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法法師《善導大師觀經四帖疏》講記(29)
《善導大師觀經四帖疏》講記(29)
慈法法師
言正受者,想心都息,
總體上都靜下來了。
緣慮並亡,三昧相應,名為正受。
這是善導大師解釋的正受的文字,有的人說自己的境相,我說境相不可說,只能說其少分,你要能說了那就不叫三昧、三昧之力,那就沒有意義了,所以同證三昧的聖友的人呢只能教化一個喜悅,一個輕安的境相,輕安的感受,很難說細境之處。
即地觀文中說言,若得三昧,見彼國地了了分明,即合上教我正受一句。定散雖有二義不同,總答上問竟。
這地方他一直在判,一直在判,到後面就會具體的說到修法,行法,就講得比較細了。
又向來解者,與諸師不同
下面的話就把凈土一法與教下的法徹底一刀斬開了,以前我學到這,感覺到善導大師有點殘酷,但是修法不幹凈,傳承線路、思維的路子不清晰真是不行,他必須把障礙給清冼乾淨。
諸師將思惟一句,用合三福九品,以為散善。正受一句,用通合十六觀,以為定善。如斯解者,將謂不然。何者,如華嚴經說,思惟正受者,但是三昧之異名。
在華嚴境界中,法身大士都念正受,因為法身大士可以不出三昧,諸佛如來是不出三昧的,釋迦佛從未出三昧,十八不共法中,不出禪定饒益十方,不出正受,所以諸大善士者成就者,他們一日就不出定,就是不出正受,一切思維舉心動念皆是正受,那是不相違背的。釋迦佛的施教與韋提的施教,這種正思維亦是三昧,所以是異名,這個地方判成因三昧,大家有個感知性的東西,要這麼說,你要是沒有親證正思維與三昧無異,大家就體會不到,那我就打妄想就對了,或者說我思維就對了,不願意去深入這種所謂的「心想獨棲、腦力並玩」那種甚深功德利益,那就喪失大利。
與此地觀文同,以斯文證,豈得通於散善。
正思維本身與正受是等的,不妨我們下去真正用正思維,善思維思維,希望大家「依心起於勝行」,用思維思維,要真正依這文字思維,真是有不可思議的利益,正思維與正受是三昧的異名,大家在這個地方也思維思維,觀察觀察,審思審思,作為下去的一個課題。
[課前]
上一段文字最主要給我們提示「以佛願力,上盡一形,下收十念,乘佛願力,莫不得生」這一個大機,一切善惡凡夫願生彼國,聞佛願力,隨願鹹得往生。我們一定要思維這種正受的給予,下面才有定散二門的開啟,十三觀的定善,三福九品的散善,一定要把善導大師判教方法與過去諸大菩薩們的判教方法的差別搞清楚,要是分不清楚,就會把凈土一法這個念佛法門混淆到三類教化或者三乘教化中,喪失現前的大利,與此功德藏失之交臂,實在是特別的可惜。
正思維不能稱為散善,因為他是三昧正受的異名。
又向來韋提上請,但言教我觀於清凈業處
極樂世界是清凈業處,我們這個五濁惡世是顛倒眾生濁世業處,這是讓我們有一個對比,有個取捨,取到無取無舍處,那是真正取捨,大取大舍,無所取捨,無所取捨不妨取捨,正是佛法在這個無所取捨中的妙用,觀清凈業處,以此發起我們的嚮往、法益,捨棄五濁惡世的甚深虛妄的這種行為,使我們曠劫以來的生死根得以拔除。
次下又請言,教我思惟正受,雖有二請,唯是定善,又散善之文,都無請處,但是佛自開。
因為散善廣大,無所依從,所以佛廣宣三福九品,使大家運用佛法於日常,在日常生活中能把佛法真正的運用出來,定善有出有入,有人能行持,有人不能行持,於散善來說,一切眾生皆能行,皆能為,皆能發起。
推薦閱讀:
※海雲繼夢和上法師《十大願王行法精要》
※凈空法師:幹什麼樣的好事都沒有念一句阿彌陀佛好
※凈空法師:臨終時佛一定來接引他
※太上感應篇 (第二四九集) 凈空法師講解
※身如船筏,精進渡河 | 學誠法師答問十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