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楊振寧

  楊振寧(英文名:Chen-Ning Franklin Yang,1922年10月1日-),美籍華人物理學家,與李政道提出的宇稱不守恆理論,共同獲得了195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李政道和楊振寧是首兩位獲諾貝爾獎的中國籍人士。

  楊振寧的物理研究領域十分廣泛,他在統計物理,粒子物理理論和量子場理論等方面都取得了傑出成就,特別是他和李政道合作期間成果豐碩。

  在統計物理方面,他與李政道合作關於相變的一系列研究已經成為經典文獻;他本人在1967年首先發現的Yang-Baxter方程為可積模型的研究開闢了全新的方向,對物理和數學都有廣泛的影響;他還提出了非對角長程序的概念。

  1954年,楊振寧與羅伯特·米爾斯、羅伯特·米爾斯,請移除內部連結助手一道提出了楊-米爾斯理論,即非阿貝爾規範理論,楊-米爾斯理論對基礎物理學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是粒子物理學的標準模型的基礎;1970年代他與吳大峻合作研究規範理論的整體性質,亦即規範理論與數學上纖維叢的密切聯繫,楊-米爾斯理論的數學性質也是近三十多年來數學研究的重要課題。

  1956年楊振寧和李政道合作,深入研究了當時令人困惑的θ-τ之謎——即後來所謂的K介子有兩種不同的衰變方式。楊振寧和李政道通過分析認識到,很可能在弱相互作用中宇稱不守恆。他們仔細檢查了過去的所有實驗,確認這些實驗並未證明弱相互作用中宇稱守恆。在此基礎上他們進一步提出了幾種檢驗弱相互作用中宇稱不守恆的實驗途徑。次年,這一理論預見得到吳健雄小組的實驗證實。因此,楊振寧和李政道的工作迅速得到了學術界的承認,並獲得1957年諾貝爾物理獎。

  楊振寧與李政道於1940年代末開始親密而富有成果的合作,但在1960年代初終止。曾是好友的兩人,最後卻演變成徹底決裂、連碰面都盡量避免的地步,成為華人學術界的憾事。關於他們個人關係分裂的原因,楊李雙方偶有公開敘述,然而各有說辭,令外界對真實原因依然不得而知。楊振寧曾形容他和李政道的關係,「有時候比我們和我們的太太之間的關係還要密切……這樣深厚的一個關係,破裂的時候,我想跟一個婚姻的破裂,是在同一等級的痛苦。」楊振寧表示李政道是自己最成功的合作者,與李政道的決裂是他今生最大遺憾。

  根據李政道的文章,主因是誰是其理論(宇稱不守恆)意念的始創者之爭。

  楊振寧晚年不看好高能物理的未來,認為高能物理的黃金時期已經過去。

  楊振寧,原籍中國,漢族,安徽省肥西縣人,1922年10月1日生。著名美籍華裔科學家、理論物理學、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1957年由於與李政道提出的「弱相互作用中宇稱不守恆」觀念被實驗證明而共同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他們兩個人是最早獲得諾貝爾獎的華人;其於1954年提出的規範場理論,則於70年代發展成為統合與了解基本粒子強、弱、電磁等三種相互作用力的基礎;此外並曾在統計物理、凝聚態物理、量子場論、數學物理等領域做出多項卓越的重大貢獻。

  1957年,楊振寧與李政道以他們提出的宇稱不守恆理論共同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他們兩個人是最早獲得諾貝爾獎的中國人。後二人因排名先後的問題交惡。1962年因為《紐約客》的一篇文章,兩人 正式決裂。楊振寧七歲的兒子楊光諾曾說,「我要一人得諾貝爾獎。」1989年他寫給已故中研院長吳大猷的信,向老師報告兩人合作情形。吳大猷覆信說:「整件事是一極不幸的事,我想truth是不能永遠掩蓋著的,所以我希望大家都不再在世人前爭,而讓truth慢慢的展現出來。」

  1977年他和梁恩佐等人在波士頓創辦了「全美華人協會」,促進中美關係。

  1980年楊振寧獲得拉姆福德獎(Rumford),1986年獲得美國國家科學獎章。

(新快報)

推薦閱讀:

李政道與楊振寧恩怨始末——《李政道傳》
94歲楊振寧和40歲美艷妻子翁帆近照
相伴十三年,只留給翁帆別墅使用權,楊振寧:我們都不愛錢
看這些照片我明白82歲楊振寧為何非娶29歲翁帆了!
龔忠武:楊振寧、李政道世紀之爭平議

TAG:物理學 | 楊振寧 | 獲得 | 物理 | 1957年 | 諾貝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