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邊塞代表詩人資料彙編

導讀:王昌齡(資料),詩人把一片沸騰的民怨,盛唐詩人對邊塞戰爭陰暗面揭露的詩歌較少,詩人沒有直接寫宮女的怨,悲何如耶!」(《唐詩解》卷三十六)這道出了詩人創作的旨意,」詩人不直接寫自己思念妻子,王昌齡(資料)盛唐時期,雖國力強盛,但各種社會矛盾也非常尖銳,王昌齡的詩歌,尤其是邊塞詩,異常深刻的呈現了當時的社會矛盾,並對上層統治階層進行了揭露和諷刺。王昌齡在《塞上曲》3中,憤憤不平地揭示出「功多翻下獄

王昌齡(資料)

盛唐時期,雖國力強盛,但各種社會矛盾也非常尖銳,王昌齡的詩歌,尤其是邊塞詩,異常深刻的呈現了當時的社會矛盾,並對上層統治階層進行了揭露和諷刺。王昌齡在《塞上曲》3中,憤憤不平地揭示出「功多翻下獄,士卒但心傷」的冷酷事實。在一首《塞下曲》中,他更是一針見血地指出:「功勛多被默,兵馬亦尋分。更遣黃龍戍,唯當哭塞雲!」這是義正辭嚴地指控朝廷殘害忠誠將士,大肆削弱守邊實力。詩人把一片沸騰的民怨,鮮明地擺到了最高統治者面前,盛唐詩人對邊塞戰爭陰暗面揭露的詩歌較少,且筆力也較柔弱。如李頑的「年年戰骨埋荒外,空見蒲桃入漢家」的描述、李白有「烏蔫啄人腸,銜飛上掛枯樹枝」的描繪和「且悲就行役,安得營農圃」的潔問、高適有「戰士軍前半死生,美人帳下猶歌舞」和「邊兵若當狗,戰骨成塵埃」的感嘆、岑參有「戰士常苦飢,糧糧不相繼。胡兵猶不歸,空山積年歲」的隱刺等等,平心而論,王昌齡最能以直面人生的大無畏精神深入體察圍繞著戰爭而產生和表現出來的社會矛盾。

王昌齡《代扶風主人答》一詩,借「扶風主人」的泣淚慨嘆:十五役邊地,三回討樓蘭。邊年不解甲,積日無所餐。將軍降匈奴,國使沒桑乾。出時三十萬,獨自還長安。不信沙場苦,君看刀箭癱。鄉親悉零落,家墓亦摧殘。仰攀青松枝,拗絕傷心肝。禽獸悲不去,路旁誰忍看?唐汝詢《唐詩解》卷七評此詩曰:「此夜宿扶風述舍主人之辭,以刺明皇之默武也。」鍾惺,譚元春《唐詩歸》卷十一評曰:「長詩感事惟少陵(杜甫)獨得風刺之妙,此作近之。」他們都指出這首詩描寫老兵的悲慘遭遇,意在揭露兵役制度的殘酷和統治階級的罪惡。這首詩對鮑照的《代東武吟》有所繼承和發展,並影響到杜甫的《無家別》等詩。

王昌齡一些宮怨詩,如《長信秋詞))五首:

高殿秋砧響夜闌,銀燈青瑣裁縫歇,

霜深猶憶御衣寒。還向金城明主看。

奉帚平明秋殿開,玉顏不及寒鴉色,

且將團扇共徘徊。猶帶昭陽日影來。

通過描寫宮女的生活和心理間接地諷刺統治者濫征宮人,耽於聲色,弄得民間怨聲怨道,詩人沒有直接寫宮女的怨,而是很含蓄的通過宮女們的日常生活細節與心理活動寫出來。

與此同時,王昌齡在詩歌中還表達了對廣大下層人和弱者的遭遇與苦難的深切同情。王昌齡滿懷強烈的主觀感情,極寫邊塞生活中的艱難困苦,表現對廣大兵士的關切。如《胡茄曲》:「聽臨關月苦,清入海風微。三秦高樓曉,胡人掩淚歸。」一支小小的金茄,驟然打開了眾人感情潮水的閘門,牽動起全體血戰者的滿腹愁苦。又如《從軍行七首》之四:「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唐汝詢釋云:「苦戰久矣,然不破樓蘭,終無還期,悲何如耶!」(《唐詩解》卷三十六)這道出了詩人創作的旨意。王昌齡也借邊塞詩表達了征夫思婦的痛苦。如《烏棲曲》:「白馬逐朱車,黃昏入狹邪。柳樹烏爭宿,爭枝未得飛上屋。東房少婦婿從軍,每聽烏啼知夜分。」詩中少婦自夫婿從軍,她夜夜孤眠,己夠凄清了。

再聽著哀怨的烏雀夜鳴,叫她如何能熬到天亮!又如《從軍行七首》之一「更吹羌笛《關山月》,無那金閨萬里愁。」詩人不直接寫自己思念妻子,而是掉轉筆鋒,反寫妻子思念自己,把征夫思婦互憶互念的痛苦心理寫得哀婉動人。

推薦閱讀:

投稿 第八屆中華詩人踏春行投稿
《全唐詩》四萬三千餘首唐詩、兩千五百唐詩詩人【上卷001——300】
詩人筆下的春天 千般嫵媚萬種風情
到過武漢的大詩人, 不止李白崔顥孟浩然 
[轉載]老詩人高平談寫詩三題

TAG:詩人 | 代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