」的目的,退一步說,即使它不是通常意義的狗,而是一種大型貓科動物,比如虎、豹,將他們養在家,只要不「內亂」,也是能達到看家護衛的功能的吧。此「天狗」非「天狗食日」里的天狗,後者按照常理,是二郎神的寵物「哮天犬」,古人覺得天狗吃了太陽,是大凶之兆,後又有《史記·天官》記載:「天狗狀如大奔星,有聲,其下止地類狗,所墮及炎火,望之如火光,炎炎衝天。」這樣的「天狗」說的是彗星、流星,墜落地面,會引起火災。此天狗亦非某島國的妖怪天狗,後者亦神亦妖,讓島國人又敬又怕,身形像人,標誌性的紅臉長鼻子,腳踩木屐,身穿僧服,手持羽扇,背後一對翅膀,這樣的形象簡直佔盡了槽點,天狗再怪,也是要甘拜下風的的。

068 三青鳥「又西二百二十里,曰三危之山,三青鳥居之。」三危山上住著三隻青鳥,合稱「三青鳥」,《大荒西經》記: 「有三青鳥,赤首黑目,一名曰大鵹,一名曰少鵹,一名曰青鳥」,在班固的《漢武故事》中記載,七月七日時,漢武帝在承華殿齋戒,中午,見有青鳥從西方飛來,落在殿前,漢武帝問東方朔,此有何意,東方朔答晚上西王母必定會顯靈,皇帝應該清潔好等待西王母降臨,到了晚上,西王母果然到來,只見她乘著紫色的車輦,由玉女駕車,珠光寶氣,青氣如雲,有兩隻像鸞鳥一般美麗的青鳥飛於王母左右。可見三隻青鳥就是西王母的使者,為西王母傳達消息,李煜詩句:「青鳥不傳雲外信,丁香空結雨中愁」、《楚辭·九嘆》:「三鳥飛以自南兮,覽其志而欲北。願寄言於三鳥兮,去飄疾而不可得」、李白《相逢行》:「願以三青鳥,更報長相思」以及李商隱詩句:「蓬山此去無多路,青鳥殷勤為探看」中的青鳥即是此三青鳥,它們也都扮演了傳信使者的角色,因此被稱為「信使」,也因為西王母降臨前總有青鳥報信,所以它們被視為傳遞佳音的使者。同時三隻鳥還要為西王母取食,《海內北經》記:「西王母梯幾而戴勝。其南有三青鳥,為西王母取食。在崑崙虛北。」因此三隻鳥的智商一定很高,動手能力也很強,要知道西王母喜歡吃什麼、想吃什麼以及知道去哪裡找到要求的食材,如果西王母要吃燒烤、麻辣燙、餃子、牛排之類,它們還要掌握多種食譜以及製作方法,可能這有點不可思議,實在太難為它們了,好吧,那就假設西王母是吃水果蜂蜜這些自然物長大的,甚至是蟲子,這樣的話對三隻青鳥來說就省事多了。

(圖改了,重發)064 猙「有獸焉,其狀如赤豹,五尾一角,其音如擊石,其名曰猙。」猙生活在章莪山上,這座山上無草木,遍布美玉,其上有許多奇怪的生物,猙便是一怪,它長得像紅色的豹,有五條尾巴,頭上有一角,所發聲音如同敲擊石頭。《廣韻》等一些典籍認為猙是一種狐狸,並且有翅膀,也就是五條尾巴的飛狐。此種看法可能是受到九尾狐的影響,雖然尾巴減到五條,卻會飛了,跑到雪山就是名副其實的「雪山飛狐」。網路搜索後發現有一種描述,說猙是上古蠻荒的神獸,出於鐘山,是燭龍之息經久而成,尾巴有羽毛,腰生雙翅,頭有四角,琉璃眼,紅皮毛,全身黑紋。但此種描述並未找到原文出處佐證,所以未知真偽,僅當參考。還有一種說法,猙和獰、猖、狡、獗是四大神獸之一白虎的五個後代,中國文字博大精深,有「形」亦有「像」,就「猙獰」、「狡猾」、「猖獗」這幾個詞的色彩來看,雖然原文沒有說猙是正是邪,但八成不會是什麼好東西

069 獓 「其上有獸焉,其狀如牛,白身四角,其豪如披蓑,其名曰獓 ,是食人」獓 住在三危山上,它長得像牛,身體白色,有四角,全身長毛如同披蓑,吃人。它長得幾乎如同高原野牛,或者說氂牛,最顯著特徵是有一身的長毛,毛色方面氂牛因種類而異,有白色、棕色、黑色等,也滿足要求,唯一一點不符合,是氂牛並沒有四角,與普通牛一樣,氂牛也只有兩角,四角的動物,除了昆蟲類,較為人所知的是四角羚,兩耳之間與前額上共有角四隻,不過很可惜四角羚是羊,而非牛,獓?這種四角牛,可能是已經滅絕的千萬生物中的一員。至於對「食人」此種描述,疑點重重,一是當時人怎麼知道它吃人,二是怎麼樣算是吃人。首先比如老虎,吃人肉,最重要的是它有很大概率主動地攻擊人,因為在它眼裡「人」與其他動物沒有兩樣——都是肉組成的,從人的角度看,說它「吃人」並不為過,豹、熊、犀牛這些凶獸也一樣;其次,如果只討論「是否吃人肉」這一點,可以說所有肉食動物、雜食動物(包括人)都有吃人肉的可能,對於人還有道德不道德、犯法違法之嫌,動物卻不顧忌,它們大都是有本能、無底線的生物,所以看見人肉(死的或者活的),吃了也不是什麼大不了的事;最後,「食人」這個結論是個案還是普遍現象不甚明了,個體代表不了整體,人大代表也不行,因為個體有個體的思想、行為,而不是機器,即使是一眾人控制的機器,也總會有人覺得它代表不了自己,因為「眾人」的思想、行為也是有差異的,所以如果碰巧有一隻獓 吃了人,又碰巧被人看見了,而被冠以「食人」之名,那也太冤了,要以這樣的判斷標準,你知道的,人也是「食人」的了。


推薦閱讀:

《山海經》中的神祇異獸
普羅旺斯山海經(49)
蘆鳴說《山海經》:天干地支與星座的奧秘
《山海經》的秘密

TAG:原創 | 山海經 | 神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