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風濕性關節炎癥狀與治療

類風濕關節炎的癥狀

類風濕性關節炎初發時較為緩慢,先有幾周到幾個月的疲倦乏力、體重減輕、胃納不佳、低熱和手足麻木刺痛等前驅癥狀。隨後發生某一關節疼痛、僵硬,以後關節腫大日漸加重。

開始時可能一、二個關節受累,往往是遊走性。以後發展為對稱性多關節炎,關節的受累常從四肢遠端的指關節開始,以後再累及其它關節。近側的指間關節最常發病,呈梭狀腫大;其次為掌指、趾、腕、膝、肘、踝、肩和髖等關節。且伴晨間關節僵硬,肌肉酸痛,適度活動後僵硬現象可減輕。隨著病變發展,可以有不規則發熱,顯著貧血。病變關節最後變成僵硬而畸形,膝、肘、手指、腕部都固定在屈位。

手指常在掌指關節處向外側成半脫位,形成特徵性的尺側偏向畸形,遠端指關節屈曲近端指間關節過伸,呈鵝頸樣畸形,此時患者的日常生活都需人協助。約10%~30%患者在關節的隆突部位,如上肢的鷹嘴突、腕部及下肢的踝部等出現皮下小結,堅硬如橡皮,被叫做類風濕結節。類風濕結節不易被吸收,它的出現常提示疾病處於嚴重活動階段。

類風濕性關節炎後期容易引起人們的重視,不易誤診,但是早期往往不易引起注意,因此,當您出現長期的疲倦乏力、體重減輕、胃納不佳、或有低熱和手足麻木刺痛等癥狀,且伴發某一關節疼痛、僵硬,而且是遊走性的,一定要及時治療。

而當您表現為對稱性的關節腫痛,以四肢小關節為主,其中掌指關節、近端指間關節、腕關節最為多見,並且肘、肩、膝等關節受累,伴有晨僵(是指患者清晨醒後關節部位出現的發僵和發緊感,活動後這種感覺可得到明顯改善)現象時,有可能患了類風濕性關節炎,更應該及時治療。

類風濕性關節炎的治療(1)物理療法:可選用熱療、中藥熏洗、蠟療、超聲波、離子導入等治療,能緩解疼痛和伴發的肌肉痙攣,有助維持及恢復關節功能,但某些療法極易對人體產生副作用。氣候變化如關節受寒可使癥狀加重,因此老人到了秋冬季,要特別注意關節保暖防寒,進行合理的體育鍛煉,如太極拳、慢跑、各種體操等。

(2)藥物治療:西藥以鎮痛抗炎為主,常見有消炎痛、扶他林等,口服能較有效地緩解癥狀,但這類藥物的胃腸道副作用大。近年新上市的昔布類藥物抗炎鎮痛效果肯定,胃腸副作用較輕,但價錢偏高。如關節反覆腫痛者可選擇性使用激素類葯,但因其副作用不宜多次反覆應用。

(3)手術治療:多在晚期出現關節攣縮、畸形、毀損時選用,臨床多根據每個患者的期望值、年齡、全身狀況、經濟承受力等多方面因素進行選擇。手術療法風險較高、創傷較大,因此手術療法應慎用。

(4)中醫膏藥:中藥則以補益肝腎、健脾益氣、祛風散寒、活血消腫、通絡止痛為主要用藥法則。臨床實踐證實中藥大組方鎮骨驅風貼對於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有確切療效,而且其起效速度快,對人體無任何副作用、使用方便不影響正常工作和生活。

類風濕關節炎患者在進行康復鍛煉的同時也應該學習如何保護關節,可用以下措施來減輕關節疼痛:

1.經常改變姿勢或活動關節,使關節維持良好的新陳代謝,也可以避免關節變得僵硬。

2.維持正確的姿勢(如坐姿等),使關節的負荷減致最低限度。

3.關節情況良好時,應從事適當的運動,以增進肌力及活動度。

4.必要時使用矯正器或輔助器具。

5.當關節疼痛時即應該停止活動,使關節得到充分的休息。

6.通過改變運動方式或工作狀態,以減少關節的負荷。

7.盡量使用較大(或較強)的關節來做事。

推薦閱讀:

手法整復骶髂關節錯位50例體會
膝關節疼痛一次治癒
立冬後請呵護骨關節
秋季謹防關節炎 妙招助健康 (2)
反覆痛風的後果:疼在關節,傷在腎臟

TAG:關節炎 | 治療 | 類風濕 | 關節 | 風濕 | 風濕性關節炎 | 癥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