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文化資本的傳承研究--中國中產階級調查5
07-14
可以肯定的是,儘管中產階層父母們一方面迫於工作的壓力,忙於自身充電,忙於追求文化資本;另一方面放棄丁克的輕鬆,處心積慮地培養孩子的各種能力,傳承他們自認為必要的各種價值觀念,使孩子能夠獲得足夠的文化資本,從而在今後的社會競爭中取得一個理想的社會地位,但是,因為文化資本本身是一種象徵性資本,它不能直接轉化成一種物質資本傳承下去,因此,教育的不確定性使中產階層父母「龍生龍,鳳生鳳」的美好意願並不總能如願,從教育中獲益同時熱衷並擅長教育的中產階層父母的那份擔憂將繼續演繹著一幅令人矚目的風景。第四部分中產的符號生活布迪厄認為,判斷人們在社會結構中所處的位置與屬性,只有從個人對經濟資本、社會資本和文化資本的構成及其軌跡方面來分析,才能準確地加以區分。在個體所擁有的經濟、社會資本差異並不足以說明其在社會空間中的位置的情況下,是文化資本的多寡決定了他在社會結構中所擁有的地位與聲望,因為文化資本影響著個人藝術欣賞的水平與生活方式的品味,從而,這一資本豐富的群體就會在文化藝術的消費實踐方面表現出與其他階層差異明顯的趣味區隔。所以,在經濟資本相似的情況下,能顯示人們「尊貴」身份的,非文化消費上體現出來的品味莫屬。Bourdieu,Pierre,Distinction:ASocialCritiqueoftheJudgementofTaste,TransbyRichardNice,HarvardUniversityPress,1984在文化社會學的視野中,不同的社會階層不再以其經濟關係,而是以其越來越突出的文化特徵或文化取向而受到研究者們的注意。文化與社會分層之間的關係以不同階級之間顯著的文化趣味差異引起人們廣泛的興趣。這是因為人們普遍接受了這樣的觀點:文化系統提供著具有共享意義的符號,定義了一個社會角色及其期望的模式化或制度化體系,從而使不同的文化取向因社會地位和社會群體的不同而呈現系統性變化。約翰?R霍爾,瑪麗?喬?尼茲:《文化:社會學的視野》,北京:商務印書館,2002,第25、179頁。美國暢銷書作家保羅?福塞爾的《格調》為階級趣味間的差異做了最通俗的解釋。1998年底它的中文版出版以後,迅速成為大陸的年度暢銷書。在《格調》2002年修訂版的封底上,讀者可以看到這樣的一個閱讀引導:《格調》不僅締造了1999年的一個出版時尚,而且成全了一個文化事件,其關鍵詞即「品味」。保羅?福塞爾:《格調》,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2002。在這一版上列出了各種媒體為此書所做的宣傳,如《中國青年報》:「這本書的獨到與有價值之處就在於,它指出了無處不在的格調區分」;《世界時裝之苑》:「品味是一個過去、現在生活的全部展現,你是誰,你就有怎樣的品味,你逃也逃不脫,說也說不清」;《北京青年報》:「主要是因為它的有趣」,「作者那種特有的溫柔的刻薄、狡猾的犀利以及善意的惡毒」,「使《格調》有了一種特立獨行的『格調』」;《新周刊》:「這是一本極好玩的書」;《文匯報》:「正如人們曾經談論『媚俗』、『品味』一樣,今年以來在京城又開始流行一個詞語——格調。」《格調》向人們展示了怎樣的關於生活品味的路徑呢?「等級是什麼?它不僅是你的職業,不僅是你居住的地方,不僅是你的餐桌舉止,也不僅是你有多少錢或者你能掙多少錢。等級是一系列細微事物的組合,你很難說清楚。」《格調》作者從美國人日常的衣食住行與文化消閑等各方面對不同階層的不同行為方式做出了描述,因為對社會等級的「高度敏感」,中產階層是一個十分講究虛榮的階層。同上引書,第23、286頁。距《格調》中文版不過一年,大陸很快有了它的翻版——《階層:中國人的格調與階層品味分析》,由大眾文藝出版社1999年7月推出。作者將品味作為階層劃分的一種標誌,認為人們對等級的不同劃分反映了所在的階層:下層的人們樂於相信,等級是由一個人擁有財富的多少來作為標準的;接近上層的人則認為品味、價值觀、生活格調和行為方式是判斷身份等級不可缺少的標準;生活在中層的人們一方面認為金錢對於等級差別非常重要,同時又認為一個人所受的教育和從事的職業同等重要。陳少珙:《階層:中國人的格調與階層品味分析》,北京:大眾文藝出版社,1999,第3~11頁。從《格調》的暢銷到跟風者的大量出現,我們知道,「品味」在某種程度上正成為中國新興中產階層的一種時尚追求。 第四部分中產與品味:一個時髦的話題(1)中產階級在西方國家的大量出現是伴隨著工業化進程的加深與國家機構職能的轉變到來的。定期領取足夠數額薪水的僱員隊伍日漸龐大,這些薪水保證了他們在社會中處於中間的地位,從而促使這些新興群體迅速成為西方社會的主流階級。Vidich,ArthurJ,ed,TheNewMiddleClasses:LifeStyles,StatusClaimsandPoliticalOrientations,London:MacmillanPressLtd,1995中產階級繼工人階級之後成為西方社會學、政治學及其他相關學科研究的重要內容。 概念的狂歡:一種文化現象 「中產」的概念雖在20世紀初年就已經在中國出現,但它在大陸的最新流行卻遲至20世紀晚期,它是在「白領」、「小資」之後又一個迅速為人們所接受的群體名詞。 「白領」:「白領」在大陸的走紅與1987年米爾斯《白領:美國的中產階層》中文版的印行無疑又有著一定的關係。改革開放為中國社會帶來前所未有的變化,許多新興行業的興起造就了社會變遷時期新群體的出現,「白領」為這些群體提供了一個現成的身份坐標,儘管它與米爾斯的原意並非一致。在米爾斯那裡,「白領」階層的涵蓋範圍很廣,白領職業者在現代美國社會中的分布幾乎從上到下,無處不在,其中大部分人都屬於中下收入等級。學校教師、商店內外的推銷人員以及各式各樣的辦公人員構成美國白領階層中三個最大的職業團體。而在中國大陸,隨著三資企業的迅速發展,「白領」一詞被賦予那些在這類企業從事各類行政、管理與技術工作的人們。這些工作要求較高的外語水平,因此也就要求較高的教育程度。這類工作的高報酬既為他們帶來了較高的經濟地位,也使他們擁有了較高的職業聲望。在短短的幾年之內,「白領」迅速成為中國一個令人羨慕的職業名詞。與此同時,這一高收入群體所擁有的高消費能力更是吸引了商家的目光,他們瞄準「白領」群體,將其推為大陸新興的富裕階層及生活形態的領軍人物。在這一點上,媒體與商家進行了充分的合作。20世紀90年代開始,以「白領」為對象的「白領雜誌」陸續出現;「報刊如《申江服務導報》便設有以『白領心事』為題的專欄。近年廣州的高消費品(尤其是住宅樓盤)廣告,亦紛紛以白領身份、形象及生活方式加以招徠。」媒體上後來又流行的對所謂「金領」的關注,基本上只不過是名詞上的轉換而已。呂大樂:《白領:新興的中產階級》,周曉虹主編《中國社會與中國研究》,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4。 「小資」:「白領」之後便是「小資」在大陸的重新走紅。熟悉中國現代文學史的人都知道,小資情調一直在現代文學中有所反映;只不過到了1949年之後,作品中具有這一情調的人往往是作為一種缺乏革命性的角色出現而受到革命者的幫助教育,有的人最終戰勝了「小資」所特有的軟弱成為堅定的馬克思主義革命者,如林道靜;有的人則站到了反動派的一邊成為革命的敵人,如余永澤。「小資」因而被罩上了濃厚的意識形態色彩而受到人們的紛紛迴避。在灰溜溜了多年之後,「小資」忽然之間成了人們津津樂道的話題。許多報刊、書籍都以小資為描述對象,「情調」成為小資們彼此確認的絕對暗號。反觀1993年出版的《現代漢語詞典》,裡面還沒有「小資」的條目,只有「小資產階級」一條,它是這樣解釋的:「佔有少量生產資料和財產,主要依靠自己勞動為生,一般不剝削別人的階級,包括中農、手工業者、小商人、自由職業者。」《現代漢語詞典》,北京:商務印書館,1983,第1271頁。這個解釋沿襲了以往從生產資料的角度進行的階級分類方式,剝離了階層的其他社會特徵,從中看不出任何當下小資所擁有的品味特徵,更是與文化、藝術等精神層面的東西無甚瓜葛。《三聯生活周刊》2001年5月7~14日合刊總第142期以10頁的篇幅,對「小資」進行了描述與剖析,在這個以「小資的自摸與十三不靠」的專輯裡,集結了對小資的定義、小資的生活經驗以及小資的文化認同的某種調侃。文章認為,由於小資們精神、品味先行而金錢、物質匱乏,因此,在講究個性、品味與生活方式的這批人里,時時會有一種錯位的尷尬。如那些「沒人敢說」自己不愛聽音樂的小資們聚在一起欣賞的,常常是電影的配樂及爵士等,而且熱門的話題是音樂家們的逸聞趣事;讀書亦如是,《挪威的森林》、杜拉斯、卡爾維諾以及史努比漫畫都是小資的必讀書目。有一點可以肯定的是,小資們所崇拜的東西,不管是物質上的還是精神上的,幾乎沒有一樣來自本土。 第四部分中產與品味:一個時髦的話題(2)書店裡,以小資群體為目標的書籍觸目皆是,直接以小資為名的書也層出不窮。如《親愛小資》、《小資女人》、《小資部落》、《天堂里的小資們》、《小資的風花雪月》、《打開小資的玫瑰門》、《小資的私人幸福手冊》……而你若在網上搜索一下「小資+書」,就會有上六位數的項目供你選擇。費瑟斯通認為:「新型小資產階級者是一個偽裝者,渴望自己比本來狀況要更好,因而一味地對生活投資。他擁有很少的經濟或文化資本,所以他需要得到它們。因此,新型小資產者採取向生活學習的策略,他有意識地在品味、風格、生活方式等場域中教育自己。」他們「認同了知識分子的生活方式,在向廣大觀眾傳播知識分子理念的過程中,他們扮演起了媒介人的角色。」邁克?費瑟斯通:《消費文化與後現代主義》,南京:譯林出版社,2000,第132、133頁。這一切似乎都決定了「小資」的出現只是為了給「中產」做一個絕好的鋪墊。 「中產」:作為一種有代表意義的新興階層,「中產」引起較為廣泛的社會注意,不能不歸功於有著大眾傳媒之便的公共媒介。自稱「中國最新銳的時事生活周刊」的《新周刊》於2001年11月的第118期上,以「忽然中產」作為封面專題,開始了它的「中產」之旅,之後,又分別在多期刊物上對新階層做了報道與渲染。僅《新周刊》雜誌的封面就有許多與此相關,如2002年1月第122期的「階層之謎」、第126期「向知道分子致敬」、第137期「2002生活方式創意榜」、第140期「和新生活一起兜風去」、第144期「中國:一個新興階層的誕生」等等。此時的中產已遠遠不是一個中性的概念了。它是一種時尚、一種生活方式、一種財經理念,「中產就像是一個社會精英的風向標——人人都願意、也可以按自身的標準來把自己圈定為其中一員……它不是單純的中產階層,而是飽含著趣味、文化、身份等種種的認同感,一個一夜暴富的人連中產都算不上,因為他不知道卡爾維諾,不聽羅大佑,甚至連《大話西遊》都不曾看過,你說可憐不可憐?」廣州:《新周刊》2001年11月1日總第118期。不獨《新周刊》一家如此,其他一些雜誌也已將與「中產」這一群體生活有關的內容納入自己反映的重要範疇,如以「一本雜誌和它倡導的生活」為口號的《三聯生活周刊》。檢索《三聯生活周刊》從2001~2004年的雜誌封面,我們就可看到許多與中產有關的話題:「居住改變生活」(2001年第1期);「I恨宜家」(2001年第13期);「中產階級與汽車」(2002年第27期);「中國首次富人調查」(2002年第40期);「國產MBA」(2002年第44期);「波波族與新文化運動」(2002年第47期);「中產階級的名牌青春期」(2003年第12期);「買車,我們出發」(2003年第21期);「人車之爭,中產階級在捍衛什麼」(2004年第34期);「6萬:中產階級的門檻?」(2005年第3期)等等。另外如《中國青年報》、《外灘畫報》、《中國新聞周刊》等均對「中產」這一新興人群以各不相同的命名做過各式報道。更有人為中產者給出了明確的物質描摹:擁有自己的住房和轎車,住房通常是150平方米以上,有三個房間、兩個衛生間、一個客廳,和一個帶有餐廳的廚房;許多以前想都不敢想的家庭設備已成為生活的必備——空調、洗碗機、洗衣機和乾燥機、電烤箱、自動咖啡壺、麵包烤爐、大屏幕彩色電視、遙控高保真音樂中心、家庭影院、家用電腦和寬頻網、數碼相機、玻璃纖維釣魚竿……一個中產者家庭和一個中等收入者家庭還不完全相同,後者必須把收入的39%拿去購買食品。可是一個中產者的主婦,只把收入的20%用來購買食品就足夠了,而且吃得更講究……凌志軍:《變化:1990~2002年中國實錄》,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 高揚的消費主義 與其說「中產」是在社會結構變遷的層面上作為一個新興階層而受到媒體與商家的注意,不如說它是在消費層面上作為一個時髦的主體符號而引起了兩方面的興趣。長期以來物質的睏乏使得外在的禁錮鬆懈以後,人們對財富、地位的渴望與訴求噴薄而出,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不再那麼虛無縹緲,透過物質上實實在在的消費終於落到了實處。對他們而言,物質上的炫耀性消費,最容易滿足他們對自身地位優越感的獲得,「一個人要使他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那些漠不關心的觀察者,對他的金錢力量留下印象,唯一可行的辦法是不斷地顯示他的支付能力……為了使自己在他們的觀察之下能夠保持一種自我滿足的心情,必須把自己的金錢力量顯露得明明白白,使人在頃刻之間就能一覽無餘。」凡勃倫:《有閑階級論》,北京:商務印書館,2002,第66頁。中國中產的興起正逢消費主義席捲全球的時期,這為注重以消費為起點確立自身社會地位的中產階層提供了一個一展身手的舞台。其實這並非哪一個國家中產階層成長過程中的獨有現象,稍微了解一下世界各國中產階層的發展歷程,我們就可明了,時尚消費總是與中產階層有著割捨不斷的聯繫,因而桑巴特認為,正是中產階層對宮廷生活的效仿、對奢侈品日益增長的需求,推動了資本主義在西方的產生、繁榮與發展。維爾納?桑巴特:《奢侈與資本主義》,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而這種對奢侈品的需要,又往往以追求品味與生活方式的面目出現。英、法、俄、美、日、韓等國的中產階層無不如是。比如英國中產階層早在18世紀的發展初期就很注重形象的塑造,社會對性別尤其是男性形象的預期更多的是通過他們對物品的消費來具體規定的。Kidd,Alan,andNicholls,David,edGender,CivicCultureandConsumerism,Manchester:ManchesterUniversityPress,1999到了20世紀後期,消費已經成為一種完全的生活方式則是英國各方的一個共識。同時市場又通過對既定男性氣質的質疑而構成了一個特有的消費文化現象。弗蘭克?莫特:《消費文化——20世紀後期英國男性氣質和社會空間》,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1。法國中產階層在爭取自身社會地位的過程中也往往以財富來彌補出身未能給他們帶來的尊貴之感,早在18世紀初,法國城市中等家庭中就已經盛行室內裝飾之風,鏡子、時鐘、油畫、塑像等這些曾經作為財富象徵的物品,此時也如雨傘、鼻煙壺和書籍一樣普遍起來。Maza,Sara,「Luxury,Morality,andSocialChange:WhyThereWasNoMiddleClassConsciousnessinPrerevolutionaryFrance」,TheJournalofModernHistory69(June1997),pp199~229即使是今天視自己為世界第一個「中產階級社會」並自視為其他國家「未來圖景」的美國,Giddens,Anthony,TheClassStructureofAdvancedSocieties,NewYork:HarperCollins,1975,CfVidich,opcit,pp103~129在其中產階級興起時期也是以大洋彼岸的歐洲文化與生活方式為其楷模的。Sherrer,GraceBussing,「FrenchCultureAsPresentedtoMiddleClassAmericaByGodeysLadysBook1830~1840」,AmericanLiterature,資料引自網站:EBSCOPublishing難怪波德里亞說,「人們從來不消費物的本身——人們總是把物用來當作能夠突出你的符號」,因此人們「對地位和名望的追求是建立在符號基礎上的」。讓?波德里亞:《消費社會》,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1,第48、85頁。經濟能力的彰顯成為人們展現自身價值與地位的一個最有效的途徑。 第四部分中產與品味:一個時髦的話題(3)中國媒體對中產的構建,恰恰說明了一部分中產,亦即文化媒介人群體,文化媒介人,最典型的莫過於電視、廣播中文化節目的生產者,或「品質」報紙與雜誌的批評家及所有新聞記者和新聞寫作者。Bourdieu,opcit,p325對中產關注的焦點所在。雖然他們對中產的描述都基於生活品味上,但其中掩飾不住的是對財富的推崇與津津樂道。媒體上的中國中產「優雅、智慧、收入豐厚;他們著眼未來、創造財富;因為有著良好的教育背景、穩定而豐厚的經濟收入,他們追求文化品味和生活品質,物質生活上即使不是異常闊綽也是生活優裕。」北京:《時尚》雜誌網站,wwwtrendsmagcomcn。世界品牌與歐美時尚已經成為他們日常生活的必備內容。轎車、名表、名酒、化妝品、時裝、保齡球、高爾夫球、酒吧、精品屋、舞廳、美容院、白領雜誌都是中國中產生活的必需要素。為此,媒體還給中國中產制定了住房、裝修、酒吧夜生活、餐飲、醫療、報紙閱讀等6個標準。要成就這樣的生活,著實讓剛步入中產的人們感慨「講品味是很累人的」,但過生活「又不能不講點品味」。廣州:《新周刊》2001年11月總第118期。不難看出,媒體上中產階層生活方式的所謂值得推崇之處、其品味的高尚均在於它總是以西方文化為高級文化,以國際流行為判斷標準。這種標準相對於大多數正處在脫貧狀況中的中國人來說,未免顯得有些奢侈。 如果說媒體對中產的熱衷是因為要製造一個話題、一個「文化事件」的話,那麼商家則敏感到擁有一定支付能力的消費群體的出現給自己帶來的無限商機。藉助於媒體,商家不斷給予公眾這樣的暗示:你想擁有品質高尚的生活嗎?你想獲得某種身份與地位嗎?那麼就來擁有某種物品吧。在這一點上,房地產商顯得尤為坦率。他們宣稱,中產階層在置業時首先考慮的其實是購買一種生活品味,因為品味是表徵身份的一種手段。「人以類聚,物以群分」,是幾年前南京一家房地產公司打出的廣告語;「高不可攀的不是品質,是品味」,更是一家樓盤在南京鬧市區的巨大廣告牌上打出的口號。這家房地產商向世人推介的品味是什麼呢?是依山傍水的法蘭西風情:在綠茵茵的草地之上,西式房屋緊傍著一彎流水,在溫暖陽光的照射下透著一片祥和與溫馨。上海一家公司則以「中產階層生活特區」向大眾推介自己,把Townhouse為概念的居住形態稱作為中產階層度身打造的社區模式和代表。自然、綠色、陽光,健康及居住的休閑性與舒適性,社區的交流空間與濃厚的文化氛圍都是他們的要求所在。《上海「中產」特區注重生活品味營造文化氛圍》,http://housesinacomcn,2003年8月4日。在這一宗旨下,歐陸風格成為各房產公司的一個不約而同的選擇。通過對異國情調、新鮮空氣、自然等因素的強調,房地產商們不僅迎合而且引導了一部分人的消費心理,中國的先富階層通過對「歐陸風格」這一符號的有形佔有,在彰顯了自身財富能力的同時,也滿足了自己對身份地位的品味要求。而這正是消費社會的一個鮮明的特點。波德里亞認為,城市工業化進程的影響已經使得原先為人們所熟悉的東西以一種新的稀有之物出現,「空間和時間、純凈空氣、綠色、水、寧靜……在生產資料和服務大量提供的時候,一些過去無需花錢唾手可得的財富卻變成了唯有特權者才能享用的奢侈品……自然、空間、新鮮空氣和寧靜:這就是我們在兩個社會極端等級的支出差別指數中所發現的、所尋求到的稀有財富和昂貴价值的結果。……『新鮮空氣權』意味著作為自然財富的新鮮空氣的損失,意味著向商品地位的過渡,意味著不平等的社會再分配。」波德里亞,同前引書,第41~45頁。用它來說明中國的房地產業所崇尚的「歐陸風格」,正可以說明符號消費已經成為中國中產生活的一個顯著特色。 住房如是,在其他日常生活消費的領域也同樣如此。一位從美國回來的外交官夫人無法理解一家普通的美國咖啡連鎖店為何來到大陸後就成了身份與品味的一種象徵,因為她知道,在美國人眼中,不管從價格還是環境看,去「星巴客」喝咖啡如同驢飲,實在談不上情調兩字。一杯2~3美元的大號「卡布其諾」在當時紐約人均2000多美元的月收入里,實在算不了什麼。然而地點換在北京,同樣的咖啡,一樣的服務,差不多的價格,與人們的月均收入一比,上「星巴客」喝咖啡是一種身份高貴的象徵,確乎似在情理之中了。《外交官夫人謝芳眼中的「星巴客」的情調》,上海:《文學報》2003年3月27日。一時間,不管是「白領」、「小資」還是「中產」、「波波」,講究生活「品味」成了突出自身形象的重中之重,收入與消費、文化與品味,所有能顯示家底的物品與行為,都成為中產人士生活的必需。 第四部分中產階層與趣味區隔(1)關於階級階層理論,一直存在兩種模式:一是馬克思基於對生產資料的佔有關係而建立的兩大對立階級模式,一是韋伯基於財富、權力、聲望差異而建立的等級式的階級模式。隨著工業化進程的逐步深入,資本主義在經歷了最初的階級間激烈衝突與對立之後,馬克思針對資本積累初期的預言——階級間的對立最終將形成階級的兩極分化,並沒有在晚期資本主義社會出現,這導致許多西方社會學家更傾向於採用韋伯的理論來解釋發達資本主義社會階級間的衝突與差異。在韋伯那裡,階級的劃分主要建立在權力、地位與聲望等基礎上。「階級」指的是「處於相同階級地位的人的任何群體」,不一定構成實際上的共同體。因此存在三個層面上的階級:主要依據財產多寡確定的有產階級,主要由市場利用機會來確定的職業階級和建立在前述階級地位總體之上的社會階級。在社會階級的範疇內,處於工人階級與有產者及因教育而享有特權的階級之間的,即是如今所謂的新中產階層,它們包括小資產階級和沒有產業的知識分子以及訓練有素的專業人員(技術人員、商業和其他行業的「職員」、官員)。馬克斯?韋伯:《經濟與社會》,北京:商務印書館,1997,上卷第333~337頁。等級的劃分則建立在習慣的生活方式基礎之上,任何一個人要想屬於某一特定的圈子,首先必須滿足它特有的生活方式的要求;而生活方式則建立在教育、出身、職業等事實之上。韋伯,同上引書,下卷第253~254頁,上卷第337~339頁。有關生活方式在社會階級研究中的地位由此確立。 國外的中產研究表明,以薪水僱員與文職人員為主要構成部分的新中產階層自誕生之日起,其內部異質性與邊際伸縮性就成為其顯著特色。Vidich,ed,opcit,pp55~82許多新興行業對教育水平與生產技能都有一定的要求,它們有別於過去骯髒、沉重的純粹體力勞動,在經濟上也保證了較為穩定的收入,因此,這種工作的性質使得新中產階層自誕生的那一天起,就對自身的社會地位與聲望有著強烈的欲求;向社會上層的生活標準與價值觀看齊,自然成為中產階層奉行不悖的準則。EmilLederer&JacobMarschak,「TheNewMiddleClass」,CfVidich,opcit,pp55~86由於他們深深體會到等級差別的必要性——等級差別使他們與社會較低等級的階級拉開了距離,這對確立他們在社會上的地位顯得至關重要,從而導致他們希望「通往下層的大門應該緊緊關閉,通往上層的大門應該敞開」。諾貝特?埃利亞斯:《文明的進程》I,北京:三聯書店,1998,第81頁。這一距離的保持,如馬克斯?韋伯在《階級、身份地位與權力》一文中所說的那樣,僅僅從資本、財富與收入本身的差異上並不足以作為區分,這種差異常常外化為各階級互相區別的生活方式。亦即是說,在某一特定收入水平內,由於消費選擇的不同,同一收入等級內的人可能有著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亦如凡勃倫所說,作為金錢力量的證明,對財物的特殊化消費,具有一種禮儀的性質,因為在經濟發展的初期,通常只有有閑階級才能無限制地消費財物,尤其是一些高級的財物。有閑階級在社會結構中的地位,使得其生活方式與價值標準,成為社會中博得榮譽的準則。遵守並接近這些標準,也就成了等級較低的一切階級的義務。凡勃倫,同前引書,第53~65頁。對自身地位的敏感,促使中產階層在成功逃離了無產者狀態——他們的過去——後,渴望進入資產者——他們的未來——行列,因而,與其他各階級相比,那些處於上升過程的中產階層,更加樂於將上層的習俗與生活方式作為自己模仿的對象,努力突出自己與上層階級相近的趣味,強調與較低等級階層趣味的區別,從而形成中產階層的「品味」或者「格調」。Bourdieu,opcit,p333這些無不說明了對上層階級生活方式的追求成為新中產階層一大特徵的原因所在。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中國的酒桌文化你知道多少?(三)(四)
※中國地名文化散說之六十六:寨
※華人與狗不得入內是謊言?中國這段真實的歷史讓人更加憤慨!
※李迅雷:中國人口紅利拐點效應被誇大
※「錢」里乾坤大:中國的錢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