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當代西方藝術中地域性的喪失1

論當代西方藝術中地域性的喪失作者:王瑞芸    2009-07-02 15:21:13    來源 : 雅昌藝術網專稿

  美術的地域性現在幾乎成為罕物,因為地域特點在全球範圍里正在逐步喪失,甚至是迅速喪失,只因為我們已經步入了一個全球化的時代。我們每個人都能看到,這個世界如今在政治結構,司法方式,經濟體制,文化資源,乃至最貼身的衣食住行方面越來越互相複製,走向統一。「地球村」成為大家常掛在嘴上的一個詞。就最尋常的生活看,我們可以用電話,電郵眨眼之間到達世界的每一個角落。即使是在地理的距離上,也和二十年前不可作同日語。那時從南京到北京,火車要18個小時,現在從洛杉磯到北京,距離是南京到北京的50倍?,可飛機只需12個小時。現在在北京你可以吃麥當勞,進斯巴達克斯咖啡店,進沃瑪特購物,看美國電影電視肥皂劇,甚至親臨美國歌星在中國的現場音樂會。在洛杉磯,你可以吃上海小籠包,聽中國京劇,看春節聯歡晚會的現場直播……內蒙古小肥羊火鍋店最近幾年在國內一火,洛杉磯城裡馬上就能看到好幾家分店……地域,過去是一種資源,是一種特色,甚至是一種驕傲,現在已經蕩然無存了,因為你那裡有什麼,我這裡馬上就引進模仿,人們於是驚嘆說,地球變小了。

  我們來看德國攝影藝術家Thomas Struth在中國上海拍的照片,若不是街面上有中文招牌,我們哪裡還看得出這是在中國的地面上(圖一)。如今全球化成為當代藝術最醒目的特徵。我們現在早就不敢指望歐洲和美洲之間的藝術家其作品能體現什麼地域特點了,他們根本已經不分彼此。那麼我們能指望相對邊緣的國家還保留一些地域特點嗎?比如印度尼西亞,總算四面不靠,算得上邊緣吧,可你也別指望他們的藝術家能拿出地域特色的作品來。只消看印度尼西亞藝術家Ashley Bickerton的作品,他的創作和美國藝術家絕對沒什麼兩樣。再看阿根廷藝術家Rirarit Tiravanija,人是生在南美,但可以住到紐約和柏林這樣不同的地方做創作,其作品當然也完全沒有地域特點了。現在全球的藝術家共享藝術的創作觀念,文化資源,甚至藝術的創作手法。他們全球範圍內地串連,走穴,聯合舉辦展覽。不同國家藝術家之間的相近能到這種程度:瑞士藝術家Sylvie Fleury 和美國藝術家Chariles Ray的作品,用的是一模一樣的對象和手法,別說看不出是出自不同國家的藝術家,甚至也看不出是出自兩個不同的人。和商品全球化同步,藝術現在不折不扣地全球化了,藝術家成為國際公民,藝術根本成為他們通用的語言,到任何一個國家都沒有障礙,比如瑞典女藝術家可以在紐約時代廣場那塊最著名的電視屏幕廣告牌上展示她的作品。這一切都向我們清楚地表明,當代藝術已經沒有國界了。

  藝術上這樣的全球化,當然是由於經濟,商業的全球化帶來的。而這個全球化的趨勢是由於美國的資本、商業和文化的大量輸出造成的。也就是說,美國在全球化的趨勢中起了領頭人的作用。

  美國給這個世紀貢獻了什麼?當然是她的政治制度,法律機制,商業運作,科學藝術。我們看到,90年代在全球範圍內專制主義解體時,打出來的旗號都是要建立民主體制,而那些國家建立新體制時,模仿學習的正是美國式的民主體制、美國式的法律模式。在商業方面,任何國家在產品製造上要跟「國際接軌」,這個「軌」不是接的別處,正是美國這根「軌」,美國是最先採用標準化生產的國家。此外我們更別說美國在科技上的種種領先,藝術上的色色創新,這些全都讓世界各國跟著學樣。

  如今,全球的政治文化生活都打上了深深的美國烙印。美國提出的「全球市場」,「自由資本」,成為20世紀的流行術語和事物。資本已經成為西方新一次的「十字軍」,輕而易舉地東征了共產主義國家們。我們這裡且不來討論政治體系,資本輸出這些大事物吧,只消來看看生活的細微小事,也完全體現了美國對於全球的征服。我們看到,麥當勞,可口可樂遍布全球。這些在美國算個什麼,不過就等於中國的豆漿油條,可是就能受世界歡迎和高看,中國有人把婚禮都能辦到了麥當勞快餐店,雖然等於是豆漿油條店,但那是美國的,那就透著高級。 然而,美國的事物的確帶著她自身鮮明的特徵,就說可口可樂,在這樣一小瓶飲料中,體現的正是濃厚的現代色彩:年輕化(主要是年輕人愛喝),娛樂性(主要是娛樂時消費),還有製造時採用的冷靜技術,銷售時開發的火爆市場。這都特別符合眼下的快速、消費,輕鬆、娛樂、致富的時代性,當然就可以廣為流傳,廣被接受。

  泛濫全球的美國事物還有她的生活風格和方式:自在,隨便,舒適,有效。體現在穿著上是休閑服,牛崽褲,耐克鞋,這已經成為全球流行的服裝。 現在甚至連美國的節日也被其他國家移植,比如中國也過起情人節和聖誕節來,甚至國內現在過聖誕節比春節還要熱鬧起勁,這不是文化的征服是什麼。美國不在乎中國的標誌之一是:人家對中國的春節睬都不睬,沒有一個美國人跟著起鬨過中國年的。我們的民族主義者,愛國主義者聽到這裡心裡大概要有些憤慨,這也沒什麼好憤慨的,人家文化有征服力,你就只能受著。

  這真是沒有辦法的,美國文化如今無所不在,滲透全球各地,美國的好萊塢和矽谷是全世界都知道的地方,就像人們知道自己附近的熱鬧地方一樣。現在,美國的文化形像已經成為全球的文化形像,比如米老鼠,蝙蝠俠,超人,球星喬丹,歌星馬傑克生,這些典型的美國形像或者美國符號已經覆蓋了全球。無論是在巴黎,還是在邊遠的雲南腹地中的松贊林寺,都看得到美國的產品和形像。在巴黎地鐵和公共汽車上看見的幾乎全是美國廣告,簡直躲都躲不掉。在雲南松贊林寺的喇嘛禪堂里,可口可樂瓶子就能直接放在佛像的邊上,那些喇嘛們人人身披傳統紅色袈薩,可是大部份腳上穿的是運動鞋。總而言之,美國文化這樣世界性滲透,使得當今的全球文化是一種美式文化,即科技文化、聲光色的文化、圖像文化、快餐文化… 這顯然已經成為全球性趨勢。 現在無論你身在何處,只需打開電視,上網,你就已經成為美國世紀的一部份了,(在重慶的電視台上看到在播放美國人的肥皂劇)。 現在中國的年輕人,常常是打扮得比美國人還要美國,個人中心主義,性解放走得比美國人還要遠,這大概是對美國極度崇拜造成的。

  以美國文化為特徵的全球化,除去資本、商品、文化的輸出這樣的動力外,網路的發展構成了另一個重要動力。 網路的產生對於我們人類生活方式的改變簡直驚人,它首先也是運用於商業,比如商業的國際性聯網:the North american Free Trade Agreement(NAFTA), the General agreement on Tariffs and Trade(GATT),和 the Maastricht Treaty網站等等。這些全球性的商業組織藉助網路的連接,給各國商家提供了太多的方便,如減免關稅,交換商業生產方式和信息,開放新市場和勞力資源。在發展商業這個人人接受的大前提下,世界就這樣不知不覺地,越來越被編織到同一個結構體系中去了。網路的發展之快,就美國來說,在1993年美國網民有五百萬人,到了2000年,網民有1億人,現在這個數目當然更大了。網路形成了「信息高速路」,把個人,團體,國家,民族,文化方便快速地連接在一起,現在對於21世紀的人而言,21世紀的一切事務而言,沒有網路已經完全不知所措了,一切甚至都無法進行下去了。人對於網路的依賴已經到了須臾不可分離的地步。如果說,19世紀的工業革命給世界帶來了驚人變化,那麼網路的產生成為20世紀另一個里程碑的變化。它唯一必然的結果就是導致一個結結實實的全球化。


推薦閱讀:

「文化的全球性與地域性——中華文化自信和長安文化傳播」國際學術研討會在我校舉行 作者:文學院
你身邊有哪些所謂「南人北相」或「北人南相」的人?

TAG:藝術 | 地域 | 西方 | 西方藝術 | 地域性 | 當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