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武漢婚俗

中國傳統婚禮比較繁瑣,早在先秦時代就制訂出來,包括如下六個環節,通稱「六禮」;「納采」,即欲與女家結秦晉之好,必先使媒氏下通其言,女家同意後,乃使人納其採擇之禮,用雁為執,取其順陰陽往來之義。「問名」,男方家長具書遣使者問女方姓氏,以便卜其吉凶。此禮與納采一道進行。「納吉」,納采、問名後,於祖廟卜之,得其吉兆,乃使人報告女家,決定婚事。也要送雁。「納徵」,即納聘財,行於納吉之後,使使者納幣以成婚禮,用玄纁、束帛、儷皮為禮。「請期」,男家於納徵以後,卜婚期,得吉日,又遣使者往女家請期,表示恭謙。女家知陽唱陰和,乃辭之,使者既見女家辭,便將男家所定日期告知。「親迎」,婿至女家迎其妻以成婚禮(交拜、合巹之禮)。由於風俗習慣的傳承性,直到近現代許多地方仍仿古六禮,只不過省其儀文,變其名稱而已。拿湖北來說,在民國時期所編纂的《湖北通志》所記載的婚禮儀節為:欲締結婚姻,先由媒人傳辭,得到女家許可,乃取男女生辰八字令星土推之,審其吉利與否,謂之「合婚」;合婚後選擇吉日延媒氏傳庚帖為婚據,謂之「鸞書」。男家要送去釵、鐲等物,名「壓庚」。富裕者還贈以豬肉、酒、果、餅或現金,謂之「下聘」,婚姻定妥;於將娶之前,男家必具牲醴、茶果及飾等物致女家,謂之「過禮」;於確定婚期後,朊藉巴冶ǜ媯壯啤氨ㄆ凇保患捌冢鑾子襇械煅悖魷裙椋姑磐庖拘賂荊蚋窘話蕁⒑餡?/DIV>《夏口縣誌》上說:「昏禮大致近古」,說明武漢地區婚禮基本上遵循以上這些儀節,只是因社區環境不同而大同小異。在漢口等地,男女結婚,必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雖因近世文明發達,間有自由結婚者,但不多見。婚禮俗謂納採為「行茶」,果味雖備,必主以茶和鹽,而名之曰「山茗海沙」。茶即「山茗」,鹽即「海沙」,取其諧音以寓意婚姻經過山盟海誓,牢不可破。俗語又云:「一片黃茶葉,定倒須彌山。」須彌山為佛教徒心目中的山,它與芥子大小相容自在,融通無礙。此處指以茶葉之微,可以將須彌山鎮住,使婚事鐵定不變。親迎時,肩輿以雜色縑綴其上,曰「花花轎」,因此新娘出嫁曰「上花轎」。合巹,謂之「飲交杯酒」。古禮中有三日廟見,近現代人家多無家廟可見,只稱「拜堂」,俗曰「見大小」。新婦到時,親友群相慶賀,言人所不能言,以取笑樂,名曰「鬧房」。又三日,雙詣婦翁,名曰「回門」。 漢口婚禮給人的印象是「不免於奢僭」,因為大婚之時,無論何人子女,男必色頂補服,女必鳳冠蟒袍,奢華程度連古人也望塵莫及。民國以後雖無冠裳品級之冒濫,但服飾奢靡更逾於從前。這恐怕是由於漢口乃明清時代天下四大聚之一,近代以降又是著名的商業大都會,經濟發達,市面繁榮,居民生活競奢侈的緣故。在這種社會風尚的影響下,漢口人嫁女,只求豐衣足食,皤皤白髮也所不計。時人慨嘆曰:「習俗如此,內政所以不修。」黃陂縣(今黃陂區)婚禮又有不同於別地者。兒童初生之時,即有媒人前來說媒。如雙方面滿意,便請媒人飲筵,名曰「呷准酒」,以表示允許之意。隨即請命先生擇一吉日,擺起筵席。酒足飯飽後將男女生辰書於庚帖之上,彼此各一紙,以為證據,即今之訂婚。至結婚之前一二年,男家每逢年節,必須送妝飾品及魚肉等至女家,名曰「送禮節」。等到男女年齡至二十五、六歲之時,始擇期迎娶。娶親之禮,分「迎親」、「求親」兩種。「迎親」為:男家迎以彩轎,除鼓吹以外,媒人須伴新郎一同至女家,先向女家祖宗之座位叩首,然後大張筵席。宴畢,始同新娘及女家媒人、送親人等,一途而回,「求親」為:婿偕媒同至女宅,女宅閉門,請知賓(司儀)立於大門左右迎婿。新婿下轎,鼓樂大作,鞭炮齊鳴,煙霧迷漫。要等好半天,女宅才開門納婿,婿逢門必行跪叩禮,表示為「門下婿」。至堂屋,新婿行拜見岳父岳母禮,地上鋪以紅氈,氈下必放三角磁瓦等物讓新婿跪拜,以此戲弄之;岳父母雖不想讓新姑爺難堪,但諸姑伯叔不答應。新婿拜過之後,坐上酒席,喝「三元湯」,取八股時連中三元(解元、會元、狀元)之意。湯中三圓,即魚圓、肉圓、湯圓。一定要用重油湯圓,內心必重糖,使新婿難於下咽而取笑之。食畢,新娘上轎,婿向花轎躬身而置封條。不論迎親、求親,花轎進男家之門,由人將新娘引出,同新郎先向男家之祖宗叩首,名曰拜堂。拜堂禮畢,同入洞房,有坐帳、呷交杯等禮俗。至天將晚,親戚朋友至新房,新娘對於長輩者叩首,名曰見禮,對於幼輩,亦須送茶送煙。新婚第三天新郎新娘回女家,拜視新娘之父母。三日後,新娘入廚燒火做飯,亦循古禮。民間有「新婚三日無大小」之諺,是說在婚禮之夜及新婚最初三天里,無論長幼均可戲弄新婚夫婦。由於鬧房者多系男方親友,戲弄對象主要是新娘,故又稱「鬧新婚」或「耍新婦」。「鬧房」之俗,各地有之,雅俗不同,隨鄉而異。其「文鬧」者,淫詞戲語信口而出;而「武鬧」者則下流動作不堪入目。鬧房陋習既含有侮弄新婦的旨趣,就必然有反對這種野蠻行為的舉動,故鬧房啟釁,甚至涉訟之事時有發生。《點石齋畫報》報道,光緒年間在武昌漢陽門外筷子街,某甲娶婦,親友來鬧洞房的比較多,十分熱鬧。其中有位客人竟探手伸入新娘裙底,戲捉「雙蓮鉤」,新娘被糾纏不已,一時性急,用腳一踢,將客人眼睛踢破,爭吵起來,翁姑都歸咎於客人的輕薄、鹵莽,但是無論如何,當時的輿論方面都是偏袒觀客的,因為這事被認為一種敬客之禮,越鬧得凶,越顯得主人的體面。在一些地方,若辦喜事,乞丐也來慶賀。他們來時燃放一掛二五小鞭,一乞丐道吉祥說恭喜,其餘皆和之。必為他們設席,席中主人給以酬金,說盡好話,請求他們儘快離去。那酬金算是償付鞭錢,其數目實際上是乞丐們買鞭錢的數百倍。少不如意,輒傾席毀具,碎碟破碗,直到主家道歉,另外為他們設席才罷休。當然他們還要看主家之境遇,貧窮之家他們是不會去吵鬧的。 民國時期有關方面對武漢民事習慣進行了調查,關於婚姻習慣有這樣一些情況,順便介紹如下。一般訂婚習慣,須婚書和聘禮兩者俱備。婚書有「草八字」和「庚書」兩種。草八字是媒人得到男女兩家同意後,先書立八字單,作為彼此允許訂婚的憑證。庚書是在訂立草八字後或到完婚時,或在某個適當的年節書立的正式庚貼。武漢地區婚姻方式,兩家若有了締結婚姻的意向後,由女家先將草八字送至男家,這個草八字的效力比較薄弱,不足以作為婚約成立的依據,必須定期再另立正式庚書,稱為「紅庚」,婚約才算完全成立。所以在民事訴訟中,僅有草八字不能作為要求履行婚約的證據。但如果草八字由媒妁書立,並已送了聘禮,亦應認為有效婚書。有因訂婚時男女雙方均未成年,而預先迎娶,僅舉行「便禮」(一種最簡省的結婚儀式),並未「圓房」(同宿),嗣後或住夫家或住娘家,沒有一定。也有舉行便禮後仍由娘家撫養,等成年後再定期圓房者。這種情況與不合婚齡而結婚的童養媳又一定區別。至於童養媳結婚的儀式,在漢陽縣是這樣的:如果童養媳年齡在十歲以下,就只能童養媳一人敬神跪拜;若年齡在十歲以上而又尚未及笄者,則由童養媳及其夫雙雙行敬神跪拜禮。嗣後圓房沒有一定年限,最遲不得超過二十歲,但仍要舉行如下儀式:先期讓童養媳歸寧(回娘家),屆時乘轎迎回夫家,傍晚由儐相牽至神前雙拜,隨至洞房行合巹禮。關於孀婦再醮,一般由夫家父母主持,無夫家父母,則由娘家父母主持,如夫家、娘家均無父母在,則由孀婦自主改嫁。但也有這樣的說法:「娘家擇人,婆家得錢」,因為娘家對於女兒的利害關係比婆家要關切些,選擇後面女婿也比原夫家要周密,所以孀婦再醮有時由娘家主持,夫家得財禮。這有利於婦女的前途和將來家庭的安寧,應視為一種善良的習慣。
推薦閱讀:

「非遺」寧海十里紅妝婚俗
傳統婚俗之鬧房篇-禮儀
沔陽陳舊婚俗
屯堡古婚俗之「六禮」
秦巴山區現女娶男嫁婚俗:女人當戶主 孩子隨母姓|婚禮|迎親

TAG:武漢 | 婚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