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今最嚴峻挑戰並非強軍而是文明重建
(原題:文明重建是文化復興的必由之路)
一今日中國正面臨著民族復興的偉大時刻,每一個中國人都應該清醒地認識到:中國人今天遭遇的最嚴峻挑戰決不僅僅是如何建立一個經濟富國或軍事強國,而是正確理解中華文明在未來人類文明之林的位置。
中華民族是四大文明古國中惟一一個文化不曾中斷的民族。為什麼會這樣?歷史學家們提出了多種解釋,有人說由於地理環境(東臨大海、西靠高山、北面荒漠),有人說由於人口眾多(相傳北宋時中國人口就達1.4億)。這些解釋誠然各有道理,但是還有一個最重要原因,那就是我們的文化確曾在數千年間領先於周邊民族和國家,也可以說領先於世界。
孟子的仁政思想又被稱為王道思想。王道思想的精神實質是,一個國家的真正實力並不寄托在軍事、政治乃至經濟實力上,而寄托在其社會文明、進步的程度上。縱觀中國幾千年的歷史,可以發現,這一思想是經得起歷史檢驗的。
《孟子·梁惠王上》記載:一次齊宣王問孟子,如何才能像歷史上的齊桓公、晉文公那樣,掃平六合,統御天下?孟子告訴他,統御天下的方法有兩種,一種是用武力,即「興甲兵,危士臣,構怨於諸侯」。但這樣做終究不能讓人「中心悅而誠服」。還有第二種方法,就是實行仁政。孟子說,如果你能實行仁政,把你們國家建設到這樣的境地:天下當官的都願意到你們國家來當,耕地的都想到你們國家來耕,做生意的都想到你們國家來做,出行者都想到你們國家行走,冤君者都想來向你申訴,請問那時候還有哪個國家比你們更強大?
二
首先,從文字上看。今天的考古學家已經發現,在距今三千年之久的商代末年,漢字的數量已有5000個左右,證明漢語當時已成為一種非常成熟的書面語言。其發明的時間也許可以往前推進一兩千年(考古學家則認為更早)。而中原周邊民族書面文字的發明時間最早的大約也要到公元7世紀。
其次,與文字發明相對應的,是偉大經典的誕生。沒有書面文字,就不可能有博大精深的思想體系,也不可能形成偉大的經典。文化經典的形成是文明成型最重要的標誌之一,因為它蘊含著一個民族全部的智慧,承載著一個民族的精神價值,因此也可以說承載著一個民族的生命。在中國,《尚書》、《易經》和《詩經》是最早形成的經典,部分成書年代可上溯到商周時期甚至更早;而從春秋末年到戰國的數百年間,諸子百家的興起更標誌著一系列偉大思想體系的形成,為此後中華文明奠定了數千年發展之框架。
其三, 制度方面。中國建立在辟舉、科舉等基礎上的文官制度,是世界上同時期最成熟發達的文官制度。英國一直到1870年才在中國影響下率先在西方實行文官制度,而德國和法國則一直到二戰結束才正式實行文官制度。在中國,專業化的文官制度早在西周時期特別是春秋戰國時期即已在一定範圍內存在;秦統一(公元前221年)後實行的郡縣制,為西漢(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比較正式地實施職業官僚制度鋪平了道路;宋代(公元960年~1279年)比較徹底地打破了門閥世族束縛,實行科舉,將文官制度推向了頂峰。中國的文官制度比西方早了2000年左右。
其四,宗教方面。宗教特別是偉大宗教的興起是一個民族走向成熟和文明的另一重要標誌。四大文明古國都曾有自己的偉大精神傳統。中國人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就形成了後來稱為「儒教」和「道教」的最重要典籍,漢代以後逐漸發展、成熟和壯大。佛教雖非中國人自創,但唐宋以來中國人把它改造、發展並創造性地運用,形成自己的諸多門派,成為東亞各國學習的樣板。像中國這樣同時擁有好幾個世界性大宗教的民族,在全世界是不多見的。
由此可以說明:中華民族之所以會成為世界上為數不多的幾個文化不曾中斷的民族之一,主要原因還在於其文化確曾在相當長時間內居於領先地位。我們必須清楚,沒有一個民族可以永遠保持國力最強大,也沒有任何一個民族可以保證永遠不被其他民族侵略或征服。但如果一個民族的文化確實非常發達,即使在被征服以後,仍然可能保持其頑強的生命力,甚至把侵略者同化。這樣的例子在歷史上發生過無數次。我們都知道歷史上契丹人、蒙古人和女真人征服漢族或漢族地區的同時卻接受了漢文化,同樣地希臘人在軍事上被羅馬所征服,卻在文化上征服了羅馬人。因為如果一個民族的文化確實非常先進、發達,優於侵略它的民族,那麼它的吸引力就不易因為軍事上的弱小而被喪失,即使是侵略它的人也會欣賞並使用它。相反,世界上有些民族,他們強大時不可一世,但由於沒有自身發達的文化,結果當他們在軍事上、政治上被打敗後,就一潰千里,再也不能翻身。
三 我在新近出版的《文明的毀滅與新生:儒學與中國現代性研究》(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年7月版)中寫道:今日中國正面臨著民族復興的偉大時刻,值此特殊時期,每一個中國人都應該清醒地認識到:中國人今天遭遇的最嚴峻挑戰決不僅僅是如何建立一個政治大國、經濟富國或軍事強國,而是正確理解中華文明在未來人類文明之林的位置。我們必須清醒地認識到,決定未來中華民族能否永久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並為人類進步作出巨大貢獻主要取決於中華民族能否建立一種新型的、有獨特價值和意義的文明。一個多世紀以來,在列強的侵略和欺辱下,中國人把國家富強當做全民族最大的追求,在一定歷史時期誠然合理;然而今天看來,至少應該認識到:僅有富強是遠遠不夠的,須知富有和強大並不能解決一切,文化的發達和進步才能賦予一個民族永久的生命力。回顧歷史,我們不禁要問:中華民族今天還有可能建成世界上最進步的政治制度、經濟制度、法律制度、教育制度等一系列制度嗎?中國人還能像他們的祖先那樣,建成世界上最文明的道德價值、禮儀風範和社會生活嗎?我們還能像唐宋時期一樣,造就出世界上最輝煌燦爛的文學、藝術、宗教乃至於科技嗎?按照孟子的觀點,一個制度最先進的國家,必定能像百川歸海一樣吸引全世界人去追隨;一個文化最發達的民族,必定是永遠打不垮的。這些正是本文要討論的文明重建問題。
我深信,文明的重建是今日中國面臨的首要任務。在過去兩千多年的歲月里,中華民族曾經歷過無數次被侵略和蹂躪,無數次分裂和動蕩,它之所以能歷經風雨而不衰,不是我們的先輩擅長打仗,也不是由於中國的國力自古以來一直比別國強大,而是由於我們的文化價值理念。文化綿延的邏輯與政體不同,其中最值得我們拾起的歷史經驗是:早在2500年前甚至更早的時候起,我們的祖先就為我們的民族確立了先進的文明理念,並將此理念置於政治、經濟、科技和軍事需要之上,作為指導後者的根本精神。這些理念體現在儒家的「王道」政治理想中,體現在儒家關於「道統」和禮義的一系列表述中,體現在夷夏之辨、王霸之辨、人禽之辨等一系列學說中。中華文明之所以歷千年風雨而不亡,與儒家為它所奠定的一系列先進的文化理念是分不開的。
應該看到,我們的先輩們曾以包容宇宙、吞吐六合的氣度來鑄造中國文化的最高理想;他們本著「為萬世立法」、「為萬世開太平」的宏偉胸襟,把握中華文明在新世紀的基本框架和理性化發展路徑,一次次開創中華文明的千秋偉業。今天,我們生活在一個全球化的時代,交通、通訊手段的極大便利,使得地球上任一角落發生的事情可能在瞬間傳遍全世界。今天的世界格局已與古代不同,而世界上多種不同的文化相互衝突、交融異常激烈。今天的中國人應當需要擺脫狹隘的民族主義,走出「落後挨打」的歷史悲情,再次拿出廣闊的胸襟和恢弘的氣度,在全世界色彩紛呈的文化之林中找到中華文明的正確定位。
在經歷了一個多世紀的彷徨、迷茫和徘徊之後,歷史已經回到了這樣的起點:需要理解一個未來意義上的中華文明在文化理想、核心價值、制度架構上所具有的主要特點,它對人類其他文明所可能具有的示範意義和積極作用。我們深深認識到,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決不僅僅是政治、經濟乃至軍事上的復興,也是一種新型文明形態的誕生。這個新型文明形態,儘管在工業化、市場經濟、政治和法治等諸多方面與今日主導世界的西方現代文明多有類似,但終究是一個本質上與西方現代文明不同的文明形態,體現在核心價值、組織模式、生活方式、行為樣式等多個不同方面。
推薦閱讀:
※黨報:安倍「強軍夢」僅是一個「夢」 終將落空
※紅場閱兵展現俄強國強軍決心
※國軍的20支強軍
※瞭望丨九十逢華誕,強軍正當時
※看了《強軍》有什麼觀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