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因為貪婪,心態不端正,所以才導致疾病叢生,過早去世
15.因為貪婪,心態不端正,所以才導致疾病叢生,過早去世
【原文】秦後子來奔,趙文子見之,問曰:「秦君道乎?」對曰:「不識。」文子曰:「公子辱於敝邑,必避不道也。」對曰:「有焉。」文子曰:「猶可以久乎?」對曰:「鍼聞之,國無道而年穀和熟,鮮1不五稔2。」文子視日曰:「朝夕不相及,誰能候五?」文子出,後子謂其徒曰:「趙孟將死矣,夫君子寬惠以恤後,猶恐不濟。今趙孟相晉國,以主諸侯之盟,思長世之德,歷遠年之數,猶懼不終其身!今忨3日而愒4歲,怠偷甚矣,非死逮之,必有大咎。」冬,趙文子卒。
【譯文】秦後子逃奔到晉國,趙文子來見他,問道:「秦君有道嗎?」回答說:「不清楚。」趙文子說:「公子受辱來到敝國,必然是逃避無道了。」回答說:「是有無道的事。」趙文子說:「秦君仍然可以持久嗎?」回答說:「我嬴鍼聽說,國家無道而莊稼成熟,收成好,少有不能度過五年的。」趙文子看著日光說:「早上恐怕到不得晚上,誰能等待五年?」趙文子退出,後子對他的隨從說:「趙孟將要死了,君子寬厚仁惠以為未來而操心,仍怕事不能辦成。如今趙孟為晉國相,主持諸侯的結盟,想念長垂後世的規律,經歷久遠的年數,還怕不能保持晚節終其一生,如今安於現狀又貪婪,懈怠苟且到了極點了。如果不是死神到來,就一定有大的災禍。」這年冬天,趙文子去世。
【說明】本節記錄的是秦後子與趙文子對話的故事,秦後子逃離秦國,來到晉國,晉國趙文子不斷追問秦國內部情況,言談中顯露出其貪婪心態,所以秦後子預言他活不了多久。確實,當時晉國已是諸侯霸主,秦國也不敢公開反對晉國。可是趙文子不說與秦國搞好關係,幫助秦國,而是打聽秦國內部情況,想要吞併佔領秦國,這就過分了。在《論語·季氏》中,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 人的一生,其實有許多「戒」,這樣不能做,那樣不能做,不能殺人放火,不能偷盜搶竊等等。孔子之所以提出這三戒,也就是人的一生必然要經過的三個階段中,必須要警惕的事情。少年人血氣尚未穩定,身體發育還沒有成熟,但青春期已經萌發,性激素的分泌影響了腦垂體功能,使興奮與抑制過程重新變得不平衡,對異性就會自然而然地產生一種朦朦朧朧的渴望。但此時精力充沛,對生活的各方面都喜歡探索,抽象邏輯思維佔主導地位,反省思維出現;思想帶有較多的片面性和主觀性,想像力更加豐富,會出現自我中心主義,已建立了受家庭影響和環境影響而形成的價值觀和榮辱觀,看問題易鑽牛角尖,易激動,帶有較強的衝動性,不善於自製等。此時若是不能很好地剋制自己,將異性的喜好與友情誤解成愛情的話,或是貪戀異性的肉慾的感覺的話,對身體的發育將會造成很大的影響。
「及其壯也」是指剛步入成熟不久的年輕人,血氣方剛,又剛學了一些知識,自我意識更加強烈,對自我在社會中肩負的使命的認識加深,對人生觀的考慮愈益自覺和迫切。但這種認識和考慮往往缺乏感性經驗,如果說少年是帶著好奇心安然地觀察著周圍世界的話,那麼「及其壯也」的成熟後的年輕人會因其反省思維能力的出現,邏輯思維能力的增長而帶著警惕和懷疑的眼光評價周圍的一切,而且會用自己不成熟的世界觀、價值觀和榮辱觀來評價周圍的一切人和事。這種迅速發展的思維能力與其貧乏的社會經驗和書本知識的矛盾,造成了認識上極大的片面性和武斷性,再加上由性激素分泌造成的情緒的不穩定性,使這些原來就較片面、武斷的認識以衝動的方式表達出來,即是與所有的人和事作鬥爭,因此常常給自己,也給別人帶來痛苦和不安。所以孔子強調「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斗」。
人到了老年,——古代的劃分與現代不一樣,人上了五十歲即是老年人,——隨著年歲的增長,人們會面對身體精力的衰退,家庭、事業上的種種挫折,常常會感嘆青春短暫,人生艱難。身體的老化在人的成年期已經開始,細胞和組織的結構與功能逐漸衰退,內分泌腺的減退加速了某些器官、某些功能的老化過程。而身體的衰退影響心智的衰退,記憶力下降,學習能力下降,組合能力下降,推理能力下降,認知能力下降等等,都使一個老年人逐漸與前進的社會、與年輕的人們拉開距離。他們一方面要為自己的晚年著想,一方面又要為後代考慮,不由自主地便想獲得更多的財富,更高的地位,以此來維持自己在年輕人心目中的形象和權威,並能保證自己晚年生活的安定與幸福。但如果此時還在是貪錢、貪財、貪物貪得無厭的話,就會常常容易激動、爭吵,也會對現實社會產生偏見,恐懼、憂慮、失望和錯覺等消極情緒。而這種消極情緒也會長久地滯留在焦慮和抑鬱之中,從而導致生命過程的縮短。所以孔子告誡:「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
雖然孔子沒有用什麼性激素、腦垂體等現代科學語言,但孔子所說的,和現代科學研究的結果卻是同樣的。這不能不引起我們的警惕。而季氏、冉有們此時已經是成年人或是老年人了,既戒之在斗,攻伐顓臾,也戒之在得,取得顓臾,貪得無厭。趙文子就是因為貪婪,心態不端正,所以才導致疾病叢生,過早去世。
——————————————————
【注釋】1.鮮:(xiān先)《書·畢命》:「世祿之家,鮮克由禮。」《詩·邶風·新台》:「燕婉之求,籧篨不鮮。」《詩·小雅·蓼莪》:「鮮民之生,不如死之久矣。」《詩·大雅·抑》:「不僭不賊,鮮不為則。」《爾雅·釋詁》:「鮮,寡也。」郭璞註:「謂少。」《論語·學而》:「巧言令色,鮮矣仁!」《禮記·大學》:「故好而知其惡,惡而知其美者,天下鮮矣。」《荀子·哀公》:「舍此而為非者,不亦鮮乎?」這裡用為很少之意。
2.稔:(rěn忍)莊稼成熟。《左傳·僖公二年》:「必易晉而不撫其民矣。不可以五稔。」《國語·吳語》:「不稔於歲。」《說文》:「稔,谷熟也。」《後漢書·明帝紀》:「歲比登稔。」
3.忨:(wàn萬)《左傳·昭公元年》:「忨歲而愒日。」《國語·晉語八》:「今忨日而愒歲,怠偷甚矣,非死逮之,必有大咎。」《說文》:「忨,貪也。」這裡用為苟安之意。
4.愒:(kai愾)《詩·小雅·菀柳》:「有菀者柳,不尚愒焉。」《左傳·昭公元年》:「玩歲而愒日,其與幾何?」《爾雅·釋言》:「愒,貪也。」《玉篇·心部》:「愒,貧羨也。」漢曹操《氣出唱三首》之一:「心恬澹,無所愒欲。」這裡用為貪婪之意。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