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轉載]《老子》破譯 第5章

第5章

天地不仁(1),以萬物為芻狗(2)。聖人不仁,以百姓(3)為芻狗。

天地之間,其猶橐龠(4)與,虛而不屈(5),動而愈出(6)。

多聞數窮,不若守於中。(7)

中心思想:

生命如同燃燒,可以助燃,但助燃只有適度才能既有熱力又能相對地延長。萬物的發展又何嘗不是如此呢?「守於中」不僅是人類所有行為的最佳策略,也是在進入超級低覺醒狀態的過程中和如何保持在這個狀態中的行為方略,是老子對以下各章將如何建立超級低覺醒的生命模型以及如何應用這個模型,在行為學方面的一個綱領性指導。

破譯註解

(1)仁: 因親、愛、忍而偏私的行為。《說文》:親也;《釋名》:忍也。《莊子。天運》:虎狼,仁也。就是偏私。

(2)芻狗:古代祭祀時用草紮成的狗。

(3)百姓:寓指生命內環境中的極為複雜和龐大的器官、臟腑及組織,可從生命天下引申到社會天下中的民眾和百姓。

(4)橐龠:風箱

(5)虛而不屈:空而不扁。

(6)動而愈出:愈動出氣愈多。

(7)多聞:指風箱被拉動的越快越猛,發出的動靜就越大越多;數窮:指燃料被燒掉的速度就越快;不若守於中:要延長和保持良好的燃燒,就得保持適中的鼓風速度。

破譯要點

1)關於芻狗:《莊子。天運》:師金曰:「夫芻狗之未陳也,盛以篋(qiè:箱子一類的東西)衍,巾以文繡,尸祝齊戒以將之。及其已陳也,行者踐其首脊,蘇者(揀柴草的人)取而爨(cuàn:燒火做飯)之而已;也就是說,芻狗的價值只在祭祀的過程之中,表達人們對祖先和神靈的虔誠和供奉,所以人們對它也是虔誠的,但祭祀活動完成後,是要燒掉的,或大家在期盼中看著燒掉,或被人當柴火撿回去燒點,或任風吹雨打而後行人踐踏,在平凡中消亡。人生又何嘗不是如是。燒芻狗如是祭祀活動的一部分,燒的時間越長,祭祀的內容越多。燒的過程從不人為助燃,只是隨其自燃而盡,物盡其用。不要助燃生命,讓它在自行組織和自行穩定的機制和力量的作用下發展,才不僅能夠發現道的存在和觀察它發揮最用的過程,也才能使生命本身更圓融和諧,健康、完美、智慧;

2)多聞數窮:拉動風箱的動靜越大,鼓風助燃就越強烈。在人類生命攝氏37度的恆溫燃燒中,生命通過燃燒糖、蛋白質、脂肪等燃料產生能量,呼吸是助燃的風箱。生命的耗能需求越大,比如運動,比如情緒激動,生命的燃燒過程就越猛烈,呼吸活動就越頻繁、越激烈,因此「風箱」的動靜就越大。生命內部強烈的燃燒,一方面滿足了生命劇烈活動的需求,另一方面,不僅消耗了體能,也使生命內環境面臨了從忙亂趨向混亂的狀態。長時間地處於高耗能狀態,將使生命的內環境從混亂趨向失衡,最終導致嚴重偏離,出現不健康甚至疾病的狀況。因此,一方面保持適度的耗能水平,也就是適度的緊張和興奮狀態,使生命系統處於相對穩定的狀態,需要控制呼吸的節奏和強度,使之趨向緩、細、勻、長,也就是「守於中」;另一方面,要想使生命進入更加深度的放鬆入靜水平,直至達到超級低覺醒狀態,也要通過使呼吸的節奏和強度更好的緩、細、勻、長,使生命的燃燒強度進一步地減弱,內環境才能更加的安靜,更加的虛極和靜篤。這兩方面的作用,都以「守於中」為準則。

3)為什麼要放鬆入靜達到超級低覺醒狀態呢?本章的「多聞數窮,不若守於中」和後面的「致虛極也,守靜篤也」,為什麼是《老子》告訴後人使生命深根固抵、長生久視的不二法門?請繼續關注。

原文破譯

天地無所偏私(天地不仁),對待萬物如同對待祭祀草狗,即敬重,不怠慢,也不彌珍其貴,不鼓風助火而盡其自燃(以萬物為芻狗)。德行完美的人無所偏愛和助力生命的某種能力或功能,不會鼓風助燃生命的燃燒(聖人不仁),而是對待生命的所有活動和功能如對待祭祀中的草狗那樣,讓它們自燃生息(以百姓為芻狗)。

在生命的天地之間(天地之間),不正如同一架風箱嗎(其猶橐龠與)?風箱是空的但並不是扁而無用的(虛而不屈),一動就會有空氣進出,愈動出進愈多,助燃的能力就愈強(動而愈出)。

在風箱助燃的過程中動靜越多越大(多聞),助燃越強烈,燃燒就越快,事物的消亡也就越快,生命也就耗盡的越快(數窮),不如靜處隨燃,盡自然之天壽(不若守於中)。

小心迷路:

1)把「仁」理解為情感活動,即仁愛,因此「聖人不仁」也就順為「聖人是沒有仁愛的」,致使聖人不是人了。「仁」解為「偏私」,「不仁」不是沒有人情感,而是一個行為標準,表示德行圓融的人的行為不偏不倚,聖人就是人了;

2)異文:「多言數窮,不如守中」,或「聞」字作「見聞、知識」解,失原文之連貫,誤導讀者離開《老子》的實證科學思想體系,而把《老子》局限在對人的行為以及這種行為在社會生活的影響的討論之中。


推薦閱讀:

【轉載】64卦配60甲子卦氣卦運表
[轉載]《話說鏢局(9)
用其特長(轉載) 08.05.26 from 雨馨 來源
[轉載]太極拳的打手用法
[轉載]沒出過國怎麼辦?教你如何選擇首次出境游目的地!

TAG:轉載 | 老子 | 破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