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針灸] 《內經針灸類方語釋》

當中針灸處方進行的分類總結,對研究《內經》與針灸臨床實踐有良好的指導意義。本書首發於愛針灸社區,今轉發在愛愛醫,與愛友分享。引言《黃帝內經》包括《靈樞》、《素問》,是祖國醫學寶庫中的重要文獻。內容是以醫學為主體,兼及天文、曆數、地理和氣象等其他自然科學,堪稱豐富多采。就醫學方面來說,有論述解剖、生理、病因、病理、診斷以及養生、預防等有關基礎理論的,也有論及臨床各科的具體治病方法的。其中尤以針灸臨床方面的論述較為突出詳盡。特別是對針灸處方用穴的依據、處方的組成方法、變化規律和輸穴的選用、配伍等,更足為後世效法而奉為準則。它不但示人以規矩,而且開人思路。臨證時如能藉以觸類旁通,便可左右逢源,所以古今醫家將《黃帝內經》奉為必讀之典籍。現就《黃帝內經》(以下簡稱《內經》)中關於針灸處方用穴的幾個問題,分述如下。一、針灸治病的依據針灸治病,是在整體觀念的指導下,根據患者的體質、年齡、生活環境等,進行全面地診斷、分析綜合、辨證施治的。正如《素問·疏五過論》載:「聖人之治病也,必知天地陰陽即四時經紀,五臟六腑,雌雄表裡,刺灸貶石,毒藥所主,從容人事,以明經道,貴賤貧富,各異品理,問年少長,勇怯之理,審於分部,知病本始……守數據治,無失俞理,能行此術,終身不殆。」又《素問·征四失論》說:「不適……坐之薄厚,形之寒溫,不適飲食之宜,不別人之勇怯,不知比類,足以自亂,不足以自明。」這不僅指出了人與環境相應的整體觀念和中醫「辨證施治」的特點,同時對輸穴的選用,針灸的宜忌,也有重要的指導作用。具體地說,臨床上需要掌握以下幾個方面,方能處方有據,配穴有方。(一)觀局部與整體:人通過經絡的聯繫成為一個有機的整體,某一局部的機能是全身機能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所以,局部機能失常可影響全身的機能,而全身機能的失調也可表現為局部病症。針灸治病的原理,主要在於調和陰陽與扶正祛邪。其所以能起這種作用,就是因為它能調整機體的局部和全身的氣機,使其「陰平陽秘」,邪祛正復。因此,臨證處方用穴時,應審察局部與整體的聯繫,病變部位與全身的關係,選取適當輸穴,方能事半功倍。譬如:臟腑有疾,可通過經絡反映於體表和肢體,如《靈樞·邪客篇》載:「肺心有邪,其氣留於兩肘,肝有邪,其氣留於兩腋,脾有邪,其氣留於兩髀,腎有邪,其氣留於兩腘。」所以在肢體部位取穴施針用灸,可以治療五臟病變。例如《靈樞·九針十二原篇》所載:「五臟有六腑,六腑有十二原,十二原出於四關,四關主治五臟。五臟有疾,當取之十二原。」《靈樞·刺節真邪篇》載:「大熱遍身,狂而妄見、妄聞、妄言,視足陽明及大絡取之,虛者補之,血而實者瀉之。」這說明針灸治療,就是通過局部的輸穴,能給臟腑甚至於機體以整體性影響。這種作用主要是通過經絡的調整、傳導作用而發揮的。所以,處方用穴時,要善於掌握局部與整體的有機聯繫,從經絡,臟象學說的整體觀念出發,選配穴位,才能有的放矢,有方有法,療效方著。才能避免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片面性,才不致發生象《素問·方盛衰論>)所指出的「知左不知右,知右不知左,知上不知下,知先不知後,故治不久」的傾向。(二)循經脈:經絡學說不但能說明機體所以能夠形成一個完整統一的整體以及局部與整體之間的聯繫,而且主要論證機體內在的特殊聯繫規律,即體表與體表,內臟與內臟以及體表與內臟之間的密切聯繫。同時也是針灸臨床處方用穴的主要依據。《素問·五常政大論》載:「氣反者,病在上,取之下;病在下,取之上;病在中,傍取之。」《靈樞·海論篇》載:「夫十二經脈者,內屬於臟腑,外絡於肢節。」就是以經絡學說為指導,根據經絡循行的上下相通、內外相應,表裡相合以及交叉交會等特點而制訂的治療法則。例如頭痛一證,由於所在的部位不同,選穴配方自當有異。陽明之脈循髮際達額顱,故前頭痛亦稱「陽明頭痛」,治療以取陽明經穴為主,少陽經脈循行於頭側都,故偏頭痛亦稱「少陽頭痛」,治療以取少陽經穴為主,太陽經脈循行於頭枕部,故枕後痛亦稱「太陽頭痛」,治療以取太陽經穴為主,厥陰經脈會於頭頂,故頭頂痛亦稱「厥陰頭痛」,治療以取厥陰經穴為主。再如舌咽神經痛一證,每在吞咽時疼痛即發,針刺時可取照海亢,因為足少陰腎脈「循喉嚨,挾舌本」之故。可見遵循經脈循行及其理論指導是處方用穴的重要依據。這不但為針灸臨床所遵循,亦是針刺麻醉的取穴依據。(三)明陰陽:陰陽學說是中醫的基礎理論之一。陰陽是陰陽,表裡、虛實、寒熱八綱中的總綱。一般說來,臟為陰,腑為陽,腹為陰,背為陽。病邪在表、屬實、屬熱者為陽,病變在里、屬虛,屬寒者為陰。在臨證時,必先察明疾病是屬陰、屬陽,才能決定施治的原則。正如《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所載:「善診者,察色按脈,先別陰陽。」《靈樞·壽夭剛柔篇》亦載:「審之陰陽,刺之有方……內合於五臟六腑,外合於筋骨皮膚。」說明陰陽在針灸臨床上診斷和治療的重要性。《素問·至真要大論》亦載:「謹察陰陽所在而調之,以平為期。」指出針灸的處方配穴,必須根據陰陽的不同病證進行組織配伍。例如《靈樞·壽夭剛柔篇》所載;「病在陰之陰者,刺陰之榮(穴)俞(穴);病在陽之陽者,刺陽之合(穴);病在陽之陰者,刺陰之經(穴);病在陰之陽者,刺絡脈。」就是依據陰陽進行配穴處方的例證。此外,在臨床上還可根據陰陽的不同病變,採用「從陰引陽」、「從陽引陰」、「以左治右」、「以右治左」的方法,進行配穴施治。所以明陰陽是《內經》中針灸處方配穴的重要依據。(四)知病所:所謂病所,是指病變發生所在的具體部位。疾病有在臟、在腑、在經、在絡、在氣、在血者;有在皮膚、在筋脈、在骨髓者。處方配穴時,應依此為準則。《素問·痹論》載:「五臟有俞(穴),六腑有合(穴),循脈之分,各有所發,各隨其過,則病瘳也。」說明輸穴各有所主,臟腑病變有別,而用穴有異。《靈樞·壽夭剛柔篇》亦載:「有刺營者,有刺衛者……刺營者出血,刺衛者出氣。」病變的深淺不同,針刺輸穴亦當區別對待。此外,《靈樞·衛氣失常篇》載:「夫百病變化,不可勝數,然皮有部,肉有柱,血氣有輸,骨有屬。」以上都是根據病變的不同部位而採用不同的治法和選用不同的輸穴。所以《靈樞·終始篇》強調指出:「在筋求筋,在骨求骨。」可見處方配穴時必須確知病所,才能有據可循,達到治療的預期效果。當然,知病所的目的並不是為了頭痛醫頭,腳痛醫腳,而是明確病變部位,然後根據經絡、臟象等理論選擇適當穴位進行調治。(五)識病情:病情即病理變化的具體情況。《靈樞·經水篇》載:「審、切、循、捫、按,視其寒溫盛衰而調之,是謂因適而為之真也。」寒溫盛衰的不同病情,不僅是處方配穴的依據,而且還可作為針灸施術的標準。《靈樞·經脈篇》載:「盛則瀉之,虛則補之,熱則疾之,寒則留之,陷下則灸之,不盛不虛,以經取之。」因此,在臨床上掌握了寒、熱、虛、實,方可擬定汗、吐、下、和、溫、清、消、補等適合病情的治法和處方。例如《靈樞·癲狂篇》對厥逆的抬療,就有力地說明了這一問題,它說:「厥逆為病也,足暴清,胸若將裂,腸若將以刀切之,煩而不能食,脈大小皆澀,暖取足少陰,清取足陽明,清則補之,溫則瀉之。」由此可知,其病雖同,但由於出現了寒熱不同的癥候,故在取穴和施術上,也就因之而異。所以《素問·至真要大論》載:「謹守病機,各司其屬,有者求之,無者求之。盛者責之,虛者責之。」只有詳細探尋疾病的病因病機,處方配穴方能有所依據。所以臨床上識別寒熱虛實的不同病情,是處方配穴的重要條件。《靈樞·官能篇》載:「審於本末,察其寒熱,得其所在,萬刺不殆」就是這個道理。《內經針灸類方語釋》(二)leopard 發表於: 2007-12-25 11:04 來源: 愛針灸社區(六)知標本:《素問·標本病傳論》載:「病有標本,刺有逆從。」標本是表達病變的主次,邪正的盛衰以及病因與癥狀的相互關係,從而臨證時作為先後緩急等不同處理方法的依據,這是針灸處方配穴的準則。《素問·至真要大論》載:「氣有多少,病有盛衰,治有緩急,方有大小。」臨證處方配穴時,一般是應該採用「治病必求其本」的原則,故又指出:「從內之外者,調其內,從外之內者,治其外,從內之外,而盛於外者,先調其內而後治其外,從外之內而盛於內者,先治其外而後調其內,中外不相及,則治主病」就是這個道理。但是,在特殊情況下,也可根據病情的需要,運用「急則治其標,緩則治其本」的方法,或者酌情選用「標本兼治」之法進行處方施治。如《靈樞·病本篇》載:「謹詳察間甚,以意調之,間者並行,甚為獨行。」所以根據病情緩急決定治標還是治本,或標本兼治,直至今日,仍為針灸施治的重要原則。《內經》中對這一原則的具體運用,是歷歷在目,實不鮮見。如《靈樞·厥病篇》載:「厥頭痛,頭痛甚,耳前後脈涌有熱,瀉出其血,後取足少陽。」此法就是屬於標本兼治之法。又如《素問·繆刺論》載:「人有所墮墜,惡血留內,腹中脹滿,不得前後。先飲利葯,此上傷厥陰之脈,下傷少陰之絡。刺足內踝之下,然骨之前血脈出血,刺足跗上動脈。不已,刺三毛上各一痏,見血立已,左刺右,右刺左。」按此方之「先飲利葯」以取其通便導疾,就是採用了「急則治其標」的原則,但畢竟是傷於少陰、厥陰之脈,故仍刺此二經之穴,以治其本。這就是屬於標本兼治之法。在臨床上,我們掌握了標本,在處方配穴時,才不致造成本末倒置、貽誤病機。所以《素問·標本病傳論》載:「知標本者,萬舉萬當;不知標本,是為妄行。」(七)順天時:人與天地相應,與四時相序,因此,天時的演變,氣候的寒溫,對人體是有很大影響的。《素問·四時刺逆從論》載:「春者,天氣始開,地氣始泄,凍解冰釋,水行經通,故人氣在脈。夏者,經滿氣溢,入孫絡受血,皮膚充實。長夏者,經絡皆盛,內溢肌中。秋者,天氣始收,腠理閉塞,皮膚引急。冬者蓋藏,血氣在中,內著骨髓。通於五臟。是故邪氣者,常隨四時之氣血而入客也。至其變化,不可為度……。」由於人體與時令息息相關,故《素問·診要經終論》指出:「春夏秋冬,各有所刺。」因此,在臨床處方配穴時,既要根據病情,又要結合時令,《靈樞·本輸篇》載:「春取絡脈諸榮,大經分肉之間,甚者深取之,間者淺取之;夏取諸俞,孫絡肌肉皮膚之上;秋取諸合,余如春法;冬取諸井,諸俞之分,欲深而留之。此四時之序,氣之所處,病之所舍,臟之所宜。」這不僅是處方配穴的依據,同時也關係到針灸的施術。《靈樞·順氣一日分為四時篇》載:「順天之時,而病可與期。順者為工,逆者為粗。」這都是應予重視的,特別是對於危重病人的處理,尤為重要。《素問·四時刺逆從論》載:「凡此四時刺者,大逆之病,不可不從也,反之則生亂氣,相淫病焉。」否則就會直接影響治療效果。(八)察形氣:《靈樞·終始篇》載:「凡刺之法,必察其形氣。」蓋形有肥瘦之分,體有強弱之別,年有長幼之差,性有男女之異,其氣更有盛有衰,其血亦有多有少,在針灸處方配穴時,對此種種不同情況,均應仔細診察。《靈樞·官能篇》載:「用針之理,必知形氣之所在,左右上下,陰陽表裡,血氣多少,行之逆順,出入之合,謀伐有過。」意思是用針灸治病的道理,必須了解形體和氣血的運行,是在上、在下,或是在左、在右等不同部位,以及陰陽與表裡關係,十二經脈氣、血的多少,循行的逆順和由里出表,由表入里的會合處所等,這樣再結合具體情況,治療疾病,才不致發生錯誤,做到「得邪所在,萬刺不殆」。例如《靈樞·逆順肥瘦篇》載:「年質壯大,血氣充盈,膚革堅固,因加以邪,刺此者,深而留之……,廣肩腋項,肉薄厚皮而黑色,唇臨臨然,其血黑以濁,其氣澀以遲。……刺此者,深而留之,多益其數也。……瘦人者,皮薄色少,肉廉廉然,薄唇輕言,其血清氣滑,易脫於氣,易損於血,刺此者,淺而疾之。嬰兒者,其肉脆,血少氣弱,刺此者,以豪針,淺刺而疾髮針,日再可也。」這都是依據形氣的不同,而施治各異,否則就會損氣傷血,其病不除。《靈樞·本神篇》載:「是故用針者,察觀病人之態,以知精神魂魄之存亡,得失之意,五者以傷,針不可以治之也。」所以《素問·三部九候論》載:「必先度其形之肥瘦,以調其氣之虛實,實則瀉之,虛則補之。……無問其病,以平為期。」後世的針灸名家竇漢卿也說.「拯救之法,妙用者針,察歲時於天道,定形氣於予心。」這都是指明針灸臨床上察形氣的重要意義。(九)診脈象:《靈樞·九針十二原篇》載:「凡將用針,必先診脈,視氣之劇易,乃可以治也。」在臨床上,醫者用針之時,必先診察脈象,根據脈氣所呈現病情的輕重,才能決定治法和處方配穴,施術等。《靈樞·邪氣臟腑病形篇》載:「諸急者多寒;緩者多熱;大者多氣少血;小者血氣皆少;滑者陽氣盛,微有熱;澀者多血少氣,微有寒。是故刺急者,深內而久留之;刺緩者,淺內而疾髮針,以去其熱;刺大者,微瀉其氣,無出其血;刺滑者,疾髮針而淺內之,以瀉其陽氣,而去其熱;刺澀者,必中其脈,隨其逆順而久留之,必先按而循之,已髮針,疾按其痏,無令其血出以和其脈;諸小者護陰陽形氣俱不足,勿取以針,而調以甘葯也。」以上說明脈象不同,主證各異,因而在針灸的施治上也就有所不同,故在處方配穴時就必須三部合參,謹察九候,如《靈樞·終始篇》載:「三脈動於足大趾之間,必審其實虛,虛而瀉之,是謂重虛,重虛病益甚。凡刺此者,以指按之,脈動而實且疾者,疾瀉之,虛而徐者則補之。反此者,病益甚。」臨診察脈,不單是處方施治的依據,而且是窺探施治正確與否的客觀標準,所以它又載:「瀉則益虛,虛者,脈大如其故而不堅也,堅如其故者,適雖言故,病未去也。補則益實,實者,脈大如其故而益堅也,夫如其故而不堅者,適雖言快,病未去也。故補則實,瀉則虛,痛雖不隨針,病必衰去。」故處方配穴時,必先察脈,方可針灸中「的」而「決死生之分」。總之,以上所述針灸處方配穴的依據,是在人與自然環境相應的整體觀念指導下,通過四診,結合具體病情而選經用穴進行施術治療,始能應變於無窮。因此,在臨床上就必須「法於往古,驗於來今」,「循法守度」方可「化之冥冥」。《靈樞·逆順肥瘦篇》載:「聖人之為道者,上合於天,下合於地,中合於人事,必有明法,以起度數,法式檢押,乃後可傳焉。故匠人不能釋尺寸而意短長,廢繩墨而起水平也,工人不能置規而為圓,去矩而為方。」的確,用針若此,不僅可以「易用之教」,而且可以「拯救於疾」,否則豈能泛應萬病而曲當哉。
推薦閱讀:

支氣管哮喘怎麼治?針灸也有好療效!
法國醫學團隊肯定中醫針灸療效:能有效緩解疼痛
針灸手法—龍虎交戰
針灸治支氣管炎 有效治療除病根
面癱針灸處方分享(五)——祛風散邪方,祛風散寒方

TAG:針灸 | 內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