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秀班主任一定要做的幾件事
優秀班主任一定要做的幾件事
□∕紅星 山雨
前不久,學校給了我一個學習提高的機會。我和全縣中小學班主任老師共計30人,一起去德州參加「班主任專業素質提高班」培訓。會上,幾位專家的報告讓我們有時豁然開朗,有時會心一笑,有時自嘆不如,有時情動淚盈。連續地聽講,並不覺得枯燥,也不覺得累人,這自有講者娓娓道來、聲情並茂的魅力吸引,更多的是他們所講內容的實用性、可操作性確實讓我們受益匪淺。儘管他們報告的主題不盡相同,但是大家卻能非常直接地捕捉到他們身上的共性:那就是對待班主任工作、對待教育事業的執著與投入。對我個人而言,這次學習是一個立體塑造、整體構建、全面提升的過程。
下面我就幾位專家的報告內容,結合自己20年的班主任工作經歷,從班級活動開展、班級文化構建、合作交流、細節管理、按需施教、能力提高、故事教育、懲罰教育、善待學生等方面與大家交流,題目是《優秀班主任一定要做的幾件事》。
一、善於開展豐富多彩的班級活動
一位老師講到:「生命在於運動,德育在於活動;教育要先育德,鑄造人的靈魂。班級活動是最有魅力的德育;班級活動是德育的最佳活動。班級活動是學生美好生活的起點,班級活動是學生班級生活的美好回憶。」德育必須「活」起來,班主任必須用豐富多彩的教育活動,在真實生動的教育情境中,給學生留下終身難忘的印象。因此,我們要注重班級活動的設計,以各種有意義的活動,讓學生從中得到歡樂,感受成功,體驗艱辛,從而提高綜合素質。比如,受到社會上「十佳」評選活動的啟發,我們可以設計班級活動「評選班級十佳」。「班級十佳」不是只依據一個標準,而是從不同的角度評選,因為「卓越不只有一種表現形式」。在活動中,每個學生都有爭取「十佳」的機會,這樣能極大地激發學生的興趣,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收到很好的效果。同時我們也應該認識到,班級活動最好系列化,通過精心設計,不僅使教育寓於一個個富有吸引力的活動中,而且形成一個整體,讓學生在活動中「打下精神的底子」、「奠定人生的基礎」。按照這一思路,每學期以系列活動的形式,開展10來次班級活動,形成由低向高、由淺入深的螺旋式循環上升的序列。
當然,實際工作中遇到的問題很多,我們的班級活動也要與時俱進。比如,今天的許多學生講究穿戴名牌,追求高消費。針對這種情況我們可以把消費問題作為主題,讓學生討論一下,並引導他們形成正確的消費觀,防止盲目攀比。再如,現在的學生中獨生子女比例較大,他們的自我意識較強,缺乏互幫互助的責任感,有的學生還出現了早戀的苗頭。針對這些情況,我們可以把「如何建立真正的友誼」定為主題,激發學生建立純潔友誼的動機,逐步改變學生以自我為中心的觀點。
實踐證明,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和習慣培養,以活動為載體遠比講大道理、高談闊論有效得多。
二、積極構建和諧的班級文化
班級文化是由教師和學生共同創設的。它主要通過三個層面來體現:
1、班級文化的外顯層面——物質文化。這是班級文化的有形部分,它體現了班級成員的智慧、力量、整體感。從大量優秀班主任管理經驗中我們看到,他們大都在積極創設一個整潔、優美的班級環境,在促進學生健康成長方面做出了卓有成效的嘗試。走進他們所帶班級的教室,立刻會給人一種爽心悅目的感覺:教室窗明几淨、地面一塵不染、牆壁上懸掛著一面面錦旗、黑板報圖文並茂、鮮花翠草點綴在窗檯……我們班的教室是這樣布置的:教室是學生學習、活動的主要場所,優美的環境給他們的健康成長提供了必要的保障。所以,在我的教室里,處處瀰漫著求學上進的氣息:牆壁上張貼著一幅幅催人奮進的名人名言、別具一格的競賽台、獨出心裁的「宣傳欄」、全班公認的形象代言人……除了精心布置、美化教室以外,我們還可以藉此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
2、班級文化的中間層面——制度文化。這是班級文化的保障體系,更是維護班級正常學習、生活秩序的重要保證。俗話說:沒有規矩,不成方圓。一個優秀的班集體,應該有一整套具有約束力、規範化的管理體系,它也叫班級的制度文化。它主要通過直接的制度約束以及體現在制度中的觀念意識、行為準則等產生育人效應的。
但凡優秀班主任在倡導環境育人的同時,都不會忽視制度的育人效應。在我的班裡,除了按照學校規定,從思想、學習、紀律、衛生等方面對全班學生提出總的要求外,還制定了具體的班級學習制度、衛生制度、體育制度和前面提到的「班級十佳」評比制度等,對班級管理的各項工作都作出了細緻入微的規定。在利用這些規章制度對學生進行教育、培養良好行為習慣的同時,我還特別注重將規範行為和自覺行為有機的結合起來,也就是所謂的「硬體」「軟體」同時抓。「硬體」是指班級的各種規章制度,不分人,不分事,必須照章執行,不能有半點懈怠,即強制執行;「軟體」是指強化執行制度後,使學生有被強制轉化為自覺行動。如放座位這件事,我首先強行要求學生離座時一定把座位放在桌子下面,然後又強令變成他們習慣性的做法。由此形成了一系列良好的行為習慣,像勤儉節約、上學一律穿校服、不吃零食、講究衛生等。
3、班級文化的內隱層面——精神文化。主要指班級內師生認可的行為方式、價值觀念、群體目標、治學態度等,表現為班級人際關係、班風、集體輿論、班級成員的審美情趣、道德情操、思維方式等,這是班級文化的深層構成,是班級文化的內核。這一層面的班級文化是無形的,內隱於班級文化的物質、制度層面之中,並一起成為育人的載體。
在我所帶班級中,「班興我榮,班衰我恥」是全班同學的共同信念,無論在校內還是校外,他們都以自己的班級而自豪和自律。走進教室,優雅的環境給人一種爽心悅目的感覺;置身於班級所有的成員中,你會更加體會到一種溫馨、滿足。老師愛學生,學生敬老師——有話講給老師聽,有事願意找老師商量;對於老師的教誨願意接受,低於老師提出的要求願意儘力去達到,同學親如一家……和睦、融洽的人際關係,加之在同一目標激勵下同學之間的競爭和比賽,為全班每一位同學的成長創造了一個良好的精神氛圍。還有,「人人為班級,個個是主人」的民主管理風氣,對學生能力的培養和各方面的發展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
經驗告訴我們,良好的班級文化一旦形成,便有著巨大的感召力、教育力和相對的穩定性。因此,構建一種積極向上、催人奮進的班級文化便顯得非常必要和重要。
三、重視在合作交流中共創共進
首先,要與各學科老師合作:為了凝聚學科老師的合力,發揮群體效應,班主任應從以下四個方面做好工作:
(1)、營造集體輿論,讓學生從心底里接受每位老師。學生能否認可一個老師,班主任的中介作用是不容忽視的。作為班主任,尤其在起始年級,應抓緊時機做好這方面的工作,向學生宣傳各位學科老師的亮點,在學生中形成積極的輿論導向,讓學生逐步由認可向信任、愛戴發展。
(2)、指導學生行為,讓學生對各科老師一視同仁。在現實中,學生對老師會有不同的看法,班主任應經常教導學生尊重所有的老師。可以利用體育比賽、慶典等時機,邀請學科老師參加,讓學生在集體活動中和老師溝通,逐步培養感情;節日期間,應指導學生給學科老師寫慰問信、製作贈送小賀卡等。師生之間感情融洽了,就容易互相理解和諒解。
(3)、發動學生營造良好的教學環境。要鼓勵學生積極配合老師上好每一堂課。教室布置和衛生狀況對師生的情緒有調節作用。乾淨的黑板,明凈的桌凳,清香的盆花,布置協調的牆壁,清爽的教室都能給師生以良好的心情,從而為上好課提供方便。
(4)、推功攬過,和學科老師搞好團結。當班級工作有了成效,一定不要忘了學科老師的功勞;學生與學科老師有了矛盾,班主任應積極協調解決,有的時候,還要「攬過」,主動把一些問題的出現歸咎於自己,做到「任勞任怨」。
其次,要與家長合作:當學生進取心增強,精神面貌改變時;學生情緒低落時;學生受到外界干擾時;學生在學習中遇到困難時;老師和家長、學生和家長看法發生嚴重分歧時;需要家長解決其他困難時,我們都應該主動和家長取得聯繫,共同商討教育方法,並與家長取得一致意見。為了及時和家長溝通信息,我們可以經常不定期地打電話、進行家訪(商議補救的措施)、發喜報、有條件也可以利用計算機網路和家長進行溝通。
以上都是常識,我們都很重視。除此之外,我建議大家努力與其他班主任合作。這點很重要,我深有體會。記得02年我和張懷星、崔永軍、郭洪志三位老師接新初四。由於種種原因,這級學生在初三下半年已經亂得很不象話:打架的、逃課的、上網的、頂撞甚至威脅老師的、異性之間交往過密的比比皆是,簡直成了一鍋粥。他們都穿橘紅色衣服,上面印著「流星花園」幾個字。一下課,滿院子都是晃來晃去的「流星花園」,很成氣候。老師們都搖頭嘆息:這級學生沒救了!初四重新分班,哪班都有不少問題學生,而且數我運氣不好:一個曾因為打架驚動過派出所;一個曾多次勾結社會人員手持砍刀聚眾鬥毆;另一個名氣太大,分班乾脆隱去了他的名字。人家來了之後,我們校長倒也很乾脆:啥也別說了,就安在你班得了。怎麼辦?四個人合計,各自為戰看來是不行的。當時的級部主任是張懷星老師,他一錘定音:我們只有靠合力!坦白的說,我們四個人的班級管理思路和力度並不完全一致,但是為了干成事,為了不出事,我們不能各行其是,最好步調一致。
一開學,我們四個班主任同時出現在各自的教室里,同樣冷冰冰地宣布:明天誰穿「流星花園」,甭進校門!然後同一時間走出教室,揚長而去,所有同學都呆若木雞。第二天早晨我們齊刷刷站在校門口,愣沒發現一個「流星花園」!首戰告捷,接著規定:早晨7:00以後到校視為遲到,四個班只抓一個!第二天早晨我們又齊刷刷站在校門口,一個沒抓著!接著規定:下午課前30分鐘進教室者一律伏案休息,否則視為違紀,四個班只抓一個!接著規定:四個班裡誰先打架,必須自動退學!一直到畢業,我們所有的做法都事先反覆討論,措辭都寫在本上,一字不差。強大的合力產生強大的震懾,這級學生初四一年風平浪靜,幾乎沒出現什麼問題。到了下半年,連早讀也不用盯了,四個班主任早早到校打羽毛球!甚至分成快慢班後,兩個慢班的秩序一點不差。
坦白的說,這一年我們的很多做法並不符合所謂的規律,尤其在強勢推進素質教育、規範學校辦學行為的今天,以上做法更不合適宜,但班主任之間團結合作卻顯得越來越重要。原市委書記孫德漢要求幹部想幹事、干成事、不壞事。我們當老師,能不能幹成事先不說,至少不壞事才好。
四、在細節管理中盡享收穫
歐洲有一個故事:一匹馬由於失去了一個馬掌,這匹馬在奔跑中摔倒;由於這匹馬在奔跑中摔倒而使得騎馬的將軍被摔死;由於將軍陣亡,這個兵團打了敗仗;由於這場敗仗而失去了一座城池;由於一座城池的失陷而亡掉了一個國家。這就是著名的「墨菲定律」,它揭示了這樣一個道理:一個不起眼的細節可能導致災難性的後果。在生活中諸如此類的事情時有發生,因此我們要深刻領悟「墨菲定律」,時刻防微杜漸。
「教育無小事,細節決定成敗」。細節管理是班級管理的成功保障。也就是說班級管理的效果是通過細節來體現的。我們每一位老師都應該注意做點點滴滴的管理,形成重視細節的工作作風。
著名的海爾集團總裁張瑞敏說過這樣一句話:「把每一件簡單的事做好就是不簡單,把每一件平凡的事做好就是不平凡。」班級管理,大部分時間,顯然都是在做一些小事,怕只怕小事也做不好,,小事也做不到位。班主任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做好每一件小事。在我們班裡,早晨只要一半學生到校,課代表會立即領大家早讀,那琅琅的讀書聲誰聽了誰誇;下午課前30分鐘,值勤同學會提醒大家:開始午休。不管睡不睡,所有早來的同學都趴在課桌上閉目養神,教室里鴉雀無聲。為了做好這兩件小事,我20年如一日,永遠提前至少20分鐘到學校。再比如練字,我要求所有學生大大方方寫好字,每天交一張。早晨到校交,早讀老師看,上課作點評……日復一日,年復一年,不愁他們的寫字水平沒進步。去年我們學校團總支搞中英文硬筆書法大賽,11個班參加,18名獲獎同學中我教的兩個班佔了一半。我想所謂成功,就是在平凡中做出不平凡的堅持。往往是一些細節上的功夫,決定著工作的質量。小事成就大事,細節成就完美。
我們還應該認識到,對班主任來說,凡事無小事,簡單不等於容易。今後的工作中,我們應該花大力氣做好小事情,把小事做好。以前,農村班主任最愁的就是收費,一收三五天,每當臨近放學就得到班裡提醒學生,有時還得個別談話。幾天下來,班主任焦頭爛額,學生也心神不寧。在我們班,我跟大家商量一個合適的時間集中收取,除了特困減免所有同學都要準備好。時間一到,我會準時出現在教室開始收費。我收一個,生活委員在名單上劃一個。五分鐘收齊後由兩名細心的女同學幫忙分類整理,頭像對頭像,10分鐘搞定,一分不差。班主任大量的工作,都是一些瑣碎的、繁雜的、細小的事務重複,這些事做成了,做好了,並不見得有什麼成就。一旦做不好,做壞了,工作就會出現問題。
成功的班主任可以不是管理方面的理論家,卻必須是管理的藝術家,因為他們深知"細節管理"的奧秘。如何把細節做好?關鍵是嚴格管理,強化訓練。很多事情不去嚴格管理,不去訓練,就會永遠停留在一個低水平上。其實大家都沒少下功夫,只是細微處的管理不同,力度不同。其實,細節管理就是力度。比如說衛生大掃除的分工,班主任必須把任務細化,越細越好。我在第一次分配大掃除任務時,總是先和班長、勞動委員一塊討論決定每個小組、每位同學的具體分工:負責擦窗戶的,誰負責擦裡邊,誰負責擦外邊;負責打掃教室衛生的,誰負責掃地,誰負責拖地,誰負責擦桌凳,誰負責擺桌凳等等都要說清楚,都要具體責任到人,而且特彆強調勞動期間只幹活不說話,因為說話耽誤賣葯。以後只要大掃除,我只說「現在開始大掃除,大家按原來的分工各干各的一份事,記住了,不說話。」剩下的就是當甩手大掌柜,教室里看一看,衛生區轉一轉。這樣細化分工、明確要求,可以用一時的啰嗦換來長久的悠閑,一勞永逸。
五、了解學生,按需施教
工作中我逐步認識到,如果說「愛」是做好班主任工作的情感基礎,那麼「了解」便是做好班主任工作的方法之源。「了解」是「愛」的根基,「愛」是「了解」的升華。
俄國教育家烏申斯基曾說過:「如果教育家希望從一切方面去教育人,那麼就要首先從一切方面去了解人。」
班主任要了解學生什麼?我認為首先是了解學生需要什麼。「按需施教」——這是我們做好班主任工作的基本功。
人的需要是多種多樣的。各種需要也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永遠不會停留在一個水平上。需要,是行為和動力的源泉,但「需要」又是欲不可盡的。學生最迫切的需要是什麼呢?那就是他希望他的老師了解他的需要。在我帶班的20年中,我深深感到不論多令人不喜歡的孩子,也不論缺點有多麼多的孩子,他們每個人內心深處都有被尊重、被信任、被理解、被承認的需要,如果每位老師都能了解到學生這一最根本的需要,都能把研究這些需要作為我們的重要工作去做,我們班主任工作一定會獲得成功,也一定會受到學生的擁護和喜愛。
學生在學習、工作、生活中表現出來的各種不良行為、不良心理大多數是「需要」沒被重視或沒被滿足造成的,因為「需要」影響著每個人的思維、情緒和意志。人的需要是有層次的,它有低級、高級之分,它有一個從低級向高級發展的過程,學生有些需要之所以是過分的、錯誤的,往往是因為一些學生孤立地注意了個人的需要、強調了自己存在的價值,而忘記了他人的需要、社會的需要,離開社會來談「需要」必定是錯誤的。但話又說回來,學生一些合理的需要,我們如何滿足,使學生的需要從低級向高級轉化,這往往是我們工作中最容易忽略的。如果我們脫離了學生的實際,過分強調了我們的需要,很容易產生矛盾和對立,給班主任工作帶來難度。
「需要」是每個學生內心深處的「謎」。解開「需要之謎」是調動每個學生學習積極性、激發生活熱情的關鍵。我們要在探討學生內心「需要之謎」中,使每名學生的個性得以發展和完善。研究「需要」絕不是對學生所有的需要,不加分析一概給予滿足,更不是遷就和縱容。我把學生的需要分為三種類型,並用三種不同的方法來完成需要的轉化,即:正當的需要給予滿足;過分的需要給予引導;錯誤的需要給予糾正。把社會的需要轉變成學生自己的需要;把教育的需要轉變成學生自我教育的需要。學生的需要是極為多樣的,從吃喝的需要到玩樂的需要、求知的需要、友誼的需要、讚揚的需要、創造的需要、貢獻的需要等等,幾乎囊括了人類的一切需要。在這麼多的需要當中哪些是正當的,哪些是過分的,哪些是錯誤的,什麼樣的要滿足,什麼樣的要引導,什麼樣的要糾正,這就要求我們探求並了解學生內心的需要。
我告訴自己,做一個班主任,不僅要了解學生在想什麼、想要得到什麼,而且要不斷地提醒自己,要幫助學生滿足合理的、正當的需要。
奧佛史屈教授在《影響人類的行為》一書中說:「行動出自我們基本上的渴望……而我所能給予想勸導他人的人——不論是在商業界、家庭中、學校里、政治上——最好的一個忠告是:首先,撩起對方的急切慾望。能夠做到這點的人,就可以掌握世界;不能的人,將孤獨—生。」這正是我們前面說過的「人的需要」。如果學生正當的需要可以得到滿足,他一定會有著內在的動力,把我們外化教育的過程轉化為內化教育的過程,「滿足學生合理的、正當的需求」就是我做好工作的一條途徑。
卡耐基曾說,想釣到魚,就要問問魚想吃什麼。他說,他每年夏天都要去釣魚,他最喜歡的食物是草莓和乳脂,但他發現魚並不愛吃他喜歡的食物,而喜歡吃小蟲。因此,他每次去釣魚,不想自己所想要的,而去想魚所想要的。他再也不裝草莓和乳脂,而垂下的是小蟲或螞蚱,魚果然上鉤了。於是他得出了這樣的結論:要釣魚的話,餌必須適合魚。道理看似很簡單,可我卻得到了非常深刻的啟示。教育中許多「一廂情願」的例子引起我的深思。就拿學校的「量化評比」來說,大家是非常重視的,得了滿分很高興,如果丟了幾分回到班裡沒完沒了,定要查出個究竟。作為班主任認真對待「量化評比」是對的,學校把它作為衡量班級建設優劣的重要依據,也無可厚非。可是「量化評比」要靠學生執行,學生是否把它看成是自己的需要,我們是否把我們的需要轉化成學生的需要,這是「量化評比」的關鍵。班主任往往忽略了這一點。經常有學生牢騷:「丟一分有什麼了不起?我們班主任怎麼這麼不依不饒的?他越著急我們越不當回事。」我深深地思考,學生需要什麼?我們想過沒想過,是不是我們需要的也都是學生需要的,我們如何把我們的需要轉化為學生的需要。自己的願望再好,心氣再高,用自己的需要來代替學生的需要是不會達到我們所要達到的教育效果的,因為這不是真正的教育,更不會引起學生的興趣。教育就會變成連我們自己都不喜歡的空洞乏味的說教。
能否把我們的需要轉變成學生的需要,把我們的教育轉變成學生的自我教育,這是教育成敗與否的關鍵。
想起愛默生的一個小故事,他想和兒子把牛關進牛棚。可牛怎麼也不進去,出現了「頂牛」現象。還是他的女僕拿著一捆嫩草,把手指放入小牛的口中,小牛吮著手指,聞著嫩草的鮮味乖乖地跟著女僕走進了牛棚。這是一個多麼生動的例子。我們的教育可不可以變換一種形式,可不可以不和學生出現「頂牛」現象或少出現「頂牛」現象,而達到同一個教育目的呢。在研究我們的需要和教育的需要的同時也要研究研究學生的需要,讓學生愉快地、自覺自愿地、心情舒暢地去接受我們的需要,自然地完成這種需要的轉換,使我們在教育的領域中找到一條意想不到的出路。
記得魯迅曾說:貧窮的人不知道開交易所的煩惱,大資本家不知道北京老太太揀煤渣的辛酸,賈府的焦大也不會愛上林妹妹的。我們當老師的如果不知道學生在想什麼又怎樣稱得上是老師呢?我經常提醒自己:不了解學生在想什麼,就不要站在講台上胡言亂語,低層次需要的滿足帶來的是高層次需要的升華,這也是培養學生高層次需要的重要手段。
六 、「讀」領風騷
張萬祥老師曾說:班主任應該「特別有愛心、特別有學問、特別有修養、特別有智慧、特別愛讀書、特別愛思考。」現代人的學習方式和途徑越來越多,但讀書仍然是最重要的。我認為,讀書不能解決所有問題,但不讀書幾乎所有問題都不能解決。要成為一名優秀的班主任,不僅要積極實踐,勇於創新,而且要多讀書,用先進的教育理論、成功的教育實踐指導自己的工作。
1、抓緊時間多讀書
一名有事業心的教師,他的時間總是緊緊的,每天都有做不完的事,但是事情再多,頭緒再繁,也該擠出時間多讀書,甚至要有「舍末求本」的決心,安排相當的時間多讀書。
青年班主任精力充沛,記憶力強,要趁年青好時光抓緊時間認真讀書;中年班主任擔子重,事情多,要根據需要抓緊時間選書讀。
時間在於擠,在於巧安排。思想上重視了,時間就能抓緊,就能巧安排。讀書嘗到了甜頭,有了收穫,會引發進一步的「讀書熱」。讀書養成了習慣,會使自己確立終身學習的信念,進而終身受益。今年在全縣中小學教師中搞「讀書工程」,當領導的實在用心良苦。
2、遍尋名著多讀書
在緊張的工作之餘讀書,讀書的選擇很重要。作為班主任要多讀教育專家、優秀班主任的書。實踐證明,教育專家以其遠見卓識走在時代的前列,優秀班主任以其豐富的實踐總結出許多有價值的經驗。因此,選好書,從教育名著中汲取營養是十分有益的。
過去,許多優秀班主任是「作而不述」,默默耕耘。現在,隨著社會的發展,不少優秀班主任著書立說。由於我們與作者有相似的對象、共同的目標,有許多「共同的語言」、「同樣的感受」,因此優秀班主任的著作,會使我們得到很多的教益。
讀教育名著,是因為名家名師確有許多高明之處。「與大師交友」,「與名師攜手」,是因為他們的理論和他們的實踐,值得我們好好地學習,深深地思考。
3、力求系統多讀書
讀書不僅要選擇「急需」、「急用」,更要注意構建知識體系,形成知識的系統。比如:
教育學方面:《教育哲學》、《外國教育史》、《教育社會學》、《現代教育評價基礎》、《中學教育學》、《教育研究方法導論》等。
心理學方面:《教育心理學》、《初中生心理學》、《社會心理學》、《家長心理學》、《德育心理學》等。
班主任學方面:《班主任工作手冊》、《新時期班主任工作》、《初中班主任》、《班主任工作技能》、《學校班會活動100例》、《中學班主任工作優秀個案》、《班主任學》、《班主任工作心理學》等。
中外教育專家名著方面:《給教師的建議》、《巴甫雷什中學》、《育人三部曲》、《給兒子的信》、《教育詩》、《馬卡連柯教育文集》、《巴班斯基教育文選》、《愛的教育》、《陶行知文集》、《和教師的談話》、《大教學論》、《教育漫話》等。
優秀班主任專著方面:《班主任工作漫談》、《中國著名班主任德育思想錄》、《班主任工作書簡》、《班主任的100個怎麼辦》、《班主任工作指導》、《班會藝術嘗試錄》、《愛心與教育》等。
我們認真地讀書,就會有所得,有所悟,有所創新。用先進的理論、用成功的實踐指導工作,我們就會不斷取得新的成績。經過一段時期的努力,也許我們也能著書立說了。
七、用美德故事教育學生
美國作家威廉?貝納德曾經這樣說過:「孩子是一張光潔的白紙,是一泓未受污染的清泉,在他們人生開始的時候,我們一定要用最好的精神文化來熏陶他們,用最美的道德來塑造他們,用最純凈的事物來感動他們……孩子的心猶如春天的土地,如果錯過了播種的季節,秋天等來的就是荒蕪。」這個播種的過程,就是我們對孩子進行親情、習慣、童真、處世、明察、心態、行動、大度、感恩、品性、真愛、思維、心理、智慧、勇氣、覺悟、創造和理想等等美德的培養過程。教育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雙向互動的過程。許多老師抱怨自己實施教育不易,感慨學生接受教育好難。其實,「故事教育」是優秀班主任成功實施教育的一大寶典。小故事,大智慧。這種智慧既涵蓋了教師的教育智慧,也涵蓋了孩子獲得的人生啟迪、精神培育和道德洗禮。孩子在津津有味地聆聽故事的過程中潛移默化接受了教育,教師如春風化雨,潤物無聲般地實施了教育。這樣的教育遠比簡單說教,嘮嘮叨叨,呵斥訓戒效果要好得多。
在安徽桐城有一條六尺寬的巷子特別出名。
清朝時,當朝一品的宰相張英和一位姓葉的侍郎都是安徽桐城人,兩人的家毗鄰而居。他們去北京上任之後,兩家都要起房建屋,為爭地基發生了爭執。於是,張老夫人就修書一封發到了北京,要張英以宰相身份出面干預。張英看到信後,立即作了一首詩來勸導自己的老母親。大家都知道詩是這樣寫的:「千里家書只為牆,再讓三尺又何妨?萬里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這首詩其實是在勸告張老夫人不必為小事斤斤計較,再有價值的東西也都是生不帶來死不帶去的身外之物,又何必爭來搶去呢?張家人看後立即把院牆主動退後三尺。葉家人見此情景,深感慚愧,也馬上把院牆讓後三尺。這樣,張葉兩家的院牆之間就形成了六尺寬的巷道。這就是今天有名的「六尺巷」。
謙讓是可以化解矛盾的,自古以來就有「忍一時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的說法。學生每天生活在一起,彼此之間難免會有一些磕磕碰碰。這時,一個會心的微笑,一句寬容的話語,一次友好的握手,都會化干戈為玉帛。
感恩節的時候,我給學生們講述了散文《聖誕前夕》中一個動人的故事:
一個少年生活在一個貧寒的家庭,爸爸媽媽非常愛他,雖然生活拮据,但總要讓孩子得到一份聖誕禮物,孩子也從不多想,覺得這是理所當然的。在一個聖誕前夕,他無意中聽到爸爸媽媽在卧室的談話,才知道爸爸媽媽為了維持一個家庭付出了多大的艱辛,他決定送給爸爸媽媽一份特殊的聖誕禮物,那就是在聖誕節讓爸爸媽媽休息一下。於是,他悄悄在半夜起來餵奶牛,擠奶,將農場的活全部幹完了。當爸爸媽媽清早起床準備像往常一樣勞作時,他們吃驚地發現孩子已將一切收拾好了。他們激動地擁抱著兒子,孩子也傾訴了自己的心聲:「爸爸媽媽,我今天也能給你們一份禮物了!」
接著我跟孩子們說,感恩節是美國歷史上最傳統的節日之一,人們每年慶祝它,注重的是感恩節所包含的精神,那就是——家庭團聚、幸福和睦,社會和諧,人們彼此講求奉獻、關愛、寬容和助人。
在一個個美德故事中,學生們明白了親情是照耀心靈的太陽,童真是天真無邪的善意,習慣是決定成敗的細節;心態是成就未來的境界,大度是容納天地的胸懷,感恩是珍惜萬物的慧心……
美德故事教育是優秀班主任一種不可或缺的教育意識。和學生一起分享美德故事給我們的思想啟迪和道德提升,是一種快樂。
八、愛,但不縱容
確實,教師的愛是一種更偉大的愛,因為它比親情、比母愛更無私。父母的愛是本能,老母雞都會。而教師的愛是責任,也是良心。
崔心梅老師說:「愛」是永恆的教育主題。沒有愛就沒有教育,沒有愛便不能為師。任小艾老師說:用真誠的愛深深打動學生的心,他可以至少愛你五年!今天的教育就是有著快樂心態的老師引領著學生奔向快樂幸福的終點。霍懋征老師今年87歲了,他是建國以來唯一一位當全國政協常委的小學教師,周總理生前曾高度評價他是「國寶」。他當老師做到了四個「從沒有」:
第一個:從教60年,從沒有和學生髮過一次火。
第二個:從教60年,從沒有因學生犯錯請過一個學生家長。
第三個:從教60年,從沒有體罰或變相體罰過一個學生。
第四個:從教60年,從沒有讓一個學生掉過隊。
這些名師的說法和做法讓我們佩服得五體投地。但是,限於能力、智慧、心境、修養,在實際工作中我們愛過了,愛學生愛得自己受了許多委屈都顧不得計較,可是班裡還是一團糟,領導不滿意,學生不領情。為什麼?
我認為沒有愛的教育是萬萬不能的,只有愛的教育也是萬萬不能的!
九十年代初曾以《夏令營中的較量》一文促進了國家「素質教育」全面實施的孫雲曉認為:在提倡表揚、獎勵、賞識的同時,不應該忽視「懲罰」在教育中的積極作用。讓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懂得為自己的過失負責任。感到一種責任,能承擔責任,才是正常人。教育本身就是十八般武藝,表揚、批評、獎勵、懲罰,什麼都應該有。沒有懲罰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沒有懲罰的教育是一種虛偽的教育、脆弱的教育、不負責任的教育。他認為:對犯錯學生尤其是惡意犯錯學生進行適當的懲罰,是保證教育活動正常開展,維持教育教學活動的正常秩序的需要。如果說社會倫理中,殺人償命、欠債還錢是天經地義,那麼教育倫理中,違反校規、班規、家規,對其進行懲罰也是合情合理。懲罰體現了社會正義公平,也是教育的公理。成人犯罪要刑罰,學生犯錯要懲罰。
除了現在嚴禁的體罰和變相體罰,教育懲罰的方式還有很多,比如:
1、常規式懲罰。 [1]損害班級利益、影響班級聲譽的,罰為別人或集體做一件好事,以補償歉疚心理。[2]不能按時、保質、保量完成作業的,除必須按要求完成作業外,罰抄寫詩歌或名人警句數則,或為大家唱一支歌,在輕鬆愉快的氣氛中提高認識,改正錯誤。[3]不遵守課堂紀律,損壞公物等,罰為班級自製一件紀念品以挽回不良影響。[4]打架鬥毆或所犯錯誤有較深思想根源的,罰寫一份心理病歷,並針對錯誤寫一句自我警策的座右銘。[5] 考試出現了較大失誤與波動,罰寫一份學習病歷,分析病因,總結教訓,提出治療方案與對策。
2、評選式懲罰。評選式懲罰是利用學生的自尊好強心態,發揮集體教育優勢,定期(一般一月一次)舉行的班級評選活動。評選的對象與內容是一般是:[1]學習最認真的人和最不認真的人。[2]課堂注意力最好的人和最不好的人。[3]完成任務最積極、最準時和做事最消極最拖拉的人。[4]進步最快的人和最需要進步的人。對表現好的同學,由學生代表當場統計結果,大力表揚並計入班級日記;表現差的,由班主任親自統計,並找相關同學個別交流,督促其儘早改正缺點。所有結果量化積分,作為評優依據。這種懲罰對比鮮明,反差巨大,是一種精神上的強刺激、心靈中的十字架。為避免成為後一類人,我的學生都十分注意自己的言行,克己守紀,勤奮好學,無形中就提高了班級教育管理的水平。對惡意犯錯學生,我的做法是不允許參加任何勞動,因為勞動最光榮!20年來,我們班絕少出現打架、早戀、逃學上網等嚴重違紀行為,一直風平浪靜。
這一種傷害,也叫愛。
作為一個班主任你覺得自己的底線是什麼?我覺得是盡責。香港十六字人生信條:忠於職守,莫問是非,珍惜現在,享受人生。第一條忠於職守,我覺得不用講太多的大道理,盡責這一條是最重要的,而老師盡責的最起碼一點就是——對惡意犯錯學生說「不」!蒙牛老總牛根生說:小勝靠智,大勝靠德。當班主任要想「大勝」,必須敢於對惡意犯錯學生說「不」。這也是「德」,而且是「德」的底線——責任。
當然,對改過的學生要學會原諒。不管錯誤多麼嚴重也不要耿耿於懷,要學會遺忘。事實上,原諒和遺忘都是一種處世哲學。列寧說忘記過去意味著背叛,但在心理學裡一直不忘記過去就意味著神經病。
九、公平對待每一位學生
20年的工作經歷,我吃驚地總結出這樣一個規律:我們眼中的所謂「差生」甚至「雙差生」,走上社會往往一點不差!讓歷史的腳步走得更快的差生,除了愛迪生,還有許許多多。因此,我越來越不敢小瞧所謂「差生」,更不敢把他們視為「眼中釘」。
學校里一位朋友很幽默,他講過一則同樣幽默的小幽默:
大學教授對即將走上教師崗位的學生說:「你們當老師,一定要重視那些成績優秀的,他們是未來的科學家;你們也要重視那些成績中等的,他們將來是我們的同行;你們尤其要重視那幾個成績最差的,因為說不定他們中的哪一個將是未來的——總統。」
說遠點吧,老師們,下面兩份名單,您更熟悉哪一份?
清朝狀元:傅以浙、王式丹、畢沅、林召堂、王雲錦、劉子壯、陳沅、劉福姚、劉春霖
清朝落第秀才:李漁(明末清初戲曲和小說家);洪升(清初康熙年間戲曲文學家:代表作《長生殿》);顧炎武(明末清初經學家、思想家:名言: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金聖嘆(明末清初文學批評大家);黃宗羲(明末清初思想家、文學家);吳敬梓(清代文學家:代表作《儒林外史》);蒲松齡(清代文學家蒲松齡:代表作《聊齋志異》);洪秀全(太平天國的創始人);還有——袁世凱!
老師們,我們身邊還有許許多多這樣的例子。我不是說讀書無用,更不是說優生反而沒出息,我只是想說優生有優生的優點,差生也有差生的發展。知識能改變命運,可能改變命運的東西還有很多呢。條條大路通羅馬嘛。從某種意義上看,我們把某些學生定義為「差生」,也許本身就是一個錯誤,充其量他們只是不喜歡讀書或不適合學校生活,就像聶衛平學不會開罐頭、王蒙不喜歡當文化部長一樣。一樹一菩提,一沙一世界。恨鐵不成鋼,心情可以理解,但如果不是因為學生成績差紀律差影響了領導對你的能力評價和一年一度的考核結果,我們實在沒理由跟人家過不去。有人說愛自己的孩子是天性,愛別人的孩子是聖人。我說善待優生是天性,善待差生是聖人。對待所謂「差生」,我一向的做法是盡人事,聽天命,順其自然。誰知道哪塊雲彩會下雨呢。
當然,我們不是聖人,不可能做到絕對公平,但是至少應讓每個孩子感到他是受重視的。要知道這份公平對那些處在較低境遇的孩子更為重要。
老師們,有人說過這樣一句話:在教師生涯中,如果沒有做過班主任,應該說不是一個最完美的老師。我從88年師範畢業就當班主任,工作22年,當了20年半,我覺得當班主任,挺好。衷心希望大家牢固樹立班主任觀念,成為一個最完美的老師!讓我們一起努力!
最後,我用下面這段話與大家共勉:
有些事情是可以等待的,
但學生的發展是不能等待的。
我們可以不是天才,
但我們可以成就一代天才,
我們可以只有一桶水,
但我們要指給學生一條河。
推薦閱讀:
※一位班主任發給家長的一則簡訊,令人深思!
※班主任日記三(堅持更新)
※什麼樣的班規學生會比較自覺遵守
※班主任工作經驗談
※有一個針對自己的班主任是一種怎樣的體驗?