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論語》中的這話很沒勁!

有一天,我去一所學校參觀,見校園的一角立著「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標語牌,有些納悶,不知道學校對於這個標語牌的內容有沒有審視過。孔子的這個言論,在今天還有價值嗎?適合現代人才觀嗎?難道這就是所謂的校園文化嗎? 「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來源於《論語》,意思是:「君子」應該在行動上敏捷一些,在言辭上愚鈍一些,不可夸夸其談。有人把這句話解釋為「少說多做」,並不十分準確,因為「訥於言」並不是不善表達,而是一種不事張揚、不居功自傲的態度,而少說話是壓抑人性,壓抑人的口頭表達能力。 拋開這句話的內容先不說,我們先來看看所謂的「君子」吧,其本意是政治操守與道德行為完美無缺的人。如果質疑一下,世間有沒有「君子」?我們需要做君子嗎?答案是不需要,因為君子太完美,但離我們太遙遠,世間沒有如此理想的人格。現實中的「君子」往往是一個貶義詞,是偽善或酸腐的代名詞。作為一個青少年,也不需要做「君子」,做一個守法敬業、有社會責任感的公民足矣! 以孔子言論為代表的儒家思想,在封建時代受到推崇,在五四運動中受到重創,在文革的「破四舊」中被打翻在地。改革開放後,又受到一些推崇,成為今日國學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如何評價孔子思想,如何對待傳統,如何吸收精華、舍其糟粕,歷來有許多爭議,相信會在爭議中得到正確對待。孔子的許多言論,在今天看來還有許多積極的意義,如道德方面的「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對待學習,「溫故而知新」「學而不思則罔」;對待政治,「其身正,不令而行」,但「父母在,不遠遊」「三年無改父之道,可謂孝矣」等言論不但費解,而且有害。 作為一個「君子」,他必須「敏於行」,就是行動積極、作風嚴謹,這無可厚非,但何苦要「訥於言」呢?這是非常不可思議的。宣揚自己的思想觀點,能言善辯,有錯嗎? 中國人的傳統人格中,謙遜內斂、不事張揚,這有積極的一面,但負面的影響也很明顯,那就是不會表達自己的觀點,敬畏權威,不喜歡質疑,不喜歡平等交流,是一種「悶騷」型人格,這與「訥於言」的觀念的影響有莫大關係。「巧言令色鮮矣仁」,孔子已經給喜歡言辨的人貼上了標籤。 古代中國,不論是民間,還是官場,還是學術場所,都難有公開辯論的機會,中國古代的文學家、學者、王公大臣、官員,他們的思想缺少思辨色彩,很少有出色的雄辯家。而古希臘的學者喜歡辯論,經常在大街上舉行辯論會,因此誕生了諸多科學。沒有辯論,沒有演講,思想如何激出火花,先進思想如何得以傳播呢? 確有一部分人,他們巧舌如簧、花言巧語,憑三寸不爛舌來沽名釣譽和騙取錢財,但這部分人是極少數。能言善辯、口才良好是現代人的一個重要素質與個性。 如果你將來成為一個政治家,就要口若懸河,滔滔不絕,不怵競爭對手,敢於面對刁鑽的記者;如果你是一個外交家,就要唇槍舌劍,擲地有聲;如果你是一個教師,要把知識用學生聽懂的語言表達出來,抑揚頓挫,不拖泥帶水;如果你是一個新聞記者,你要就口齒伶俐,鋒芒畢露;如果你是一個科學家,要擅長表述自己的學術思想,敢與同行激辨;若你是一個律師,你就要有理有據,嚴謹無隙;如果你是一個企業經理人,就要談判桌上一決雌雄,進退有據;如果你是一個軍隊的統帥,就要言簡意賅,斬釘截鐵;如果你是一個電視節目主持人,就要插科打諢,機智幽默……如果沒有良好的口才,你的職業選擇空間很小,難以在激烈競爭的社會中立足。從某個方面看,口才代表了一個人的領導能力與溝通能力,這正是社會最需要的!沒有良好語言表達能力的人,缺乏現代人才的基本構件。 知識豐富、為人厚重、處事嚴謹與良好的表達能力、溝通能力並不矛盾,二者結合堪稱完美! 我們現在中學教學管理嚴格,升學率競爭激烈,學生在課業上用的時間太多,學校很少為學生創造展示口才的機會,辯論與演講太少。這對學生素質的培養是十分不利的。讓學生一門心思的學習,心無旁騖,這是學校管理者的一個重要目的,因此讓學生「訥於言」也不值得大驚小怪了。
推薦閱讀:

璐蘭讀《論語》心得體會(9)
《論語》淺讀:學而第一
韋政通:《論語》與孔子
《論語》〔里仁〕篇第九章【子曰:「士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
《論語》原文及其全文翻譯(十三)

TAG:論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