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樹立以人民為中心的研究導向

習近平總書記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強調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研究導向,這一深刻論斷為繁榮發展當代中國哲學社會科學指明了方向。在受訪學者看來,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研究導向,就是要有問題意識,立足於經濟社會發展的實踐,圍繞關係國計民生的問題開展研究,在謀求人民幸福和社會發展中實現學術的價值。

將學術研究融入社會發展進程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研究導向,是堅持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本質要求。廣東社會學會會長范英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唯物史觀最根本、最中心的問題就是「堅持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這就決定了中國的哲學社會科學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研究導向。

「社會科學不是『空中樓閣』,不是『鏡中花,水中月』,社會科學的本質是要為人民服務,為經濟社會發展服務。」山東社會科學院省情研究院副院長徐光平說,只有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研究導向,社會科學研究才有根基,社會科學研究才有生命力。社會科學研究涉及經濟社會發展的方方面面,要把事關人民群眾切身利益的問題作為研究重點。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研究導向,要求學者將個人學術追求與國家民族發展緊密聯繫在一起。中國人民大學教授陸益龍表示,一方面,學者通過對國家社會經濟發展中的重大問題的研究,為發展提供知識支持;另一方面,專家學者通過提供決策諮詢,將學術研究融入社會發展進程中。

契合社會的現實需求

哲學社會科學研究的立足點是服務國家與地方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等方面的現實需求,旨在緊緊圍繞現實需求開展學術研究,更好地描述和解釋社會現象、問題及發展規律。中國古代有「經世致用」的傳統,強調學術研究要面向現實,將學術人生與民族國家的命運結合起來。「吳文藻先生提出『社會學中國化』,就是主張社會學要為中國人民服務,要對中國國計民生有用處。費孝通先生也提出,學術研究就是要『為富民事業想辦法、出主意』。」陸益龍說,「學以致用」是中國的優秀傳統,須繼承和發揚,中國社會學前輩大家們都有著「立學為民,治學報國」的情懷,都有著強烈的社會責任擔當意識。

陸益龍認為,如今中國社會發展面臨諸多新的問題、新的挑戰,對於中國社會學學者來說,應該針對經濟社會發展中的矛盾和問題來進行選題和做研究,為社會良性運行貢獻有價值的成果。

圍繞經濟社會發展的現實開展研究,哲學社會科學的實踐性功能才能得以發揮。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研究員孫春晨表示,以倫理學的發展為例,因時代發展和社會變革的需要,中國倫理學應正視並研究經濟社會和科學技術迅猛發展所帶來的道德生活領域的巨大變遷,探求道德問題的癥結,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案。倫理學研究為公民道德建設和社會道德風尚改善提供了必要的智力支持。

在謀求人民幸福中實現自身價值

倡導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研究導向,揭示了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必須遵循的價值立場和科學邏輯,對於糾正當前學術研究中的不良風氣具有重要意義。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研究導向,在鞭策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堅持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方面具有重要意義。」 在范英看來,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就是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堅持這種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才能從根本上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研究導向。此外,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研究導向,更能喚起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提出具有主體性、原創性的理論觀點,構建具有自身特質的「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

「社會科學工作者要在謀求人民幸福中實現自身的學術價值。」徐光平說。首先,學者要樹立為人民做學問的理想。其次,要有為人民做學問的能力。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必須要練好「內功」,掌握紮實的專業技術知識。最後,社會科學研究要有問題意識和導向意識。學者在關注專業知識的同時,還要關注經濟社會發展的熱點問題。

在復旦大學教授鄒逸麟看來,「學術研究為社會服務」、「經世致用」,是中國知識分子的優良傳統。但是,「學術為社會服務」必須要以紮實、科學的基礎研究為根基,不論是自然科學,還是人文、社會科學,基礎研究是根本,是樹立民族文化的基石。沒有合格的基礎研究,就談不上創新。

記者 張傑

推薦閱讀:

有關荀子建國以來的三個研究階段
腸胃不好會自閉?新研究探究真相!
研究:外表具吸引力的人收入較高
喝酒上臉是啥原因?研究稱可能基因有缺陷
媒體盤點:2014年中國理論研究領域的近60個新觀點

TAG:人民 | 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