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大悲如觀音》第1課丨到底是信佛的人糊裡糊塗,還是不信佛的人愚痴透頂?

▲ 看視頻,學習更有效

《大悲如觀音》第1課 來自那一座廟 18:29

▲沒WIFI?聽音頻,省流量~

《大悲如觀音》第1課

昌樂法師·講述

- 到底是信佛的人糊裡糊塗,還是不信佛的人愚痴透頂? -

夠跟大家介紹一下觀世音菩薩。基於兩點,第一,自己是受觀世音菩薩恩惠的人。

我從棲霞山佛學院畢業之後,後來七轉八轉,先到廣化寺,廣化寺不要我,然後到南普陀,南普陀不要我。後來聽說普陀山在招生,然後我就去了普陀山讀書。沒想到一呆在那裡讀了本科班,後來本科班畢業之後在那裡閱藏。閱藏特別自在,普陀山待遇比較好,一個月好幾大千。讀書的時候一個月只有四五百塊錢,佛學院畢了業,突然一下去閱藏以後,每個月五六千,錢不知道怎麼用,好爽。而且在普陀山很有意思,非常懷念那個日子。

普陀山所在的浙江,這一帶的寺院不是以客堂為中心的,客堂只管佛事,它是以庫房為中心,每天在庫房掛一個牌:上午9點,請來領錢;下午5點,請來領汗衫……這個季節領汗衫、領牙膏、領毛巾很多,然後像社會主義一樣,很多東西,比如說是張某某結緣的,李某某供養的,然後你就不知道福報從哪裡來……你就是覺得一天到晚天上會掉餡餅,在那裡住真是非常的歡喜。

慧律法師說的,一個人受供養時間長了以後,如果不經常收到供養,心裡會很難受。是真的!後來我離開了普陀山,去其他地方,有去參學,有去佛學院教書,然後想找一個道場,讓自己生根發芽,後來就去了南山講寺。好長時間我就特別懷念住在普陀山的那些土豪的日子。

這些福報不是因為我們修的好,是因為在過去的過去的過去的過去,有一個叫妙善公主的人,她修得很好,後來她成了觀世音菩薩,然後每個人都去尊敬他,每個人去跟她發願,每個人去跟她學習,有甚至不跟她學習的人也喜歡去拜拜她,就是這樣神奇的事情。

無論是在普陀山讀書,還是在那裡閱藏,都是非常美好的事情。普陀山讀書的時候,那個時候談不上每周,一個月至少一次,在休息天的時候從法雨寺拜到佛頂山。出家人拜山有一個很好的好處,像我這種自卑的會有很多人誇獎,這個和尚了不起啊,我心裡就很舒服。還有一個就是,拜山的時候,就覺得離菩薩很近,從山下到了山上面之後,一直到了佛頂山的大雄寶殿裡面,其實也沒有看到觀音菩薩,可是這樣一個過程,你會覺得自己的心離佛菩薩很近。然後自己出了一大身汗,就覺得消了一身業障,感覺非常好。

而且我閉關閱藏的那個地方,隔壁就是當年印光法師閉關的地方,隔壁的隔壁,是太虛大師曾經閱藏的地方。所以雖然我到目前為止仍然還是師出無名,那也是沾過靈氣兒的人,沾過觀世音菩薩的靈氣,沾過祖師們的靈氣。

所以,這是一件繞不開的事情,觀音的信仰以及觀世音菩薩的經典,對於我們來說到底意味著什麼?這個話暗含著另外一層含義,念過《觀世音菩薩普門品》的人就會知道,那當中說了兩件事情:第一個,你有問題可以找菩薩;第二個,菩薩會幫你,然後大家都成佛了。這如果用現實場景的語境來講,這是講的無厘頭的信仰,你念個菩薩,菩薩就能幫你了?你相信菩薩,你的生活就真的能改變了?應該如何去理解這些事情,或者應該如何去理解信仰是如何發生的?

我們從最基本的信仰開始去訴求佛道,這是一個怎樣的歷程?特別是我們大部分人的信仰都不是受啟蒙教育而有的,不是受家庭從小的耳濡目染生長出來的信仰,而是到了成人階段,發現原來自己所學,發現原來自己所知道的人生並不完整,以至於不知道應該如何過好自己的一生,這是一個非常悲催的事情。對我這種學渣來說還好一點,反正我啥也不懂,考試也考不好。但對那些學霸來說,特別悲催,什麼書都看得懂,考試都考95分以上,可是仍然過不好自己的一生,你知道多悲催嗎?所以這也是一個身為學渣的幸福,也有他的幸福的地方。

我說的意思是,我們在走進社會,到了成人階段才接觸到自己的信仰。在不信的時候,你搞不清楚,就覺得這些信教的人稀里糊塗,可是你一旦有了信仰以後,你覺得那些不信教的人真是痴透頂,這是兩個很大的極端。如果從存在就有合理性,那它內在的規律到底是什麼?

這個系列,叫《大悲如觀音》,《大悲如觀音》的取名方式是跟《普賢十大願王》的取名方式是一樣的,《普賢十大願王》講記,我們集合起來的書名叫《大行如普賢》,因為叫《普賢菩薩講記》好像太土了一點,所以叫《大行如普賢》,這裡叫《大悲如觀音》,小標題是以《普門品》為中心,從信仰到弘法等,諸多對佛教現實問題的探討。

我是以自己學佛的經歷,從一個無知的少年到慢慢通過佛法,通過三寶的加持,看到了自己人生前方的路,再到了後來,自己有一點改變,然後覺得自己的身上的擔子越來越重了,覺得如果我不去弘揚佛法,佛法可能就這麼衰落了,然後一步一步走到今天。我想把自己看到的、說到的、聽到的、學習到的,大家可能想到但是沒有深想的一些問題把它拿出來,進行一些探討。

探討信仰是如何發生的?一個弘法者應該如何幫助別人去建立信仰?如何去幫助眾生走出苦難的娑婆世界,進入到佛國凈土?如何讓我們更深入地,所謂的深入到菩薩的內心當中,讓我們也能領略到菩薩的那種大無礙、大自在。《心經》當中的觀世音菩薩是,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照見五蘊皆空,是為了度一切苦厄。所以《普門品》當中大家看到光怪陸離的,處處講感應,處處講神跡的典籍背後的機理是,照見五蘊皆空,於生死出入無礙,是這樣的前提。

《普門品》雖然簡單,但它內在大乘佛法的基石卻是厚重的。如果你只看到了《普門品》當中種種菩薩的感應,訴說著觀世音菩薩的靈驗,你把這個拿去跟身邊的人分享,別人要不然說你是一個修行人,同道中人,要不然說你是一個瘋掉的人,這是沒有信仰的人。所以如何從現象的波浪,了解到內在的暗流,可能是我們學習這部經典要去仔細思考的。

這個系列大概是從熱點問題開始講起,觀世音菩薩的能力「大慈大悲」;我們面對的現實,需要弘法者去「救苦救難」。那應該怎麼樣去救苦救難?就是在法義上叫「有求必應」,方法是「三十二應身」,還有《楞嚴經》當中說,觀世音菩薩,他之所以成觀世音菩薩,最厲害的地方是,「耳根圓通」,入流亡所。耳根圓通是什麼呢?大概的理解就是,你要幫助一個人,你要聽他說什麼。人類的語言常常不能直接表達自己的內心,特別是現代人類,特別是中國人,講話只講三分,七分靠想像。或者講話是講七分,還有三分你要仔細去琢磨。

比如說,有的居士打電話給我:「師父啊,中秋季節,人家送了我很多螃蟹,怎麼辦呢?」我說:「放生吧。」「哎呀,師父啊,放生,我看這個螃蟹是養的,放也放不活吧?」「那你就把它吃掉,反正它也是要死啊。」「哎呀,師父太好了,師父你真慈悲,太好了太好了。」然後電話掛掉了。他需要師父做一個壞人,然後心安理得地去吃味美的螃蟹,然後和尚我在家裡懺悔業障,阿彌陀佛……這就是和尚的處境。大家要聽的不是法,而是要合乎於自己惰性的、又能有一點點法味的休閑的佛教。你能聽出他的弦外之音嗎?人的心不是那麼直心是道場的,它是拐彎的,你得真正能聽明白他說什麼。

道場裡面兩個居士發生摩擦,特別是兩個護法居士發生摩擦,衝突雙方鬧得不可開交,找和尚評理。張居士說這個,李居士說那個,然後兩個人都在說,師父啊,我不願意在這個道場住了,你們這個道場不如法。我應該怎麼辦?我應該給他們評理嗎?我給誰評理,給誰評得不好,誰掉頭就走。給誰評得好,另外一個掉頭就走。所有的爭執都是因為缺少,爭執出來矛盾都是因為像小孩子一樣在尋求更多的關愛。那和尚就麻煩了,如果就一個人,所有東西你拿去,可是兩個人、三個人、四個人的時候,就麻煩了……所以觀世音菩薩修得好,千百億化身,讓每個人都能滿意,這實在是一個了不起的功德。

聽是我們與他人交流、了解他人個性、接觸深入到他人內心的一個最好的契機,可是我們並沒有認真去聽。一個修行人,只有真正發揮耳根的功能,然後再用嘴巴的功能去講法,你的法才能入法味,才是眾生願意聽的,否則只沉迷於自己的世界當中,過於自我的表達,你只是自說自話,別人並不能了解什麼。所以有耳根圓通的部分。

還有觀世音菩薩的情況,她身邊的龍女要成佛之前,有一個很大的變化,就是女轉男身,可是在觀世音菩薩身上,恰恰發生了一個完全相反的一個案例(形象上「男轉女身」)。在中國的佛教運行和發展過程當中,觀世音菩薩原來是長了漂亮鬍鬚的、酷酷的、很爺們的男眾菩薩,後來慢慢慢慢變成了婀娜多姿的、飄逸的、美麗的女菩薩,這是非常有意思的話題。我們也會給大家看看《普門品》的結構,《楞嚴經》圓通章的內容,還有《華嚴經》當中觀音章的內容等等。

前面的五個以《普門品》為中心的問題拿出來探討,都是大家耳熟能詳的;後面的十個乃至十五個問題,我們會慢慢談論,因為這部分會涉及到更深入的一些問題。


推薦閱讀:

為什麼人們都說:「男戴觀音女戴佛?」
?? 觀音下凡,見者得福!功德無量
太美啦,觀音下凡美圖!
南無觀音菩薩聖誕放生
勸修觀音靈課靈簽法門,論地藏占察法門與觀音靈課靈簽

TAG:觀音 | 糊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