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解析耐葯基因是否會衝破「最後防線」

導語

daoyu

日前,《柳葉刀—感染性疾病》雜誌在線發表了中科院微生物所朱寶利等對多粘菌素耐葯基因mcr-1的比較基因組分析文章。研究指出,mcr-1基因或已通過食物鏈傳播到中國健康人的腸道細菌中,亟須引起關注。

「由於多粘菌素對多種耐葯細菌治療的有效性,它被認為是對抗耐葯細菌的『最後防線』。」該文章第一作者、中科院微生物所副研究員胡永飛在接受《中國科學報》記者採訪時說。

然而,隨著多粘菌素耐葯基因mcr-1的面紗被揭開,人類對抗耐葯細菌的這道防線或將被衝破。那麼,人類該如何應對「超級細菌」的侵襲?

「終極」藥物或將失效

多粘菌素是一種多肽類抗生素,它對絕大多數的革蘭氏陰性細菌(容易對多種或舊型抗生素產生耐葯的一類細菌)有效。「但由於其對腎臟具有毒副作用,臨床使用量並不大。因此,很多細菌對多粘菌素耐藥性一直處於較低水平。」胡永飛說。「多粘菌素有著『終極』藥物的稱號。」美國華盛頓大學流行病學家蘭斯·普萊斯也表達了同樣觀點。

然而,局勢正在向不利於人類的一面扭轉。2015年11月中旬,華南農業大學劉健華和中國農業大學沈建忠團隊合作研究指出,在動物和住院患者中發現多粘菌素耐葯的新基因mcr-1。該基因由質粒攜帶,可以在不同菌株間水平轉移。

「此前僅報道過由基因突變導致的多粘菌素耐葯,而突變引起的耐藥性不會在細菌間進行傳播。而最近發現的多粘菌素耐葯基因mcr-1由質粒攜帶,極大增加了多粘菌素耐藥性在細菌間廣泛傳播的風險。」胡永飛說。

該基因一經發現,立即引起全球廣泛關注。隨後,丹麥、荷蘭、法國和泰國的研究人員也發現了類似的耐葯基因。既然臨床多粘菌素用量少,細菌很難對其產生耐藥性,此次的耐葯基因又是如何產生的呢?

風險背後暗藏玄機

原來,儘管臨床上很少使用,但該藥物卻被廣泛應用於農業、養殖業,如用於控制土壤細菌、防止農場動物患病等目的。《自然》雜誌日前報道稱,中國粘菌素用量尤其高,每年農業領域用量達1.2萬噸。

此次,胡永飛等人的分析有5點重要提示:

一、mcr-1基因已經傳播到中國健康人的腸道細菌中;

二、該基因早在2011年或之前已經在歐洲出現;

三、除了攜帶mcr-1基因的質粒和細菌之外,單獨mcr-1基因連同其上游序列即可被其他載體捕獲並進行傳播;

四、mcr-1基因在歐洲和中國(包括東南亞)菌株中所處的遺傳背景不同,提示歐洲的mcr-1並不一定由中國所傳播;

五、mcr-1基因在屠宰動物、零售肉類、健康人體腸道細菌、臨床菌株同時存在,強烈提示了一個完整的動物源性食物鏈傳播途徑,最終導致人體耐葯細菌的出現。

胡永飛強調,其中,食物鏈傳播途徑值得關注。「這種傳播方式帶來的問題是,從未使用過多粘菌素的健康人,可能不知不覺地就成了mcr-1基因的攜帶者甚至傳播者。」他指出。另外,人體腸道細菌中存在mcr-1基因也不容忽視。因為人體腸道是「最大的細菌生態系統之一,細菌密度極高,很容易發生基因的水平轉移,從而加速mcr-1基因在多種不同細菌間的轉移」。

不能坐以待斃

據統計,全世界每年由於細菌耐葯導致的死亡人數在不斷增加。據估計,美國每年直接由細菌耐藥引起的死亡人數接近2.3萬人,歐洲接近2.5萬人。

「細菌耐葯問題的嚴重性不容忽視。」胡永飛說,「這次我們對mcr-1多粘菌素耐葯基因的分析,進一步證實了動物抗生素使用、動物細菌耐葯問題可直接影響人類。」

胡永飛表示,mcr-1基因的出現「並不意味著我們對耐葯細菌束手無策。對多粘菌素耐葯的細菌也並不意味著對所有其它抗生素耐葯。值得我們擔憂的是,出現對多粘菌素和其他各類抗生素同時耐葯的『超級細菌』」。

為避免這種情況,科學家正在研究新抗生素。「研製新抗生素是個具有吸引力的方法。」美國明尼蘇達大學傳染病醫生詹姆斯·約翰遜說,「但如果我們不能找到更好的利用現存藥物的方法,新抗生素遲早也會失效。」

鑒於目前抗生素使用中存在的亂象,很多科研人員擔心,出現用現存抗生素不能治療的細菌感染只是早晚的事。為了避免這一問題的出現,胡永飛表示,除了加大力度研發新型抗菌藥物以外,「合理使用抗生素並加強監管、深入研究細菌耐葯機制是當務之急」。

來源:中國科學報


推薦閱讀:

2018年蓋德納獎關鍵詞:基因組印記、光遺傳學、肺癌
為什麼單眼皮會突然變成雙眼皮?
蝴蝶男孩 -- 皮膚基因治療下的蛻變重生
史上最全轉基因品種大全和實用識別方法
這兩個基因,影響你的性取向:研究或揭示男性性取向的遺傳學基礎

TAG:基因 | 專家 | 解析 | 是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