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式家庭恐慌症:關係中的可怕陷阱!

文/馮雪嬌

學了很多心理學,看了很多相關文章,得出了一些共識,比如,你必須要與原生家庭和解,否則過不好自己這一生。

然而,很多時候你會發現,一邊心裡默默想與爸媽和解,一邊你爸你媽又做著讓你抓狂的事。

玲子生完孩子,媽媽就搬進了她家,要幫她帶孩子。玲子憋了又憋,終於鼓起勇氣對媽媽說,希望媽媽搬出自己家,自己帶孩子。

媽媽一邊收拾行李,一邊含著淚控訴玲子,你居然把我攆出去,真是沒良心!

「我也理解母親,她一生都為家人奉獻和付出,這已經成了她感受存在的唯一渠道,這些我都理解,可是當媽媽罵我沒良心,我還是好傷心啊。」

玲子哭訴到。

其實,真正傷害到玲子的,並不是媽媽的話,而是她自己。

她自己內心也有懷疑,這樣攆走媽媽,確實有點沒良心的感覺,所以才會受傷。

如果玲子內心能堅定的認為,我這樣做,是希望我們母女能夠有彼此的空間,用更好的方式相愛,而不是「媽媽照顧我的日常生活,我卻狠心攆走她」。

當她能夠認可自己這樣做,是出於愛,而不是薄情,那麼當媽媽質疑她不孝的時候,她就會少一絲受傷感,並耐心地跟媽媽解釋。

當媽媽能夠理解女兒需要的愛,並不只有「照顧女兒生活」的方式,還有別的方式。女兒不喜歡的,也只是她的這種表達愛的方式,而非她這個人,那麼媽媽會好接受很多。

父母與子女之間,最重要的就是界限。實際上,任何健康的關係,最重要的都是界限。

然而,與父母樹立界限這件事,對很多人來說,並不容易,這就是為什麼,明明知道需要與原生家庭和解,卻很難做到的原因。

因為,需要的並不是把力氣往外使,讓父母認可自己的想法,而是把力氣往內使,讓自己認可自己的想法。

中國父母與子女之間的界限問題,有兩個難點:

第一,子女對父母的原始忠誠

由於子女對父母的這種原始忠誠,導致很多孩子不敢講出自己的真心話,生怕父母的玻璃心碎了,再也不理自己了,這是一種孩童化的恐懼。

兒童有一種天然的恐懼,就是害怕爸爸媽媽不要自己了,因為自己的衣食住行全部都要仰仗父母,被父母拋棄的話,自己怎麼活下去啊。

雖然,現實生活中,父母說,「再不乖,媽媽不要你了」,父母覺得是開玩笑的。但是在孩子那裡,這真不是玩笑,是活生生的死神來臨的感覺。

這種依賴情感,會造成兒童天然地順從、忠誠於父母,對孩子來說,只有父母高興了,自己才能活下來。

雖然,子女已經長大了,但是對父母的忠誠感並不會改變,很多時候,有些話並不敢真誠表達出來。

就像玲子,媽媽要搬進來的時候,不敢拒絕,憋到自己憋不住的時候,才對媽媽講出來,就是因為出於原始地害怕失去母親愛的恐懼。

第二,父母對子女的情感依賴

除了子女對父母有生存上的依賴以外,父母對子女也有依賴。

很多父母是有著嚴重心理匱乏感的,他們需要在生活中,感覺自己是重要的,自己是有價值的,渴望別人以自己為中心。

然而,當伴侶不能滿足這種匱乏感的時候,很多時候,就會希望孩子來滿足自己,而孩子確實又處處依賴著自己,所以就形成了堅固的「捆綁關係」。

孩子渴望依賴自己,自己渴望成為中心,久而久之,二者的界限感就會變得不清。

當孩子長大,有了自己的想法,想過自己的日子的時候,會慢慢減弱對父母的依賴,此時父母就會感到嚴重的失衡。

曾經被人當成這個世界上最重要的人,而現在不是了。這種巨大的失落,會讓父母發展出控制的姿態。比如,子女結婚、找工作等事情,都喜歡插一腳,混點存在感。

這個時候,子女就很容易陷入,到底是忠誠於自己、還是忠誠於父母的巨大衝突和內疚之中。

每個人都希望自己是重要的、是值得被愛的,是需要被關注的,這是人的基本心理需求。

之所以是基本心理需求,是因為,當一個人不覺得自己是重要的時候,他的生命力會慢慢枯萎,會死去。

很多時候,我們之所以需要和父母和解,是因為內心對父母有太多矛盾、複雜的情感,是我們內心的這些情感需要和解,而不是父母本人。

什麼矛盾、複雜的情感呢?就是,既愛又恨。恨那個不能滿足自己基本心理需求的爸爸媽媽。

恨的背後,藏著絕望的呼喊:

媽媽,你可不可以多愛我一點。

爸爸,你可不可以多重視我一點。

然而,你的爸爸媽媽,也和你一樣缺乏這些基本心理需求,他們也在朝你絕望的呼喊:

孩子,你可以不可以聽話一點,讓我感覺自己對你來說重要一點。

於是,兩方開始廝殺,喊得厲害的那個贏了,輸了的,就慢慢枯萎了。太過忠誠的孩子,往往喊不過爸爸媽媽,慢慢地,在忠誠中,枯萎了自己的生命。俗話稱,失去自我。

如何與內心那些矛盾、複雜的情感和解,從而達到與現實中父母和解呢?

第一,原諒自己的「渴望獨立」

很多的「不孝」的背後,都藏著對獨立的渴望。獨立不是對父母的背叛,而是成為更有力量的自己、更有能量愛父母的自己。

並且,這種想法,也要向父母傳遞出去,我這樣做不是背叛你,是為了更好的去愛你。但是,有力量做到這一點,就需要你能原諒自己的「不孝」。

用自我原諒,把自己從內疚中拉出來。

第二,更多的接納自己

所有對自己的「看不慣」,背後都藏著對自己的傷害和忽視。一個人看不慣自己很懶,常常是因為他對自己有高要求,所以通過懶來逃避高要求帶來的壓力。

每少一點對自己的「看不慣」,對自己的接納就多一點。

當你越來越接納自己,就會找回小時候缺少的「自己很重要」的感覺。

當你的基本心理需求,被滿足,再來對待父母的時候,就會多一些寬容,甚至,當你習慣於自我接納,你也會自然而然這樣對待他人,變得接納父母。

當你的父母感覺被你接納,他也會有「自己很重要」的感覺。

父母的基本心理需求被滿足,在現實生活中,就不會再說些、做些,那些讓你抓狂的事了。

書香女神 重回原生家庭,與父母握手和解

小程序

作者簡介:馮雪嬌,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幸知在線情感諮詢師。擅長親密關係,原生家庭,人際交往,情緒問題等。


推薦閱讀:

11,青少年犯罪與家庭的關係
家裡窮是一種什麼樣的體驗?
周六晚8-9點定時禱告 | 為家庭婚姻守望禱告,願上帝拯救你的婚姻,祝福你的家庭
傳統與現代家庭祭祖
忙碌的爸爸如何才能真正好的的陪伴孩子?

TAG:中國 | 家庭 | 中國式 | 恐慌 | 關係 | 恐慌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